首页 名人故事 关于司马迁的资料_司马迁简介资料

关于司马迁的资料_司马迁简介资料

时间:2022-03-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司马迁的资料_司马迁简介资料司马迁,字子长。少年过后,随父司马谈到京师长安。司马谈为当时的太史令,是一位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学者,并著有《六家要旨》一书。司马迁写《史记》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逝。在弥留之际曾托付于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亡吾所欲论著矣。”希望他能够写出一部与《春秋》相媲美的史书,以完成他意欲论载迄汉为止的天下之史的宿愿。

关于司马迁的资料_司马迁简介资料

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一个世代史官的家庭。少年时代,留居故乡,曾“耕牧河山之阳”。少年过后,随父司马谈到京师长安。司马谈为当时的太史令,是一位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学者,并著有《六家要旨》一书。人京师后,在其父的指导下从学。后又拜群儒之首董仲舒为师,研习《公羊春秋》;跟随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深究《古文尚书》。

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全国各地,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湖南、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在游历中,祖国名山大川对他的陶冶、丰富的史迹对他的吸引,为他日后立志于《史记》的著述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回到长安后不久便步人仕途,以郎官的身份侍从汉武帝刘彻巡游各地。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使西征,对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地理、物产、民情、风俗和历史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他后来对少数民族历史的撰写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司马迁写《史记》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逝。在弥留之际曾托付于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亡吾所欲论著矣。”希望他能够写出一部与《春秋》相媲美的史书,以完成他意欲论载迄汉为止的天下之史的宿愿。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着手于《史记》撰写的准备.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太初历》(即以正月为首的“夏历")后,便正式投入《史记》的撰写。

正当撰写工作进人高潮之际,受李陵兵败降匈奴的影响,司马迁被以“为陵游说”的罪名.判罚“腐刑”。在司马迁的心目中,“腐刑”属一切刑罚中最为卑贱的一种。因此在受刑之后,他感到莫大的痛苦。一度曾处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始往”的境况中。按西汉的法律,司马迁本也可以选择自尽,但为了完成自己毕生的愿望,他决计“隐忍苟活”。

并用“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骸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在受“腐刑”之后不久,司马迁又升作中书令。但经过“李陵事件”的打击,他已无心朝廷内部之事,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史记》的著述之中。大约在公元前93年,一部标志中国史学新纪元的鸿篇巨著在父子两代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问世。自此之后,司马迁的事迹已无据可考。

《史记》简介

《史记》原被称为《太史公书》,后又称《太史公记》,最后通称为《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五大部分组成,共计一百三十卷,是一部严谨博大而独具特色的历史巨著。在司马迁之前,中国已相继产生了以本纪、表、书、世家、传等为题材的历史著作。

但把这五种体裁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却为司马迁所独创。他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记侯国,以“十表”记时事,以“八书”详制度,然后以“纪”和“传”为经纬把全书的各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种严密的体例组织的形成。为史学的发展树立了新的典范。

借助《史记》这“五体”裁书的宏大结构,司马迁俯迎古今,兼观中外,博及天人,把历史研究的领域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境地。在时间上,他从黄帝开始,直至汉武帝之末上下三千年,实属对中国历史第一次最大的总的回顾。在空间上,他不仅立足中原,而且还把目光投向了中亚细亚,涉及面之广,为历代罕见。

他不仅记叙了帝王将相的伟迹、农民起义领袖的壮举,而且士农工商的活动、医卜游侠的行迹,也全在他的思绪中跳动。在社会层面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风俗习尚、天文历法、交通水利无不包括在其范围之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部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包罗繁富的历史巨著,才为后世之人对这段历史的追寻有了一个最为基本的依据。www.guayunfan.com

作为一个史学家,采用何种历史观记叙和评述历史,是决定其史学著作历史地位的关键因素。因为史学家的历史任务并不仅局限于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更为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观点来阐发对已有历史过程的认识。《史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两千多年的伟大著作,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在对历史的看法上,司马迁把他对历史的研究概括为“通古今之变”,也就是用考察古往今来的历史变化,来探究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史记》问世之前,《尚书》是以文告档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春秋》、《左传》是以年代为序的编年史;《国语》、《战国策》是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而只有《史记》是把历史的各个方面贯穿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形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作为通史本身的形成,也就说明了司马迁自始至终都把历史当作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待的。

《史记》特点

以此为基点,司马迁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最为重要的方法是“原始察终”和“见盛观衰”。“原始察终”就是要考察事情的开始和终结,以此来揭示历史现象问的因果关系。“见盛观衰”就是要从盛世中看出衰败的征兆,用以探究事物转折的过程。其八个字所形成的总体,也就是要以变化发展的观点来揭示历史事件从头到尾的全过程。《史记》中的十二表,更是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这个观点.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司马迁对历史的态度也与名家大不相同.在研究要点上,他坚持“详今略古”,反对“信而好古”。在经验的借鉴上,他坚持“法后王”,反对“是古非今”。在对社会生活的研究上,他非常注重经济生活.并注意到经济对社会政治、道德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的是,他对以陈涉为首的维持不过半年的农民起义,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由此,他把陈涉列为世家,置于《孔子世家》之后,汉代诸世家之前。这不但为他以前的史学所未有,就其之后,也不多见。

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

作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不仅在开创纪传体通史方面为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他以独特的角度把文史熔为一炉,形成一家之言,也把史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自司马迁之后,国内所有的史学著述无不受其影响。即使是东南亚各国的正史如《大日本史》、《三国史记》、《高丽史》、《大越史记》也深受其撰写方式的影响。从《史记》的英、俄、法、德、日等文字的不断出版看,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世界文明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携高原之风的黄河奔至壶口,形成波澜壮阔的瀑布后,直泻龙门。每年暮春,大量的鲤鱼游聚于龙门山下奔腾跳跃,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科举制度实施后,萃萃学子由此而生发出这样的联想,即把中士称为跃龙门。然而,在科举制尚未实施的时代,龙门这块令人神往的圣地,就已孕育出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烁古耀今的神龙般的的良史之才—司马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