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房玄龄、杜如晦_房谋杜断,忠贞勤恳_古代宰相故事

房玄龄、杜如晦_房谋杜断,忠贞勤恳_古代宰相故事

时间:2022-04-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房玄龄、杜如晦_房谋杜断,忠贞勤恳_古代宰相故事隋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首领宇文化及等杀害,已经攻取关中的李渊(唐高祖),废黜所拥立的隋恭帝杨侑,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唐,改大兴城为长安作为国都,建立了唐朝。房玄龄和杜如晦清醒地看到这一情况,劝李世民及早采取行动。不久,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任尚书右仆射,并为宰相,共管朝政。

房玄龄、杜如晦_房谋杜断,忠贞勤恳_古代宰相故事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首领宇文化及等杀害,已经攻取关中的李渊(唐高祖),废黜所拥立的隋恭帝杨侑,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唐,改大兴城为长安作为国都,建立了唐朝。李渊在位九年,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于太子。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崭新局面。他的成功,固然是他的英明睿智所致,同时也得力于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宰相的辅佐。这两人,合称“房杜”,前者善谋,后者善断,为唐太宗夺得政权和“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亲房彦谦,隋朝时任司隶刺史,善良清廉,曾告诫儿子说:“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房玄龄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小警敏,饱读诗书,精通书法。十八岁时举进士,步入官场,任羽骑郎,供职秘书省,被人视为“国器”。继任县尉,卷进汉王杨谅叛乱事件,被革职,徙居上郡(今陕西榆林南)。隋末,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中原大乱。房玄龄“慨然有忧天下志”。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世民西渡黄河,进兵关中。房玄龄毅然投奔李世民,二人一见如故。李世民以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李渊建唐,封李世民为秦王。房玄龄出任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成为秦王的得力参谋。

杜如晦(公元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被人视为“栋梁”。隋末补滏阳县尉,弃官自去。李渊建唐,他也投奔李世民,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从这时起,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共事,彼此倾慕对方的才干,十分亲近和友爱。

李世民出将入相,东征西战,担负起平定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重任。每次征战,房、杜必然随行,参与帷幄机密。李世民攻占一地,许多将士争着抢掠金银珠宝。房玄龄不然,专为秦王物色和招揽人才,厚相交结,鼓励他们替秦王效力。这使李世民非常感动,他说:“东汉光武帝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邓禹也。”房玄龄掌管秦王印信和文书,井然有序,有时还代表秦王向李渊汇报前方战事。李渊称赞说:“这人机敏,足以委任。每为吾儿奏事,千里外犹对面语。”(www.guayunfan.com)李世民四处征战,需要大量官员到地方上任职。杜如晦也被派到陕州(今河南陕县)任总管府长史。房玄龄及时提醒李世民说:“去者虽多,不足吝,而杜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只想当个藩王,也就罢了;若想经营四方,舍杜如晦无其功者。”李世民顿有所悟,说:“非公言,我几失之。”他立刻把杜如晦调了回来,封建平县男,任中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创设文学馆,以秦王府幕僚为核心,任命文武贤才十八人为学士,号称“十八学士”。房、杜二人名列学士前两位,充当秦王智囊团的头脑人物。

统一全国的战争基本结束,皇室内部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勾结,贿赂李渊的嫔妃,多次向李世民发难,必欲将之置于死地。李渊糊涂昏庸,也对李世民产生了疑心。房玄龄和杜如晦清醒地看到这一情况,劝李世民及早采取行动。房玄龄特别说:“国难世有,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天下,非特人谋,神且助之。”可是,李世民顾念兄弟情分,犹豫不决。李建成、李元吉忌恨房、杜,反复进谗,通过李渊下令,命房、杜居于府第,不准替秦王出谋划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又设下阴谋,准备在一次宴会上杀害李世民。李世民得到密报,这才下定决心,以牙还牙。他派人召房、杜到秦王府议事。房玄龄故意激将,说:“皇上有旨,不再让我等替大王办事。这时如私谒大王,恐怕就是死罪。”李世民大怒,说:“玄龄、如晦岂叛我邪?”他取下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尉迟敬德奉命前往,说明秦王的决心。房、杜求之不得,立刻穿了道士服,悄悄进入秦王府,密商大计。

接下来便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全歼“太子党”。李世民成为太子,房玄龄任右庶子,杜如晦任左庶子。两个月后,李世民成为皇帝,就是唐太宗。房玄龄任中书令,封邗国公;杜如晦任兵部尚书,封蔡国公。淮安王李神通认为房、杜“专弄刀笔”,不应得到高官厚爵。唐太宗说:“玄龄、如晦运筹帷幄,坐安社稷,其功可比萧何。朕论功行赏,不当以私废公。”

唐朝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不久,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任尚书右仆射,并为宰相,共管朝政。唐太宗给宰相规定的主要任务是“广耳目,访贤才”,不必拘泥于狱讼等具体事务。一次,唐太宗问房玄龄和魏徵说:“创业、守文孰难?”房玄龄说:“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说:“王者之兴,必乘衰乱,覆昏暴,殆天授人与者。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人欲静,徭役毒之;世方弊,赋税穷之。国由此衰,则守文为难。”唐太宗笑了笑,说:“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魏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难。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文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房玄龄为相,史籍是这样记载的:“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媢,读作冒,嫉妒),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者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责怪),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他忠贞、勤恳、公正、谦逊的品格,受到唐太宗的高度赞赏,改封梁国公,加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衔,进位司空,女儿为王妃,儿子尚公主,“权宠隆极”。唐太宗每次出巡,必留房玄龄镇守京师,说:“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房玄龄一方面总理朝政,一方面深感责任重大,数次请求辞去一些显要官职。唐太宗不许,说:“谦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失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不必推让。”

杜如晦和房玄龄一样,既为宰相,兼管吏部,选贤才用能人,无不尽职;制定各项典章制度,规范适用。房、杜二人配合相当默契,每当议决大事时,房玄龄必说:“非如晦莫筹之。”杜如晦到来,肯定会用房玄龄之策。因此,史籍记载说:“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这段话,给后世留下个“房谋杜断”的典故。

房、杜位高权重,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忌恨。如监察御史陈师合,就曾含沙射影,攻击两位宰相。唐太宗很生气,说:“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陈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他立刻命将陈师合贬职,处以流放。还有一人诬告房玄龄意欲谋反。唐太宗大怒,断然将那人斩首。

杜如晦短命,四十六岁就病死。唐太宗非常悲痛,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司空,谥曰“成”。夏天,唐太宗吃瓜,命分其半,祭奠亡人。一次,唐太宗赐给房玄龄黄银带,潸然流泪,说:“如晦与公共同辅朕,今独见公耳!”他另外取了一条金带,命房玄龄送至杜如晦家中,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房玄龄逐渐年老体衰,而且多病。唐太宗允许他乘坐肩舆入殿,卧榻理事。晚年的唐太宗变得不那么英明了,建造宫室,迷恋声色,爱听恭维话,忽视民生疾苦,特别是执意征伐高丽,造成社会动荡。房玄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说:“今天下事无不得,惟征高丽不止,皇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我若不言,抱愧没地矣!”他在病中毅然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书中说:“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能为后世患,夷之可也。今无是三者,而坐弊中国,为旧王雪耻,非所存小,所损大乎?臣愿陛下下沛然之诏,许高丽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即臣死骨不朽。”唐太宗读了奏书,感动地说:“玄龄病已危惙,还在忧吾国事啊!”

房玄龄为相期间,还兼着监修国史的任务。他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主持修撰了《晋书》一百三十卷,成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房玄龄不仅善于理政,而且善于治家,常恐儿子们骄侈放纵,仗势凌人,亲自集古今家训,书为屏风,分送诸子,叮咛说:“留意于此,足以保身矣!”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七十一岁高龄的房玄龄病情转重。唐太宗亲往探视,含泪握手诀别。房玄龄死后,追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陪葬昭陵(今陕西礼泉东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