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地位谁高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地位谁高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世民即唐太宗,今陕西省武功县人。隋亡,李渊称帝,为唐高宗,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不料,李世民反而赞扬他的才华和敢于直言,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和谏议大夫。李世民用人心正不疑,君臣肝胆相照。李世民深知猜忌多疑的危害。李世民以至诚治理天下。李世民既善于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又注重德才兼备,防止佞臣得道。

李世民与臣下肝胆相照

李世民即唐太宗,今陕西省武功县人。隋朝末年随父李渊起兵。隋亡,李渊称帝,为唐高宗,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玄武门之变后即位为皇帝。他当皇帝以后,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言纳谏,励精图治。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官,经常出谋划策,多次劝李建成杀死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以太子的身份处理政务,把魏征招来骂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众人无不为魏征捏着一把汗。魏征却神色自若地说:“先太子若听我的话,必无今日之祸!”他豁出性命,准备被杀头。不料,李世民反而赞扬他的才华和敢于直言,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和谏议大夫。从此,魏征跟随在李世民身边,专门掌管侍从规谏事务

李世民唯才是举,精于用人。他即位后,大力整顿朝纲,决心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但是,新朝伊始,百业待兴,朝廷内外,事务繁重,需要人才的地方太多了。早在他当秦王时,就靠心腹大臣房玄龄等人招来许多治国人才。这时,他更认识到选拔人才对治国安邦的极端重要性。他选拔人才不计较出身和经历。在唐初的大臣中,有不少人出身于不入流的小官吏,如张玄素、孙优伽等。贞观五年,李世民为了使朝廷中的官吏能进献治国大计,从中发现人才,曾发动中央文武百官对政事各抒己见。中郎将常何在书中一下子提出二十多条建议。李世民看奏章写的如此有水平,甚为惊讶,同时又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太宗早知常何出身于武夫,平时不学无术,没有多少学问,想知道个究竟,便询问常何。常何直截了当地说:“这不是我写的,是我的客人马周写的。”李世民立即召见马周,把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一步步提上来。

李世民用人心正不疑,君臣肝胆相照。他经常用历史上的一些君主因用人多疑,枉杀忠臣,导致君臣关系紧张,直至亡国的事实告诫自己。眼前隋炀帝的教训,是他的一个很好的反面教员。李世民深知猜忌多疑的危害。他认为,对于一个人才来说,要么不用,用则不疑,既用又疑,则必不能尽其才。“玄武门之变”前,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的骨干分子都是李世民的死敌,但事变之后,李世民都把他们收为自己的部下,化敌为友,还重用了魏征这样的人。

李世民以至诚治理天下。他认为君臣能够和睦相处,肝胆相照,臣下才能竭忠尽力,有所作为,他说:“一旦国君对大臣怀疑,人们就不敢畅所欲言,下情便不能上达。这样,要求臣下尽忠报国便不可能了。”特别对那些经过长期考验,忠心耿耿的大臣,更要重其大节,不可吹毛求疵,尤其不可轻信谗言,率意惩处,否则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所以李世民对那些在皇帝面前说人坏话,专事攻击别人的官吏,特别警惕。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率大军征伐高丽,在洛阳停留。临行前命令房玄龄留守长安,受权处理朝廷一切事务。有一个官员当面对房玄龄说,我要向皇帝告状。房玄龄问他,你告的是谁?此人毫不掩饰地说,我要告的就是你!这件大事,出在皇帝不在朝中的时候,房玄龄不敢隐瞒,便用驿马送他去洛阳,面见皇帝。李世民听说房玄龄有公文送告状人,已经猜出大概,命令卫兵持兵器立于面前,然后引见来人。问道:“你走这么远的路来到这里,是告何人?”那人答道:“告房玄龄!”李世民厉声喝道:“果然如此!好大的胆,推出去斩首!”事后对房玄龄说:“你太不自信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完全可以自行处理,不必报告!”

李世民既善于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又注重德才兼备,防止佞臣得道。李世民曾对封德彝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得人。我让你们举贤荐能,可至今也没有看到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封德彝有点委屈,回答说:“不是臣不尽心,而是眼下确实没有治国人才呀!”李世民说:“用人如用工具一样,工具各有各的用处。俗话说,坚车能载舟,犁田不如牛。古代圣明贤君都是从当代选拔人才,从来不会在别的朝代选人。只怕你不识才而埋没了当代的人才。”他在注重人的才能的同时,尤其重视官员的品德,他曾说:“朝廷如果选用一个正直的人,所有善良的人都会受到鼓励;如果用一个坏人,佞人便蜂拥而来。”他还认为国君是身躯,臣民是影子,躯干挺直,影子自然不会弯曲;国君是源头,臣民是溪流,只有源头清,溪流才不会混浊。

由于李世民善于纳谏,精于用人,使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杰出君主。

心灵悟语

没有说出话来却无反应的,没有施予恩德却无报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