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蔺相如的家世之谜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蔺相如的家世之谜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蔺相如的家世之谜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三)蔺相如的家世之谜蔺相如被尊为中华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蔺相如要从更早一些的背景说起。蔺相如就是蔺氏立姓早期第一个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十六年,再次与燕王相遇,此时离完璧归赵时间只有一年,智救缪贤也有可能发生于这两个时间,如果属实,蔺相如年龄当在43岁以上,这与推断年龄也有较大差距。蔺相如官居上卿后,部分蔺氏族人主动迁徙到邯郸。

蔺相如的家世之谜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三)蔺相如的家世之谜

蔺相如被尊为中华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蔺相如要从更早一些的背景说起。在没有推算出蔺相如的年龄和没有发现湖南与四川涪陵《蔺氏族谱》前,笔者曾根据研究做过分析探讨,并写了一篇《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探析》的文章,现辑录如下:

由历代学者考证可知,蔺姓出自韩姓,韩姓出自姬姓,系黄帝后裔。春秋时期,韩氏在晋国一直位列公卿。韩氏一支韩厥玄孙韩康在晋分裂为韩、赵、魏后为赵国大夫,食采于蔺(今山西柳林县),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蔺相如就是蔺氏立姓早期第一个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因此要研究蔺相如就有必要弄清蔺相如的故里是哪里,他是蔺氏第几代人。这就需要了解蔺氏早期的迁徙路线及迁徙原因,了解了蔺氏早期的迁徙路线及原因,判定蔺相如故里是哪里就有了重要依据,就不会被蔺相如故里众说不一的表象所迷惑。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蔺长旺利用对历史学、地理学、地名学的研究,考证认为早期蔺氏迁徙路线有三条:一是从山西离石附近的蔺家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再从蔺家庄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和洪洞县的赵城许村等地。二是从蔺家迁徙到榆次的蔺郊,随后迁往南北蔺郊村和相立村。三是蔺相如时期从以上地方继续东迁到赵国都城邯郸附近。笔者基本认可这一研究成果。理由如下:韩康采食之地蔺在古代就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一说是在陕西渭南地区。从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看,古蔺地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确凿无疑。因为根据战国时期的形势图,陕西渭南地区应属东周中央政府或秦韩二国所有。当时赵国的势力很难到达。既然韩康仕赵,其食邑当然应在当时赵国的土地上。另外,根据《重庆蔺氏文泰公支族世系谱》记载,该支蔺氏祖籍蔺家,后迁到山西赵城(现属洪洞县),为蔺相如旁系族人。此家谱可以证实,该支蔺氏的早期迁徙路线正如蔺长旺教授此前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这就充分说明,蔺氏的确源出山西离石地区,并逐渐向周边尤其是向赵国腹部地区东迁或南迁。

图1-1 蔺长旺教授绘制的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图

确定了迁徙路线,迁徙原因便可基本根据推断分析得出。因为根据古代分封制特点,作为贵族的韩康采食蔺地之后,一定还会通过国家封赏、出钱购买、占据附近无人开发之地等手段扩大家业,并将其所占之地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其儿子这一代便会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代的这种分封制特点是古人主动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古人迁徙路线图反映的不仅是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能给我们透露出一个家族的信息。

从蔺长旺教授绘制的蔺氏最初的迁徙路线,我们可以推估出韩康可能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仍然在蔺地继承祖业,一个儿子迁徙到离石附近的蔺家。

第二代蔺家一支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留在蔺家,一个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另一个儿子迁徙到榆次的蔺郊。

第三代在蔺家庄也有两个儿子,又分别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迁往榆次的蔺氏一脉可能有两个儿子分别迁居在南、北蔺郊。

第四代蔺家庄一支可能迁往洪洞县赵城许村或古县蔺(李)子坪村,蔺郊一支可能迁往附近的相立村,其他族人仍然在原地居住,经过几代传承,第四代蔺氏已经从贵族演变为普通平民,并繁衍生息有了第五代。

如果按孔令德、蔺朝国等专家根据蔺氏世系研究所得,推算出自韩康到蔺相如有100多年的历史,蔺相如大约应为韩康之第五代。从史实看,公元前433年,晋幽公时,韩、赵、魏强大,公室仅有绛与曲沃之地,余皆归三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是在公元前403年,也就是说韩康为赵国大夫应在公元前403年前后,领有采食之地亦应在此时。如果按蔺相如公元前328年出生的话(据羌村村民回忆,1958年修水库时,墓地有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是“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蔺相如应为韩康第四代或第五代。公元前313年,秦国的右更疾攻打赵国,攻占了蔺,俘虏了守将庄豹。按时间推算,蔺相如若是第四代年龄,此时当在35~40岁;若是第五代,年龄此时当在15岁左右,其完璧归赵时年龄应在45岁。而《史记》中智救缪贤虽然没有具体的年份,但历史大事年表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联合齐、燕灭掉中山国的史实,这时赵国十分强盛,应是燕王拉拢缪贤的最佳时机,蔺相如智救缪贤应该就发生在此时或稍晚。这就说明在公元前295年或稍晚,蔺相如就已在缪贤家做舍人并取得了缪贤的信任。那么,从蔺相如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时间应相隔12年左右。如果蔺相如是韩康第四代,则逃难时年龄在35~40岁,这与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45岁),时间相隔12年不相吻合。另外,赵惠文王十四年,燕国宰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夺取了灵丘。赵王与秦王在中阳相会。十五年,燕昭王来会见赵王。赵国与韩、魏、秦联合攻齐,齐王败逃,燕军孤军深入,攻下临淄城。十六年,再次与燕王相遇,此时离完璧归赵时间只有一年,智救缪贤也有可能发生于这两个时间,如果属实,蔺相如年龄当在43岁以上,这与推断年龄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韩康乃赵国开国功臣,在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之时即被封为大夫;蔺相如系韩康第五代后人,在秦国攻占蔺地之时年龄只有15岁左右(在这之前,生活安定,蔺相如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在这之后,颠沛流离,生活困难,蔺相如磨炼了意志,丰富了阅历)。此时,蔺氏族人受到战乱威胁,只好被动迁移,哪里安全呢?当然是东部的太行山区或赵国都城邯郸附近,此时15岁的蔺相如只好随着父母乃至祖父母向东逃亡。此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家园没有了,蔺氏一族的生活由富足陷入窘迫。直到公元前283年,秦国欲强取赵国和氏璧,蔺氏才有了出头之日。蔺相如官居上卿后,部分蔺氏族人主动迁徙到邯郸。

赵国灭亡前后,蔺氏族人再次逃亡(此时蔺相如已去世多年),至少会从都城邯郸附近迁出,以避战祸。部分可能迁回祖居地、族人迁居的地方、亲友居住的地方或其他地方(如北逃至河北曲阳,南迁至河北磁县羌村、河南安阳等地)。特别是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蔺氏家谱》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蔺相如后人迁徙的路线。据家谱记载,蔺相如有八个儿子:仪、范、嘉、景、从信、岱、封、冕。玉泉村蔺氏是四子景公的后裔。相如娶孔氏为妻,享年69岁,长子之后人与定居地不详;次子与三子居住于邯郸;后三子迁徙至湖北、江苏等地;四子迁徙至江西万载县,后又至湖南浏阳;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家谱中虽然没有对长子的活动记载,但按照古制,长子或长孙应该回到祖居地守孝祭祖并传继家业。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应该不难理解。赵国灭亡后三子又迁到了湖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廉颇先出走魏国,再到楚国,不排除蔺相如部分后代投奔或追随廉颇或其后代到达湖北再到江苏的可能性。此时二子也极有可能随赵国王室或残余部队北撤到河北曲阳燕国附近,这就是在曲阳发现有蔺相如墓的原因。据推测,此处墓地虽然见于历史记载较早,但极可能是二子或其子孙见赵国灭亡,眼看返回故里无望,而为纪念蔺相如建的衣冠冢。四子迁到江西则是当时秦国势力还远远达不到的地方。至于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应该是这些人看到当时只有秦国强大,国内稳定,因此把秦国作为迁徙的目的地,或者后来被秦人抓住强迫迁往渭南地区,并监控起来。之后,蔺氏族人越迁越远。

以上分析说明,蔺相如是韩康的第五代孙,由山东德平蔺氏族谱记载可知,韩康之子即蔺虎,这与刚刚发现的四川涪陵《蔺氏族谱》中“相如公又名康,字邦衡,为蔺氏家族第六代”的记载是一致的。蔺相如的家世之谜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一、蔺相如的家世之谜

观众朋友大家好,众所周知,临汾这个地方,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杰地灵。在这片钟灵毓秀、藏龙卧虎的平阳大地上,曾孕育了不计其数的历史名人:有开启华夏文明之门的尧帝,有戎车七征、长驱六举的一代战神卫青,还有名垂青史的普通布衣、文人墨客。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被誉为我国古代士大夫完美形象的代表——千古名相蔺相如。

在讲述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司马迁笔下的蔺相如是什么样子。

《史记》中,记载:“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接着,司马迁不惜笔墨记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和好三个经典的故事,两千多年来为人们广泛传颂,在人们心目中塑造起了一个十分完美的人物形象。历史上几乎无人曾对蔺相如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然而今人却有些不同的看法。

作为《史记》经典篇目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蔺相如,人们对他的看法目前得知大概有三种:(www.guayunfan.com)第一种看法认为:历史上确有蔺相如其人其事,他们认为司马迁坚持“实录”的史学精神,记述的人物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甘愿忍受最残酷的宫刑而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述《史记》。

第二种看法认为:是司马迁塑造的人物形象;无法证明历史上有蔺相如这个人。在《史记》之前,蔺相如之事迹未见于史志记载,即使专门记载战国之人与事的《战国策》亦为疏忽,《史记》之后,史家与史书对于蔺相如亦不再有其他记载,即言《史记》是唯一可资后人查阅蔺相如事迹的资料。因此只能把蔺相如看作是司马迁塑造的人物形象。

第三种看法认为:有其人没其事,或部分事件真实,以钱钟书先生为代表,他曾言蔺相如“持璧却立,怒发上冲冠”,虽“有声有色,或多于增饰渲染,未必信实有征”。韩兆琦教授也认为《史记》中有的篇章段落,只能当故事读,不可当信史看。

以上几种看法,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长期以来困扰着史学界,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蔺相如这个人呢?

如果他是史记中虚构的人物,我们研究他也就失去了意义。近年来,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日益增多和蔺相如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已经得以破解。

下面向大家简要地介绍有助于证实蔺相如真实性的几个重大发现:

一是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中发现蔺相如画像。

在山东众多汉画像石墓葬中,有一座曾经两度(1954、1994)被发掘出土的墓葬,那就是坐落在沂南县北寨村的“沂南汉画像石墓”。

沂南汉墓画像中表现“忠孝节义”人物与故事的有苏武、蔺相如、孟贲、荆轲、卫姬等人。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画像就位于沂南汉墓中室北壁的东段。画中左边一人佩长剑,右手下伸着,左手举着一块玉璧在头顶上,前面刻着“令相如”三个字。这里的“令相如”指的就是蔺相如。

为何用了“令”字,而未用“蔺”字呢?这个问题恰好说明在司马迁《太史公书》流传到社会之前,蔺相如完璧归赵等事迹就已经在各列国传颂,传颂过程中出现口误,把“蔺”读成了“令”。

沂南汉画像石墓中所发现的蔺相如画像,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上关于蔺相如的最早的画像作品。

二是吉林省发现“二十年蔺相如戈”。

该铜戈于1981年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古墓群,位于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十四道沟镇干沟子村(中朝边境地区,战国时燕国疆域的最东端),它的发现是赵国名臣蔺相如传世文物在国内的首次发现。

这件铜戈,援部上扬,中部起脊前锋呈弧尖状,内有刃。铜戈一面有两行铭文,共16个字,刻画十分清晰。吉林大学考古所的林云、吴振武先生对铜器铭文进行了研究,铭文为:“艹年丞(蔺)相女(如),邦左囗鹿智,冶阳。”两行铭文中间的穿孔下有一“肖”(赵)字。从戈铭上看,“艹年”为赵惠文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邦左【库】是赵国制造与贮存武器的处所。赵国的武库有中央(“邦”)和各地方两种,各武库又有上、下、左、右等分库。

文献记载,该年恰值蔺相如参与渑池之会迫秦王击缶而被拜为上卿之年。

蔺相如铜戈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国内蔺相如相关文物迄今无传世的空白,而且对赵国当时的武器监造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资料,其意义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他证明了蔺相如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存在,可谓是确认蔺相如历史真实性的铁证。

三是湖南省浏阳市发现蔺相如家谱

2007年4月2日,《光明日报》在突出位置报道了湖南省浏阳市发现蔺相如家谱的消息,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家谱记述了自蔺相如四儿子蔺景至今共九十四代。

该谱记载:

蔺相如字仲仁,仕赵为上大夫,事详《史记》。蔺公相如生于周赧王(丁未)元年、赵武灵王十二年(前314年)二月十四日寅时,卒于秦庄襄王(甲寅)三年、赵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甲寅五月二日子时,享寿六十九虚岁。蔺相如配孔氏,生八子二女。

(赵国灭亡前后其后裔迁徙情况:长子山西,二子河北,三子江苏,四子江西、湖南,五、六、七、八子陕西。)

山西省社科院孟繁仁教授,对湖南蔺相如家谱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证和辨误,其研究结果得到了首届中国古县蔺相如文化高层论坛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其研究结果为研究蔺相如一生之脉络提供了可靠的年代与时间坐标,意义重大。

以上三大发现均真实可信,有据可查。因此,所谓“蔺相如是司马迁凭空塑造的文学形象”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蔺相如是的的确确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特别是“二十年蔺相如戈”的考古发现,终于让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传世之物,上面的铭文显示蔺相如也绝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受到了赵惠文王的高度器重。这表明蔺相如当时必然有大功于赵国,方能享受到如此的厚遇。从授予时间在渑池会后来看,这正是赵王对蔺相如以往成绩的肯定,特别是对他在渑池会上的表现进行奖赏。这就是说,渑池会乃至完璧归赵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

之所以在《史记》之前没有发现史书记载蔺相如的事迹,恐怕在秦朝焚书坑儒时被毁,抑或因书的成就不高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至于后来也没有其他史书记载,也许是因为没有哪位史学家认为自己写的蔺相如能够超过司马迁塑造出的蔺相如的形象吧?

除了以上三点直接实证外,还有很多间接的旁证,例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蔺相如之从女嫁于齐国上卿陆发;山东嘉祥武氏墓群汉代石刻发现蔺相如雕像;还有蔺氏后人与司马迁有姻亲关系,蔺氏一女嫁与司马迁外孙杨恽为妻;四川涪陵、山东德平蔺相如旁系家谱等史志记载。这些新的发现和旁证进一步证明了蔺相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

既然蔺相如的历史真实性毋庸置疑,那么他的家世之谜又是怎样的呢?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既然称为“传”,作者司马迁就应将蔺相如出生地和生卒年月介绍清楚,然而,他却只是详录了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却偏偏不写蔺相如生卒及出生地,但又承认他是赵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但如今经先秦史专家、学者的多年潜心研究,当初司马迁笔下所留给后人诸多关于蔺相如的谜题,今天终得破解,一副清晰的蔺相如生平事件年表展现在我们面前:

公元前314年(周赧王(丁未)元年、赵武灵王十二年)二月十四日寅时蔺相如出生。据《晋乘搜略》卷六,此年“魏人叛秦,秦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

公元前313年(周赧王二年(戊申)、赵武灵王十三年),据《晋乘搜略》,此年,“秦右更疾伐赵,拔蔺,虏其将庄豹”。“离石,赵之西边。拔蔺而虏其将,所以断赵之右臂也”。秦国的右更疾攻打赵国,攻占了蔺,俘虏了守将庄豹。蔺相如时年两岁。孟繁仁教授认为:“蔺族之避乱内迁,或在此时。”但有一个重要的背景不可忽视: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在这一年之前,离石这个地方就曾多次在秦赵之间反复争夺而易手,其时间长达数十年,所以蔺相如的父母在秦赵之间反复争夺而易手的动乱年代,在蔺相如未出生之前可能就内迁到洪赵一带了。

公元前285年或稍前,蔺相如就已在缪贤家做舍人并取得了缪贤的信任。蔺相如时年30岁。

公元前283年(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秦国欲强取赵国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蔺相如时年32岁。

公元前279年(周赧王三十五年、赵惠文王十九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令“秦王击缶”时36岁。

公元前271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时44岁。

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孝成王六年),“长平之战”前,蔺相如抱病进谏,反对“赵括代廉”时55岁。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赵孝成王十九年),即“长平之战”以后第十三年的五月初二子时,蔺相如去世,享寿69岁。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赵亡国后十年,蔺相如夫人孔氏,寿九十,癸未五月初五午时殁,葬于山西“(商)纣王庙”后鳅形,有墓志。

从以上《蔺相如生平重大事件年表》,我们不难发现,从公元前314年蔺相如出生,到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其间长达三十多年时间。

那么,在这段时间内,蔺相如又是如何随其家族避乱内迁、颠沛流离,最终东出太行到达了赵国都城的呢?

蔺相如被其后人尊为中华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蔺相如就有必要从更早一些的中华蔺姓源流的背景说起:

《通志·氏族略第三》、《元和姓纂》和《古今姓氏书辨证》均有记载: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经历代学者考证可知,蔺姓出自韩姓,韩姓出自姬姓,系黄帝后裔。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知伯与赵、韩、魏瓜分范、中行家族的土地以为己邑,此时韩康因功封于蔺邑(今山西柳林县孟门),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后为赵国大夫。

蔺氏的蔺邑,亦称蔺国,(前453—前313),存在140余年。后沿革约800余年。蔺侯曾自铸圆三足币、方三足币、圆币等铜钱币,现在已经成为钱币收藏的热品。蔺姓起源于孟门(蔺邑),与韩、姬、何姓同宗共祖,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自韩康得蔺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313年,秦国攻占了河东、太原郡等地,蔺氏失去封地,遂向四处迁徙。从柳林蔺氏家族的发源聚集地蔺家墕经灵石的蔺家庄,到洪洞许村、古县蔺子坪村,继而到晋城、河南辉县蔺家寨,最终到邯郸附近的蔺家河村,这条由西向东翻越太行的路线,正是蔺相如当年东出太行仕赵的足迹。

这是当前史学界的一种主流看法。另外,据民间传说,跟着大禹走南闯北治水的随从里,就有很多蔺姓部落人,蔺姓的出现也许远远早于这个时期。

蔺相如可谓是蔺氏立姓早期第一个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代表人物。那么,蔺相如的故里又在何处呢?

全国各地有地方史志记载的蔺相如的故里就有孟门说、古县说、洪洞说、安阳说、曲阳说、泽州说、榆次说等七种说法,而对蔺相如墓地的地方志记载更有十处之多(磁县、泽州、邯郸、临潼、曲阳、辉县、修武、涞水、衡水、古县等地),可谓是遍布晋、冀、陕、豫、鲁、吉等六个省。

那么如此众多的蔺相如故里和墓地,究竟哪一处才是真实的呢?

让我们跟随镜头一一走近他们。

字幕:洪洞许村蔺相如祖茔

山西洪洞许村南垣上至今还存有蔺相如的祖茔,几千年来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是蔺相如的祖籍之地。在全国声称蔺相如祖茔之地并确实存在的也仅有洪洞许村一处。

大约在清代前期,赵城北门外就建有“蔺相如牌坊”,许村村东原来还有一座“相如故里堡”门楼,门洞上方镶有“相如故里”匾额。由于年久失修,此门楼先是于1932年被洪水冲毁;重修后,又于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拆毁,用其砖石修建了炮楼。保护“赵城金藏”有功的力空大师也坚持“蔺相如为赵城人”之说。

蔺相如家族自离石(柳林)迁徙到洪洞许村后不久,蔺相如父母便又因战乱继而东迁了,到了古县蔺子坪村居住。因此称洪洞许村是蔺相如的祖籍之地、古县蔺子坪村是蔺相如的故里,目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

字幕:古县蔺子坪

古县位于山西中部的霍山东南。霍山又名太岳山,是古代著名“五大镇山”当中的“中镇名山”。由于古县地处霍岳之阳,所以古名“岳阳”。只是在现代地名调整中,为避免与“湖南岳阳”地名重复,才易名为“古县”。

“蔺相如故里”和“蔺相如墓”位于今临汾市古县城东北40公里的北平镇境内。蔺河绕蔺子坪村而流,为沁河一大支流。蔺子坪村历史上曾多蔺姓,相传为蔺相如后代。村南200米许,蔺河之畔有蔺相如墓,至今巍然犹存。

《岳阳县志》、《大清一统志·平阳府》等典籍里有关于蔺相如的多条记载:

“蔺相如墓:在岳阳县北八十里宝丰村,有水发源于墓旁山下,名蔺河。”

“蔺河:县北八十里,从宝丰村后蔺公墓发源,流经唐城、和川、上县等村,入沁河。”

李灼诗“蔺水潆洄独系情”即此。

此外,在岳阳县(今古县)境内还有“蔺公祠:县东九十里,和川镇玉龙山顶”。等诸多有关蔺相如的胜迹。

蔺相如墓,位于蔺河之畔,西临公路,墓前有棵大采树,树龄已有千年。墓为土封,墓高9米,周长80米,墓顶树木葱郁,芳草萋萋。墓堆为圆锥形,土质为陶土,与当地红沙土截然不同。相传墓堆为蔺相如死后埋葬时士兵用头盔、百姓用裹兜堆土而成。冢顶为一平坦面,约60平方米,冢底占地约400平方米,西南部平田整地时破坏成一断崖,有盗墓之痕迹。墓前立碑,为清朝岁贡房长奂撰文,碑正面题“赵上卿蔺公相如墓”。为继承将相遗风,古县县委、县政府已将蔺公墓列入旅游发展规划,并正在施工中。

综观蔺子坪村名、蔺河水名、蔺子坪村人姓氏、蔺相如墓封、蔺墓前的碑刻,以及历代之传说和史志记载,证明蔺相如故里即古县宝丰里蔺子坪村。以山西省社科院孟繁仁教授为代表的许多业内人士经考证认为:“史籍证明蔺相如是今古县人。”

另外,根据中国民间几千年来一直信守和沿袭“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古老习俗,人在去世以后一般都要由家人扶送灵柩回归家乡埋葬的情况,可以判断:蔺相如就是古代岳阳县(今古县)宝丰村(蔺子坪)人无疑。

据当地李子坪村老年人讲:秦灭亡赵国时,秦王因对蔺相如恨之入骨,便四处派人寻找蔺相如族人追杀。尽管蔺相如死后秘不发丧,当时只是悄悄护送灵柩回归了故里古县宝丰蔺子坪村,但消息仍为秦王所知,并立即派军队尾追搜查。为避免秦王焚尸和屠戮乡亲,蔺子坪村的蔺姓家族就连夜移居祖籍地洪洞(赵城)县的许村,保护了蔺相如长眠之地和蔺氏故里的和平与安宁。“蔺子坪”村也改为“李子坪”村。

除了我市洪洞与古县的这两处,其他地方还有多处有关蔺相如的遗迹出现:

字幕:榆次市相立村、南北蔺郊

这里一直流传着蔺相如生于蔺郊长于相立的故事。当地学者称有古籍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被人们认为是蔺相如的故乡了。

字幕:安阳古相村

据河南省《安阳县志》,记载相村在水冶西南,战国时蔺相如故里,有碑文可考。世传蔺相如生于渐平岗村,后移此村,因以相名。

字幕:河北曲阳县相如村

据《保定地名志》称,《魏书·地理志》所载的那座“蔺相如冢”,在今曲阳县产德乡相如村,现该村有墓迹一处。

字幕:邯郸蔺家河村

《邯郸县志》的“古迹志”里都有“蔺相如宅,在县西南二十里,今其地名蔺家河”的记载。

字幕:泽州莒山村

山西泽州县北义城镇的莒山上有赵国上卿蔺相如祠庙等古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为当地百姓所景仰。

至此,横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有七个地方宣称是蔺相如故里,还有十多个地方声称有蔺相如陵墓,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若从蔺相如之祖籍、原籍、出生地、生活居住地、迁徙暂居地、长期居住地、官邸所在地等角度来说,有多个地方称其为故里,或是说蔺相如长眠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都应是无可厚非之事。蔺相如一生的基本轮廓应该是这样的:

蔺氏家族发源地:柳林(离石)。

蔺相如祖籍(祖居)地:山西洪洞许村。

蔺相如出生地:山西洪洞许村或山西岳阳宝丰(蔺子坪村)。

蔺相如生活居住地:山西岳阳宝丰(蔺子坪村)。

蔺相如迁徙暂居地:泽州、辉县、邯郸蔺家河。

蔺相如长期居住地:河北邯郸,大约在这里有36年的时间,直到去世。

至于山西榆次的“蔺相如故里”,则可能是蔺相如的长兄“相立”一支由离石东迁后的生活居住之地,相传蔺相如探望族兄曾在此居住过;而河北曲阳的“蔺相如故里”之说,有学者考证与蔺相如二子在赵国灭亡前夕随赵国王室或残余部队北撤到河北曲阳燕国附近的史实有关。

传统意义上称某人的故里,无非是指他的出生地、早年生活居住地,那么洪洞许村、古县宝丰村自然就是这种概念称谓的“蔺相如故里”。当然,在蔺相如一生的坎坷岁月里,凡他活动过的地方,也都会留下让人们永远怀念的史实和遗迹!

至于蔺相如墓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就有十多处,到底哪里是真的,哪里又是衣冠冢,虽然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去分析,得出哪里最有可能的结论,但也毕竟是一种推断而已。结论只能留给未来的史料或是考古者发现。

总之,也许一定要讨论清楚蔺相如到底是何许人、哪里人的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他坦荡的爱国情怀两千年以来从未失去过对人们的感染力,也从未失去过对社会的影响力!物质不灭,精神永存!也许蔺相如并没有死去,他并没有被历史淹没而被埋葬在冷漠的荒冢之下,两千多年来,伴随着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他一直活在的人们的心目之中!那么,司马迁笔下如此完美的人物,他的一生又经历了怎样的坎坷,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又究竟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集:完璧归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