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蔺相如的军事思想分析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蔺相如的军事思想分析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蔺相如的军事思想分析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五、蔺相如的军事思想分析蔺相如在政治、外交上的成就尽人皆知。历代研究者也很少有人对蔺相如的军事思想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不够突出。因此,要更深刻地了解蔺相如,研究蔺相如,还要研究他的军事思想。以上记载充分说明了蔺相如不惧强敌,视一代枭雄及其骄兵悍卒如无物,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勇于自我牺牲的斗争思想。

蔺相如的军事思想分析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五、蔺相如的军事思想分析

蔺相如在政治外交上的成就尽人皆知。在军事上,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军事斗争经验。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只是简单地提到他对廉颇、赵括等赵国将领的看法,并有一次统兵作战的经验,但都是略写。也许因为蔺相如的故事太精彩了,被略写的蔺相如的军事思想及军事斗争能力就容易被人忽略。历代研究者也很少有人对蔺相如的军事思想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不够突出。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在战国乱世,蔺相如所有的政治、外交斗争都是在军事斗争大背景下发生的,没有高超的军事斗争思想,就很难在政治、外交斗争中取得成功。因此,要更深刻地了解蔺相如,研究蔺相如,还要研究他的军事思想。那么,蔺相如的军事思想都有哪些呢?本文就在这方面试做如下分析:

1.不惧强敌,勇于牺牲的斗争思想

史记》在完璧归赵一节中记有“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等语。在渑池会一节中记有“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的情节。以上记载充分说明了蔺相如不惧强敌,视一代枭雄及其骄兵悍卒如无物,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勇于自我牺牲的斗争思想。

2.追求和平,反对侵略的反战思想(www.guayunfan.com)读《史记》和《战国策》等史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后期,七雄并立,征伐不息。蔺相如活动的时代,正是秦昭王和赵惠文王在位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重大改革之后,连年进攻中山国。赵惠文王二年(前297年)灭掉中山国。从赵惠文王即位(前298年)到燕武成王元年(前271年),除去秦国攻取赵国的梗阳,蔺、祁、光狼三次战役外,赵国没有受到他国的进攻。相反,倒是赵灭中山,伐魏,攻齐,燕昭王和魏昭王入赵见赵惠文王。但是,和秦国比起来,赵国也只能算是二等强国。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厉行耕战政策,以并吞山东六国为其战略目标。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取得国势强盛的可观政绩,而后又经过惠文王、武王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到了秦昭王时期,先是对山东的魏、齐、韩、赵用乓,后进攻蜀和楚。燕惠王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竟然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鄢、郢(今湖北江陵北)。尽管如此,秦国还没有灭掉六国之中的任何一个,席卷天下之势尚未到来,还需要利用山东的强国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相会,田齐襄王五年(前279年)两者又在渑池(今河南渑池)相会修好。但是秦国并没有放弃吞赵的决心,时时对赵国进行试探。

此时的蔺相如在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里当舍人,地位卑微。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秦国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王接到秦昭王要求以城易璧的来信之后,召集廉颇等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认为,把璧交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池而白白受骗,有辱国格;要是不给,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而进攻赵国,得不偿失。赵国君臣的这种疑虑是有根据的。鲁平公二年(前313年),秦相张仪为了拆散齐楚联盟,答应还给楚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齐楚断交后,张仪又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结盟,结果怀王被秦国扣留,当年就客死在秦国。当时人们就深刻认识到:“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秦昭王以十五座城池来换玉璧,秦肯定是包藏祸心的。可是赵国君臣又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雄强而狡诈的秦国,同时也找不出一个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出使秦国的人轻则丢掉生命,丢掉国宝;重则有辱国格,引起战争。危难之际,当时的宦官头目缪贤向赵王保举了蔺相如。蔺相如的反应又是什么呢?他见到赵王后说:“大王确实没人,我愿意捧着宝璧出使。城入了赵国版图,璧就留给秦国;城不给赵国,我有能力完璧归赵。”可以说,蔺相如没有丝毫犹豫,没有计较个人的任何得失。作为赵国的臣民,也许他对秦国的霸道和穷兵黩武,早已义愤填膺,早已谋划抵制强秦的策略。只是身份低微,一直没有报效国家的机会。这次为了维护国家尊严,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生灵涂炭的严重后果,他二话不说,以一己之力扛起完璧归赵、防止发生战争的重任。

据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蔺相如年少时家庭贫寒,因战争而逃亡他乡,父亲也在一次抵抗秦国的战斗中死亡。因此,在他身上具有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在他当政期间,国富民强,并掌握着很大的军政权力,但没有他主张发动的侵略战争的记载,这应该就是对他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思想的最好注释。

3.知人善任,恤军爱民的治军思想

取材于史书的现代京剧《将相和》全面展示了蔺相如尊重廉颇,为国家大计,不计较个人荣辱的品德。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很清醒:“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廉颇,由此谱写了一曲廉颇负荆请罪的将相和佳话。但在决定赵国生死存亡的长平之战中,年轻的赵孝成王欲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时,大病中的蔺相如面对君主竟然说出了“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这样大不敬的话,这充分说明了蔺相如具有高超的识人、用人水平,可以说做到了知人善任。

在目前知道的蔺相如留下的唯一一篇诗作《东山》(具体内容见《蔺相如创作的诗篇〈东山考辨〉》一文)中,他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挚的内心感受,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诗中既有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有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他在叙事之中,还插入了景物描写,给人情景交融的感觉,既点出了凯旋归来时的天气,又使人如临其境,感受故事,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着他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么思乡的愁絮会在凯旋时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都过着“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结束战争生活,战士们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战士喜形于色,盼望早日和平的情绪。接着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并用比、兴的手法,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又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诗歌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且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耀……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困境的现实反映和作者对战争的无情控诉。我们注意到,《东山》在控诉战争的视角上,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他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他们受战争之苦而流离失所,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正义的战争,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里没有雄纠纠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弦。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缅于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甜美幸福!主人公仿佛一下子又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寂寞如何排遣?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全诗充分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与恤军爱民的思想。

4.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慎战、敢战思想

蔺相如爱好和平,反对发动侵略战争。但当大敌当前时,他并不惧战,而且具有清晰的头脑,对为何战、何时战、如何战、谁可战、谁不可战、可否取胜等战略战术了若指掌。如他在完璧归赵出使前就对赵王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此话反映了蔺相如对完璧归赵完全成竹在胸,信心百倍。试想,如果没有对当时形势的清晰把握,没有对秦王的霸道、诡诈甚至人格弱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没有临危不乱、急中生智的超人智慧和果敢的行为艺术,谁敢说出这番话来?!正是因为蔺相如事先谋划周密,临场处变不惊,智慧果敢,最后才巧用计谋,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中要回,送回了赵国。

在战国时期,还有一个故事令人称奇。当时秦国强大,赵国弱小。秦王曾派12岁的小甘罗出使赵国。小甘罗向赵王提出,要求赵国送五座城池给秦国,并力陈理由。赵王竟然顺利答应。小甘罗不费一兵一卒,为秦国要来了五座城池。比较蔺相如与甘罗,有人觉得小甘罗更胜一筹。但是,认真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却有根本的不同。赵王出于惧怕心理把五座城池送给了秦国,但是,他害怕的不是小甘罗,而是小甘罗背后的秦国。因此,小甘罗的成功多半归因于秦国的强大。而蔺相如的成功,依赖的并不是赵国的力量,而是自己的超人胆略和智谋。

渑池会上,在蔺相如作坚决的外交斗争时,“赵亦设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这也是蔺相如和廉颇相互合作的结果。作为政治家的赵国上卿,蔺相如的精力或许并不主要用于军事,但从他出使秦国,到反对赵括带兵,到自己领兵伐齐,至平邑而罢,都说明了他具有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慎战、敢战的思想。

5.“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自卫思想

大家知道,在尔虞我诈、成王败寇的战国乱世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史记》记载:蔺相如也直接参与了一次战争。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今河南南乐县)而罢”。有人认为,这是蔺相如发动的一次并不成功的战争,因为刚刚离开赵国不远。还有的认为平邑曾属赵国所有,蔺相如带兵到边界附近就半途而废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要评价一次战争是否成功,要看其军事目的。《史记》记载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这就是说平邑城本来是属于赵国的,但是记载战国时魏国史实的《竹书纪年》一书分别记载有“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及“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晋烈公五年,田公子居思伐赵鄙,围平邑”等语。《通鉴外纪》卷10也记载:“(周威烈王)九年,齐伐赵东鄙,围平邑。”也就是说,平邑等赵国东部边界曾被齐国侵占。作为上卿,蔺相如虽然反对战争,但对于收回被齐国侵占的国土却是义不容辞的。基于此,笔者认为:蔺相如攻齐实际上打的是一次收复国土的战争,国土收复就达到了战争的目的。因此,蔺相如“至平邑而罢”,既不是无功而返,更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成功收复国土,凯旋而归。同时,他由于具有反战思想,没有乘胜扩大战果侵略齐国。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坚持正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自卫思想。他所作的《东山》之诗,正是他军事思想的集中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