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南北朝东魏和西魏的混乱历史_黑暗的南北朝历史

南北朝东魏和西魏的混乱历史_黑暗的南北朝历史

时间:2022-01-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南北朝东魏和西魏的混乱历史_黑暗的南北朝历史南北朝在混乱中对峙,在对峙中混乱。在南方,东晋、宋、齐、梁、陈五朝更迭,全由篡位所致;在北方,北魏的解体,东魏、西魏的灭亡,也都是篡位的结果。尔朱荣的儿子尔朱兆联合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攻陷了洛阳,俘获了孝庄帝,送往晋阳杀掉。元善见为孝静帝,因邺城在东方,称东魏;元宝炬为文帝,因长安在西部,称西魏。东魏与西魏分立之后,两国内部并不太平。

南北朝东魏和西魏的混乱历史_黑暗的南北朝历史

南北朝在混乱中对峙,在对峙中混乱。这种时势,造就出一批批篡夺君权的“英雄”。篡位,已成为一种“时髦”。在南方,东晋、宋、齐、梁、陈五朝更迭,全由篡位所致;在北方,北魏的解体,东魏、西魏的灭亡,也都是篡位的结果。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开国伊始就不断闹内乱,皇帝接二连三被权臣所弑。至孝文帝元宏亲政时,推行汉化政策,大力改革,北魏才变衰为盛,并南下攻打齐朝,企图统一中国。可是,由于孝文帝病死军中,统一遂成泡影。孝文帝死后,北魏又为内乱所困。外戚高肇与佞臣茹皓专权误国于前,贵族元叉与太监刘腾秽乱朝政于后,国力大衰,社会风气日下。北魏王朝已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了。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对北魏来讲,不啻雪上加霜。明帝与胡太后矛盾深重,内乱一触即发。而北方柔然族又大举犯边,北魏设在北部边防的六镇,也为兵变、民变所困。在内乱外衅的挤压下,北魏王朝摇摇欲坠。

孝昌二年(526年),孝明帝在平定北方六镇之乱、制止柔然犯边以后,想以拥有重兵镇守晋阳的权臣尔朱荣为后盾,铲除胡太后的势力,就下诏密令尔朱荣进京。尔朱荣率军进京途中,京城发生政变,胡太后与权臣郑俨等将孝明帝害死,迎立孝文帝的曾孙,年仅3岁的元钊即皇帝位。尔朱荣闻讯后,继续挥军南下,并在途中迎立长乐王的儿子元子攸为皇帝。一国二帝,势不两立。最后,以尔朱荣攻陷京城洛阳,把胡太后及元钊扔进黄河而结束了这场内讧。

元子攸名义上为皇帝,其实不过是尔朱荣掌中的傀儡。尔朱荣坐镇晋阳,遥控朝政;他的女儿当皇后,凶悍异常,专制后宫。孝庄帝元子攸内外受制,日夜不得安宁。

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乘尔朱荣来京城之机,孝庄帝设伏兵将尔朱荣杀死在洛阳。尔朱荣的儿子尔朱兆联合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攻陷了洛阳,俘获了孝庄帝,送往晋阳杀掉。同时,立广陵王元恭为皇帝。

与此同时,大臣高乾、高敖曹、高欢起兵声讨尔朱兆,共推渤海太守元朗为皇帝,高欢自封为丞相。于普泰二年(532年)高欢率北方六镇之兵攻陷洛阳。高欢进京后,不仅把尔朱兆立的节闵帝元恭废掉,而且把前一时期自己亲手立的元朗也废掉了。高欢改立平阳王元脩为皇帝。

第二年,高欢打败尔朱兆,将其杀死,占据了晋阳,遥控朝政,与孝武帝元脩的矛盾日渐激化。孝武帝联结镇守关中的大将尔朱荣的部下贺拔岳,密谋除掉高欢。

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命秦州刺史侯莫陈悦将贺拔岳杀死。而孝武帝元脩也不示弱,命大臣宇文泰率兵讨伐侯莫陈悦,并将其杀死。事后,孝武帝下令宇文泰镇守关中。

不久,孝武帝又下诏痛斥高欢,列举罪状,要杀高欢。高欢针锋相对,率军南下,攻打洛阳。孝武帝不敌,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在洛阳拥立清河王的儿子元善见为帝,并迁都邺城。孝武帝逃到长安后,封宇文泰为大丞相,辅佐朝政。实际是在宇文泰控制下当了傀儡。不久,宇文泰把孝武帝元脩杀死,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皇帝。

从此,北魏一分为二了。元善见为孝静帝,因邺城在东方,称东魏;元宝炬为文帝,因长安在西部,称西魏。这两个皇帝都是傀儡,东魏大权被高欢掌握;西魏大权由宇文泰控制。

东魏与西魏分立之后,两国内部并不太平。围绕着君权,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斗争。

东魏占据山西、陕西分界黄河以东、淮河以北地方,生产与文化较为发达。高欢以丞相身份,专制朝政,其长子高澄、次子高洋手握军权,东魏其实是高氏父子的天下。www.guayunfan.com

高欢生前对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表面尚能以礼相待。高欢时刻想吞并西魏,所以他不想内部出现纷争,以挟天子令诸侯为上策。可是,高欢死后,他的儿子大将军高澄主政,对孝静帝的态度却完全不同于乃父了。不仅傲慢无礼,还派亲信监视孝静帝的一言一行,如果说孝静帝已沦为“高级犯人”也不为过。

比如,高澄在给崔季舒写信时,竟公然以“白痴”来称呼孝静帝。其实,孝静帝不仅不傻,而且仪表堂堂,武艺超群,能挟着宫门外的石头狮子跳过宫墙,射箭则百步穿杨。孝静帝怕高澄已是人所共知的了。甚至他身边的侍卫往往以大将军高澄不以为然来劝谏他。一次,孝静帝到郊外打猎,策马飞奔,侍卫担心有闪失,就在后面大声喊叫:“陛下,不要飞跑了,大将军会生气的!”果然有效,孝静帝立刻勒住了缰绳。更令孝静帝难堪的,莫过于挨骂挨揍了。有一次,大将军高澄陪孝静帝吃酒,高澄一时高兴,拿起大杯向孝静帝劝酒道:“来,来,我劝陛下干这一大杯!”

孝静帝平日压抑的恼怒,乘着酒劲,突然爆炸了:“自古以来,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朕这一生还有什么用?!”

高澄见状,勃然大怒,把酒杯往地上一摔,冲着孝静帝破口大骂:“朕,朕,狗脚朕!”

骂罢仍不解气,又命令身旁的崔季舒殴打孝静帝。负责监视孝静帝的崔季舒抡起拳头连打孝静帝三拳,高澄这才拂袖而去。

第二天,孝静帝一见到高澄还连连道歉,说自己昨天喝醉了酒,说了一些醉话,同时,还赏给崔季舒一百匹绢。

孝静帝受的种种窝囊气,不敢发泄,只能靠念几首古诗来排遣了。一天,孝静帝吟起了谢灵运的《临川被收》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当时,只有常侍、侍讲荀济在场。荀济自然领会了孝静帝的用意。孝静帝切盼能有张良、鲁仲连那样的人物站出来,替自己雪耻。

事后,荀济串联了祠部郎中元谨、长秋卿刘思逸、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洪宣、济北王元徽等对高澄不满的官僚、贵族,暗中策划杀死高澄,以正朝纲。荀济把除掉高澄的计划向孝静帝讲了,并得到了首肯。于是,荀济等人便按计划开始行动了。

他们以在皇宫里造土山为名,暗中挖掘通向北城的地道,以供杀高澄时使用。当地道掘到千秋门下边的时候,守门的士兵听到地下有声音,就向高澄报告了。高澄闻讯后,立即率领军队冲进皇宫。高澄见到孝静帝,也不跪拜,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高声喝问:“陛下为什么要造反?我高家父子是开国的功臣,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陛下?这肯定是陛下左右亲信及妃嫔干的事。”

孝静帝也豁出去了,理直气壮地顶撞高澄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子造皇帝的反,没听说皇帝造臣下的反。大将军自己想造反,怎么反而指控我造反?我杀死你大将军,国家就会太平;不杀死你大将军,国家立刻就要灭亡。我自己都不能自保,何况妃嫔!一定要以臣弑君,早下手晚下手都取决于你大将军。”

孝静帝这番义正辞严的话,震慑住了高澄。高澄连忙站起身,大声哭着向孝静帝请罪。孝静帝也不敢过分,只得见好就收,留下高澄饮酒。两个人直喝到半夜,高澄才出宫。

高澄回去后,很快便把事情的真相查清了。三天之后,高澄把孝静帝软禁了起来,把荀济等人逮捕。高澄平素很敬重荀济,不想处死他,就亲自找荀济谈话。高澄问他道:“荀老先生你怎么要造反呢?”

荀济正色说道:“我荀济奉诏诛杀高澄,这怎么能叫造反呢?”

高澄见荀济不肯向自己低头,也就不再问了。朝负责审讯的官员摆摆手,荀济便被带了下去。审判官命人用小车把荀济拉到东市,连人带车一起用火烧了。

高澄在处置“造反”的一班人的同时,又怀疑咨议参军温子升了解荀济、元谨等人的“造反阴谋”。当时,温子升正在奉高澄之命,为高澄的父亲高欢撰写碑文。等碑文写毕,高澄便把温子升关进晋阳的监狱里,而且不给他饭吃。温子升在狱中饥饿难挨,只得吃破衣服保命。最后,被活活地饿死了。死后,尸体被抛在路边,家中人被罚作官府奴婢。

高澄把“造反”的官员处理之后,才把孝静帝从软禁的地方放出来。

时隔不久,高澄晋爵为齐王,官职由大将军升为相国,并享有种种特权。

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八月初八,皇子元长应高澄的要求被立为太子。对于其他皇帝,立太子是一件喜事,但是对孝静帝元善见来说,立太子却不单纯是一件喜事了,在喜的背后,藏着忧。因为,说不定哪天高澄心血来潮,就要把太子扶上皇位,然后,再由太子上演禅让的闹剧,就像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那样。所以,孝静帝在立太子后,忧心如焚。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高澄突然遇刺身亡。

此前,高澄在同梁朝的一次战斗中,俘获了梁朝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兰京。高澄罚兰京为奴,让他给自己做饭。兰钦屡次请求赎回儿子,均被高澄拒绝。兰京自己也曾多次当面求高澄放自己回家。每次,高澄都用棒子来回答他的请求,并不只一次地威吓说:“今后你这个畜牲再敢提回家的事,看我不宰了你!”就这样,兰京再也不敢提回家的事了。外表上还得装出十分恭顺的样子,可是,内心深处却充满了仇恨。兰京秘密串联了六个知心朋友,暗中商量好,抓住时机杀死高澄。

就在册立太子的当天,高澄在册立太子仪式过后,召集亲信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侍中杨愔,黄门侍郎崔季舒密谋禅让,拟定文武百官名单,连吃饭都顾不上了。兰京照常来侍候高澄吃饭,刚一进门,就被高澄撵了出去。高澄盯着兰京的背影,对崔季舒等人说:“昨天夜里,我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应立刻把他杀了!”

兰京听到了这话,赶紧跑回厨房,端起一大盘菜,将一把尖刀藏在盘子底下,又匆匆返回来,尽量不动声色地对高澄说:“大王,奴才把菜送来了。”

高澄怒吼道:“我没要,为什么你又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兰京把盘子一扔,亮出了尖刀,冲着高澄扑来,嘴里说:“来杀你!”

高澄见状,一个高儿从座位上跳起来,没料到,因为动作太急,把脚扭伤了。高澄拖着伤脚,一头钻进了床底下。兰京一把将床掀翻,向高澄猛刺数刀。陈元康冲过来,同兰京夺刀,结果肚子被扎破,肠子流了一地;杨愔吓得抱头鼠窜,脚上的靴子都跑掉了;崔季舒慌不择路,躲进厕所。刹时间,高澄的住处翻了天。

高澄的弟弟高洋住在城东,闻讯后立刻指挥军队把高澄的住处包围起来,然后冲了进去。兰京等七人被高洋的手下人剁成了肉泥。高洋对外封锁高澄死亡的消息,只说:“奴仆造反,相国受伤,不严重。”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无不惊奇。高洋仍秘不发丧。当晚,陈元康也因伤重而死。高洋也不发表陈元康死讯,而且还发表一道命令,任命陈元康为中书令,借以掩人耳目。

高洋的一些亲信大臣纷纷劝他离开京城,到晋阳去,因为大量部队都驻在太原。高洋听从了亲信们的建议,连夜部署军队,自己决定去晋阳。

高澄遇刺身死的消息渐渐传布开来。孝静帝元善见也听到了。他对身边的亲信说:“高大将军已死,这是天意。看来,权力该回到皇家了。”

高洋离京前,进宫去朝见孝静帝。他的随从兵丁足有八千名,跟他上殿的就达二百名,个个手执兵器。孝静帝吓得面如土色,浑身抖个不停。高洋通过主持朝仪的大臣给皇帝传话:“我有家事,立即动身。”说罢,拜了两拜,便带着兵丁们出宫了。孝静帝好半天才缓过神来,瞅着高洋远去的背影,无可奈何地说:“这个人好像也不能容我,我不知道在哪一天死呀!”

高洋到晋阳后,朝廷封他为丞相,总管军事,晋爵齐郡王。不久,又晋为齐王。

高洋认为时机已到,于是积极筹划当皇帝。高洋的一些心腹利用占卜大造舆论,扬言“太岁星在午,天命大变”。当高洋把自己称帝的想法告诉母亲娄太妃时,没想到娄太妃却持反对态度,严肃地说:“你爸爸如同龙,你哥哥如同虎,他们尚且不肯违背天意当皇帝,你是什么人,居然学虞舜、夏禹进行禅让!”

高洋碰了一鼻子灰,把母亲这番话学给亲信徐之才。徐之才说:“正因为大王您赶不上父兄,所以才应早登皇位。”

高洋拿不定主意,就召集会议商讨,他的部下齐聚一堂,娄太妃也出席了。会上,娄太妃抢先发言:“我儿子为人正直,但有些怯懦,他肯定想不出禅让这个主意,这都是高德政蓄意制造事端,教唆我儿子这样干的。”

高德政是高洋的老部下,高洋对他言听计从,是高洋智囊班子的骨干。

娄太妃发言后,有几位大臣也表示不同意搞禅让。高洋见众人意见不统一,反对自己称帝的大有人在,于是只得宣布散会。

会后,高洋派高德政进京,去试探朝廷公卿们的态度。随后,自己率军东进,到平都城驻扎。在平都城,高洋又召集一次会议,讨论禅让的问题。出席会议的人大都不表态,只有长史杜弼侃侃而谈:“现在,西魏是我们的大敌,如果大王称帝,恐怕西魏会以此为借口,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称正义之师,出兵东犯,那时,大王如何对付他们呀!”

杜弼话音刚落,徐之才急忙说道:“与大王争天下的人,也想干大王要干的事。大不了他们也称帝罢了。”

这时,高德政也从京城传来消息,朝廷大多数大臣都不同意高洋称帝。高洋准备起程返回晋阳。行前,一个管军粮的官员叫李集,对高洋说:“大王您此番为什么而来?怎么能回去呢!”

高洋为了笼络对称帝持反对态度的人,把李集训斥一痛,当众命令把李集推出东门斩首。暗中却把李集释放,并赏给他10匹薄纱。

高洋返回晋阳后,每天都算卦。北平郡太守宋景业一贯主张高洋称帝,他占了一个乾卦变鼎卦,对人们说:“乾卦是皇帝的卦象,鼎卦表示五月要发生大变化。这说明,五月份可接受禅让。”

持不同态度的人反驳道:“五月不便出来做官,一旦犯了这个忌讳,就要死在官位之上。”

宋景业驳斥道:“大王是称帝,永远也不会下台,自然要终于官位之上喽!”

高洋听罢,立即下令进京。行前,高德政把进京后要做的事一件件开出了个清单,交给了高洋。高洋命令亲信陈山提,带着这个清单进京去找杨愔,并向杨愔转交一封密信。

在邺城的杨愔接到密信后,就按照高德政清单上的各项,积极筹备起来。他召来太常卿邢邵,研究制定禅让的礼仪,又吩咐秘书监魏收起草“九锡文”、“禅让诏”、“劝进表”。最后,把东魏的皇族亲王召进北京,集中到一起。这一切布置妥当之后,杨愔又逼着孝静帝封高洋为相国,总管百官,并赏给他九样象征最高权力的物品,谓之九锡。至此,禅让前的一切准备均告完成。

再说高洋,他行到太原东的时候,胯下的马忽然失前蹄跌倒了。对此,高洋心中老大不快,勉强走到平都城,就再也不前进了。在高德政、徐之才的苦苦请求之下,高洋才又前进。

高洋到达邺城之前,朝中大臣见木已成舟,谁也不敢反对禅让了。高洋一抵邺城,立即抓来大批民夫,赶修高高的土坛,以备禅让时用。

五月初二,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侍郎赵彦深在高洋的指使下,进宫向孝静帝奏事。孝静帝在昭阳殿接见他们,张亮首先说:“天道循环,有始有终。齐王英明,万方归心,望陛下遵天道,效尧舜,尽快禅让。”

孝静帝表情严肃地说:“这件事让了许久了,我早该让位了。”殿里静悄悄的,连喘气的声音都能听到。过了一会儿,孝静帝开口打破沉寂,说:“举行禅让,要先写好诏书啊。”

中书郎崔劼、裴让之答道:“诏书已经写好。”

杨愔立即把禅让诏书递给了孝静帝。孝静帝一看,不仅诏书已抄清,而且玉玺都盖完了。他长长吁了一口气,问:“我住哪里呀?”

杨愔答道:“在北城已安排妥当。”

孝静帝听罢,不发一言,起身走出大殿,在东廊下稍停一会儿,信口背诵了《后汉书》上关于汉献帝的一段赞语:“献生不辰,身抪国屯,终我四百,末作虞宾。”众朝臣无声无息地跟在他的身后,都理解他这是以汉献帝生不逢时,国家遭难,自己到处流浪,最后汉朝灭亡,让位后当了别人的臣子的身世来自况。

孝静帝转过脸对杨愔等说:“古人怀念遗落的簪子和破旧的鞋子,我要同妃嫔告别一下,可以吗?”

大臣高隆之抢着说:“今天,天下还是陛下的天下,何况妃嫔呢!”

孝静帝一言不发,徒步向后宫走去。逐一与后妃们告别,宫女们都失声痛哭起来。李妃哽咽着念了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中的一句:“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以作诀别之辞。

孝静帝与众妃嫔意黯情伤,相对流泪。这时,大臣赵道德带来了一辆牛车,已到东阁下了。孝静帝一顿足,头也不回地登上了牛车。赵道德跨上车,紧紧抱住了孝静帝。孝静帝一腔怒火冲他发泄出来:“朕敬从天命,顺从人意,你这个奴才是个什么东西,竟敢逼人太甚?!”

赵道德一语不发,纹丝不动。在一片痛哭声中,牛车缓缓地走出了宫门。

孝静帝到达城北的住处后,派太尉彭城王元韶将玉玺给高洋送了去。

五月初四,高洋在邺城南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北齐,改年号为天保。一年以后,下台的孝静帝被高洋用毒酒害死。

西魏的辖地包括山西陕西交界黄河以西及秦岭以北的地方,人力及物资条件均不如东魏。但是,因为宇文泰苦心经营,充分发挥北部边地鲜卑人的尚武精神,把境内兵与民分开,创立府兵制,提倡勇武,所以在同东魏的战斗中,互有胜负,难决雌雄,抵挡住了东魏的西下。在文化方面,宇文泰以继承周朝的传统相标榜,根据《周礼》建立官制,以此与江南的梁朝相抗衡。

孝武帝元脩逃到关中以后,仍不吸取教训,照样过着荒淫的生活。当年在洛阳时,他甚至与三个堂妹通奸,将她们长年养在宫中,不令出嫁。仓促逃往关中时,他只带一个叫明月的堂妹。宇文泰对孝武帝乱伦的行为,很不以为然。于是,就串通几位皇族亲王,把明月杀死了。孝武帝元脩因此怀恨宇文泰。他有时拉弓射箭,口里嘟嘟囔囔地说:“我射死你宇文泰!”他有时用锥子扎桌子,嘴里唠唠叨叨地说:“我扎死你宇文泰!”

自然,这些事情很快便被宇文泰知道了。这样,君臣之间矛盾加深,乃至发展到不共戴天,互相戒备。一次,孝武帝元脩到逍遥园游玩,他的随行亲信劝他要处处留心,以防不测。半夜回宫时,孝武帝才松了一口气,以为不会发生意外了。于是,他命人拿酒来。万万没想到,宇文泰抢先下手,派人把毒药放到了酒内。孝武帝元脩喝了毒酒,一命呜呼。

孝武帝一死,宇文泰立即召集众大臣商议立新皇帝。多数人主张拥立孝武帝的侄儿广平王元赞。而侍中濮阳王元顺却持不同意见。元顺把宇文泰请到另外一个房间里,拉着他的手,满面流泪地说:“高欢驱逐孝武帝,拥立年幼的元善见当皇帝,是为了个人专权。大人您可不要同高欢一样啊!广平王元赞年幼,最好拥立一位岁数大一些的才好。”

宇文泰采纳了元顺的意见,拥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宇文泰总管行政与军事。元宝炬在位17年,因病而死,由其儿子元钦继位。元钦当皇帝之后,与宇文泰的关系日趋紧张。元钦与尚书元烈合谋,企图杀掉宇文泰。因事机不秘,为宇文泰侦知,结果尚书元烈被宇文泰杀死。元钦对此,每有怨言,暗中又谋划除掉宇文泰。临淮王元育、广平王元赞苦劝元钦,元钦执意不听,非杀宇文泰不可。宇文泰的亲信布满朝廷,几个女婿都是禁军的主将。因此,元钦的计划很快便暴露了。在元钦三年(554年)春天,宇文泰将元钦废掉,另立其弟元廓为皇帝,将元钦流放到雍州。当年夏天,宇文泰将元钦毒死。两年后,宇文泰在外出巡视边防的途中死去。

宇文泰临死前,因为儿子都年幼,把后事托付给弟弟宇文护。宇文护威望不高,众朝臣多有不服者。宇文护无奈,就去求助宇文泰生前的心腹大将于谨。于谨跟随宇文泰屡立战功,当时任大司寇,握有实权。于谨对宇文护说:“我蒙受太师(宇文泰的官爵)知遇之恩,情同手足。我一定效力,就是为此而死也在所不辞!您尽管放心。明天朝议时,研究国家的基本政策,您一定要有决断,不能谦让。其他的事情,由我出面。”

第二天,众大臣集会时,于谨首先发言:“从前皇室出现危机,如果不是太师匡扶,国家就不会有今天。现在,太师突然逝世,太师的儿子们都年幼,中山公(宇文护的封爵)受太师之托,他既要照顾太师的遗孤,又要处理军国大事,我们要同心协力支持中山公,朝政应由中山公决断!”

于谨在说这番话时,满脸杀气,语调高亢。众大臣无一敢表示异议的。宇文护见此情景,立即说道:“家里的事情我一定管好。至于朝政,我虽然平庸,但是也不敢推诿!”

于谨立刻站起身,说道:“中山公您能这样,我们众人便有了靠山!”

说罢,朝宇文护拜了两拜。平日,在朝臣中,于谨只向宇文泰施礼。如今,众大臣见于谨一反常态,居然向宇文护施礼,也都不敢怠慢,纷纷站起来表态:“我等一定服从中山公调遣!”大家也都学于谨,朝宇文护拜了两拜。

至此,西魏的人心才安定下来。宇文泰的嫡子年仅15岁的宇文觉被封为周公。

尽管众大臣公开表示服从宇文护,但是,宇文护因为自己威望不够,宇文觉又年轻,心里仍不踏实,惟恐宇文氏的权力动摇,被别人取代。他经过反复思虑,最后认为,只有把西魏的皇帝赶下台,由侄儿宇文觉当皇帝,宇文家族才能确保无虞。

在西魏恭帝元廓三年(556年)十二月三十日,宇文护的计划付诸实施,西魏恭帝被迫让位给宇文觉。

宇文觉称天王,改国号为北周。宇文护任大司马。下台的西魏恭帝元廓被封为宋公。转过年二月份,元廓被杀死,西魏政权的影子也被抹去了。

从北魏解体,到东、西魏对峙,再到高氏篡东魏建北齐,宇文氏篡西魏建北周,北周与北齐相攻伐,北中国一片混乱。野心家、阴谋家层出迭见,真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公元576年,北周吞并了北齐,北中国终成统一。后来,北周政权被杨坚取代,建立隋朝,打败江南的陈朝,全中国实现了统一。

南北朝对立的形成与结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得失,非一言可尽。而那些篡位者的是是非非,也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评论开国之君的历史作用,决不能以其获得政权的手段为准绳,而应以其所推行的政策对社会前进的作用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