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七国之乱发动者_吴王刘濞的叛乱

七国之乱发动者_吴王刘濞的叛乱

时间:2022-01-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七国之乱发动者_吴王刘濞的叛乱汉高祖刘邦生前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发生分裂,功臣宿将尾大不掉,确保刘家天下长治久安,他与权臣们杀白马立誓,不准异姓封王,将来一旦出现非刘姓之人封王,要全国共讨之。刘邦离开赵国之后,赵王发现美人怀孕了。在汉文帝死后三年,暴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王国联合反对中央的“七国之叛”。接着,吴王刘濞又与楚王及赵王联络,二人一拍即合,都同意共同起兵。

七国之乱发动者_吴王刘濞的叛乱

汉高祖刘邦生前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发生分裂,功臣宿将尾大不掉,确保刘家天下长治久安,他与权臣们杀白马立誓,不准异姓封王,将来一旦出现非刘姓之人封王,要全国共讨之。刘邦在不准异姓封王的同时,大封刘氏子孙为王,分驻全国各地,形成捍卫中央朝廷的藩篱。在刘邦看来,以血缘关系来维护刘氏王朝是万无一失的;称王一方的刘氏子孙总不会出来挖刘家王朝的墙脚吧。

刘邦这种想法其实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这种落后的分封制不仅不是中央集权国家安定的保证,相反,却是破坏国家统一的祸根。

刘邦死后不到二十年,刘氏诸王便一个一个起来反对皇帝,都想取而代之。因为都是刘邦的子孙,争起帝位来都理直气壮。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的第三代皇帝,他即位不到三年,淮南王刘长便向皇帝的绝对权威挑战了。

刘长是刘邦的“临时夫人”生的。提起“临时夫人”,还有一段风流而又血腥的故事。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韩国的王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征讨。第二年,刘邦胜利归来,途经赵国。

赵王是刘邦的女婿,为了讨岳父的欢心,派自己宫中的赵美人给刘邦伴宿。刘邦离开赵国之后,赵王发现美人怀孕了。于是,赵王没让美人回宫,另外安排地方给她住。后来,赵王的丞相贯高阴谋刺杀刘邦,事发被捕,牵连了赵王入狱,美人也被押了起来。

在狱中,美人报告狱吏,自己曾陪伴过汉高祖,并怀了孕。狱吏不敢怠慢,立即上报刘邦。当时刘邦因贯高谋反一事特别生气,对美人怀孕一事未予理会。美人的弟弟赵兼为此去求辟阳侯审食其,请他向吕后说情。吕后由于嫉妒而未答应援救赵美人。赵美人生下儿子以后,便绝望地自杀了。狱吏把美人生的小孩给刘邦送去了。刘邦见状很后悔,给孩子取名刘长,叫吕后抚养。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封刘长为淮南王。

淮南王长大之后,不仅身体强壮,武艺高强,而且力量大得惊人。他特别恨审食其,认为他应对自己的母亲之死负责。一天,他袖筒里藏把铜锤,去求见审食其。一见面,就拿出铜锤把审食其打死了。然后,他便去向汉文帝自首。汉文帝因为这个小弟弟自幼就失去了母亲,而且刘邦与吕后生前对他均很疼爱,所以并没有处罚他。刘长自此更加骄横了。他常同汉文帝坐一辆车,不称皇上而叫大哥。就连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对刘长也让三分。

刘长在自己的封地就更无法无天了。他的衣物器用全都仿效皇帝的规格,甚至自制法令,通行国内。对皇帝派来的官员,稍不中意就加以驱逐。汉文帝越是对他忍让,他越是得寸进尺,后来竟然发展到要当皇帝了。

公元前174年,刘长接到汉文帝的舅舅薄昭规劝自己的一封信。他阅后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怨恨起皇帝来了。于是,他公然发动军事政变。命令下属70余人利用战车40辆准备从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泾水流出山谷的地方)偷袭京城,同时还派人到闽越及匈奴地方联络。

刘长的这一阴谋被发觉,他被皇帝诏进京城长安。朝臣主张将其处死,汉文帝批示赦免他的死罪,废黜爵位,流放四川。途中,刘长绝食而亡。汉文帝于心不忍,封刘长的儿子刘安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长死后,中央与各王国的矛盾更加尖锐了。在朝廷方面,加大了限制各王国的力度,以避免藩王造反;在各王国,宗室诸王采取种种办法进行反限制,甚至多个王国串通一气,联合对付中央,而有的藩王则变本加厉地谋划政变。在汉文帝死后三年,暴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王国联合反对中央的“七国之叛”。

汉文帝死后,由其子刘启继位,史称汉景帝。诸藩王因景帝年轻,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而景帝因刚即位,尤其担心藩王们不听朝廷诏令。中央与地方猜疑加深。大臣晁错向景帝建言,推行削藩令,压缩各个藩王的地盘,削弱他们的势力,使其不敢与朝廷对抗。

当时,在众藩王之中,齐王、楚王、吴王占有的地盘大,齐王封地达70余县、楚王封地达40余县、吴王封地达50余县。在这三王之中,吴王最富有。所以吴王与朝廷的矛盾也最大。早在景帝即位之前,吴王对景帝就有了仇恨。景帝当太子时,一次吴王的儿子刘贤进京朝见,刘贤与太子刘启下棋,二人因争着走棋发生口角。太子刘启一时性起,操起棋盘向刘贤砸去。说也凑巧,一下子把刘贤砸得脑浆迸裂,当场死亡

当朝廷把刘贤的灵柩送回吴国时,吴王刘濞愤怒地对使臣说:“天下姓刘的是一家,刘贤死了埋在长安不就行了么,何必一定要给我送回来呢!”说罢,不由分说立即命令把刘贤的尸体再拉回长安。此后,刘濞便开始称病不进京朝拜了,对朝廷的命令也都置若罔闻。

朝廷对刘濞这种态度不以为然,便把吴国的使臣押起来审问。对此,吴王深感恐慌,便想起来造反。后来,只是因为受审的吴国使臣向汉文帝说,吴王本来没有病,他是担心朝廷要处置他,才不敢进京朝见,再说,吴王的儿子刘贤的确死得冤枉。汉文帝听后,也自知理亏,于是就下令将吴国使臣放回,并宣布赐给吴王几案、手杖,照顾他年老体弱,今后可免去亲自进京朝拜。刘濞见朝廷采取了宽大态度,不追究自己,于是就打消了造反的念头。但对太子刘启打死自己儿子一事,一直耿耿于怀。

刘启当皇帝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弱诸王的势力,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先后受处分,被削减了封地。刘濞深信,自己早晚也得挨整削地。旧恨加新仇,促使刘濞再萌反心。

于是,刘濞首先派人去联合胶西王刘卬。开始刘卬还不敢造反,经使者游说,刘卬感到吴国地盘大,财力雄厚,造反可能成功,况且吴王应允事成之后与自己平分天下。在财产与权力的引诱下,刘卬一反初衷,答应与吴国联合起兵反对朝廷。同时,刘卬还派人去联络齐王、甾川王、胶东王、济南王。这些藩王均表态支持吴王与胶西王,答应共同出兵,统一行动。

接着,吴王刘濞又与楚王及赵王联络,二人一拍即合,都同意共同起兵。至此,吴、楚、胶西、胶东、赵、甾川、济南七个王国结成了反对朝廷的联盟。

公元前154年,朝廷削减吴国的会稽郡、豫章郡的诏书一下达,吴王刘濞立即起兵造反了。接着,胶西、胶东、甾川、济南、楚、赵等六国也都兴兵造反。

当然,在各王国内,反对造反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楚国的丞相张尚、太傅赵夷吾都劝阻楚王刘戊不要反叛朝廷,结果二人被杀死;赵国的丞相、内史也劝阻赵王刘遂,结果被烧死。齐王本来是参与造反的,但临期忽然反悔,退出了联盟。济北王刘志本来也打算起兵,可是被郎中令劫持,结果济北王没能如愿。

吴王刘濞在吴国征发了20万大兵,上至62岁,下至14岁的男子都被强征入伍。他还派出使者到闽越、东越,请两国派兵参战。吴王刘濞亲率大军由广陵(今扬州)出动,西进渡过淮河,与楚国的军队会师,然后又向各地派出使者指控晁错蒙蔽皇帝,离间皇族,游说其他王国出兵“清君侧”,杀晁错。

吴楚联军北上攻打梁国(都城在今河南商丘),杀伤梁孝王兵士数万人,兵锋直逼商丘。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则指挥大军与甾川国、济南国的军队会合,共同进攻齐国,将齐国都城临淄团团围住。赵王刘遂则将军队集结在西部边界以待吴楚联军,同时派使者去匈奴联络搬兵。一时间,中国境内沸沸扬扬,西汉王朝大有朝不保夕之状。www.guayunfan.com

汉景帝也不示弱,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名大将出兵迎击吴楚联军。同时,派曲周侯郦寄率军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率军直扑齐国,命令大将军窦婴坐镇荥阳。

这时,晁错建议汉景帝率军亲征,而由自己留守长安,还建议把安徽泗县东南、东北没有被吴楚联军占领的地方划给吴国。汉景帝对此感到不解,于是对晁错有了猜疑。一向反对晁错而又接受吴王贿赂的大臣袁盎,见有机可乘,便单独求见皇帝,说:“吴楚七国之所以造反,全是晁错逼的。如今要想叫吴楚七国退兵,不用大动干戈,只要把晁错杀了,然后派使臣安抚一下,把七国的封地恢复,七国肯定俯首称臣。”

汉景帝沉思有顷,说道:“不知七国有否诚意?我不会爱惜一个人的生命,必要时我也可以向天下人道歉。”

袁盎听汉景帝居然要牺牲晁错换取七国休兵,心中大喜过望,可是,他却不形于外,又将了皇帝一军,一字一顿地说:“陛下,臣就有此一计,请陛下深思。”

汉景帝当即任命袁盎为太常(祭祀时负责礼乐的官员),并派他秘密准备去吴国。十天之后,汉景帝授意丞相陶青等三名权臣联章弹劾晁错,罪名是欺君误国,不能宣扬皇帝恩德,别有用心地主张把城池给吴国,大逆不道,无人臣之礼,应腰斩于市,抄灭全家。这道本章一递上去,汉景帝立即批复“照办”。晁错此时尚被蒙在鼓里,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汉景帝派人传召晁错进宫议事,晁错如同往常应召时一样,换上官服乘车直奔皇宫。当经过东市的时候,预先埋伏好的武士们一拥而上,将晁错从车上拉下来,当场将他拦腰斩断。就这样,一心为着巩固君权的晁错,稀里糊涂地中了皇帝精心设计的圈套。

晁错被处死后,汉景帝立即命令袁盎带着吴王刘濞的侄儿刘通一起出使吴国,让吴楚等军队各自撤回原地。

袁盎、刘通刚刚离京,校尉邓公便从前线回来向汉景帝报告军情。汉景帝询问:“处死晁错后,吴楚等国撤兵没有?”

邓公答道:“吴王蓄意谋反已有十多年了。削地只不过是个导火线,他们提出杀晁错、清君侧,不过是借口。他们对晁错之死,根本就不介意。如今,晁错一死,天下的忠臣义士可都寒心喽。”

汉景帝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何?”

邓公解释道:“晁错主张削弱各王国,是为了壮大朝廷的力量,这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想不到,理想没实现,自己倒先被处死。晁错之死所起的作用,对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对外替造反的诸王报了仇,真是一箭双雕啊!臣以为这个做法实在是不利于陛下,实在是不可取哇!”

汉景帝一听,茅塞顿开,后悔不迭,长吁短叹地说:“你说得对,朕悔之晚矣!”

再说袁盎与刘通到达吴国时,刘濞不给袁盎面见,并通过刘通转告袁盎:“我已称东帝,我还拜受谁的诏书?!”同时,还叫刘通劝袁盎投降吴国。袁盎一口回绝了吴王的劝降,吴王就把他扣留在军中。后来,见袁盎坚决不降,吴王就要杀死他。袁盎见形势凶险,就决心逃脱。一天,乘看守没注意,他逃出了吴王的军营,一路不敢停留,昼夜兼程逃回长安向皇帝报信。

汉景帝见吴楚等七国并不因为自己杀了晁错和做出许多让步而停止进攻,心中也很焦急。太尉周亚夫向皇帝建言:“吴楚的士兵剽悍善战,一时难以同他们分出个胜负,依臣愚见,不如放弃援救梁国,而以精兵深入敌后断绝吴楚联军的粮道,然后才能打败他们。”

焦急的汉景帝立即采纳了周亚夫的建议。周亚夫离京奔赴前线路过霸上(西安市东南,白鹿原)时,赵涉拦住车队,对周亚夫说:“吴王财力充足,长期豢养一批刺客。此番太尉东征,他一定派刺客埋伏在崤山渑池之间的险要之处。自古兵不厌诈,太尉何不由此向右转走蓝田(陕西蓝田西)那条路,出武关(商南县东南),秘密抵洛阳。走这条路不过晚到一二日。太尉到洛阳后立即进入武库,命人擂响战鼓。这样一来,谁都会以为太尉是从天而降的。”

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建议,并任命他当护军。周亚夫派出一小股部队,在崤山渑池之间搜索,果然抓住了埋伏在险要路段的吴国刺客。

周亚夫到洛阳后,指挥大军向山东的昌邑挺进。吴军猛攻梁的睢阳,形势严峻,梁国接二连三派人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一兵一卒也不派出。梁孝王于是派人进京向汉景帝控告周亚夫见死不救。汉景帝立刻派使臣命令周亚夫出兵救梁,周亚夫仍按既定的方针办,拒不执行援救梁国的命令。同时,却派精兵奔袭淮河、泗水河口,深入吴楚联军背后,切断了吴楚联军的后勤补给线。

梁国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将士拼命防守,挡住了吴楚军队的进攻。吴楚联军在睢阳受挫,西进不得,于是调过头东进,攻打周亚夫。周亚夫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吴楚联军供应断绝,有饿死的,有开小差的,士兵斗志动摇了。周亚夫指挥若定,处变不惊,终于迫使吴楚联军撤退了。

周亚夫以逸待劳,见吴楚撤军,立即指挥部队追击。吴楚联军在周亚夫的穷追猛打之下,狼狈逃窜,溃不成军。吴王刘濞看大势已去,在卫队的保护下,连夜逃命;楚王刘戊身陷重围,自杀身死。叛军的两个首领一死一逃,失去了指挥,纷纷解甲缴械,或向周亚夫投降或向梁国投降。

吴王刘濞仓皇渡过淮河,逃到丹徒,这才稍作喘息,收集残兵败将,打算退守东越。

东越王感到吴王一旦来到国内,自己的地位肯定不保,于是表面上装出热情的样子,派人告知吴王,请他前去慰问部队;暗中布下刺客,只等吴王一来便将其刺死。

吴王刘濞中了计,毫无戒备地应邀前去慰问东越国的部队。结果,被刺客用长矛刺杀。东越王命人将吴王刘濞的脑袋割了下来,派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长安。刘濞死后,他的大儿子刘驹逃到闽越安身。

胶西王、胶东王、甾川王率三国兵马围攻齐国,历时三个月,齐国都城临淄也未被攻占。齐王派使者路中大夫进原向汉景帝请救兵,汉景帝命路中大夫速返齐国传达诏令,命齐王坚守待援,并说周亚夫很快就能平定吴楚叛军,以此鼓舞士气。路中大夫回到齐国后,因临淄被围难以进城,正在徘徊之时,被三国联军俘获。三国联军的将领正以攻不下临淄犯愁,捉住路中大夫后,如获至宝,强迫路中大夫到城下向城里喊话,要他说朝廷的军队已被吴楚军队打败,齐国应立即投降,否则城破之后,联军要大肆屠杀,一个活口也不留。路中大夫答应了联军将领的要求,于是,被送到城下。

齐王听到路中大夫已到城下的消息,立即登上城楼。路中大夫遥望齐王大声喊道:“朝廷派出百万雄师,太尉周亚夫已击败吴楚联军,现在正领兵前来救援咱们。请大王一定坚守,千万不要投降!”

联军将领万万没料到路中大夫会是这个样子,又急又气,当场把路中大夫杀死了。

后来,吴楚联军溃败,胶西、胶东、甾川三国匆匆忙忙各自撤军归国。结果,被朝廷派来的军队打得大败。临淄解围之后,朝廷获知当初齐王也曾参与叛乱,于是,命军队攻城。齐王刘将闾得到消息后,畏罪服毒而亡。

胶西、胶东、甾川三王带领残部回国后,分别向朝廷请罪,等候处分。胶西王刘卬光着脚,睡在草席上,以表示服罪。他的儿子刘德劝他再与朝廷派来的军队交锋,他说:“咱们的军队士气低落,不堪一击了!”

这时,朝廷的军队在弓高侯韩颓当的率领下已进抵胶西国都城。韩颓当给胶西王送去一封信,写道:“我奉皇帝诏令,率军诛杀叛逆。投降者免予处分,顽抗者坚决予以消灭。大王如何抉择?我等你决定之后再行动。”

胶西王接到此信,立即脱去上衣,反绑双手,徒步来到韩颓当军营请罪。他以罪人的身份跪在韩颓当面前,说:“刘卬不能遵守国法,惊扰了百姓,有劳将军远道来到敝国,恳请将军依法严惩,千刀万剐也是罪有应得!”

韩颓当威严地说:“大王为兵戎所劳,我想听听你为什么起兵?”

胶西王叩了一个头,往前爬行了一步,恭恭敬敬地答道:“晁错成为天子的宠臣,独揽大权,一再变更高祖的法令,削夺各王国的封地,我们认为他这样做不合道义,更担心他扰乱天下,所以七国才联合起兵清君侧。我等起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杀晁错。现在听说天子已将晁错杀了,所以我们就撤兵归国了。”

很显然,胶西王这是在诡辩,为造反开脱罪责。因此,韩颓当义正辞严地反驳说:“大王你如果认为晁错的行为不合道义,就应该及时报告皇上,请皇上处置。在没有得到皇帝命令的情况下,为什么擅自出兵去攻打忠于皇上的王国呢?由此看来,你们的目的根本不是什么杀晁错!”

说到这里,韩颓当站起身来,拿出皇帝的圣旨,向胶西王宣读,之后,韩颓当说:“后果请大王自己考虑吧!”

胶西王跪着听罢圣旨,连连叩头,说:“刘卬等人罪该万死,死有余辜!”

然后,胶西王就自杀了。他的家属也都被处死。胶东王刘熊渠、甾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也都相继被处死。

朝廷的另一支部队在郦寄的统率下攻打赵国。赵王刘遂在邯郸坚守,郦寄攻打七个月也没能攻下来。栾布在解决了齐国问题以后,率军攻打赵国,与郦寄合兵一处,采取掘沟用河水灌城的办法,攻下了邯郸。赵王刘遂畏罪自杀。

济北王刘志深感必死无疑,为了保全妻子,想自杀了结。公孙玃对他说:“大王先别自裁,我去求梁王,请他向天子说情。如果我劳而无功,大王再自杀不迟。”

公孙玃见到梁王,说:“济北国东边是强大的齐国,南面是吴国、越国,北面有燕国和赵国,根本无力自保,迫于吴王的压力,济北王曾说了一些错话,干了一些蠢事,但决不是发自内心的。

如果济北王当初不屈服于吴王,那么,济北国早就叫吴楚联军给灭了。一旦济北国被吴楚联军占领,燕国与赵国的军队就可以同他们合在一起了,而崤山以东可就连成一片,在吴王手中岂不成了铁板一块?正因为济北王在万难中坚持,所以吴王才没能把关东连成一片,因而也就失去了盟国的不少支持,才出现进展迟缓,孤军深入的局面,最后终于一败涂地。

这中间未必没有济北国的贡献呀。弱小的济北国怎么能与强大凶横的吴楚争衡呢?这不是如同羊羔对抗猛虎么!处此形势之下,济北国居然能保持大节,做出贡献,可是却遭到朝廷怀疑。济北王终日如坐针毡,后悔当初没有孤注一掷去拼死。济北王如此处境,这对国家来讲也不是一件好事。我真担心将要引起忠于职守的藩王们的疑虑。我想,天下只有大王您可以途经西山直达长安皇宫,去伸张正义。果真如此,大王可以保全一个将亡的小国,积下无量的功德,使百姓有口皆碑啊。敢请大王深思!”

梁孝王刘武被公孙玃这番说辞所打动,“一顶高帽子”把他弄得晕晕乎乎。他当即派人给汉景帝送去自己的奏章,替济北王辩解。因此,济北王才逃脱了惩罚,改封为甾川王。

至此,七国叛乱完全被平定了。汉景帝在处理善后时,也网开一面。他把齐王的儿子刘寿封为齐王,继承其父的封爵;把刘通封为吴王;把楚元王刘交之子刘礼封为楚王。

但是,窦太后却极力主张不准吴国复国。她对汉景帝说:“刘濞资历最老,本应成为皇族的榜样,可是他却带领七国叛乱,扰乱天下,不能再封他的后人了!”

汉景帝遵窦太后指示,封淮阴王刘余为鲁王,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令此二王治理吴国故地,将吴国取消了。

吴楚七国之乱,是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斗争的必然结果,其性质是分裂主义的。封建礼教作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一直宣扬等级观念,树立君主的无上权威,而等级观念、君主权威又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忠、孝、仁、义构成了封建意识的核心,而汉朝尤其强调孝。吴楚七国之乱,雄辩地证明了封建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在统治集团内部从来数第一位的是财产与权力,而决非什么亲情。为了争权夺利,统治集团内部父子可以相杀,兄弟可以相残,夫妻可以相叛,平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规范可以变成一纸空文。

吴楚七国之乱绝非偶然,更非特例。

吴楚七国之乱虽然很快就平定下来了,可是晁错的被杀一事,不仅在当时人们的心中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痕,而且在后世也成为“伴君如伴虎”这句箴言的一个永久性的注脚。

伦理道德在统治者的心目中,从来都是骗人的麻药,害人的枷锁,他们本人是从未想认真履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