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周朝分封诸侯国原则

周朝分封诸侯国原则

时间:2022-04-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还是自家人靠谱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某个天才灵感般的奇思异想,而是应对现实环境的需要不得不产生出来的。而遍观周室诸侯,唯一能够称之为“公”的,仅有宋的国君,他的政治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至于殷商王畿之外的其他地方,周则是采取了分封、建国的方式予以占领。估计这就是马克思同志所说的历史的辩证法吧。

还是自家人靠谱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某个天才灵感般的奇思异想,而是应对现实环境的需要不得不产生出来的。我们这里说的“西周封建”也是这样。

汤武革命,西周灭商,是比较戏剧化的。牧野一战,周人长驱直入,攻入朝歌。战争进行得如此顺利,殷都沦陷得如此之快,让世人瞠目结舌。照后来周人的解释是:文王、武王累世积德行善,民心所向,而商纣荒淫残暴,民心离叛。

这种说法固然不假,但事实绝不至于这样简单。周人记载中无意泄露的关于商、周之际的信息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说是“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可见商人在牧野之战以前,曾因征服东方的外族,把国力大大损耗了,而武王正是乘了他正疲敝的好处而取胜的。一说是牧野之战,也是周人掠夺粮食的生存之战。利用了饥饿的力量,兵士自然勇猛拼命,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照此说法,当时的殷商,其实并没有到朽木难支、大厦即倾的程度,历史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偶然和突变,周人攻占了殷都朝歌。但这只能算是周人由西向东扩充势力的初步胜利,在武王克商以后,殷商残余的势力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殷商的文化和精神还盘踞在东方人的头脑中,东方的人心还没有归附。正如孟子所说的:从成汤开始,经太甲、太戊、祖乙、盘庚到武丁,商朝的这六代君王都是贤明之君,天下皈依殷商已经很久了,政治势力和群众基础依然非常稳固,并非一时能改变的。(1)另一方面,殷都朝歌虽然被攻陷了,只能说是殷商王畿被周占领了,但殷商的旧部和同族并没有悉数归顺和臣服。对于发迹于西方的周王室来说,要统治整个“天下”,路漫漫其修远兮。(www.guayunfan.com)正是因为西周初建时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武王攻陷殷都以后,并没有凭借武力把殷都和殷王畿强行占据,而是采取了“软着陆”的策略,把殷纣王的两个儿子武庚和禄父封在那里统治商的遗民,并派自己的两个兄弟管叔和蔡叔协助他们。说协助是好听,其实就是监视。武王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特别厚道,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区域是殷商民族意识极其顽固的根据地,是“殷顽民”的聚集地,而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个地区距离周的根据地“丰、岐之地”实在太远,鞭长莫及,显然最不容易统治。如果把自己的力量和势力强行安插在那里,可能会让这些“殷顽民”狗急跳墙,起到相反的效果。将于取之,必先予之,武王乐得做一个人情,来个商人治商、高度自治。

到了后来,令人担心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前面讲过,武王死后,幼子成王继位,周公辅政。管叔、蔡叔心怀不满,鼓动武庚和禄父勾结淮夷各族发动了一场叛乱。周公亲自挂帅,东征三年,才平定了这场叛乱。叛乱结束后,周王室对殷商遗民仍然没有赶尽杀绝,除了采取分化的手段削弱其势力外,还把殷商的贵族后裔微子启分封到了宋,以承祭祀。这表明,周人到这个时候仍然没有能力宰制殷朝的遗民。周朝所分封的诸侯地位最高的就是“公”。而遍观周室诸侯,唯一能够称之为“公”的,仅有宋的国君,他的政治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这样做的目的也许只有一个,仍然是安抚和拉拢。

至于殷商王畿之外的其他地方,周则是采取了分封、建国的方式予以占领。形式上是分封建国,实质上则是武装占领,因为这些地盘根本还没有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周王把自己的宗室、功臣分封到各地去做主子,一是统治占领该地区,取代原来的旧势力;二是扩张地盘。每一次对外分封,都是势力范围的一次拓展。统治占领要用武力,因此必须赋予各路诸侯充分的权力,尤其是军权。没有军队,就谈不上占领。正如近代国家的海外移民,背后肯定有强大的武装军队作后盾。钱穆先生说得妙,这种“封建”实质上就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植和军事占领。

这种占领和移植,就好比插红旗占地,插一个红旗,占领一个地方,然后再以这个地方为核心,向外拓展。由此,周朝的地盘比商朝扩大了很多。其实,西周开始分封的时候,诸侯国得到的土地是很少的,因为周王室本来就没有占领多少。只是到了后来,各诸侯国拓疆开边,地盘都是自己打下来据为己有的。当然,打下来以后还需要到周天子那里补个手续,才算合法。秦的建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初周宣王一冲动,慷慨地大手一挥,就赏给了秦襄公“丰、岐之地”。但这个地方是个沦陷区,秦要想拥有这个地方,必须真刀真枪地从犬戎手里夺回来,而不是直接到那个地方去捡现成的。其他西周初期所分封的诸侯国大抵也是这样,只不过难度相对小一些。

通过这种封建制,周王室的力量也大大增强了,最起码在西周早期是这样的。通过分封,西周的政权呈现出一种“蜂窝状”的结构。同气连枝的小政权遍布各地,而这些小政权的君主彼此之间又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他们不是父子,就是兄弟,怎么会不相互信任?如果把周王朝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周王室就是根,而各地诸侯则是枝叶,枝叶伸展得再远,也离不开根,而繁茂的枝叶又保护共同的根系。

西周初建,在王畿之外一共分封了一百三十多个诸侯。其中,分封周天子兄弟的诸侯国十五个,分封姬姓同宗的国家有四十个,加在一起是五十五个,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而且这些诸侯国都是“首封”,不是在武王克商之后,就是在周公平叛之后封的。在这种情况下,遍地是自己的兄弟儿孙,周王室的政权能不巩固吗?正因为这样,周朝虽然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动荡纷乱,还是存活了七百多年。特别是在有外患的情况下,这种“蜂窝状”的政权结构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因为你灭掉一个还有另一个,悉数灭掉几乎不可能。后来大秦帝国放弃封建制而推行郡县制,正是他迅速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如果秦始皇效仿周王朝分封自己的子弟到六国,怎么会才两个皇帝就撑不下去了呢?但是,虽然这种政权结构不怕外患,但却惧怕内忧,它的软肋正是“祸起萧墙”。周王朝因为“封建”而强盛,而“封建”反过来又将把周王朝推向了一条不归路。估计这就是马克思同志所说的历史的辩证法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