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朝(前—前年)

周朝(前—前年)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公东征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叔父周公旦辅政。周朝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等70多个诸侯国,诸侯国国君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跟随周王作战。周朝通过分封制,不但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势力,扩大了影响,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其中,公元前770至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朝的属国周逐渐强大。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举兵伐纣,在商都附近的牧野打败了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镐hào京,在今西安西),史称西周。

周公东征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叔父周公旦辅政。封在东方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原为武王派去监督商纣王之子殷侯武庚的,历史上称为“三监”)联合殷侯武庚发起叛乱,周公旦举兵东进,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叛乱,并把势力扩展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

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周朝的一切土地都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王族、诸侯及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是不得转让和买卖,并要交一定的贡赋。这些土地,被纵横交错的田间阡陌和沟渠划分成“井”字形状,所以叫做井田。

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周王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朝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等70多个诸侯国,诸侯国国君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跟随周王作战。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再分封子弟、臣僚为卿大夫,卿大夫再封子弟为士。这样层层分封,构成一个“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严密的统治网络。周朝通过分封制,不但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势力,扩大了影响,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平王东迁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信美女褒姒,竟以千金博其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朝政不治。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叫做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其中,公元前770至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以及支配其他诸侯,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取得霸主地位,当时先后称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位于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问鼎中原的过程中吴王阖闾及越王勾践也跻身于霸主行列,所以历史上也有“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国被兼并,到战国时,逐步形成七个较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战国形势图

临淄 今山东淄博

咸阳 今陕西咸阳

桂陵 今河南长垣

长平 今山西高平

蓟 今北京

郑 今河南新郑

郢 今湖北江陵北

邯郸 今河北邯郸

大梁 今河南开封

马陵 今山东郯城

商鞅变法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代替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拥有私田的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在此背景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等。其中比较彻底的改革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令规定:

①废井田,开阡陌。铲除井田疆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战功。实行按军功授爵,军功越大,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越多。

③废分封,立县制。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变法的作用: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学术争论现象。战国时期,经历着由奴隶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的划时代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他们宣传自己的学说,批评其他学派,在思想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主要的学术派别有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名家、农家和兵家等。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孔子同时,年纪比孔子稍长,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史记》中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记载。他留下的著作有《道德经》。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谴责统治者的暴政。他的学说中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老子思想的精华部分。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所以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认为无为无不为,希望社会退回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当过鲁国的司寇(即司法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还提出“礼”治,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对门徒采取了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他教育学生要“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他强调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书,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辑录成书,即《论语》。

《孙子兵法》 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任吴国的将军,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善于练兵用兵,曾以3万军队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使吴国强盛起来,“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在总结前人以及自己的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孙武写成《孙子兵法》一书,这是闻名世界的兵书宝典。《孙子兵法》共十三篇,约6000多字。《孙子兵法》反映了孙武的战争观,系统地阐述了战略战术和治军的原则,并强调指出战争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冶铁业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这项发明,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会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提高炉温冶炼生铁。这一时期,规模大的工场达数百人,各国都有大型冶炼工场。著名的冶铁中心有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等。

扁鹊 原名秦越人,齐国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著名民间医生。他采用看色、听声、观形等方法诊病,效果很好。特别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了切脉诊病法,从而为后世中医采用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奠定了基础,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医的传统诊断法。扁鹊在药物制剂方面也有许多创造,现在中医常用的丸、散、膏、丹、汤剂等就是他的创造。

鲁班 姓公输名般,鲁国人,是战国时期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他不但会建筑房屋和桥梁,还有许多创造发明,如攻城用的云梯和机械飞鸟等。他用竹片和木料做的机械飞鸟(古书上叫木鸢yuān)能在空中盘旋很久而不落下来,可以说这是人类征服天空的最初尝试。鲁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家,被泥木行业尊为祖师爷。

屈原 名平,战国后期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当过楚国的大官,在政治上主张举贤任能,立法富国,联齐抗秦,统一中国。他的主张没有引起楚怀王的重视,加上当权大贵族的排挤和秦国奸细的离间,屈原遭到楚王的疏远直至贬官流放。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他怀着悲愤绝望的心情投汨罗江自杀。据说,后世的赛龙舟和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采用了楚国的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作品有《桔颂》、《九歌》、《离骚》、《天问》和《九章》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离骚》。《离骚》是屈原一生中最宏伟的诗篇,也是我国古代少见的一篇抒情长诗,他以宏大的气魄,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其诗作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就是对屈原诗歌不朽价值的礼赞。

编钟 战国时期音乐发展到很高水平。近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编钟,是罕见的古代乐器,音阶齐全,音色洪亮、悠远,是中国音乐史上的艺术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