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不修长城修避暑山庄

不修长城修避暑山庄

时间:2022-02-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不修长城修避暑山庄统治一个国家,用人很重要,事实证明,康熙做得很好,他非常懂得人尽其才,将每个人都安排到合适的位子上去,这也使得他统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官场吏治清明,百姓没有过多的抱怨。但是整顿吏治只是治理好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朝历代,都要面临着另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很多帝王采用秦始皇时就开始的方法——修筑长城,可是到了康熙这里,他不修长城,修避暑山庄。

不修长城修避暑山庄

统治一个国家,用人很重要,事实证明,康熙做得很好,他非常懂得人尽其才,将每个人都安排到合适的位子上去,这也使得他统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官场吏治清明,百姓没有过多的抱怨。但是整顿吏治只是治理好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朝历代,都要面临着另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很多帝王采用秦始皇时就开始的方法——修筑长城,可是到了康熙这里,他不修长城,修避暑山庄。

清康熙四十年(1701),康熙帝巡幸塞外。当他来到热河上营(今河北承德市区)一带,立刻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此地崇山起伏,峰峦叠翠,武烈河水(亦名热河)萦绕其间,山水相映,意趣盎然。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还是出京到木兰围场以打猎为名实行训练军队的中间站,“道近神京,章奏朝发夕至,往还不过两日,宗理万机与宫中无异。”一个大计划在康熙的心中形成了,他决定在此地建一座规模庞大的离宫别苑。经过紧张的筹备,工程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动土,此后的几年,一座气度非凡、将真山真水成片成片圈入的塞外行宫建立起来。这,便是后来成为清廷第二政治中心的承德避暑山庄,它的修建,是清王朝政治中心北移的表现。

避暑山庄位于今天的河北承德市,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兴建,到清乾隆五十五(1790)年宣告竣工,历时89年。园林面积约564万平方米,是公认的中国和世界现存最大、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群峰环绕,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景色美不胜收。(www.guayunfan.com)

避暑山庄是康熙在口外所建的众多行宫之一,最早叫热河行宫,它也不是康熙修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康熙修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是畅春园,在北京的海淀。但是避暑山庄的建筑规模、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与其他的皇家园林极为不同,它既有庄严肃穆的皇宫大殿,又有恬淡天然的田园风光;远接广袤无垠的塞外草原,近靠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设计者根据承德西北地势高、东西地势低的特点,将中华多处名胜合理分布、疏落有致,打造出“南秀北雄收眼底”的宏伟景观,实现了康熙“集天下景色于一园,移天缩地为一方”的初衷。

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如众星拱月之势环列着12座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大型寺庙。当年有8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据清代《钦定理藩院则例》记载,理藩院共管领着北京、承德共40座庙宇,除北京32座之外,其余全在承德。故此,承德的12座寺庙中除了普佑寺、普乐寺、广安寺和罗汉堂外,其他8座均归理藩院直接管理。这八个庙还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因为它们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这12座寺庙的代称。“外八庙”中,除溥仁寺、溥善寺建于康熙年间,其余10座寺庙均建于乾隆年间。

寺庙群如众星拱月般镶嵌在避暑山庄周围,既同山庄遥相呼应,又同山庄联为一体,从外形上看,避暑山庄无论是庄严肃穆的皇家宫殿,还是游玩欣赏的亭、轩、榭、阁,一律采用青砖灰瓦,都显示出一种古朴自然的风格;而外八庙则采用彩色的琉璃瓦,有的甚至用镏金鱼鳞瓦覆顶,远远望去,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与古朴典雅的避暑山庄形成鲜明的对比。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同外八庙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承德也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表面上看,康熙当年大兴土木只是为修建一个供自己休闲娱乐的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留到今天就成了文化遗产、旅游胜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在过去的300年里,避暑山庄可不像它的名字那样悠闲自得,康熙始建避暑山庄后,以后的皇帝们每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住在这个山庄。承德成了仅次于北京的全国政治中心,作为陪都,在政治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避暑山庄建成以后,大大方便了皇族们从北京到木兰围场狩猎的供应问题。木兰是满族语哨鹿的意思。康熙希望他的子孙们把“木兰秋狝”(“秋狝”在中国春秋时期就有记载,“春搜”是在春日举行的射猎;“秋狝”指的就是秋天的畋猎)当成传统一样,永远地继承下去。满族人从马上得到了天下,失去了勇气与豪气就失去了灵魂,早在三藩之乱时,康熙就起了警惕之心,当年,八旗子弟进山海关不过30年,却几乎没有了为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打天下的豪气,“一人受伤,数十人借口送回”,整整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平了三藩之乱。这件事给康熙的刺激太大了,想当年,满族人的八旗兵是何等勇猛和彪悍,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王朝,全都在他们的铁蹄下被荡平,如今却这么窝囊。

为了使八旗恢复战斗力,康熙将目光锁定在距京师350多千米的茫茫草原,并下令圈定了东西长125千米,南北宽122千米,总面积达15300平方千米的“木兰围场”。三藩之乱平息不久,康熙就带着八旗精锐来木兰围场秋狝了。皇帝制定了严厉的奖惩措施,八旗勇士们为了得到皇上的赞许,纵横驰骋,追虎逐鹿,头戴鹿角面具的清兵,隐藏在圈内密林深处,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寻偶而来,雄鹿为夺偶而至,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等包围圈缩得不能再小了,野兽密集起来时,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莽莽草原,战马嘶鸣,俨然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八旗子弟们重新跨上马背,开始不断体验祖先们粗豪爽快的射猎生活,他们骨子里骁勇善战的野性终于复苏了。九年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一路所向无敌,直抵北京,康熙御驾亲征,裕亲王福全亲自挂帅率领骁勇的八旗兵在乌兰布统草原大败噶尔丹。可见,木兰秋狝确实提高了军事防御能力,加强了八旗的战斗力。

乌兰布统一战以后,康熙更加重视边疆武备和弓马骑射。每年的木兰秋狝时间越来越长,阵容越来越庞大,最多时人数达3万,这样的一支队伍,人马供给是很成问题的。避暑山庄位于北京和围场的中间地带,它的修建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自从秦王朝灭掉六国一统江山后,直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生活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与部分狩猎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党项、回讫、突厥、蒙古、契丹、女真、满族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频频向中原进军,大大小小的战事连绵不断。这些少数民族多次建立政权,有的甚至还灭掉中原王朝,一统天下。他们对中原王朝构成长久的威胁。所以中原王朝,为了防范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代接一代地修筑长城。可是长城真的有用吗?

历史表明,清代以前,每个朝代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如汉唐这样强大的王朝,虽然一度突破长城之限,在长城以外的部分地区设治,但不久就很快向内撤还。

清康熙三十年(1691),有朝官上奏,说长城几经兵罹和岁月的冲刷已变得破败不堪,长城是大清的军事屏障,应尽早修葺整顿为妥。而康熙认为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以及与游牧民族的团结,当即否定了这个建议。

对于修建长城,康熙始终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也去过山海关,还作《长城》一诗调侃了秦始皇:“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这并不是妄自尊大。他想,明代修长城,工程浩大,劳民伤财,清的先祖还是从关外冲破了长城的封锁,终于问鼎中原,可见,长城修得再坚固有什么用?只要出一个吴三桂,就能让多年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只要人民安居乐业,只要八旗子弟威风不灭,就修成了万古不废的长城。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在这一过程中,他对边疆少数民族始终坚持恩威并施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光靠“恩”是不行的。

蒙古族为例,蒙古各部与清朝素有渊源,两个同处北方的少数民族不仅早有往来,通婚通谊,蒙古八旗更在清朝入主中原的历次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从某种程度上说,早期的清政权就是满蒙联盟的政权。清太宗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系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的女儿;孝庄文皇后是莽古斯儿子宰桑之女,是孝端文皇后的亲侄女,几年后孝庄文皇后26岁的姐姐也嫁给了皇太极。清廷还建立了“备指额驸”制度,规定在蒙古王公嫡系子弟中,年满15~20岁的男子,不许订婚,要先登记造册,以供皇帝给公主挑选额驸。孝端文皇后之女固伦端贞长公主、孝庄文皇后之女固伦雍穆长公主等清宫十几位公主都嫁给了科尔沁部,成了蒙古人的媳妇。清朝奉行“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清朝皇族与蒙古王公世代联姻。可即使是这种关系,康熙在忙着对付三藩之乱时,漠南察哈尔蒙古竟然乘机发动叛乱,要不是孝庄文皇后慧眼识珠,向康熙推荐大将军图海去很快平定了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从此,康熙每次秋狝都邀请蒙古王公,其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看看,满洲人得了天下,却并没有耽于淫乐,照样上得了战场也拿得住老虎,依然保持着马背民族特有的剽悍、勇敢和旺盛的斗志。

接着,康熙又建起了避暑山庄,这些人在被八旗兵的骁勇震慑之后,又被邀请到山庄,受到盛情款待。蒙古王公们见识到了这些,心中畏服,自然很难再起叛乱之心。

所以,如果说木兰围场是康熙示威的地方,那么避暑山庄就是康熙实施“怀柔”政策的地方。他修完了避暑山庄,修外八庙,修这些寺庙有什么用呢?用处很大。有句话说得好“一座寺庙胜敌十万兵”。

有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之后,清王朝跟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就密切起来,康熙下令专门修建行宫,把班禅、达赖连同蒙古王公邀请到这里来研究书画、举行宴会、聊天,联络感情。正如作家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面所说的:“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然而,眼前又是道道地地的园林和寺庙,道道地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

康熙打破了自秦以来“内中国外夷狄”的格局,决策废掉长城,把中国“大一统”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了时代的极限,实际上是拆除了分割汉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一道樊篱,从此长城不再有内外之分,不再有华夷之辨,由此迅速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使“中国”具有了当代中国的含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清王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所凝结的建筑精华,从而形成了清代修庙不修城的国家策略。天人合一的园林与庙宇释放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力量,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和国家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康乾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