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垂直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区别

垂直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区别

时间:2022-01-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按垂直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二)垂直地带谱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在整个垂直地带谱中,基带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
垂直地带性_自然地理学

三、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一种非地带性现象。因此,也可以认为是隐域性表现。

(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按垂直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只要某一山地有足够的高度,那么,自下而上就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山体高度越大,垂直带就越多。垂直带的底部称为基带。

产生垂直地带的必要条件,是有足够高度的山地,充分依据是山地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变化。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及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多,超过这一限度则相反,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两者综合起来,形成了制约植被、土壤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也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山地自然地带的垂直更替。平原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综合体不存在垂直分异,因为不具备足够的高差这个必要条件。平坦而完整的高原面垂直分异也不明显,原因是它虽有足够的高度,但缺少形成水热条件随高度变化的充分依据。我国青藏高原情况比较特殊,它是由众多大山系构成的山原。所以,不仅在边缘部分自然地带的垂直分异十分明显,而且在高原面上仍可见垂直分异现象,这也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是山原,高原面上存在1000m以上的相对高度,具备产生垂直分异的充要条件。

(二)垂直地带谱

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垂直带间和相互配置的形式次序称为垂直带带谱结构。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反映出它们在三度空间上的规律变化。

垂直带谱的完整性标志是存在几条重要界限(或带),即基带、树线、雪线和顶带。

1.基带

垂直地带谱的起始带(山地下部第一带)称为基带。在整个垂直地带谱中,基带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基带往上各垂直地带的组合类型和排列次序与所在水平地带往高纬方向更替相似。基带的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也决定了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图15-2给出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垂直地带谱。

2.树线

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线,常称为树线。这条界线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而界线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树线对环境临界条件变化反应十分敏锐,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树线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相吻合。在干旱区,树线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林带高度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低纬山地的顶部,其海拔高度和水热条件远未达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森林上限,这是由于山顶部经常受到强风作用的结果。如粤北南岭山地海拔高度不超过2000m,树线出现在1800m处,其下是已明显矮化的常绿阔叶林,其上为灌丛草甸植被。

3.雪线

垂直地带谱中另一条重要界线是雪线。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其海拔高度受气温与降水的共同影响,一般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也低。因此,雪线高度是山地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有丰富的降水,所以雪线低于北坡。

4.顶带

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它是垂直地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一个完整的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如果山地没有足够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及生态环境相应的其他垂直地带。

img220

图15-2 垂直地带分布图式(据J.I.C马克耶夫)

垂直地带的类型差异是通过带谱比较进行研究的。在比较研究时,应着重上述重要的垂直地带、界线以及不同带谱中同类型垂直地带的比较,并研究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比较不同区域垂直地带的差异可以把水平分异与垂直分异联系起来,取得地球表层系统地域分异更全面的认识。

垂直地带谱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显著。由图15-2可以看出,不同的水平地带具有不同的垂直地带谱类型。不过这是模式化了的分布图式。而具体的水平地带上,垂直地带谱仍有相当大的变化。例如,处于热带区域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是低山热带季雨林,由此往上依次出现山地亚热带常绿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风化带和高山冰雪带等,北坡却明显不同,反映了坡向也是影响垂直地带谱的重要因素(见图15-3)。

img221

图15-3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分带

(三)垂直地带的特征

外貌上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常可见在水平距离不足100km范围内,从基带向上的几千米高度上,重现从低纬到极地的几千千米的水平距离上相似的自然景象的变化。然而,绝不能因此而把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二者的性质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垂直方向上的重现。与水平地带比较,垂直地带具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带幅窄,递变急剧

垂直地带的带幅宽度比水平地带的带幅宽度狭窄得多。水平地带的带幅宽度可达500km以上,只在其尖灭处才较窄,且最窄也在100km左右;而垂直地带的带幅宽度最窄的只有几十米(以基带或顶带常见),一般在300~1000m之间,最宽也不超过2000m。在这样窄带幅的情况下,仅数千米的高差范围内出现了多个垂直自然地带更替的现象,可见垂直地带递变之急剧。造成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因为气温沿山坡的垂直递减率远大于其在平地上的水平递减率的缘故。

2.带间联系密切

水平地带之间虽然可以通过多种物质循环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由于带幅较大,与垂直自然带相比,其带间联系则逊色多了。垂直地带由于带幅狭窄,同时重力效应显著,所以带间联系密切。在大规模、大范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山地气流(如山谷风、焚风等)、山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植物花粉飘落、动物季节性的上下迁移等过程,都进一步加强了垂直地带之间的联系。加之在山地经常发生突发性的过程,诸如洪水、泥石流、滑坡、山崩、雪崩和冰崩等,使垂直地带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些重力参与的过程在水平地带之间的联系中则是微不足道的。

3.水热对比特殊

山地的降水量,在多雨带以下呈现由下向上递增的规律;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一些地区的降水量递增甚微,而且同一高度上,背风坡降水量往往少于迎风坡。这些特殊的山地降水分布状况与山地热量分布状况相结合,便形成了种种特殊的水热对比关系。

此外,山谷风、焚风、逆温层云雾层等因素也加深了其特殊性。因此,垂直地带与那些外貌类似的水平地带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而且,垂直地带谱并不完全重现水平地带的序列,许多水平地带在山地并没有相应的垂直地带,而一些高山垂直地带在平地上也不成带状。例如,大陆性草原荒漠垂直地带谱中不出现高山苔原带,而高山草甸带也没有相应的水平地带。

4.节律变化同步

水平地带由于带幅广,跨越地域宽阔,各地带之间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便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同一山体的各垂直地带的节律变化则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可知,垂直地带的时间结构与那些外貌类似的水平地带的时间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5.微域差异显著

复杂多变的山地地貌使得山地小气候复杂化,因而使垂直地带微域差异十分明显。常可观察到同一垂直地带中在很短的距离内,由于地貌的局部变化,气候、土壤、植被便相应发生变化。如果加上山区第四纪堆积物类型众多、泉水和风化壳类型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则垂直地带的微域差异比平原地区的微域差异更为明显。

(四)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间的关系

任何一地的垂直自然带都是纬向、经向和高度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同一自然带类型分布的海拔高度,因温度、水分条件组合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就反映了这一点。

就组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各分带而言,根据与平地自然地带的相似程度,可分为三组:同源的,与平地自然带成因相似,形态只有量的变异,如暗针叶林带;相似的,形成条件差异大,而性质有某些相似,如寒冻风化带、冰雪带;独特的,平地上没有的,如高山草甸带。

但就整个带谱类型而言,却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序列。垂直自然带既有与水平地带同源的成分,也有大量相似的成分和独特的成分。因此,许多自然地带在山地并没有相似物;而一些山地垂直带在平地也不出现。每一水平地带都有自己的垂直带谱系列,即垂直带的结构类型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育和发展起来的。

横断山区南北延伸1000km多,可以作为水平地带和垂直带关系的例子。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就是地带性的水平地带,它随纬度和基带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更迭。在云南南端,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为常绿雨林或半常绿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只是其上部的一个分带,垂直带谱复杂,分带数目多;往北,基带分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暗针叶林带。

垂直自然带除随纬度方向有变化外,还随距水汽源地的远近及坡向不同有明显的变化。横断山区水汽主要源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西部的高黎贡山比其东部的碧罗雪山、云岭要湿润得多。因此,垂直自然带谱亦由西向东趋于简单。作为优势垂直分带的暗针叶林带的带幅,愈往东部愈窄。往东到四川南部,由于其水汽主要源于太平洋气流,每当雨季亦承受大量降水,因此,垂直自然谱又趋于复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