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他在中国大地上播下爱的种子,也得到中国姑娘爱的回报

他在中国大地上播下爱的种子,也得到中国姑娘爱的回报

时间:2022-07-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乔治和斯诺在保安待了几天,于7月下旬前往甘肃、宁夏边区,访问西征前线的红军战士。关于他的中国名字马海德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途中,遇到了代表中共中央前去迎接的周恩来。语言关过了,他同中国同志的来往就更加密切。

他在中国大地上播下爱的种子,也得到中国姑娘爱的回报_抗战故事

6月的陕北,尽管黄土高原上沙尘飞扬,但到处都洋溢着蓬勃生气,嘹亮的歌声在山谷中四处回荡。

乔治和他的好友斯诺冲破蒋介石军队的重重封锁,历经艰辛,终于踏上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进入到这个神秘且被国民党称之为“匪区”的地方后,他们马上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虽说经过风吹日晒,他们落满了尘土的脸庞上多少有些疲惫,但这片新天地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喜悦,使他们忘却了旅途的劳累。两位年轻的美国人谈笑风生,眼睛里闪现出兴奋的光芒。

在安塞前线的红军指挥部,周恩来副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们,这位极具魅力的中共领导人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乔治曾满怀激情地说:“在他身上有一种惊人的吸引力,他生动活泼的谈吐可以为你拨开云雾,使你更加清晰地看到新中国美丽的曙光。”

通过周恩来的安排,第二天清晨,他们前往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保安(今志丹县)。到达保安后,他们受到了当地群众和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一张张真诚、友善的面孔,使乔治感到无比的亲切。(www.guayunfan.com)不久,斯诺和乔治就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乔治的心情非常激动,毛泽东的名字他早就熟知,然而,这位让蒋介石不惜花25万元代价悬赏买他头颅的人,究竟是怎样一位“大圣”?

一见面,他发现毛泽东果然气度非凡,那高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双眼,给人一种精明过人之感。乔治还没开口,这个对哲学颇有研究的中国革命领袖就问他是否搞过哲学。

乔治抱歉地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业余的哲学爱好者。”

接下来毛泽东主席和他们谈了对国内外局势的看法,他对两位外国客人很客气,但并不拘于礼节。他胸怀大略,知识渊博,举止从容,谈吐幽默,一下子就把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

周恩来(左)与马海德(右)亲切握手

最后,毛泽东对乔治·海德姆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他请海德姆博士到根据地的医院去看看,对苏区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生素质的提高等提出具体的意见。还说根据地计划创办一所医科大学,请海德姆博士考察一下,提出筹建方案。

仅此一面,毛泽东就如此坦诚、信任,乔治心里激动不已。

那一段,毛泽东几乎天天夜晚都同乔治和斯诺谈话,这位伟人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向他们介绍了中国革命所走过的道路、中国革命武装形成和壮大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政策和抗日的主张,同时向他们介绍了他本人传奇的经历。

乔治静静地思索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真知灼见,努力体会毛泽东的每一句话,犹如春风吹进心田,兴奋不已。

乔治和斯诺在保安待了几天,于7月下旬前往甘肃、宁夏边区,访问西征前线的红军战士。在那里,乔治见到了红军将领彭德怀。几十年后,乔治回忆这一幕,仍然记忆犹新:“彭老总为人直爽,足智多谋,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精力充沛,浑身充满了感人至深的献身精神。”

在同中国共产党人相处的日日夜夜里,乔治悟出一个结论:这里有中国革命不可战胜的力量,也是自己所要寻找的地方。当几个月后斯诺即将离开苏区时,乔治对他说:“我决定留在苏区参加红军了。”

乔治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考察前线后方大大小小的红军医院和门诊部。他尝试着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和医生、护士、司药、护理员、伤病员交谈,深入群众,与红军战士、边区老百姓聊天。经过反复调查研究之后,写就一份《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考察报告》,详细地叙述了各个医院和门诊的状况,指出了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医疗条件、药品器械、医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乔治还针对苏区面临的由于国民党严重封锁而缺医少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当大力加强预防工作的建议。当然,这也成为他要留在苏区的申请书。毛泽东很欣赏这份既肯定成绩又提出改进落后状况办法的实事求是的报告,不久便任命他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部的顾问。从此,乔治作为最早来到陕北苏区的外国医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置身于中国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在医学上他是有名的“万能博士”,从毛泽东到普通百姓,都喜欢找他看病。

关于他的中国名字马海德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1936年10月,乔治·海德姆随红一方面军南下,去迎接即将走出草地的红二、红四方面军。途中,遇到了代表中共中央前去迎接的周恩来。当他们走到同正县时,大家都很饿。当地百姓多是回民,又是新区,找吃的很困难。后来发现一座清真寺,想进去,但又怕阿訇对红军不了解而不予接待。这时,有人提到乔治·海德姆懂阿拉伯语,便问他懂不懂伊斯兰教礼节,他说“当然懂”。周恩来说:“那好,就委派你为全权代表,去跟阿訇联系一下,给我们大家做一顿饭吃。”乔治·海德姆便带着几个人走进清真寺,完全用伊斯兰教的礼节拜见阿訇,说明来意。阿訇见他如此有礼,便同意安排大家吃饭。当阿訇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乔治·海德姆想到回民姓马的多,而自己的姓是海德姆,何不来个中西合璧,于是灵机一动回答,叫马海德。从此,这个名字就叫开了。大家感觉用这个中国名字称呼他很亲切。他本人也很喜欢这个名字,说它还有点国际意义呢。这绝不是简单的改名换姓,而是他献身中国革命事业又一个重要标志。从此,马海德更加努力工作。

作为一个决心献身中国革命的美国医生,他绝不允许自己长久靠翻译过日子,该一个人干的事情让两个人去做。

为了闯过语言关,他在工作的同时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聪明好学的马海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学会了普通话,甚至还可以操相当流利的陕北话,演唱陕北民歌。

语言关过了,他同中国同志的来往就更加密切。群众都喜欢找他看病,他以自己精湛的医术不知救活多少人。

苏区的医疗设备少,条件差,但马海德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诊所。营地里,学校中,广场上,大树下,到处都是他治病的场所。一次,一位战士被毒蛇咬伤,他毫不犹豫地用嘴将毒液吸出,这位战士眼含热泪地说:“你真是中国人民的贴心人!”一天夜里,一位孕妇昏倒在山坡上,马海德闻讯后立即赶到,亲自把她送到医院,并一连几个夜晚陪伴这位孕妇,给她治疗和护理,直至病人痊愈。为了感谢马海德的精心抢救和治疗,这位女同志让自己的孩子拜马海德做“干爸爸”。马海德以他精湛的医术、忘我的救死扶伤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赢得了红军将士和人民群众的爱戴,陕北的军民都亲切地称呼这位美国青年为“马大夫”。

了解马海德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一个宣传家,他常在群众和部队中做动人的讲演。陈赓同志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召集全团军人大会,由海德同志讲演。”另一篇日记中说,“海德同志的讲话使我们战斗员有更大的兴奋”。

1937年2月10日,对于马海德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根据马海德的请求和他在中国尤其是在苏区的表现,由吴亮平和张浩介绍,党组织正式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海德以听诊器和手术刀为武器在解放区战斗了七个春秋,边区的小米,延河的水,把这位外国血统的医生哺育成了一位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印着金黄色镰刀锤子的鲜红党旗下,马海德举起右手宣誓:“我要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此时此刻,他的心怦怦直跳,眼睛里满是幸福的泪花。他说:“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和幸福。”

马海德在中国大地上播下了深切的爱,也在中国大地上找到了真挚的爱情。1940年年初,马海德与以美貌著称的苏菲结为秦晋之好。苏菲当时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她冲破世俗偏见,与马海德喜结良缘。诚如她所言:“我们最初的结合,也经历了一场不亚于抢救运动的考验。”他们早在1939年就相识。那年冬日,苏菲鼻子不通气,来找马海德治疗。她进得门来,红扑扑的脸庞,会说话的眼睛,粲然的微笑,如雪地里突然冒出的一枝红梅,令马海德瞬间心跳加速。他第一次窥见了东方女性的风采和魅力。马海德自然不会放过这天赐良机,他细心地为苏菲诊断后,特意为她配制了粉红、淡绿两瓶药水。翌日,他又用淡绿、粉红两页信笺,以不工整的中文写了一封信:“我衷心希望你能按时服药,早日恢复健康,恢复你那美丽的微笑!”这次看病,在双方心里都播下了温馨而微妙的种子。

1939年,马海德与艾黎在延安打猎

初次见面,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爱情之花怒放,则是在1939年除夕晚会之后。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马海德不免有些孤寂,他约苏菲出去散步,沿着延河慢慢地走着、谈着,从当前的生活、学习、工作,谈到彼此的家庭和身世。听着听着,苏菲的思绪跟着他的谈话飞向了遥远的黎巴嫩,那一刻她才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了马海德,觉得同他靠得那么近。马海德也愈来愈激动,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大胆地向苏菲倾吐了潜藏在心中已久的爱慕之情。他的言辞虽然质朴,感情却真挚、热烈,令苏菲心头充溢着温馨与甜蜜。当马海德低头亲吻苏菲时,她腼腆地接受了。这一对蓝眼睛与一双黑眸子相恋于延河边,彼此忘记了一切,沉浸在幸福之中。

那个夜晚,苏菲几乎通宵未眠。她感到马海德灼人的目光一直盯着自己的脸,他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在自己面前所展示的美丽的精神世界,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她相信,他会给她带来幸福。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生活目标。

“祝福你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对夫妻了,愿你们白头偕老,永沐爱河!”

马海德全家合影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办公室,当马海德和苏菲拿到那大红烫金的结婚证书时,两人都会心地笑了。事后,马海德立即把这喜讯告诉了战斗在白区的密友路易·艾黎。

1944年马海德在延安

马海德和苏菲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但马海德并没有陶醉在甜蜜的爱情里。他工作更加勤奋了,不管是风里雨里,白天黑夜,也不管周末正同苏菲团聚,只要有伤员让他出诊,他便立刻出发,从不含糊。在他的心目中,病员的需要就是至高无上的命令,仅仅1944年到1947年他就为陕北军民诊疗治病就达4万余人次。令人感动的是,作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他没有半点架子,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他谢绝特殊照顾,外出看病时总是同战士和老乡睡在一起。由于他工作出色,党和政府多次嘉奖他。边区政府奖给他的一个笔记本,他一直保留在身边。

1943年,延安开展了抢救运动。“马大夫”作为一个已有六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也被列入“抢救”之列。

运动开展没多久,有人质疑他:“一个外国人抛弃了优裕的生活,从美国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延安,这里面有何背景?”

马海德没有过多辩解,而是更加勤勉地拿着听诊器和手术刀去战斗。人们照旧可以看到,马海德身着军服,打着绑腿,夜以继日地驰骋在陕北高原。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马海德心里总是不能平静,万般思绪像海浪般涌来,拍打着他的心房。是啊,对于一个真心献身中国革命的战士来说,还有什么比受到怀疑,甚至被诬为“国际间谍”更痛苦的呢?

1979年9月宋庆龄设家宴为马海德祝寿

那些日子,马海德的脑海里经常闪现出斯特朗的面容。这个苏维埃革命的忠实朋友在苏联也曾受到过怀疑,也许,这是巩固革命政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曲折吧。但是,七年的窑洞生活使他相信,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一些。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我的心永远是向着中国共产党的,只要是革命需要,个人不论经受什么误解和痛苦,我都心甘情愿。”关键时刻,马海德显示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后来,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关怀和干预下,他的问题得到澄清。对此,他感激万分,多少年来总记着这件事。

1980年春节,马海德与邓颖超合影

除医务工作外,马海德还参加了大量外事活动。他曾接待过加、美援华医疗队,并在该医疗队奔赴晋察冀之后担任白求恩与延安之间的联络员。后来,他又作为中共代表,在延安接待过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陪同他们参观访问,反复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争取他们的同情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前夕,马海德先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医疗外事组顾问、解放区救济委员会顾问、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中央代表团医疗顾问等职,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使命。他曾奉周恩来副主席之命,代表中共向全世界揭露蒋介石集团企图炸毁黄河大堤的阴谋,阻止了这一灾难的发生;他还及时向宋庆龄提供国民党贪官污吏将大量救济物资私分的事实,后来宋庆龄公开揭露国民党的这一丑恶行径,致使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600多名工作人员联名向国民党提出强烈抗议,使其在国际上大为丢脸。

1983年,邓小平出席庆祝马海德来华工作50周年招待会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感到无比兴奋,他说:“我们投身革命,就是盼望胜利的这一天,而这一天来得比预想的还要快。”不久,经周恩来总理批准,马海德获得了中国国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对此,他深感自豪。他曾在协和医院看病,有人见他像外国人,便问他是哪国人,他总是坚定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马海德为中国人民服务了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卫生部担任顾问,曾任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他毕生勤奋工作,为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特别是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1988年,他被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的荣誉称号。

1988年10月,马海德这位深受中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国际主义战士,因病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嘱,其骨灰分成三份,一份葬在北京,一份撒入陕西延河,一份由其妻子带到美国,安葬在家族墓地。

(韩文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