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东林党争的历史_明朝东林党忧国忧民

东林党争的历史_明朝东林党忧国忧民

时间:2022-02-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东林党争的历史_明朝东林党忧国忧民在江苏无锡,有一所东林书院,宋朝有一个叫杨时的人曾在这里讲道。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人顾宪成被罢官后来到这里。即使是对皇帝,顾宪成也敢直言上疏,纠正皇帝的错误。欧阳东风勘察灾情回来,给知府上了一道紧急公文,请求批准开仓赈灾。欧阳东风公开和税吏进行了斗争。在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的主持下,东林书院焕然一新。可是,昏庸的明神宗对此竟置之不理。

东林党争的历史_明朝东林党忧国忧民

在江苏无锡,有一所东林书院,宋朝有一个叫杨时的人曾在这里讲道。到了明代万历年间,这所书院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人顾宪成被罢官后来到这里。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四年(1576年)举乡试第一,万历八年(1580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之职。顾宪成当官之际,正是明末朝内多事之秋。前几年,大学士张居正主持改革,增加税收,治理河道,巩固国防,使国家一度出现了兴旺的局面。张居正死后,明神宗亲自执政,改革遭到破坏,明朝又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张居正病重的时候,很多官员出于畏惧,都为他祈祷,还写了祈祷书献给他。顾宪成认为这样做未免有阿谀逢迎之嫌,尽管张居正是一代名相,而且他领导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顾宪成还是没有在祈祷书上签名。跟他一起当官的人怕他吃亏,悄悄地把他的名字写上了,他知道后,当众把自己的名字涂掉了。

即使是对皇帝,顾宪成也敢直言上疏,纠正皇帝的错误。有一年,皇帝下诏,同时册封3个皇子为王。顾宪成觉得皇子不分高下,会造成朝政不稳,应该先立太子,然后再册封另外两个皇子为王。他上了一道奏折,陈述自己的意见。当时主持朝政的王锡爵认为他多事。有一天碰到他说:“当今的事,奇怪得很,朝廷的是非定论,天下却老是想反着来。”

顾宪成朝他深施一礼,朗朗地说:“这个,下官就不知道了,下官只知道天下的是非定论,朝廷老想反着来。”这句话把王锡爵气得半死。

后来顾宪成仍旧反复向皇帝申述自己的主张。很多大臣知道了,都很同意顾宪成的意见,他们向皇帝上了疏。最后,并封三王的事终于不了了之。

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王锡爵即将离任,朝廷让大家推荐接替他的人,顾宪成推荐了王家屏。

王家屏是一个性情耿直的人,早先,他当史官,主持撰写《世宗实录》。此时高拱主持朝政,他的哥哥在世宗时当过都御史,曾经用贪污的钱财行贿,名声很不好。高拱找到王家屏,叫他在史书中隐瞒他哥哥的这段恶迹,王家屏连听也不愿意听,把高拱顶撞走了。

王家屏进入中枢,可脾气耿直如故,多次上疏批评皇帝不理朝政的错误。有一年王锡爵探视回家,王家屏代理了几天首辅大臣,正巧,此时朝廷中发生册立太子与并立三王的争论。神宗看了一个官员写的请立太子的奏折,一怒之下,在上边批了个“撤职”。皇上的御批转到王家屏手里,他不但不照办,还把这道圣旨封还给了皇帝。封还御批,这在封建时代几乎是犯了大罪。神宗十分生气,把王家屏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王家屏不但不服气,还和皇帝当面争论起来。回到家里,他就辞职了。有人劝他说:“不要再这样做了,依据您的才干是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

王家屏却说:“君王为什么能为所欲为?就是因为大臣一心只为自己的俸禄,小臣害怕出言不慎而获罪。我觉得,什么时候,大臣不爱官与财,小臣不畏刑与诛,国家大事就有希望了。”说完就又连写了两道请求辞职的奏章。这样的人,明神宗怎能允许他再留在自己身边呢?朱笔一批,同意了他的要求。这么正直的大臣辞职,在全国上下引起一片惋惜之声。

顾宪成偏偏推荐王家屏来主持朝政,神宗看了他的推荐奏折,顿时龙颜大怒,一气之下,把顾宪成的官罢了。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五月的一天,京杭大运河上,一条木船缓缓而行,船上坐着顾宪成一家。顾宪成走出船仓,举目望去,但见长堤逶迤,岸柳成荫。堤外,阡陌纵横,麦浪连天。五月的南风,令人心旷神怡,可是,顾宪成无法忘怀于国家朝政,他根本无心欣赏这初夏景色。他的神情疲惫,他的目光忧郁,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崇高精神的体现。

顾宪成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一个人。他就是常州知府欧阳东风。明时无锡县归常州府管辖,顾宪成罢归原籍,欧阳东风正在常州知府任上。欧阳东风字千仞,潜江人。14岁时父亡母病。他侍药尽孝,一乡闻名。县令觉得他很可怜,赏给他田地200亩,被他婉言谢绝。从此,他甘心清苦,发奋读书,万历十七年(1590年)成进士,被授予兴化知县之职。

兴化地区水患频繁。有一年。连降暴雨,河水陡涨,冲毁了大堤,兴化县方圆几十里皆成泽国。田里庄稼颗粒无收,数万百姓房倒屋塌,都住在露天地里,饥寒交迫。欧阳东风勘察灾情回来,给知府上了一道紧急公文,请求批准开仓赈灾。谁知知府全无同情百姓之心,一连十几天也不理会这件事。欧阳东风只好直接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接封建社会的规矩,他这样一个小小的知县是无权直接向皇帝上疏的。朝廷接到他的奏疏,判了他一个“越级奏事”,还决定给他“停俸”的处分。欧阳东风得了处分,可心里却很高兴。原来朝廷看了他的上疏,了解了兴化的水灾实情,已经批准开仓赈灾。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对他十分感激。www.guayunfan.com

不久,欧阳东风升任平乐知府。他大办教育,使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受到了当时先进文化的教育与启蒙。正在这时,矿监税吏在全国各地横行起来。欧阳东风公开和税吏进行了斗争。税吏们回到北京,在朝廷里说了不少他的坏话。可是,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却觉得他很有才干,推荐他来当常州知府。

这样一位有胆有识的正直官员,怎能不倾慕顾宪成的为人呢?他在邸报上看到顾宪成罢归的消息,于是,便筹措银两,召集民工,大修东林书院,准备延请顾宪成在此开课讲学。在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的主持下,东林书院焕然一新。

此时,朝廷内外,100多位官员的100多道奏疏交相上递,恳求皇帝收回成命,让顾宪成官复原职。可是,昏庸的明神宗对此竟置之不理。

顾宪成回到家乡,忽一日,接到常州知府的请柬。

顾宪成和欧阳东风一见倾心,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下,欧阳东风便把延请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的事合盘托出。顾宪成原以为此次罢官出京,已然是废老田园,根本就没有想到还有讲学这么回事。他沉思了片刻,说:“千仞兄所嘱,敢不遵命,不过小弟为人谨遵一操守。”

欧阳东风忙说:“愿听教诲。”顾宪成这才说:“在皇帝身边当官,而志不在君父,在地方上当官,而志不在民生,居水旁林下,而志不在世道,这是君子所不取的事。”

欧阳东风听罢大喜,连连击掌而叹:“好一个操守!倘若满朝文武、封疆大吏都有这样的操守,何愁不天下大治!”

过了一些日子,东林书院正式开学。开学典礼的那一天,很多人都来祝贺,前来求教的文人士子更是不绝于道。欧阳东风指着院门两侧的门柱说:“叔时兄,这一副对联,还得恭请您的手笔。”顾宪成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提笔地写下这么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众人见了,无不拍手称赞。

这副对联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从此,顾宪成在东林书院主持讲学,由于他敢于揭露时弊,讽议朝政,品评人物,一时名声大震。与顾宪成抱有相同的政治态度,但受到排斥的官员,像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等都到书院来任课。一些对明王朝末年的黑暗政治不满的士大夫,也纷纷退出官场仁途,到这里来讨论学问,砥砺名节。一时间,东林书院人满为患,连教室外面都站满了听讲的人。很多仍在朝中做官的人,也仰慕东林风气,上疏议事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东林书院传播出来的观念。

东林书院的蓬勃兴起,引起了一些贪官污吏的猜忌。有一个叫徐兆魁的向皇帝上疏,造了东林书院很多谣言,什么擅收河税、向官员行贿、干预地方官府施政等等。他们把在东林书院任教、就学的,甚至仅是同意东林书院观点的人称为东林党人或者浙党人,说他们结党营私,把朝中发生的所有的事,像为淮扬巡抚李之才辩护、对辛亥京察不满、要求立皇太子、揭发韩敬科场舞弊、要求复查熊廷弼、抗议梃击案的处理、争移官、反对魏忠贤等等事情,都指为东林党人的过错。

这时,遗臭万年的魏忠贤发迹了。朝野内外奸佞小人如蝇逐臭,都依附在他的门下。这些人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人们称他们为阉党。老百姓还给这些人起了很多绰号,叫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等。魏忠贤权倾朝野,很多人拍他的马屁。封建时代,皇帝称做万岁,魏忠贤不是皇帝,不能称万岁,有个官员就把他称为“九千岁”。魏忠贤听了很高兴,重重地赏了这个小人。这一下,阿谀逢迎之徒千方百计地讨好魏忠贤。古时候,造祠堂是为了纪念死人,可有个浙江官员却为魏忠贤造了一座祠堂,叫做“生祠”。魏忠贤觉得自己活着就能享受人们的烟火祭祀,很高兴,又重重赏了这个家伙。一时间,魏忠贤的生祠遍及九州。

有个御史叫崔呈秀,曾在巡按淮扬期间大肆贪污。都御史高攀龙揭发了他的贪污行为。吏部尚书赵南星决定把他革职戍边。奏章递上去,皇帝批复“革职候勘”即免去职务,等候接受调查。事关前途命运,崔呈秀深夜叩开了魏忠贤的大门。他跪在魏忠贤面前又是哭泣,又是辩白,撒娇撤痴,非要认魏忠贤做干爹不可。封建时代,官吏再小也是统治阶层的一员,太监再大也是仆人。崔呈秀接交太监已然犯下了明朝严禁内外交通的明令,而以御史身份认仆人为爹,更为清白正直的人所不耻。这样一个毫无廉耻的小人,却在魏忠贤的保护、提携下,不仅很快官复原职,后来还升任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很多人都知道,想走魏忠贤的门子,必然先结交他的干儿子崔呈秀。一时间,蝇集蚁附,崔府门庭若市。

高攀龙揭发过崔呈秀,他当然恨高攀龙。可高攀龙身边有一批正直的大臣,搬倒他也不那么容易。崔呈秀便设法诬陷这些正直的大臣,他向魏忠贤进了两本名册,一本叫《同志录》,里边把满朝正直大臣都诬陷为东林党,开列着他们的名单。一本叫《天鉴录》,里边全是他们一伙的姓名。

魏忠贤利用这两本名册,按图索骥,将阉党一伙尽行提拔、重用,把东林党人,一个个杀戮、禁锢,高攀龙被逼投水而死。明朝朝政被闹个天昏地暗。

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几起几伏,一直闹了50多年。崇祯继位以后,杀了魏忠贤,清除了阉党势力。但毕竟阉党势成已久,大祸频起朝中,正直的大臣杀戮殆尽,黑暗的政治一时难以澄清。所以,不能不说阉党作乱是明朝灭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