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朝内中枢在吴山_南宋的历史故事

朝内中枢在吴山_南宋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06-1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朝内中枢在吴山_南宋的历史故事吴山,是西湖群山的尾部,位于西湖的东南边,绵亘数里,迤逦而西。吴山又有胥山之称。山名的变换,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枢机关扩建后,两府均集中在此办公。它是尚书省六部首长办公与议事的地方,又称“正事堂”。后面的一座宏丽高楼,是宰相等高级官员举行联席会议、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称“都堂”。

朝内中枢在吴山_南宋的历史故事

吴山,是西湖群山的尾部,位于西湖的东南边,绵亘数里,迤逦而西。这里山势平缓,为一弧形丘岗。全山由紫阳、云居、清平、宝莲、七宝、宝月、七佛、骆驼、峨嵋等十多座小山头连接而成。山虽不高(海拔约一百多米),但却是杭城的唯一制高点,与凤凰山皇宫相通。吴山山形开阔疏朗,山中幽胜曲折,古木参天,山顶可一览湖山的壮丽,真可谓“左吞山光,右饮湖绿”(图2)。

图2 吴山大观(选自枟西湖志枠卷四)

西湖形成之前,吴山只是海湾的一个岬角,渔民常年在山顶晒网,就以晒网山呼之。春秋时,这里是吴国的南界,吴山之称由此而来。吴山又有胥山之称。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整日沉湎酒色,伍子胥屡谏不听,吴王反赐剑令其自刎。伍在临死前对儿子说:“将我的尸首投到钱塘江里,我将日夜两次乘潮来看吴国的失败。”当地居民为纪念伍子胥的一片忠心,在山上立祠,故此山又名伍公山、胥山。五代钱镠在山上建城隍庙,杭州人因庙命名,直呼为城隍山。旧时杭州多火灾,这里是观望火势的最佳点,“城隍山上看火烧——幸灾乐祸”成了杭州流传最广的一句歇后语。山名的变换,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寻迹山上,在时光流逝中积淀的斑斑遗痕仍依稀可见。唐时,吴山还面临钱塘江,李绅诗曰:“伍相庙前多白浪”,白居易诗:“涛声夜入伍公庙”,这是古代吴山的濒江之证。(www.guayunfan.com)吴山上古迹很多,有钱镠所建的“江湖亭”,有宋仁宗赐建的“有美堂”,赐诗中有“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

原三茅观附近的岩石上刻有“吴山第一峰”五个大字,牵引出这样一段野史:据说北宋词人柳永写过一首枟望海潮枠词,描绘这里的景色风光。词云: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笛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传入北部金邦,金主完颜亮看后,立志弯弓南下,同时命画工潜入临安(杭州),偷绘了西湖山水,带回金国,制成屏风,完颜亮还在图中吴山之巅处添上自己骑马的画像,并题有“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吴山风景秀丽,不但是令人神往的胜地,而且因其地处南宋京城临安腹地,东临钱江,西靠西湖,南接皇城,北连市区,因而也就自然地成了南宋皇朝中枢机关的所在地了。

宋初,国家体制沿袭隋唐。“南渡以来,大抵遵祖宗之制,虽微有因革增损,不足为轻重有无。”吴山从南到北,南宋皇朝设有中央军政府、玉牒所、太庙、正宗寺、秘书省、进奏院等,天街对面有御史台、太史局、粮料院、浑仪所等,东北角为临安府官署,东南麓布满了护卫皇城的后营和为皇帝生活服务、按军队编制的官办作坊,如修内司营、御厨营等。这里,也集中了高级官员们的住宅,如相府、台官宅等。

初迁临安,朝廷的中枢机关以两浙转运司旧址改建,绍兴二十七年(1157),又在北面显宁寺的基础上扩建皇宫。都亭桥驿以西,直至青平山、宝莲山麓一带方圆三四里之内,是南宋中央官署的集中所在地。南宋中央机关分为管行政的政府、管军事的枢府(即枢密院)两部分,行政长官是宰相或丞相,军事长官是枢密院使,简称枢相。行政机构有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讨论、拟定国策,传达皇帝命令、旨意,再交付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礼、吏、工、兵、刑、户)二十四曹(司),官员和吏员(办事员)共一千余人,是政府机关中人数最多的部门。如今遗迹尚在,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横跨中河,这就是杭州城老少皆知的“六部桥”。

南宋朝廷为便于推行妥协投降政策,避免宰相、枢相意见分歧,常令重臣一身二任,如秦桧、贾似道等就曾身兼两职,加衔“平章军国重事”,总管军政要务,位居百官之上,六部首长称尚书,副职称侍郎。各曹首长是郎中,副职叫员外郎。

中枢机关扩建后,两府均集中在此办公。朝南的大门处,广场上排着一排排红漆木杈,禁止闲人入内。只有达官显贵和皇帝所派要人,才能带领随从,乘着轿马,耀武扬威地进进出出。五品以上大员,身着大红或紫色袍服,帽檐上、腰带上、坐骑上都饰以标明品级的金制附件,耀人眼目,真可谓“金紫盈门”。

入门有官吏签到处,迎面为思堂,因匾额“论思献纳之堂”而得名。它是尚书省六部首长办公与议事的地方,又称“正事堂”。其中以吏部幕僚为最多,计有吏员二百八十余人,次为户部,约二百五十余人。后面的一座宏丽高楼,是宰相等高级官员举行联席会议、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称“都堂”。都堂正中立有屏风,上书枟周官枠之文。堂前陈列南宋皇帝的手诏石牌,为绍兴三年(1133)高宗“恤刑”手诏;次为绍兴二十九年六月戒饬士风的石碑,由大臣汤恩退作记。

都堂之东,是枢府及其下属十二单位的办公区,区北有经武阁,收藏北宋以来有关军事的重要文件汇编枟经武要略枠,其匾额为理宗亲书。都堂之北,是谏院、检正左右司办公处,负责向皇帝和朝廷提出有关政治、军事政策的批评和建议。

关于三省六部官员的为政情况,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生动的记述:

自元丰改制,尚书省复二十四曹,繁简绝异。在京师时,有语曰:“吏勋封考,笔头不到;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架库,典了袯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及大驾幸临安,丧乱之后,士大夫亡失告身,批书者多;又军赏百倍平时,贿赂公行,冒滥相乘,饷军日滋,赋敛愈繁,而刑狱亦众,故吏、户、刑三曹吏胥,人人富饶,他曹寂寞弥甚。吏辈又为之语曰:“史勋封考,三婆二嫂;户度金仓,细酒肥羊;礼祠主膳,谈吃齑面;兵职架库,咬咬呷醋;刑都比门,人肉混沌;工屯虞水,生身饿鬼。”

秘书省为南宋文化机关,负责收集和整理重要图书、文件和文物。定都杭州之初,秘书省暂设油车巷东的法惠寺。经过战乱,文化典籍失散颇多,后经多方搜拾、重刻,短期内大量增加,宋高宗亲幸秘书省,亲书“右文殿”的匾额,表示“崇尚文治”之意。右文殿之后为秘阁,保存历代帝王诗画、古器和宋代皇帝的诏书、图籍等。右文殿之东还有国史馆、记录整理皇帝言行的实录院、编辑每年重要文件综合资料的会要所和日历所。

朝天门旁的进奏院,负责将百官的奏章、各地往来的文书及皇帝的诏令,上呈下达,同时将政府颁发的命令、文件编印并报送各地参照执行,这是我国,也许是全世界最早的报纸。

在今清河坊的对面山下,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的所在地,首长为御史大夫。御史被称为“天子耳目之官”,专门负责监督揭发各级官员的不法和反叛行为,向皇帝报告,进行惩处。御史台大门坐南朝北,与众不同。据记载,是取其“肃杀就阴”之义。御史大夫办公之处称台厅和朝堂。厅内陈列与宋代诸帝有关的诏书石碑。其中以神宗枟诏保举台官令枠为首,次为绍兴二十五年(1155)高宗枟诏谕台谏枠的石碑,碑阴由大臣汤鹏举作记。台厅之后为四推台狱,南宋末年,废而不用。

在吴山东北麓的山顶上,设有浑仪所,即天文台,上有古代观测天象的铜制仪器,“色泽如银如玉,精致特甚”,在京城众多的皇家机构中,这是唯一的科学研究部门。

南宋中央官署有五寺、三监、六院。所谓五寺,即掌管礼仪、祭祀的太常寺,地址在罗汉洞;掌管编纂皇族宗亲谱牒的宗正寺,设在太庙南;掌管刑狱司法的大理寺,在仁和县署西(今小车桥附近);掌管粮食积蓄与仓库管理的司农寺,在保民坊内;掌管府藏财会的太府寺,位于通江桥东。三监即国子监、将作监和军器监。国子监在纪家桥侧,与南宋行在太学相邻,它是掌管文教事业的官署,其首长为祭酒。将作监初建于修文坊,后迁保民坊,是掌管监造宫房建筑和管理手工业的官署。军器监是生产与管理军兵武器等的官署,在保民坊内,南宋时曾划归工部。登闻检院、鼓院、进奏院、官诰院、审计院和粮料院,在南宋合称为六院。登闻检院、鼓院在皇宫丽正门外。鼓院内设鼓,允许民间击鼓申告冤屈。鼓院不受理,可再往登闻检院继续申告。朝天门外(今鼓楼弯附近)的进奏院,是掌管奏章、诏令、邸报及文书的投递、承转的机关。官诰院是掌管朝廷官员赐爵与授官等事宜的机构,有时划归吏部。诸司、诸军粮料院,分别掌管官俸与军俸。审计院是诸司军审计院的简称,掌管审计朝廷财政收支。

另外,还有一些负责具体事务管理的官署,如监当诸局、诸仓、诸库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