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米在山区的种植

玉米在山区的种植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米在秦巴山区的广泛种植,当在乾隆朝前期。以上数则记载虽未明确具体时间,却可据以推测出玉米在鄂西北山区的大面积种植,不会早于乾隆初年,亦不可能晚于乾隆二十年前后。陕南山区玉米之大面积种植较鄂西北山区稍迟,而且与川楚流移之迁居密切相关。
玉米在山区的种植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一)玉米在山区的种植

玉米、红薯、马铃薯等高产旱作物最早于何时引种于秦巴山区,一时尚难定论,但是,可以明确的是:玉米在山内最早得到推广,而且在山区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红薯之推广时间次之,而以马铃薯之推广为最迟。

玉米在秦巴山区的广泛种植,当在乾隆朝前期。《宫中档乾隆朝奏折》收有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十二日湖广总督开泰的奏折一份,内称:“楚省所属有包谷一种,即京中所谓玉米者……近年以来,种植者日益加多。”综合以下各方面记载来看,似以鄂西北山区、川东北山区种植较早。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刊《荆州府志·物产》称:

玉蜀黍,俗名玉米,荆属傍山及洲田多种之,可以作饭,熬酒较高粱倍酽。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刊《襄阳府志·物产》称:

又有秫,一名玉高粱,俗名包谷,最耐旱。近时南漳、谷城、均州山地多产之,遂为平民所常食。然届春末夏初,即成蛀秕,不可久储耳。

同治《宜昌府志·物产》则云:

玉蜀黍,释名玉高粱,土名包谷。旧为蜀中种此。自彝陵改府(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土人多开山种植。今所在皆有,乡村中即以代饭,兼可酿酒。

以上数则记载虽未明确具体时间,却可据以推测出玉米在鄂西北山区的大面积种植,不会早于乾隆初年,亦不可能晚于乾隆二十年前后。同治《房县志·物产》讲得较为具体:“包谷,即玉蜀黍,一名玉高粱,有红白黄紫杂色各种……自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收数岁,山农恃为命,家家种植。七八月晴暖则倍收,山乡甚赖其利,间或歉收,即合邑粮价为之增贵。”与荆州、襄阳、宜昌三府志所称基本一致。

乾隆末年,章学诚论及郧阳物产时已称“州县俱出木耳、包谷……”(42)而且宜昌府属近江各州县如“归州、东湖、巴东,多以操舟为业,贩籴包谷”(43)。章氏对包谷的解释亦很有意思,他说:“包谷,一名玉米,一名六谷,谓合五谷而六也。”(44)可见此时鄂西北山区之玉米种植已经取得与传统粮食作物比肩、无可替代的地位。

陕南山区玉米之大面积种植较鄂西北山区稍迟,而且与川楚流移之迁居密切相关。道光《石泉志·事宜附录》云:

三农生九谷,山内不然。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前,秋收以粟谷为大庄,与山外无异,其后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可知玉米在陕南山区大面积种植,超过传统的粟谷类作物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后,是伴随着川楚流移大量进入秦巴山区的陕南地方而推广的。不过,有关玉米种植的记载却早已见之于陕南方志中,较早的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山阳县志》,乾隆九年(1744年)的《直隶商州志》亦有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镇安县志·物产》有“玉米,一名蕃麦,人畜俱食”等语,似已有较多种植。乾隆年间,邓林有《苞谷谣》一首,有助于对流移问题及流移进山垦种玉米情况的了解,摘录如下:

苞谷苞谷,产宜空谷,人亦有言,青黎土沃,浸彼稻田,豪强并逐,同我妇子,弃我邦族,越阡度陌,涉水跋陆,爰居爰处,就此苞谷。

苞谷苞谷,惟邻是卜,此邦之人,宾至如复,亦有姻特,先我肯告,既服尔耕,凭此削牍,或降于阿,或止其麓,高高下下,佃种苞谷。

苞谷苞谷,伐木乘屋,薪错于门,泉汲于洑,隙有余圃,春韭冬菔,俯取仰拾,竞得所欲,即定厥居,安种苞谷。

苞谷苞谷,蜀黍维玉,天降嘉种,不择硗确,陟彼高冈,林有朴賦,镈赵其草(45),火焚其木,芟夷蕴崇,火耕锄樑(46),土膏其动,来艺苞谷。

苞谷苞谷,预祝重賬,红绒白穗,实结腰束,山有阴阳,气分寒燠,阳坡涝登,阴坡旱熟,雨时若,丰收苞谷。(47)

乾隆《洵阳县志》对流移在境内种植玉米的方法也有记载,认为玉米和蜀黍同类,种法亦应相同。但是,由于洵阳多山,江南、两湖等地流移来洵阳寓居者,诛茅定居,只能向土著租山种植包谷,刀耕火种,“苞谷即种,惟需雨以俟其长,别无培护。岁稔时每市斗仅值钱三十文,市斗较仓斗一倍有奇,中人日食,需钱数文即无饥矣。故熙熙攘攘,皆为苞谷而来也”(48)。由于“别无培护”,种植若干年后,地力即尽,则必须另垦他地,以致“州属诸山既尽童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