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态选材与指标测试意义_运动员科学选材

形态选材与指标测试意义_运动员科学选材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态选材与指标测试意义_运动员科学选材6 形态选材形态选材是运动员选材中的重要方面。根据现代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形态结构的遗传度较大。头部形态与选材之间有间接关系,目前主要以观察为主。

形态选材与指标测试意义_运动员科学选材

6 形态选材

形态选材是运动员选材中的重要方面。人体的形态不仅直观反映了整体体貌特征,还反映了局部形态特点。人的外部形态是功能的良好体现,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好坏与强弱可以通过人体形态特征间接表现出来,大多数运动项目都有着各自在形态上的要求,若继续通过运动能力的测试和验证,筛选出具有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在形态上存在的各项应具备的优势,则意味着收获优异的运动水平起点高,潜力巨大。如:身材瘦小且大腿相对较粗、小腿细长的青少年可以从事长跑训练;身材较小而比较健壮的青少年可以从事举重、摔跤、柔道等项目的训练;身材较高的青少年可以从事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身材较高并且臂展较长的青少年可以从事赛艇、皮划艇等项目的训练;身材较高、臂展较长而且手掌较大的青少年适合进行游泳项目的训练。综合这些项目的选材条件,身高是决定项目挑选的首要指标,各种运动项目都有着各自特点的身高标尺,不会相差很大。

根据现代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形态结构的遗传度较大。优秀的形态指标可以为选材成功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形态选材的成功与否和专项成绩的提高密切相关。

6.1 形态选材与指标测试意义

6.1.1 形态选材指标的测试意义(www.guayunfan.com)

运动员形态选材中涉及的指标内容十分丰富,整体指标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比例和身体结构;局部指标包括肢体、躯干和头部的长度、宽度以及围度,还包括骨龄、皮纹等;微观研究目前仅停留在染色体结合臂长短的测试上来预测身高,但随着基因的深入研究,“运动能力遗传学”一定会随之诞生,新的革命性的形态选材内容也会开拓发展起来。

形态学指标与竞技运动能力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身高要占优势的项目,在其他指标都相当的情况下,身高越高越有利;以重量级别划分的项目,在同一个重量级别中,肌肉相对含量越高则越有利;以下肢为主的运动项目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下肢的比例及下肢的长度围度的要求不尽相同,长跑运动员需要修长的下肢而短跑运动员的大腿围度一般都比较大;以上肢为主的运动项目中,上肢的长度和围度也不一样。总而言之,对形态选材指标的测试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选材工作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各选材基地纷纷建立起优秀运动员形态指标资料库,尽可能寻找出符合或者接近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各项形态指标和优势条件,最大限度提高成才率,降低淘汰率。

6.1.2 形态测试的准备工作和要求

6.1.2.1 测试工作的组织要求

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要求在整个测试工作中做到严肃、严密、严格。测试工作之前,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明确任务、统一方法和要求,并细致分工。

整个测试过程需要配备6~8名测试人员。

测试工作应根据测试对象的规模来分成若干测试组,组内至少需要固定测试人员和记录人员各1名。在正式测试前应进行全面的高质量的培训,保证操作方法正确,误差应在各指标测试所允许的范围内。

测试工作在室内进行,保持室内光线明亮,室内通风,室温控制在18~28℃为宜。

测试工具无论是购买或者自制的都要经过挑选,必须符合标准。器材自始至终专人使用,专人保管,每次测试前都应检查校正。

测试工作结束后,对原始记录进行多遍检查,字迹必须填写清楚。如属测试记录问题,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进行复测,否则便抽出表格,不参加测试后数据处理和电脑计算。

6.1.2.2 测试人员的要求

每位测试人员负责固定的测试指标。记录员除记录测试数字外,还协助监督被测者的体位是否正确,测试数字是否有差错,测试的标志点是否准确;发现测试数字有疑问时,及时提出重测。分工之后反复试测直至熟练技术,尽量做到测试的误差缩小到允许的范围。

6.1.2.3 被测人员的基本要求

要求被测人员服从现场工作人员安排,听从指挥,按序入场,保持安静。男性着装:赤膊、短裤、赤脚;女性着装:背心、短裤、赤脚,与测试人员密切配合,确保测试工作有序进行。

6.1.3 形态测试允许的误差范围

(1)体重。误差不超过0.5 kg。

(2)误差允许1 cm的指标。包括肩臂长、骨盆宽、臂厚、上肢长、下肢长、大腿长、小腿长、小腿加足高、胸围、腰围、大腿围、上臂围。

(3)误差允许0.5 cm的指标。包括身高、坐高、肩宽、前臂围、小腿围、脚腕围。

(4)误差允许0.2 cm的指标。包括手长、手宽、足长、足宽。

明确测试的具体要求后,须反复试测、培训验证,符合上述测试指标的允许误差范围,测试的数值才有效,校验时间尽可能在3~7天内完成。

6.2 常用形态选材指标

6.2.1 头部形态指标的测试指标、测试方法与意义

除艺术体操、武术等一些表演性的运动项目需要头部形态美以增加得分之外,很多运动项目的成绩与头部形态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遗传学家发现头部形态主要受遗传控制,如男子头宽的遗传度为0.95,而且人的头部形态与人体许多方面的发育有关。头部形态与选材之间有间接关系,目前主要以观察为主。

头部形态测试有三个指标:头长,头宽、头耳高。

6.2.1.1 头长

头长是指眉间点到枕后点(枕外隆凸点)之间的距离。

仪器:弯角测径规。

方法:被测者取坐姿,头部正直,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的侧面,测被测者眉间点到枕后点(枕外隆凸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意义与评价如表6-1所示。

表6-1 头长高指数和头宽高指数评价

引自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6.2.1.2 头宽

头宽是指左右头侧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仪器:弯角测径规。

方法:被测者取坐姿,头部正直,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后面,测被测者左右头侧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意义与评价如表6-2所示。

表6-2 头长宽指数评价

引自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6.2.1.3 头耳高

头耳高是指头顶点到耳屏之间的垂直距离。

仪器:耳高计。

方法:被测者取坐姿,头部正直,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侧面,测被测者头顶点到耳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意义与评价如表6-1所示。

通过测试以上三个指标,设头长高指数、头宽高指数、头长宽指数来表达头部的形态,评价公式为:头长高指数=头耳高/头长×100;头宽高指数=头耳高/头宽×100。

上述头长、头宽、头长宽指数能够反映头的形状,若要反映头与身高、坐高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通过头长、宽指数与身高、坐高进行比较可以直接推算出头占身高的百分比。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极少,用于选材的更是极为少见。

6.2.2 身体长度的测试指标(派生指标)、测试方法与意义

6.2.2.1 身高

人体身高变化不仅受环境影响,更受遗传因素的制约,男性遗传度约为75%,女性约为92%。国人平均身高远低于欧美人,主要是种族差异所致。我国男性儿少身高增长最快在12~15岁,17岁以后基本趋向稳定。女性儿少身高增长最快在10~13岁,15岁以后基本趋于稳定。我国青少年骨发育成熟度比欧美人提早一年以上。我国儿少身高增长明显减速时,欧美儿少的身高仍在增长的高潮中。从历届奥运会和世界大赛金牌最多的田径项目看,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大多数项目上的身高低于欧美优秀选手,特别在跳跃、投掷和中短距离跑等项目上。因此,身高是广大教练员和选材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一项形态指标。

仪器:身高测量计。

方法:被测者以立正姿势站在测量计的底板上,足跟、骶骨部与两肩胛骨间与支柱相接触,耳屏上缘与外眼角呈水平,两脚分开呈60°,测试者站在被测者的侧面将支柱压板水平下移,轻放于头顶最高处,松紧度适宜,观察垂直木柱上贴有的钢尺的刻度并读取数值。

意义与评价:身高与很多运动项目的成绩密切相关,以篮球为主的大球项目发展至今对身高已经有了很高的要求,从事该项目的运动员身高也越来越高,身高在这些项目上所占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相反,另外一些项目,如体操、武术套路等,则要求运动员的身材小巧,这样更有利于这些项目的发展。因此,不同的项目中对身高的要求不尽相同,各项目对身高都有具体要求,这将在后面分项详细介绍。

6.2.2.2 坐高

坐高是指人坐姿时头顶正中线上最高点至座平面的垂直距离,它表示头颈加躯干部的长度。其遗传度较大,约为53.8%,也是训练中不易改变的指标。

仪器:坐高测量计。

方法:被测者坐于坐高计的坐板上,两腿自然下垂,坐板的高度要恰好使被测者小腿与大腿呈90°的一个高度。被测者躯干和头正直,骶骨部与两肩胛骨间接触支柱,耳屏上缘与外眼角呈水平。测试者站在被测者的侧面将支柱压板水平下移,轻放于头顶最高处,松紧度适宜,观察垂直木柱上贴有的钢尺的刻度并读取数值。

意义与评价:通常以“坐高/身高×100”指数来反映坐高与身高的比例关系,表示躯干占身高比例中的相对长度,指数值越大说明躯干相对越长,指数越小说明躯干相对越短。

欧洲成年人坐高指数平均为:长躯干型指数为52.5以上,短躯干型指数为52以下。日本成年人坐高指数平均为53.8。

我国的情况与日本基本相似,13~14岁的男女少年坐高指数为53.5左右,反映出腿短躯干长的体型特征。在运动员选材中,坐高指数小在绝大多数运动项目上是有利的。坐高指数小说明下肢相对较长,有利于在田径方面的发展。选材尽可能选择坐高指数较小的儿少。

6.2.2.3 上肢

(1)指距。指距又称指间距或肩臂长,是两个手中指末端间(不含指甲)在水平位时的最大直线距离。它是肩宽加两侧上肢长度的指标。通过它可以了解肩宽加两侧上肢与身高的比例关系。

仪器:带滑板的钢尺或者刻度有2 m以上尺码的标尺。

方法:测量尺固定在平台或墙壁上,被测者两脚分开,两臂左右侧平举,与胸骨柄一起紧贴在平台或墙壁上的测量尺上,一只手的中指固定在标尺的零位上不动,上肢尽量向另一侧伸展,两臂成一直线。测试人员测被测者两手中指指尖之间的(不含指甲)距离。

意义与评价:指距与身高基本相当,指距减去身高的数值可以反映出指距的长短,数值越大说明上肢越长。指距的增长变化与身高变化的规律相似,增长最快阶段,男性在12~15岁之间,女性在9~15岁之间。

指距长短与竞技体育中许多项目的成绩与技术直接相关。如:体操中抓握器械的支撑点高低,投掷项目摆动臂做功的半径长短、出手点的高低,排球拦网、篮球防护范围的大小等。由于肩宽和上肢长度的遗传性都很大,所以指距主要受遗传控制,通过训练改变的可能性较小。国人指距减身高值的平均值远低于欧美人。

指距大的人,运动能力一般较强,所以在选材中要注意指距这个指标,尽可能选择指间距大的儿少。许多选材工作者认为指距大与肩带和肩关节的柔韧性好坏有关,柔韧性好,上肢末端的运动幅度就大,对从事投掷、体操、篮球、排球、游泳、击剑等运动项目都非常有利。如国际优秀投掷运动员的指距一般都比身高高出15 cm左右。

但是有的运动项目也需要指距相对较小的运动员,如举重项目,若指间距过大,增加了做功的距离,反而影响成绩。

(2)上肢长。上肢长是指肩峰点外侧缘至中指末端(不含指甲)的垂直距离。受遗传影响很大,男女遗传度分别为80%和87%,是一个训练不易改变的指标,尽管指距可以不同程度反映上肢长度大小,但上肢长度同指距相比在测试中受肩带肌力和伸展能力的影响因素较小。

仪器:1 m以上带有游标的直钢尺。

方法:受测试者两脚分开同肩宽,自然站立,左右两臂自然下垂伸直上肢,五指并拢伸直,手掌前与前臂、上臂成一直线。测试者站在被测者侧面,先用左手拇指外侧摸准肩峰点,用钢尺的固定齿端对准肩峰点,移动游标,使之抵触中指末端,测一侧上肢肩峰外侧缘中点与中指末端(不含指甲)的垂直距离。

意义与评价:通常采用“上肢长/身高×100”和“上肢长/下肢长×100”这两个指数来反映上肢长与身高、上肢长与下肢长的关系。

我国曾经对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形态进行了11个项目的人体测试,结果显示,体操、游泳运动员的上肢长指数最大,排球其次,近于田径和铁人三项运动员,大于其余各项,而撑竿跳运动员在田径各项中上肢长指数最大。这说明上肢长能使动作幅度加大,用力的工作距离增加。但在举重项目中,个矮臂短的人杠铃提举的高度比个高的人低,杠铃上升所需要的加速度、速度和做功都较小,因而更省力。

在运动员选材中,上肢长同许多运动项目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如:击剑、体操、篮球、排球等项目都需要运动员上肢较长,因此选材中需要注意挑选上肢较长的人群。

(3)上臂长。上臂长是指肩峰点外侧缘至肱骨外上髁点的垂直距离。

仪器:带有游标的直钢尺。

方法:测试者站在被测者侧面,先用左手拇指外侧摸准肩峰点,用钢尺的固定齿端对准肩峰点,移动游标,测一侧肩峰点外侧缘至肱骨外上髁点的垂直距离。

意义与评价:通常以“上臂长/上肢长×100”指数来反映上臂和上肢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在选材时应尽量选择上臂长相对较短、前臂长相对较长的运动员,有利于运动。

(4)前臂长。前臂长是指前臂尺骨鹰嘴突端点至尺骨小头下缘的距离。

仪器:带有游标的短直钢尺。

方法:被测者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屈肘抬臂,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前面进行测试。测试人员触摸到被测者尺骨鹰嘴突端点后,对准尺骨小头下缘引垂线进行水平距离测试。

意义与评价:通常以“前臂长/上肢长×100”指数来反映前臂和上肢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前臂长有利于运动,要求上肢较长的运动项目,也要求前臂尽可能长。

(5)手长与手宽。手长是指掌面平齐尺骨茎突腕横皱纹至中指末端(不含指甲)间的距离;手宽是指四指并拢伸直时第二至第五掌骨头外缘间的距离。

仪器:带有游标的短直钢尺和游标卡尺。

方法:测手长时被测者手掌放平,掌心向上贴于钢尺标尺上,测掌面平齐尺骨茎突腕横面皱纹至中指末端间的距离(手长);被测者四指并拢伸直,用卡尺量第二至第五掌骨外缘间的距离(手宽)。

意义与评价:通常以“手宽/手长×100”指数来反映手的大小和长宽比例之间的关系;以“手长/上肢长×100”指数来反映手长占上肢长度的比例关系;以“手长/前臂长×100”指数来反映手长占前臂长的比例关系。

手的长短宽度同有力地抓握器械关系密切。体操、举重、篮球、排球、手球、游泳以及投掷项目运动员都应具备手宽而长的特点,这对抓握器械以及灵活控球都有很大帮助,也可以增加游泳时划水的效果。

总之,除了举重等一些项目外,选材时理想的上肢形态最好是上肢长而直(指距大于身高5 cm以上),肘关节不可过伸,过伸不超过10°,前臂长轴与肱骨长轴在额状面所成的外翻角(携带角),不应超过15°,前臂较长,上臂相对较短,上臂围松紧差指数大,手长要长。

6.2.2.4 下肢

下肢形态受遗传因素影响极大,遗传度男性为77%,女性为92%,特别是女性的下肢长主要是受遗传控制。目前认为训练对下肢形态改变很小,主要由先天因素决定。在增长最快的青春发育期,男性在12~15岁之间,16岁后趋于稳定,女性在11~13岁之间,14岁后趋于稳定。

(1)下肢长H、A、B、C。下肢长与以下肢运动为主的项目以及爆发力、弹跳力等素质关系密切,在选材中要给予足够重视。

下肢长H是髂嵴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它反映了人体下半身(包括下肢长在内)的总长度,近似于人体重心的高度;下肢长A是髂前上棘点上缘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它是大腿摆动起来的最高点,能表现出下肢运动的最大弧度;下肢长B是大转子上缘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被称之为“下肢真正的总长度”,也是选材工作形体测试下肢长的通用指标;下肢长C是臀纹最低点(即臀部与大腿凹陷处的纹路)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它反映出臀部位置的高低。

仪器:1 m以上带有游标的长直钢尺。

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测试者站在被测者前方或者后方,视线平行于下肢长H、A、B、C四个上方测试点。

测试下肢长H时,将垂直于地面的长直钢尺游标对准触摸到的髂嵴最高点并读取数值;测试下肢长A时,将垂直于地面的长直钢尺游标对准触摸到的髂前上棘点上缘并读取数值;测试下肢长B时,左右手张开并扶好被测者骨盆两侧,拇指对准大转子尖让骨盆左右摆动,当反复调整触摸到大转子尖后扶正。将垂直于地面的长直钢尺游标卡尺尖平行拇指指甲上缘并读取数值;测试下肢长C时,适当撩起短裤下缘,使介于臀部和大腿之间的臀纹线暴露出来,将垂直于地面的长直钢尺游标对准臀纹线并读取数值。

意义与评价:通常以“下肢长A/身高×100”指数来反映运动员下肢长短。一般情况下,指数在55%为身材等长,56%为下肢较长,57%为下肢明显长。在选拔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高潮的运动员时,应将需要下肢长的运动项目的“下肢长A/身高×100”指数尽量留大,否则会由于先长四肢、后长躯干的“向心律”原则而失去了“长脚”优势。这一变化,在选拔处于青春期初期和中期的少年时应当特别注意。

下肢长同样存在种族差异,黑种人和白种人一般比黄种人下肢要长。因此,在不是特殊需要下肢长的运动项目中,不应在“下肢长A/身高×100”指数上过分要求,更不应过分苛求。在选拔以下肢运动为主的跑、跳运动员时,以上因素应考虑进去。其最理想比例指数是:①用“下肢长A/下肢长H =95%”来反映下肢动作弧度能达到最大;②用“下肢长B/下肢长H = 90%”来反映运动弧度将受到限制;③用“下肢长C/下肢长H = 80%”来反映三点绕B点中心运动,且运动最有利。

在选材中,对那些下肢比例特大者,若超过58%以上,应专门对他们进行素质和内分泌检查,以排除由于内分泌紊乱所导致的“无力型”和发育不良所造成的“长脚”的人不至于被误选。

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以上三个指数分布情况中,能达到最理想比例的人数很少。因理论上的理想化,在竞技体育的人才挑选中,形态虽然重要,但还要由相应的功能来体现。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以上三个指数平均值并不突出,但在最优秀游泳选手中,A点更接近H点者为多,这是他们共有的特点,论证了理想比例指数。四个下肢长指标的关系认为,如果A点与H点高度相等或相近,说明髂前上棘已与髂嵴最高点相近,大腿抬起来将于髂嵴最高点平行,达到腰部水平,下肢动作弧度可以达到最大;如果A点远低于H点,臀部将呈梨形,大腿与臀部在运动摆动中不能形成一体,下肢运动中送髋动作将遇到困难,运动弧度将受到限制;如果B点能成为H点、A点、C点共同的圆心,A点又与H点高度相等或接近,那么大腿、臀部将成为最好的“统一体”,有利于运动中的送髋动作的完成,实现大腿与臀部最省力的协调运动。

上述下肢长的四个指标同时测,结合身高指数,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下肢长与身高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及下肢长四个指标间内在的关系。也可以身高减去坐高代替下肢长,并以身高减坐高占身高的比例表示下肢的相对长短,这是一个观察体型的重要指数。指数越大,说明腿相对较长,指数越小,说明腿相对越短。

(2)大腿长。要了解大腿长在下肢长中所占的比例,单纯了解股骨长度和胫骨长度的选材意义是不大的,因为股骨是全身最长的骨,只有胫骨加上足高后即“小腿长A”这个指标大于股骨的大腿长,才对运动更加有力,这是选材工作者关心的。因此,要得知大小腿比例,必须测出大腿长。

仪器:带有游标的长直钢尺。

方法:大腿长在测试中很少采用,这是因为大腿顶端难以找到确定的测点,股骨头顶端虽然理想,但难以在活体上进行测试。我们往往通过间接测试法来求得大腿长。大腿长直接测试方法是指髂前上棘至胫骨点“膝关节内侧胫骨最上缘”(再减去40 mm)的直线距离。

意义与评价:间接求出大腿长公式为“[(下肢长B-小腿长A)/小腿长A×100]”,其中下肢长B减去小腿长A是大腿的长度,该指数反映了运动员大小腿长之比。正常情况下小腿长A总是大于大腿长,从而对运动有利,特别是在以下肢为主的运动项目中,这个指标较为重要,应给予重视。

(3)小腿长A。小腿长A是膝关节内侧缝(胫骨内侧踝最上缘)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它是反映体型特点的一个重要指标。小腿长A也要遵循生长发育过程中“向心律”的变化规律。其增长最快是在青春发育期前期和中期,男性在12~15岁,女性在11~14岁。男性在15岁以后,女性在14岁以后小腿的长度基本稳定下来。

仪器:带有游标的长直钢尺。

方法:被测者站立,体重落在左腿上,右腿抬起,屈膝,将脚踩在凳子上,全脚掌贴于凳面,小腿与凳面垂直。测试人员面对被测者,将长直钢尺的游标外缘对准膝关节内侧缝(胫骨内侧踝最上缘)至凳面的垂直距离来读取数值。

意义与评价:“小腿长A/大腿长×100”是反映大小腿长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数;“小腿长A/下肢长×100”是反映小腿长占整个下肢长度比例的指数;“小腿长A/身高×100”反映的是小腿相对长度,人的高矮与体型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指数,它是一个重要的体型指数。

我国人股骨长于胫骨7~10 cm,只有在胫、腓骨(小腿长B)加上足高后,小腿才能接近和超过股骨的长度。在选材中,小腿长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指数大,说明小腿的发展变化大体上与下肢长指数的发展变化相似。男性13岁,女性12岁之前,“小腿长A/身高×100”指数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男性13岁,女性12岁时,小腿长指数达到最大,男女平均分别为26.7和26.5。之后,指数呈下降趋势,18岁以后,基本稳定。18~25岁的成人,男女均为25.9。运动实践已经证明,小腿加足高大于大腿长,有利于运动。运动员一般小腿加足高的长度大于大腿长,这一特点在田径运动的径赛和跨越项目上更为明显;游泳运动员也是如此,在选材中应特别引起重视。

(4)跟腱长。跟腱是小腿三头肌肌腱,指腓肠肌内侧头腹肌下缘至骨结节间的直线距离。

仪器:带有游标的短直钢尺。

方法:被测者面向墙,双脚并拢,扶墙提踵,使小腿三头肌充分收缩,使腓肠肌外形充分显露。测试人员画被测者腓肠肌内侧头肌腹下缘标志时不得推动皮肤。画好后令被测者还原站立姿势,再测试腓肠肌内侧头肌腹下缘到骨结节间的垂直距离。

意义与评价:通常以“跟腱长/小腿长A×100”指数来反映跟腱占小腿长的比例。我国一般人该指数平均在40%~45%。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小到大无显著性差异,比较稳定。跟腱的长短与运动能力有一定关系,跟腱越长对运动越有利。尤其是对爆发力和速度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都需要跟腱长且清晰。优秀运动员跟腱指数高于一般人(如:三级跳远运动员46.20± 3.12%;撑竿跳高运动员47.27%±4.04%;女子跳高47.77%±3.57%),说明运动员跟腱比一般人长。经研究证明,跟腱的长短与运动能力有一定关系,跟腱越长运动能力越强。

(5)足长与足宽。足长是指足跟后缘至末端趾尖(不含指甲)最低平面上的水平长度。足宽是指第一跖骨小头与第五跖骨小头外缘间的垂直距离。

仪器:测试足长的身高坐高测量计底板上的刻度尺或特制的“足踏板刻度尺”,以及测足宽采用的卡尺。

方法:被测者站在身高坐高测量计底板上,左足足跟紧靠支柱,脚与水平刻度尺平行,最长趾尖抵住前方平面挡板钢尺,并与水平刻度尺垂直读取足长数据;足宽采用卡尺读取数值。

意义与评价:“足宽/足长×100”是反映足的大小和足长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指数;“足长/小腿长A×100”是反映足长与小腿长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数;“足长/身高×100”是反映足长与身高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数,可用于预测未来身高。

足的大小不仅与运动的稳定性有关,而且与身高的相对高度密切关联。在相同稳定角和支撑面内足大支撑面积也大,对下肢发力有利。同样,足占身高的比例越大,稳定性相对越大。因此,足长宽指数在预测身高和评价运动能力的内在关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在以支撑为主的项目中,如跑步、跳跃、自行车、武术甚至游泳等,值得选材工作者关注。

(6)足弓与跖趾关节。足弓是指人体足骨中7块跗骨、5块跖骨在韧带等软组织的联系下形成向上隆起的弓。足弓在跑跳中有利于良好的弹性,又不失稳固的支持作用。跖趾关节是指足骨中5个跖骨头与5个近节趾骨之间构成的关节。跖骨关节在人类步行、跑跳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仪器:X射线摄影机、粉末或水墨等印迹和蘸迹。

方法:足弓最简易测试法是“印迹划线法”。被测者只要不是病理性足弓下陷,一般足弓都应该属于正常足弓范围内,评定印迹占整个足底弓多少比例,4∶1称高足弓、2∶1称正常足弓、2∶3称轻度扁平足弓、1∶4称中度扁平足弓、无空白区称重度扁平足弓。

意义与评价:一般讲,扁平足的人不适宜进行长途跋涉和被选拔为中长跑、超长跑、竞走等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但程度较轻,不属于先天性足弓平坦,只要跖趾关节强而有力,并能在快速运动中将人体有力地支撑起来的运动员,仍可在短跑甚至跳远、三级跳远等项目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对扁平足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一定训练水平和年限的优秀运动员包括跳高运动员,有相当一部分用印迹法测试时出现轻度扁平足,这是由于经长期运动训练足底小肌群和软组织发达所致,而少儿足弓通过蘸迹法测试时绝大部分清晰可见。

此外,人们已经意识到,陆上以足运动为主的项目,在快速运动过程中,必须能以跖趾关节作为有力的支撑,撑起整个人体,支撑越高越有利于快速过渡,从而赢得时间,弹跳力也越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跖骨头密度大,承受强度大、韧性高、承载能力强。5个跖骨头在较同一平面上分布较均衡。跖趾关节也不宜过分柔软,最大用力时以不超过70°为好。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保障有力的支撑于快速的过渡,并减少地面支撑时过渡的时间,同时趾骨不宜过长,5个趾骨的长度不应长短太悬殊。要证实跖趾关节的作用,在活体形态测试上尚存有一定困难。其次,强有力的跖骨和跖骨头不易观察,较难把握测试的准确度,需要长期的功能锻炼,并通过X线放射图像进一步观察,这对选材来说尚缺乏形态测试的实验数据。

6.2.3 身体围度的测试指标(派生指标)与意义

儿少在生长发育中,身体各围度的增长晚于长度的增长,身体各围度能充分显示肌肉和皮脂增长的速度。

6.2.3.1 躯干围度

(1)胸围。胸围是指从肩胛下角下缘开始,男至乳头上缘,女至乳头上方第四肋骨处的水平围度。胸围可间接反映胸廓大小和胸部肌肉发育的状况,是体宽和体厚最有代表性的测试值,也是体现体型和健康状况的重要形态指标,特别是体现男女性在发育先后上的差异。

仪器:标准卷尺。

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肩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测试人员使用卷尺面对被测者。测男子或未发育女子时,将卷尺上缘平行绕过被测者背面,抵住肩胛骨下角,前面下缘置于乳头上方。测试已发育女性,背面与男子相同,计卷尺从背面移至胸前乳头上方第四肋骨处水平围长。男女均测平静呼吸时的围度长。

意义与评价:通常以帕格休指数(胸围/身高×100)和艾格斯曼指数(胸围-1/2身高)来反映胸廓发育情况,两个指数越大,说明胸廓发育好,胸腔容积大,肺活量大,则运动能力也强。选材时尽可能选艾格斯曼指数较大、胸廓发育较好者。胸围的生长也受一定的遗传影响(男54%,女55%),若经过后天合理训练,胸围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塑形改变。

(2)腰围。腰围是指腰部肚脐上方的水平围长,是反映人体躯干体型特点的重要指标。

仪器:标准卷尺。

方法: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将带尺下缘水平贴放在脐上方(约2 cm),测放松和平静呼吸时腰部最细处的水平围。

意义与评价:通常以“腰围/身高×100”指数反映腰部粗细和身高比例之间的关系;以“腰围/胸围×100”指数反映躯干上部粗细比例之间的关系;以“腰围/臀围×100”指数反映躯干下部粗细比例之间的关系。

腰围与运动项目关系很大,腰围大,则肌肉敦实有力,力量较好。许多运动项目(如举重、摔跤、投掷、跳远等)对腰部力量要求较高,倾向选择腰围较大的运动员。但腰围大,腰部灵活性相对受到限制,许多动作复杂和对腰部灵活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如篮球、体操、套路等),不应挑选那种由于脂肪肥厚造成腰围过大的运动员;同时,需要腰围小的项目也应当避免挑选那些由于腰部肌肉无力而造成腰围过小的运动员。

(3)臀围。臀围是指臀大肌向后最突出处至耻骨联合(近大腿根部)的水平围长,是一个反映人体躯干下方体型特点和肌肉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

仪器:标准卷尺。

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双腿并拢,两臂自然下垂。测试人员将松紧合适的卷尺绕到被测者骨盆右侧,观察并测试臀大肌最突出处至前方耻骨联合的水平围长。

意义与评价:通常以“臀围/身高×100”或“臀围=身高(cm)×0.565”指数来反映臀部粗细和身高的比例关系。“臀围-腰围=臀围腰围差值”反映臀围与腰围之间差别和躯干下部体型的是变化。臀围通常大于腰围,若腰围大于臀围,不仅体型属于矮胖型,而且不利于运动,更不利于选拔为运动员。臀围在体育运动中也不宜过大,特别是骨盆两侧不宜过宽。运动实践证明,骨盆过宽对以下肢为主的运动项目不利。骨盆虽窄,只要臀肌上收或上翘,肌腹发达隆起,不仅下肢曲线优美、线条清晰,对运动也极为有利。

6.2.3.2 上肢围度

(1)上臂围。上臂围包含上臂紧张围和上臂放松围两部分。

仪器:标准卷尺。

方法:紧张围是指被测者举起手臂约45°角斜平举,掌心向上握拳并用力屈肘,测肱二头肌突起部最粗处的水平围长;放松围指被测者上臂自然放松不动,前臂伸直,测手指放松时肱二头肌最粗处的水平围长。

意义与评价:“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上臂松紧围差值”是直接反映上臂、间接反映全身肌肉爆发力好坏和收缩力量大小的通用指标。差值大,说明爆发力好,收缩力大,肌肉质量也就越好。“上臂围松紧差/身高× 100”是反映上臂形态特点和肌肉发育程度的指数。指数越大说明上臂肌肉发育程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弹性程度和收缩力量的大小。但不宜选由于早熟(骨龄鉴定)而造成该指数大的儿少。

(2)前臂围。前臂围包括前臂最大围和前臂最小围,前臂最大围是指前臂最粗处(近肘部)的水平围长;前臂最小围指前臂最细处(近腕部)的水平围长。

仪器:标准卷尺。

方法:被测者两臂下垂,上臂与前臂伸直,肌肉放松不紧绷。测前臂最粗处(近肘部)的水平围长;测前臂最细处(近腕部)的水平围长。

意义与评价:“前臂最小围/前臂最大围×100”是反映前臂粗细程度和比例的指数;“前臂最大围/上臂放松围×100”是反映前臂与上臂最大围度形态比例的指数;“前臂最大围/上肢长×100”是反映前臂最粗处占上肢长比例的指数。前臂围主要反映在最大肌腹围度,前臂最大围的围度越大,说明肌肉发育程度越高力量越大,对抓握器械等项目有利。同样不宜选由于早熟(骨龄鉴定)而造成该指数大的儿少。

6.2.3.3 下肢围度

(1)大腿围和小腿围。大腿围是指臀部与大腿凹陷处“臀纹线”下的水平围长;小腿围是指小腿腓肠肌最粗处的水平围长。

仪器:标准卷尺。

方法:被测者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体侧后方,将卷尺的下缘对准“臀纹线”下方,水平绕过前方,以此来测大腿最粗处的水平围长;小腿围测试时的姿势同上,卷尺平放于腓肠肌最粗处进行测试。

意义与评价:“大腿最大围-小腿最大围=大小腿最大围之差”反映的是大小腿最大粗细的下肢形态关系,目前对于差值多少才适合于不同类型项目和会构成怎样的下肢形态缺乏报道。“大腿最大围/下肢长A×100”是反映大腿围与整个下肢比例的指数;“小腿最大围/下肢长A×100”是反映小腿围与整个下肢长度比例的指数。大腿围和小腿围都是反映腿部肌肉发育情况和下肢形态具有积极意义的指标,围度大说明腿部肌肉发育好,选材时对这两个围度可要求适当大些。但同样不宜选择由于早熟(骨龄鉴定)而造成的围度增加或那些腿部过粗的儿少,因为腿围过粗则腿长会受到限制,特别是以跑跳为主的项目,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与腿长的关系密切程度要大于与腿粗的。

(2)踝围。踝围是指小腿踝关节上方最细处的水平围长。

仪器:标准卷尺。

方法:被测者两腿分开与肩同宽,测试人员在被测者体侧,将卷尺水平绕过内外踝上方,测跟腱部最细处的水平围度。

意义与评价:“踝围/下肢长A×100”是反映踝围与整个下肢长度比例的指数;“踝围/小腿长A×100”是反映小腿形态和最细围长的指数。“小腿最大围-踝围=小腿粗细之差”,差值越大,说明小腿三头肌越发达,跟腱清晰而长,踝围小。经研究发现,以下肢为主的运动项目,踝围较小而跟腱又长对运动有利,所以在选材中应挑选踝围相对较小的儿少。小腿围度可反映小腿肌肉发育状况和小腿曲线是否清晰。而大腿过粗、小腿肚过大、踝围粗跟腱短、肌腹下坠且臃肿、小腿曲线不清,都是不利于从事体育运动的小腿形态特征。

6.2.4 身体宽度与厚度测试指标(派生指标)与意义

6.2.4.1 肩宽

肩宽是指左右肩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它是反映躯干上端的横径指标,能明显地体现体型,其遗传力比较大,是一个在训练中不易改变的指标。

仪器:弯角测径规。

方法:被测者上体正直,双肩自然放松。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背面,两手食指触摸到肩峰外侧缘突出点,用弯角测径规测试两个肩峰最外缘突出点间的水平距离并读取刻度数值。

意义与评价:“肩宽/身高×100”是反映上体发育情况和肩宽占身高的比例关系的指数。指数越大,说明上体横径相对值越大,上体就越发达;指数越小,说明上体横径相对越小,上体发育越差。该指数增长较慢,18岁后趋于稳定并达到最大值。指数越大,肩带力量相对也越大,适合从事投掷运动。大多数项目都需要该指数较大的运动员,如游泳、赛艇、皮划艇等;但也有少数运动项目需要指数较小的运动员,如中长跑、跳高等。

6.2.4.2 髂宽(骨盆宽)

髂宽是指左右髂嵴向外最突出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是反映躯干下端横径的指标,也是一个反映人体体型特点的重要指标,髂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是一个在训练中不易改变的指标。

仪器:弯角测径规。

方法:被测者呈立正姿势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腿伸直,肌肉放松。测试人员面对被测者,用食指触摸到髂嵴最高处外缘重点(与腋中线交汇点),用弯角测径规测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意义与评价:“髂宽/身高×100”是反映躯干体型特征和骨盆宽占身高比例关系的指数。这个指数的发展变化是:男性在7~13岁呈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14~18岁指数逐渐增大,18岁以后基本稳定;女性在10~19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指数逐渐增大,19岁以后基本稳定。女性10岁后,受青春发育前期开始的影响,该指数受男女性别的差异影响越来越大,10~25岁的女性指数均大于男性,反映了女性躯干下端横径的发育特点。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看,骨盆太宽会影响以下肢运动为主的项目的成绩。因而在挑选跑跳等项目运动员时,就应尽量挑选骨盆较窄的运动员,尤其是女子。骨盆窄对大多数运动项目来说都是适宜的,但有少数项目骨盆相对宽一些也无大碍,如投掷项目运动员,但无论如何骨盆太宽对运动都是不利的。

现在选材工作者不仅重视运动员骨盆宽,而且有些运动项目还需要看运动员的爆发力、弹跳力,如跑、跳项目,尤其是短跑、篮球、排球等,也就是要求选臀肌收得高的运动员,这种运动员肌肉爆发力好,在跑跳时身体自然形成前倾,有利于加速。

“髂宽/肩宽×100”是反映躯干本身两个横轴间比例关系的指数,也是躯干重要的形态指数。这个指数的发展变化是:男性在7~2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20岁后基本稳定;女性相反,在7~26岁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在18~25岁的成人中,男性平均值为71.4,女性平均值为78.1。该指数小,说明肩宽而骨盆窄,上体发达健壮,躯干呈“倒三角”形态,有利于运动;指数大,说明是肩窄而骨盆宽,臀部较大,不利于运动,所以在选材中,指数越小越好。

“(肩宽-髂宽)/髂宽×身高”指数反映躯干整体指标与身高之间的是比例关系。指数越大,说明肩宽骨盆窄,体型呈倒三角,适宜运动;指数小则说明躯干部上下较一致,在游泳、划船等项目中,特别需要选择指数较大的。

总之,在选材时要挑选躯干部形态发育良好,肩宽骨盆窄,臀部较小,臀部肌肉结实上翘的运动员,不宜选择臀部大且肌肉松弛的运动员。

6.2.4.3 髋宽

髋宽是指左右髋关节大转子向外最突出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也是反映躯干下端横径和躯干体型特点的重要指标。

仪器:弯角测径规。

方法:被测者成立正姿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腿伸直,肌肉放松。测试人员面对被测者,双手张开,手扶被测者两侧骨盆,用拇指向侧方推动被测者的大转子并使其骨盆侧倾,直到拇指触摸到大转子尖后扶正。用弯角测径规测左右髋关节大转子向外最突出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意义与评价:“髂宽/髋宽×100”是反映人体躯干下端两个横轴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指数,也是躯干下端形态体型的重要指数。肩宽、髂宽和髋宽这三个宽度均为遗传占优势的指标。三个宽度正好将人体躯干分成两个梯形,自上而下以A、B、C表示。A和B构成躯干上方的“倒梯形”; B和C构成躯干下方的“正梯形”。在选材中,男性两指数从小到大无显著差异,有一定稳定性,易于预测。女性随着进入青春发育期,从12~16岁的4年间,“髂宽/肩宽×100”指数平均增大6.8%。由于12岁以后骨盆向横向增加明显,女性肩宽本身又较男性窄,所以女性“髂宽/肩宽×100”指数高于男性。经过测试分析田径、排球男女运动员的“髂宽/肩宽×100”指数明显高于一般人,躯干趋于桶形。男女游泳和男子体操运动员的“髂宽/肩宽×100”指数显著低于一般人,此类项目,对上肢力量与肩带宽度的要求较高,优秀运动员的躯干呈倒三角形。在注意“髂宽/肩宽×100”指数的同时,还应注意上述“正梯形”的高度,在田径径赛与跳跃项目选材中,高度越小越好。

6.2.4.4 臀厚

臀厚是指臀部后方(臀大肌)最突出处后缘至大腿前方(股四头肌)最突出前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仪器:直角测径规、游标钢尺或改制的胸厚计。

方法:被测者呈立正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抱头,双腿伸直,肌肉放松。只测左侧臀部和左大腿。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左侧,用经过改制的胸厚计测臀部最突出处与大腿前缘的水平距离。如果测试距离不在同一平面,需要用测试仪器调整到水平位置。

意义与评价:“臀厚/身高×100”是反映臀厚与身高比例的指数;“臀厚/下肢长B×100”是反映臀厚与下肢长比例的指数。选材时,应当挑选臀厚、臀肌发达上翘的运动员,这种形态非常有利于奔跑跳跃,使得蹬伸有力,弹跳和爆发力好。臀厚指标在下肢的形态中不仅能充分体现下肢曲线,最重要的是能反映臀部肌肉发育程度是否良好,是有利于蹬伸发力的重要指标。

6.2.5 身体成分测试指标(派生指标)与意义

身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是指组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其总重量就是体重。体重包含脂肪重量称体脂重,体脂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用“体脂%”来表示,又称体脂率。

身体成分能反映人体的体质状况、体型特征和身材大小。在制定胖瘦标准及体型评定中具有重要意义。身体成分在不同年龄、性别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青春期,女性的体重增长中脂肪成分增长快于男性,男性的瘦体重增长较快。对身体成分的研究方法较多,有人体皮褶厚度测试、X线测试、同位素计数、超声波扫描等方法。通过直接和间接方法测定人体密度、皮下脂肪厚度、身体总水量和矿物盐含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超声波扫描的体质成分测试仪现在已经基本普及,该仪器能够方便迅捷的测试出人体的各种成分比例,在运动员选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2.5.1 体重

体重是指身体重量,是脂肪重量和非脂肪重量的总称。体重受两次突增高潮变化规律的影响,在青春发育期增长最快。男性增长最快阶段是在12~15岁,女性在10~13岁。

仪器:各种型号的电子或机械立式体重秤。

方法:被测者站在体重秤平台中部保持稳定,面对指针,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意义与评价:“体重/身高×1000”为克托莱指数,它是反映体重与身高合理比例关系的指数。因身高主要受遗传的影响,而体重更多受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影响,所以可以用克托莱指数求出在一定身高条件下合理的体重范围来评价个体发育水平。我国不同发育年龄的青少年克托莱指数正常范围普遍低于欧美国家。运动员的体重在运动训练中变化特点是训练开始不久体重下降,四周后回升并超出训练前,同时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一次激烈的比赛或大强度训练后,体重可下降2~4 kg,经过休整和营养补充后会很快恢复。如果体重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可能与过度训练或罹患某些代谢疾病有关。

6.2.5.2 去脂体重(瘦体重,LBW)

去脂体重是指去脂肪后的人的体重,主要由内脏、骨骼、肌肉、水分、矿物盐等各种成分的重量构成。去脂体重受先天遗传影响很大,男性为87%,女性为78%。在青少年时期体脂百分比不仅能反映青少年生长发育情况,也能反映营养状况和水平。

仪器:体质成分测试仪(厂家、型号均有不同)。

方法:被测者站立在体质成分测试仪的平台中,双脚接触平台的电极板,双手握住手部电极。待被测者稳定后,测试人员按“开始”键开始测试,30~90 s后仪器自动测试完成,出具身体各种组成部分的重量及比重数据。

意义与评价:脂肪占体重百分比称为体脂百分比。体脂百分比偏高,体重中肌肉含量相对少,则肌肉系统潜在发展能力偏低。在运动训练中,摔跤、举重和拳击等项目对体脂百分比的控制最终体现在在发挥运动潜能上。一般运动项目都需要一个较低的体脂百分比,即较高的去脂体重。较高的去脂体重相当于肌肉相对含量较多,运动做功是通过肌肉做功来完成的,因此,在选材中去脂体重相对越高即越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挥。但是去脂体重可以在后期通过体育训练消耗脂肪得到相对提高,将去脂体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水平,有利于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同时,一些无差别级或公开级的项目,则需要有一定的脂肪,体脂百分比可以相对高一些,去脂体重可以相对低一些。

6.2.6 体型

6.2.6.1 体型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体型是对人体某个阶段形态结构及组织成分变化的定量描述,影响体型的因素有年龄、营养、发育、体质状况等,表现在身体构造上的骨骼大小以及肌肉与脂肪的百分比。体型随形态与功能的变化规律而发展。

运动员体型与运动能力关系很大,不同的体型适合从事不同的运动项目,甚至相同的运动项目因其角色的不同也需要挑选不同体型的人,如对篮球中锋和后卫的体型要求就各不相同。在选材中如何评定和预测人的体型类型,从而使选材更加准确,是选材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6.2.6.2 体型研究内容

身体整体指标是指身体大小或最大轴长度指标作为身体整体指标(重量、体积、体表面积)。

身体比例是指在不同平面上观测的身体各部分投影面积之比(骨骼大小、脂肪厚度、肌肉发达程度及姿势等)。

身体结构是指人体基本构成成分。它是人体生命形态与功能的统一体现。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再现与反映。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功能。

6.2.6.3 体型的分类及评定

(1)目测法(分为矮胖型、瘦长型、力士型三种体型,不包含种种过渡型进行定性评价)。矮胖型的人体态短粗,呈正三角形,身体软而不理,体重大而胖,骨骼粗壮,头大顶平,颈部粗短,肩部圆而宽,四肢短,胸腹围容积大,腹围大于胸围,腹部长,脂肪组织多,不利于运动,应避免选材。力士型(强壮型)的人体态呈倒三角形,肩宽腰窄,骨骼大,肌肉发达,脂肪少,骨盆窄,身体各部分长度、围度和宽度适中,是选材最好的人选。瘦长型(瘦削型)的人身体瘦长,体轻,骨骼细长,肩窄,颈部细长,四肢长,手、足及头部窄长,肌肉不发达,脂肪少,胸围大于腹围,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具有发展潜力。

(2)借用胚胎学名称评价法(是美国人类学家希尔顿借用胚胎学名词来命名)。内胚层型的人类似于矮胖型,是以消化等内脏器官占优势发育而来的体型,这种不利于运动,应避免选材。中胚层的人类似于力士型,是选材的最好体型,是以骨骼肌占优势发育而来的体型,身材高大,肌肉粗壮结实,发展潜力大。外胚层型的人类似于瘦长型,是以神经、皮肤占优势发育而来的体型,在某些运动中有一定的潜力。

该评价法让被测者穿泳衣拍摄正面、背面和侧面的全身照片各一张,根据事先确定的三种体型,30多种典型特征与被测者的照片相对照,每种体型用1~7个分支对七个级别进行打分(完全一致者7分,非常一致或中等程度者6分,一致和不一致各半者4分,不一致者3分,很不一致者2分,完全不一致者1分)。第一位数代表内胚层,第二位数代表中胚层,第三位数代表外胚层。如:用类似三位数“7—1—1”表示三胚层三种体型积分被测者最倾向于内胚层体型,而完全不像中胚层和外胚层体型。

评分时把每种体型总分相加取平均分,再根据体型的划分标准确定被测者的体型。如“2—6—4”表示占优势的体型是中胚层(得6分),其次是外胚层(得4分),故属外中胚层体型,意思是该被测者属中胚层体型,但有偏外胚层型倾向。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体型介于两种典型体型之间。采用该法虽然直观,积分容易,但需要有30多种典型特征与被测者的照片相比对,在此只能提供典型的三种体型作为参考。

研究表明,运动员体型应以中胚层为主。因为中胚层体型在速度、运动能力和耐力方面均突出。游泳和举重项目偏重于内胚层型,跳高、中长跑项目偏重于外胚层型。多数项目兼有两种体型又侧重一方。如:短跑运动员多为中—内型或外—中型,中长跑运动员多为外—中型,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多属高度中胚层体型或趋于内中型。

(3)根据胸、腹形态描述法。通常将形态分为腹型、胸型、肌型。腹型相当于矮胖型,不利于运动,避免选材;肌型相当于力士型,是选材最好的体型,发展潜力大;胸型相当于瘦长型,在某些运动项目中有一定潜力。

以上三种身体体型分类具有共性并相对应,因体型与运动能力、项目和成绩均有密切关系,选材时应予注意。

6.2.6.4 体型的预测意义与评定

一个人的体型与父母的体型有密切关系,遗传度很大,在95%以上。

人的体型在2~3岁时彼此相差不大,以后逐渐分化显示出差异。儿童时期的体型并不等于其成年时的体型,有的还很不一致。一般来讲,儿童在8~9岁时初显一定的体型,到12岁左右体型才比较明显地显露出来,并趋于定型。所以,从12岁起才能较准确地预测出一个人的未来体型。

(1)从父母体型预测运动员未来体型。在体型的遗传研究方面,我国的体育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发现了一些体型遗传的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对于我们在进行运动员选材、预测儿童未来体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如表6-3和表6-4所示。

表6-3 父母体型与运动员未来体型

引自曾凡辉等:《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

表6-4 子女体型与父母体型关系分类表

引自曾凡辉等:《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

(2)体型的简单测试评定法。在体型的评定中,可以根据下列四个主要体型指数进行分类,这种评定方法只适应于体型基本稳定以后,若有两个以上指数较相符,则体型相近,如表6-5所示。

皮-弗氏指数=体重(kg)+胸围(cm)/身高×100

罗氏指数=体重(kg)/身高3(cm)×100

达氏指数=体重(kg)/身高2(cm)×10

皮氏指数=身高(cm)-[胸围(cm)+体重(kg)]

表6-5 体型分类表

注:15~50岁的个体均可按性别根据上述指数测定体型 引自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