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是对教师工作的要求。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教师从外部给予一定的提醒和监督。这一阶段利用荣誉感激励青春期的学生,用羞耻心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意志,同时辅以必要的矫正工作,是我校中高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必须完成的课题。在别的因父亲去世后,张氏立即将孩子接回家中,抓紧对他的教育,她告诫儿子:“人有三知成人,知恐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

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_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_艺术教育中的德育

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曹大方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触及到教育的根本。现代人把这句话的内涵给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道德习惯。对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受教育者,养成习惯的教育更为关键。

那么对于寄宿制中等职业舞蹈学校的学生,哪些习惯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关键,又应该依照什么样的规律推进我们的养成教育,这是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课题。在这里,我仅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换言之,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www.guayunfan.com)

习惯形成之后,它总是由一定的情境而启动的。也就是说,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像我校部分学生在有的课堂上,能做到遵守纪律、主动思考;而在另一些课堂上,则会表现为纪律松散、思想溜号,甚至不完成作业。这说明习惯是受情境制约的,所以要创造条件,使其行为习惯巩固和泛化,在各种场合实践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摆脱单一情境刺激的状况。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是对教师工作的要求。

作为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执行者,首先要探求养成教育应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循序渐进,按照什么样的层次逐步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学者认为,学生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学生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教师在场就守纪律,教师不在场就不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顾此失彼,反复性大。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教师从外部给予一定的提醒和监督。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一致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靠道德意志来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但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这还不是自动的行为。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自然、自动的行为。

列举上述四个行为层次,主要是想为养成教育寻找到更为科学的依据。我们的多数学生从小学时代起,已经养成了在教师和父母的监督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应该说小学教师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然而进入到我校寄宿制的环境,家长监督的环境突然消失了。学生在课堂上能找到熟悉的情境,条件反射出相应的安静听讲的行为。但是,晚自习的环境却是和家长监督的环境颇有不同。刚刚进入我校学习的新生,大都存在着对我校学习环境不适应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取决于学生个人原有好习惯的基础是否坚实,还取决于我们如何接过小学教师和家长“监督”的接力棒。

经过一到两个学年的适应期,学生进入了自发行为的阶段,他们既需要外力的督促,也能自发地根据环境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看到,第一阶段打下良好基础的班级,班主任的“到场矫正”的频率已经可以不像第一阶段那么频繁,但是监督、观察、辅导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这些手段譬如:多与学生谈话,指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或者用班会的手段总结班级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者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组织解决班集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

第二阶段的成果是建立在第一阶段“到场矫正”的效果之上的,而且我校的学生管理现状显示这一“观察辅导”的阶段的时间是最长的。对于个别班级,由于在第一阶段“到场矫正”的教育管理任务完成得不到位,致使“观察辅导”工作的难度加大,班级管理又重新回到学生入校时的起点,从头开始。但是由于学生的年级变化和青春期的到来,思想上叛逆性的出现,“观察辅导”必须和“到场矫正”的工作同步进行,思想上的辅导和纪律上的严格要求必须并重。这一阶段利用荣誉感激励青春期的学生,用羞耻心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意志,同时辅以必要的矫正工作,是我校中高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必须完成的课题。

第三阶段是自觉性行为阶段,目前这是我们对学生的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期待。事实上,我校的高班学生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普遍的自觉性行为阶段,其他一部分学生则只能在个别课堂上(个别情境中)做到自觉学习,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仍徘徊在需要教师“到场矫正”的情境中。但是在经历过前两个阶段的教育过程后,这时学生已进入高年级阶段或者是临近毕业的阶段,通常学生的道德意识已经成型,也具备了一定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大部分已经能比较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前途问题。在这一阶段我们教育的重点是否应该有所迁移呢?这同样是我们教育的课题。

必须承认,在现实中,以上三个行为阶段不会与学生的年级、年龄绝对地挂钩,学生的心理年龄会有成长超前或滞后的现象。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对我校学生行为层次的分析和判断是有必要的,从琐碎的班级事务探究规律性因素,将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不无裨益。

基于以上分析,我想到了元代别的因之母张氏提出的“三知成人”的家规。

别的因是元代忽必烈时期一位武将的儿子,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征战,所以从儿时起,别的因就一直跟随祖母在皇后的宫廷里生活,衣食无虑,宠爱有加,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头脑清醒的母亲。在别的因父亲去世后,张氏立即将孩子接回家中,抓紧对他的教育,她告诫儿子:“人有三知成人,知恐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这个家规很简单,但是切中要害,抓住了成人的精髓。甚至和我们对各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引导有契合的地方。不知恐惧——不怕父母,不怕师长,不怕领导,不怕纪律,不怕法律……不知羞耻——打架骂人不知羞耻,作弊不知羞耻,说谎不知羞耻……不知艰难——不劳动不知艰难,攀比消费不知生活艰难,沉迷游戏不知未来走入社会谋生的艰难……这不正是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常见的例子吗?

笔者认为,在我校学生的低年级阶段,也就是行为层次上大多处于被动性行为的阶段,用严格监督校正的方式,让孩子懂得敬畏师长、畏惧纪律,初步形成道德意识正是我们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任务,也就是常说的“立规矩”。而在道德意识形成之后,则主要通过激发学生荣誉感和羞耻心方式巩固他们的道德意志,让遵守学校纪律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培养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这是中高年级德育的核心任务。这并不意味着排斥监督校正的工作,而只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深化和重点的转移。在第三个阶段,在学生面临毕业升学的大问题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学习的艰难、追求事业的曲折、谋生的不易,以此为中心,巩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因为篇幅的限制,本文对德育工作内容只是从有限的角度探究了几个基本的问题,对学生具体状况的复杂性暂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然而本文力图说明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自有其规律性。在看似琐碎的班级事务中,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养成教育的核心;在纷繁冗杂的学生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