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忠孝节义的推崇弘扬

忠孝节义的推崇弘扬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忠孝节义的推崇弘扬——物质的砖瓦、石块、泥灰、木料,记载着精神的礼仪、纲常、传统、追求,起到文化负载与传承的桥梁作用。他们的古建筑,大多彰显着忠孝节义的推崇;他们通过这些建筑,向世人弘扬传统的道德诉求,表明谷村李氏历来讲究礼义廉耻,讲究孝悌忠信。

忠孝节义的推崇弘扬

——物质的砖瓦、石块、泥灰、木料,记载着精神的礼仪、纲常、传统、追求,起到文化负载与传承的桥梁作用。

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要求,是中国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因此,作为历史文化大村的谷村,当然不可能脱离这个背景。他们的古建筑,大多彰显着忠孝节义的推崇;他们通过这些建筑,向世人弘扬传统的道德诉求,表明谷村李氏历来讲究礼义廉耻,讲究孝悌忠信。

《谷村仰承集》记载的堂、祠、坊,名称就体现忠孝节义的道德追求,如孝友堂、慈乐堂、一乐堂、贞节堂、孝恭堂、希任堂、大节堂、友烈祠、贞烈坊、双节坊、贞节坊、友烈坊、节孝坊、烈女坊等。

孝友堂,南宋孝子李筹之孙李彦从兴建,原位于谌溪,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移建于上谷,为纪念李筹、李衡兄弟改葬其母并守墓、兄弟相处和睦而建;慈乐堂,原位于书院下,明初李谦(字伯谦)为奉养其母而建;贞节堂,明永乐时李涣(字沂浴)为奉养其母而建;孝恭堂,原位于书院下,是宋孝子无求处士李衡的后裔为纪念李衡的孝行而建。堂的名称,乃是孝行的突出体现,彰显了谷村的孝道传统和文化。(www.guayunfan.com)友烈祠、友烈坊,都是为旌表、纪念李邦华的长子李士开(字必先)而建。李士开与其异母弟李士国一同乘船前往县城,李士国不慎途中落水身亡。李士开伤心不已,深为自己未能照顾好年幼的弟弟、无法向父母交代并惹父母伤心而自责,于是整理衣冠,投水自尽以殉弟。此举震动朝野,谷村族人、县乡士绅与地方官员,纷纷上奏朝廷,请求皇帝嘉勉,得到特赐旌表,兴建祠、坊以彰其友悌之情、壮烈之举。因此,这类建筑上,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悌、友、义等品行特征。友烈坊早已毁弃,友烈祠依然保存。这是农村里很常见的建筑,类似于民居但比民居显得大一些,祠内堆放着村民们闲置的农具,大门门额上悬挂的“友烈公祠”,红底金字显示着旌表的用意,门前两个柱子上端的雕花斜撑与饰衬,略微表现出一点艺术的特征。倒是门上那已经褪色的春联,让人感觉还有点意思:门楹联为“盘谷发祥开甲第;鹿峰挹秀起人文”,门扇联为“孝友士族传世道;节义科名振尧声”。不过,那是谷村最为常见的通用联,与李士开的友爱之举似无很多关联。

其他旌表节孝贞烈的牌坊,都为旌表谷村女性的。贞烈坊旌表明嘉靖进士李联芳之妻谢氏,李联芳在嘉靖己丑年中进士后不久即去世,谢氏得噩耗,两次上吊自杀被救,后忍悲含苦,孤身一人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双节坊旌表李士开的两位妻子欧阳氏和宋氏,得知李士开投水殉弟噩耗,宋氏两次上吊自杀被救,欧阳氏劝她与自己一同抚养幼子,两人遂形影相依,共同抚养幼子长大成人;贞节坊旌表李邦华四子李士齐之妻邓氏,李士齐早逝,邓氏独自抚养儿女长大成人,四十年守寡守节;节孝坊旌表李桂芳之妻刘氏,刘氏从18岁开始守寡,上事婆婆,“十指之劳,供养无间”,下抚兄弟之子为嗣,“教养成立”;烈女坊旌表李怀芳之女李五妹,幼年父母双亡,不久又闻未婚夫病故,悲痛之余,自杀殉夫,多次被兄嫂救活,最终于未婚夫去世十多天的时候,趁兄嫂不备而自缢身亡。

这些牌坊所昭示的,不仅是那些女性的节烈忠贞,更多的是她们命运的苦涩、生活的艰辛与思想的桎梏,所弘扬的是她们传统的贞节道德,体现的是传统礼教中“夫为妻纲”。这些牌坊如今难以知其本来面目,仅存的一座被称为“四婆婆曾氏贞节坊”,位于谷村东面出村的道路边,被灌木簇拥、青藤缠绕,几乎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这个“四婆婆曾氏”,系清朝乾隆时国学生李其玙之妻,石濑举人、州同曾益清之女,《谷村仰承集》中有其传,年仅24岁守寡,却“克晓大义”,“弦蚤断,空作离鸾别凤之歌;燕缕重看,弥深海誓山盟之感”,继承丈夫遗志捐资兴建义塾“树人书院”。不过,这座贞节牌坊却不见于《谷村仰承集》的记载,恐怕是后来兴建的,还来不及载入《谷村仰承集》。

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当属忠君爱国,这一点在谷村的古建筑当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希任堂,明朝末年李邦华罢官在家时所建,位于谷村翰阳,意为“希望以天下为己任”,表现的是一份希望能为明朝力挽狂澜的决心。

这座希任堂为前后两进结构,可惜已颓圮。房屋四面墙壁属乱石砖混结构,前栋已经完全坍塌,后栋尚有左侧与后面未塌,却是岌岌可危。支撑整个房屋的屋柱与梁架还在原地挺立,虽历风雨剥蚀,但显得颇为坚毅,颇似忠肃公的气节;部分楼辐还在,左侧的水板还在,顶梁还在,房顶中部及左侧的瓦桁还在,屋顶不少瓦片未塌,仍在尽力为这座曾经辉煌的房子遮风挡雨;大门处长条形青石板呈三级台阶,依然横陈,但磨损严重;垫起屋柱的柱础(方言称为“尚墩”)亦为青石打磨、雕刻而成,底部呈六角形,两寸以上为圆形,圆面略凹,呈W形地饰以水波、梅花图案,水波在下,梅花在上,顶部边缘有几处缺损,却力量不减地垫起屋柱,颇似忠肃公以一己之力为明朝力撑危局。加以修复维护,希任堂仍是供游人参观、瞻仰的好去处,让人见证四百年前李邦华的忠君爱国情怀。

更能体现谷村先贤忠贞品格的,当属李邦华所建勤王台。据记载,勤王台位于谷村村心垴上,建于崇祯末期,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之际。李邦华被起用为兵部尚书,奉诏入京勤王。得诏后,他在家乡修建了这座勤王台,招募青壮男丁1500余人,前往京城勤王,表达了他对君王、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如今,这座勤王台早已不见,其遗址上建有商店和现代楼房。

被称为“盘谷福地”的护吉大庙,中厅梁上悬挂着一块“咸怀覆载”匾,虽然不属于建筑,但与建筑关系密切。“覆载”,语出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被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引申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咸怀覆载”挂在那儿,时时提醒人们牢记荀子、唐太宗的话,做到为君执政、为民请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很好地起到联结君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匾额的落款,题写者为民国江西省议员李霓裳。

谷村金瓯塘,尤能表达他们忠君爱国的情怀。从风水的角度讲,这口水塘是谷村李氏聚财兴业的象征,水是财气,水是命脉。但从这口水塘的名称,人们能够感悟出谷村李氏对君王、对国家的一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远情怀。金瓯,本义是金属的杯子,古代常常被用来称呼国家,比喻疆土的完整。比如清朝末年的国歌《巩金瓯》,又比如徐兴业的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金瓯”指的都是国家。谷村李氏不可能仅仅用“金瓯”这个词来命名村庄上的一口水塘,他们心里一定装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用这个名词来提醒自己常怀忧君之心、常怀报国之志,表达的是身在家园、心系国家的高远情怀。

大节堂,李邦华之孙李长世(字闻孙)为纪念其祖父李邦华壮烈殉国、其父李必先(士开)投水殉弟而建,表达的是对忠于国家、友于兄弟的敬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