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困难及其风险

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困难及其风险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入感普遍较低,他们中认为自己能够融入上海社会的平均比例只有37.5%,也就是说,平均62.5%的人认为自己不能或较难融入上海社会。
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困难及其风险_青少年群体结构理论:社区青少年群体构性风险研究结构及其结

四、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困难及其风险

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感低,最大困难是语言和户口,但高昂的生活成本是他们难以在上海立足的根本原因。他们与上海人交往困难,主要与外地人交友,显露抱团倾向。近六成的人愿意在上海长期发展,说明该群体风险将长期存在。

从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入感普遍较低,他们中认为自己能够融入上海社会的平均比例只有37.5%,也就是说,平均62.5%的人认为自己不能或较难融入上海社会。

从他们的主观判断上来看,学历越高,认为自己能够融入上海社会的比例越高;学历越低,认为自己能够融入上海社会的比例越低。在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认为自己能够融入的比例超过50%,高中、初中和小学学历的人认为自己能够融入的比例接近平均值,而中专、职校学历的人则在平均值以下,尤其是职校、技校毕业的人,竟没有人认为自己能够融入上海社会,这一点令人非常奇怪(见表8‐5)。

在对上海人认知的调查中,在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对上海人的印象是“说不清”,这可能与他们和上海人的接触少有关系。具体来看,有26.6%的人认为上海人“和蔼可亲”,这个比例是认为上海人“难以接近”的人数的2倍。这说明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上海,上海人和外地人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亲近感有所提高。从学历上看,认为上海人“和蔼可亲”的人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即学历最高和最低的人认为上海人“和蔼可亲”的比例最高,初中、职校和高中等中间学历的人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从认为“说不清”的人超过一半来看,说明一半以上的非沪籍社区青少年与上海人之间几乎没有交往,这使他们无法对上海人对待外地人的态度作出判断(见表8‐6)。

表8‐5 2013年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社会融入情况调查

img89

表8‐6 2013年非沪籍社区青少年对上海人的认知情况调查

img90

虽然,有26.6%的非沪籍社区青少年认为上海人“和蔼可亲”,但真正能与上海人做朋友的人则少之又少。只有6.5%的人以上海人或主要以上海人为朋友,93.5%的人以外地人或主要以外地人为朋友。这说明虽然上海人在交往中可以平等地对待外地人,但两者之间的生活交集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双方成为朋友存在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也表现出他们的抱团倾向(见表8‐7)。

表8‐7 2013年非沪籍社区青少年朋友类别调查

img91

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在融入上海社会面临的困难中,感觉自己被排斥的比例很低,只占2.6%,让他们真正感到融入困难的是“听不懂上海话”(31.4%),“没有户口”(30.2%),“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16.9%),“没有住房”(14.0%),“无法升学”(3.6%)。虽然,从表面上,非沪籍社区青少年难以融入上海社会的主要困难是“听不懂上海话”和“没有户口”(占61.6%),但从根本上讲,真正将非沪籍社区青少年挡在上海大门外的其实是上海日趋高昂的生活成本。从户口的视角来看,即使有上海户口,但如果没有住房和稳定工作,也会有漂浮在外的感觉,会被上海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挤出去(见表8‐8)。

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在未来对自己是否留在上海继续发展方面感到非常纠结,这个问题设置了3个非常清晰的选项,即有、没有、说不清,涵盖了任何可能的答案范围,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有29.7%的人选择不作答,58.7%的人肯定自己将来会留在上海继续发展,11.2%的人则不会继续留在上海。上海高昂的生活成本,巨大的生活压力,要让非沪籍社区青少年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还需要通过一番拼搏和努力(见表8‐9)。

表8‐8 2013年非沪籍社区青少年融入上海的主要困难调查

img92

表8‐9 2013年非沪籍社区青少年未来是否有意愿继续在上海发展调查

img93

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入,还可以从其闲暇时间中如何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发现端倪。从社会融入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将“运动健身”、“阅读书籍”、“参加旅行”、“与朋友聚会”等赋与正值,体现了积极的社会融入愿望和努力。“听音乐”、“看电影”等赋予0值,它们可能是集体行为,也可能是个体行为,即可能是寻求积极的闲暇生活,也可能纯粹是为打发时间。“睡懒觉”、“上网”、“桌面游戏”、“打麻将”等赋予负值,因为它们是消极的行为,对于社会融入没有任何帮助。从对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抽样调查来看,正值部分的得分是38.5分,零值得分为22.7分,负值得分是36.8分。如果将零值与负值得分相加,那么,有接近60%的人在从事孤立的个体行为,将自己与社会割裂开来,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融入社会(见表8‐10)。

表8‐10 2013年非沪籍社区青少年闲暇时间安排情况

img94

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在上海的生活虽然不如意,但在主观意愿上,他们并没有闭锁自己的心灵,在出现需要他们提供帮助的情景时,大多数人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手,这个比例大约在60%—80%之间。但是,当这种援助处于公众围观的情景下时,他们会不提供帮助。这说明了他们内心的脆弱和敏感。他们更愿意在自己处于隐身的状态下向他人提供帮助,这较为充分地说明了暂时生活所遭遇的困境,并不能抹杀他们善良的愿望(见表8‐11)。

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对于居住的小区大多感到比较满意,有超过60%的人喜欢自己居住的小区,但只有20.9%的人会为居住的小区感到自豪,而且有70%以上的人对社区的事务不关心,只有不到30.9%的人会参与社区事务。这说明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入感非常低,他们把自己当作客居者,而不是主人(见表8‐12)。

表8‐11 2013年非沪籍社区青少年助人意愿评估调查

img95

表8‐12 2013年非沪籍社区青少年对居住社区融入主观评价调查

img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