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分析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分析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由于价值增殖是以价值形成为基础的,因此,要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首先要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作为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它既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但是,这种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他必须把这种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着重要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3.2.1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指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掌握在不同社会集团、不同阶级的手里,因而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特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要服从资本家的安排。(2)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由于价值增殖是以价值形成为基础的,因此,要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首先要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作为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假定纺纱厂工人生产棉纱10公斤,需要消耗10公斤棉花,价值为100元,消耗纱锭等劳动资料的价值为20元。再假定工人生产10公斤棉纱需要6个小时,资本家每天支付给工人的价值是10元。当工人在6小时内将10公斤棉花纺成棉纱时,棉花和纱锭等生产资料被消耗了,但它们的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中去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生产棉花、制造纱锭和生产棉纱等几个生产过程,看做是同一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那么,生产棉花和制造纱锭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都是生产棉纱所需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这样,纺纱工人在通过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产品中。

抛开纺纱劳动的具体形式,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支出了他的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棉纱中形成价值,这是新创造的价值。假定工人6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是10元,那么,按照上面的假定,工人生产出来的10公斤棉纱的价值就等于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价值120元(棉花100元,纱锭等劳动资料20元)和纺纱工人新创造的价值10元,共计130元。

资本家预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是130元,新产品棉纱的价值也是130元。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它既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但是,这种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他必须把这种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讨论

英国有个皮尔先生购置了5万英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打算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一带去创办工厂。他还非常有远见地带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他没有料到,英国工人一到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极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无影无踪,结果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没有了。马克思因此打趣地写道:“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注:《资本论》,中文1版,第1卷,835页)

请问: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了实现由价值形成过程向价值增殖过程的转变,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对资本家来说,他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也就获得了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虽然工人6小时就可以把劳动力价值生产出来,但这并不阻碍资本家迫使工人继续劳动。假定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生产棉纱20公斤,消耗棉花20公斤,价值200元,消耗纱锭等劳动资料的价值40元,创造新价值20元,那么,20公斤棉纱的价值为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240元和新价值20元之和,共260元。资本家为生产棉纱而预付的资本是250元,两者之差是10元。这10元就是剩余价值,这样,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由此可见,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所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原因,即资本家利用它剥削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表面上来看,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物品,如机器、厂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是,这些物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资本家手里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在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

3.2.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使用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因此,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就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但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就叫做可变资本。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2)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

剩余价值率的另一公式

由于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因而,剩余价值率也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这一公式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它表明在一个工作日中,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有多少时间是替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在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中揭示了工资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工人每劳动一天,资本家就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似乎并不存在剥削关系,但是,一旦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问题就清楚了。劳动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劳动能力,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它的实现

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却可以成为商品。因为当雇佣工人和资本家在市场上发生交换关系时,他的活劳动并不存在,并且工人的劳动是在被雇用以后才开始的,这时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的只能是工人的劳动力,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也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二者的比例称作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区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二者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3.2.3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五一”的由来

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这个生存的基本权利,工人们曾作了长期艰苦的斗争,献出了鲜血和生命。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人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连续工作24小时。1884年,美国劳工联合会等组织决定,在1886年5月1日发起一个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运动。这一天,美国近50万工人参加了全国性罢工。罢工工人中流行的“八小时之歌”是:“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但是罢工遭到芝加哥政府当局的暴力镇压,多人死伤。5月4日晚,3000多名工人聚集芝加哥秣市广场,悼念死难工友,又遭到武装警察的镇压。芝加哥工人的鲜血,燃起了全美工人斗争的烈火,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在世界进步舆论的支持下,1个月后,美国政府终于宣布实施8小时工作制。后来,就把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从此,劳动者有了自己的节日。

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获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因此,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尽可能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并没有延长工作日,但是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却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是变相地延长了工作日,因而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构成,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提高这些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当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生活资料的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的价值也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当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时,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差额将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又会采用新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延长,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否则就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以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为出发点,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其区别表现在:(1)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2)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生产所经历的简单协作阶段,资本家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越来越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因而这两种方法在现实中尽可能被同时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