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3因为爱过,所以懂得_张爱玲传

3因为爱过,所以懂得_张爱玲传

时间:2022-05-1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3因为爱过,所以懂得_张爱玲传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虽然《秧歌》和《赤地之恋》的销售惨淡一片,但她还是火了,因为张爱玲这个名字和曾经的名声。对此,她哭笑不得。女子宿舍并不是长久居所。张爱玲敬启她不是忸怩之人,在落魄时,自会大方求援。她的申请,很快得到愿意接纳的回复,张爱玲这叶孤舟,又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停泊的港口。她沉醉在这个男人所给的平淡幸福间,而赖雅,也为这个独具风韵的东方女子所倾倒。

3因为爱过,所以懂得_张爱玲传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轰轰烈烈后,她只想在这山长水远的人世间,寻一处巢穴,守着红泥火炉,等待时光的复原。

所以她来了香港,想要寻觅一份真正的休憩。只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她终究逃不脱,逃不脱那恼人的旋涡,觅不到那真正的归宿。

虽然《秧歌》和《赤地之恋》的销售惨淡一片,但她还是火了,因为张爱玲这个名字和曾经的名声。

她曾经在大陆红极一时的作品,一篇篇全被挖掘了出来,在香港重新印行,只是大多是盗版。更有甚者,为谋利润,还有作者模仿她的文笔,模仿她的故事,最后名字干脆也署上她的。

对此,她哭笑不得。香港这个热闹纷呈的弹丸之地,还是将火引到了她的身上。虽然来港时,在她只是权宜之计,没有想过落地生根,可这一次,她真的要离开了,只是这次的终点,是太平洋的另一边。(www.guayunfan.com)1953年,美国颁布难民法令,允许有专长的人士申请美国永久居留权。借着这道风,她飞往美国,以一个新的身份——难民。

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给她不同的生活场景。在那里,她不是知名作家,也不是什么文化汉奸,在那里,有她此生最好的朋友炎樱,还有敬爱的胡适先生。

纽约,作为世界之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有着光鲜的外表和繁华的街市。行在摩天大楼间,她眺望着远处宽敞肃穆的教堂,以及飞过的群群白鸽,世界如此安详,在熙来人往的喧闹中,她是不起眼的存在,这让她觉得安全无比。

回转身,她便见到了那抹熟悉的倩影。好友重逢,自有说不完的情意。恍惚间,隔着婆娑的雾气,她看到了时光的彼岸,两张青葱无害的脸所张扬着的无谓傻气。时光的这岸,拥抱无言,她们一起逛街吃饭,默契温馨,一如往昔。

她拉着炎樱去拜见了胡适,这个曾经参与政坛的男人,在纽约闲逸安宁地生活着。爱玲在《忆胡适》一文中写:“适之先生穿着长袍子。她太太带点安徽口音……态度有点生涩。我想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生的学生,使我立刻想起读到的关于他们是旧时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她与胡适先生相谈甚欢,连炎樱也操着蹩脚的国语插着话。之后,胡适便一直对这个初至异国的爱玲很是关照,怕她寂寞,便不时打电话聊聊家常。

爱玲在炎樱处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并非长久之计,便搬去了救世军办的女子宿舍,那是救济贫民的处所,混乱萧索,但她安之若素。她早就没了家,在这陌生的城,只要没有人对她指手画脚,她便满足了。

一日,胡适先生前来探望,爱玲受宠若惊,却只能在如礼堂般巨大却黑洞洞的客厅招待他。她抱歉地笑笑,胡适却直赞地方好,看她的眼神带着怜惜、钦佩和欣赏。

胡适坐了一阵便走了,爱玲起身相送,她站在台阶上,看着先生渐渐远去的慈父般背影,唏嘘不已。

在陌生的国度,爱玲渐渐褪去华丽的光环,成了一个迷惘的观者,演着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时,她邂逅了胡适,这个儒雅的老者给了她太多温情的时刻。只是这次别后,她离开了纽约,两人再无来往,直到1962年先生去世的噩耗传来。

女子宿舍并不是长久居所。1956年2月,她给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寄去信件,正式提出入营申请:

亲爱的先生/夫人:

我是一个来自香港的作家,根据一九五三年颁布的难民法令,移居来此。我在去年十月份来到这个国家。除了写作所得之外别无其他收入来源。目前的经济压力逼使我向文艺营申请免费栖身,俾能让我完成已经动手在写的小说。我不揣冒昧,要求从三月十三日到六月三十日期间允许我居住在文艺营,希望在冬季结束的五月十五日之后能继续留在贵营。

张爱玲敬启

她不是忸怩之人,在落魄时,自会大方求援。看似卑微的选择,因为行得理直气壮,便不再卑微。她的申请,很快得到愿意接纳的回复,张爱玲这叶孤舟,又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停泊的港口

只是那时,没人知道,一场爱的盛宴正在等着这位东方的女子。与胡兰成那段刻骨纠葛后,与桑弧又无疾而终,她只觉自己当真是萎谢了。只是爱是她逃不脱的劫难,她的感情世界,注定不会如此简单。冥冥中,一切自有安排。

在那宁静的庄园里,她遇见了生命中的第三个男子——赖雅(全名叫甫德南·赖雅)。那一年,她三十六岁,赖雅六十五岁,一个风华正茂,一个风烛残年。她说:“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于是他们相爱了,跨越国界,跨越时间。

只是他是怎样的男子,才会让这个历经沧桑的东方才女,在时过境迁后轻盈转身,为他绽放?

赖雅,德国移民后裔,文学天才,知识渊博,洒脱豪放。他结过一次婚,育有一女,后因不喜婚姻束缚,便离了婚。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从此后,他的生活更加散漫随性,辗转在文艺营间,周游列国,卖字为生。

这样看来,赖雅年轻时的放荡不羁,竟与胡兰成有几分相似。只是她遇上胡兰成时,他风华正茂,不懂珍惜,她遇上赖雅时,他年过花甲,浪子回头。

原来,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文艺营,她是寡言的东方女子,习惯一个人在木屋的轩窗下,守着一杯咖啡和一盆炉火,安静写作。累的时候,便啜一口咖啡,望望窗外空明的寂静山林,任漫无边际的思绪飞扬。

而赖雅,他是身着白衣白裤的白发老人,习惯在社交大厅高谈阔论。他是温厚的长者,又带着些童心未泯的风趣幽默,举手投足间,不见老态,只觉飘逸潇洒。

只有一个人的日子,总是寂寞的。在一个飞雪的冬日,她与赖雅不期而遇,一起聊聊人生,谈谈文化,怎奈越聊越投缘。这个有童心的老人,为逗她一笑,愿意给她讲些亲历的奇闻趣事,说些俏皮的话语。

她笑了,那久违畅快的笑意溢满眉梢,她笑了,那宁静处的寂寞早已没了踪影。笑着笑着,她突然明了,时过境迁后,她再要不起轰动惨烈的爱情,她要的原来是一个愿意逗她笑的男子,在相携的岁月里,岁月静好。

这一次,她不求执手偕老,只求顺其自然。

他们在一起了。一个西方绅士,一个东方女子,一个游荡四方,意气风发,一个独辟一隅,沉默寡言,他们如此不同,却又如此懂得。她说:“我们很接近,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于是,在那温暖的小木屋里,温柔相持,依偎取暖。

那时,他们只求同行,不谈婚姻,不提誓言。她沉醉在这个男人所给的平淡幸福间,而赖雅,也为这个独具风韵的东方女子所倾倒。只是在如水光阴里,两个人只是无根的浮萍,终给不起承诺,也玩不起奋不顾身的爱情游戏。

因为爱过,所以懂得。她再不会为一个男人,低至尘埃。而一直四海为家的赖雅,早已习惯了孑然放荡,也没有想过受情牵绊。于是,当赖雅在文艺营的期限到时,他便离开,去纽约北部的耶多文艺营,而她收起悲伤,笑着起身相送。

他说:“我老了,如果我还年轻的话,我一定不会错过你的。”

在离别的车站,他们若无其事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火车汽笛声响起时,他才依依不舍地上了车。透过车窗,他望着爱玲瘦削挺立的身体,竟生出许多无以言说的牵挂和不舍。火车轰隆隆地向前开去,她的身影一闪而过,那声“再见,别忘了来信!”终究只散落在空气里。

再见,那时他们并未想过还会再见。那时他们不知道,上帝听到了他心底的声音,便用一个生命将他们捆绑。

再见,不再遥遥无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