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宋仁宗为何见不到生母

宋仁宗为何见不到生母

时间:2022-03-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仁宗为何见不到生母清代谢蓝斋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龙图公案》整理的《龙图耳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真宗乏嗣,刘、李二妃俱怀有身孕。仁宗因从小在南清宫长大,奉狄后为母亲。历史上确有刘妃、李妃二人,宋仁宗即为李妃所生。可是直至李妃患病而死,宋仁宗母子也未相认。宋仁宗大吃一惊,这才了解到自己身世的真相。宋仁宗听了哀恸顿毁,饮食难进,不视朝数日,又下哀痛诏自责。宋仁宗感到对生母有愧,便想办法加以弥补。

宋仁宗为何见不到生母

清代谢蓝斋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龙图公案》整理的《龙图耳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真宗乏嗣,刘、李二妃俱怀有身孕。时钦天监奏天狗星犯阙,真宗分赐二妃玉玺龙袱一个,以镇天狗冲犯。又刻金丸一对,上书“金华宫刘妃”、“玉宸宫李妃”,赏给二人用来驱除邪祟。一次真宗酒后醉言:“皇后已死,谁若生有皇子,就立为正宫。”刘妃心胸狭窄,惟恐李妃生下皇子于己不利,就与总理都堂郭槐暗中勾结,设计陷害李妃。次年三月李妃分娩,郭槐买通接生婆,用剥了皮的狸猫偷换出太子。而李妃因血晕不省人事,毫无察觉。刘妃命令宫人寇珠将太子抱至销金亭,用裙带勒死,丢至金水河中。然而,寇珠素怀怜悯之心,不忍下手,时逢内宫首领陈林采办果品归来,就将太子放入妆盒,前往南清宫八千岁处求救。八千岁获知详情后,把太子暂时收养起来。

刘妃向皇帝进献谗言,说李妃生了妖孽。宋真宗联想到“天狗犯阙”,雷霆大怒,将李妃贬入冷宫。后来,刘妃也生有一子,依照约定,皇上立她为正宫,儿子为太子。不想太子7岁夭折,真宗伤心不已。八千岁趁机将李妃之子引见,皇上见其聪明伶俐,又酷肖自己,十分高兴,便将他封为东宫太子。刘后见太子面貌举止颇似真宗,想起了7年前之事,就严刑逼供寇珠。寇珠为保全李妃及太子,坚贞不屈,触阶而死。

李妃得知太子是自己的儿子后,天天烧香祈祷。恰被刘后撞见,就密奏皇帝说李妃诅咒自己。真宗下诏赐死李妃。冷宫内侍纷纷为李妃鸣不平,有一面貌酷似李妃者甘愿替其受死。内侍官秦风则派心腹将李妃偷偷护送出宫,安置在陈州家中。郭槐与秦风向来不和,就设计焚烧了冷宫,把秦风活活烧死。李妃在陈州秦氏家中,思君念子,哭瞎双眼。秦风死后,她遂失去经济来源,栖身破窑,乞食为生。这时太子已经登基,是为仁宗。包公放粮,途经陈州,李妃拦轿喊冤,并拿出金丸为证。包公见是国母,就带她同回开封府,包公夫人为其治好了眼病。仁宗因从小在南清宫长大,奉狄后为母亲。适逢狄后做寿,包公送李妃进宫与仁宗相识。狄后召来仁宗,母子二人最终相认。仁宗下密旨令包公严审郭槐,又将郭槐供词拿给刘后审阅,刘后作贼心虚,胆战惊恐,突发暴疾身亡。仁宗命令包公代写诏书颁行天下,匡正国典,祭祀天地、太庙,迎请太后还宫正位。此时黎民百姓才知当朝国母姓李,而不姓刘。

上述就是人们熟知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后来有人依据《龙图耳录》将其写进了一百二十回的《三侠五义》。剧作家们也不甘寂寞,把它改编为《狸猫换太子》戏曲,广为传唱。以至于七岁小儿、八旬老妪也谙熟这段宫廷秘闻。究竟历史上有没有此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小说家、剧作家也非完全向壁虚构,所述仍包含着一定史实。

历史上确有刘妃、李妃二人,宋仁宗即为李妃所生。可是直至李妃患病而死,宋仁宗母子也未相认。这完全是一幕悲剧,与小说(或戏曲)大团圆结局显著不同。据《宋史·后妃上》载,刘妃祖籍太原,后迁徙益州(今成都)。先为真宗美人,大中祥符中为修仪,进德妃。她“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是一名记忆力很强的女子。宋真宗退朝后,她协助批阅奏章,处理得井然有序。宫闱中有要事相商,她都能根据掌握的知识广征博引,提出对策。然而如此精明的女子,却未能生育,实为憾事。李妃,即李宸妃,杭州人。初入宫时,为刘德妃侍女,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既有娠,后生下仁宗。但是李宸妃地位低贱,虽生下皇子,却无力保护,被刘德妃强领为义子,密令杨淑妃抚育。宫人们迫于刘德妃权势,亦不敢言,遂成为一段关系重大的秘密,没人有胆量挑开。刘德妃以自己出色的才干赢得了宋真宗的信任,真宗力排众议,立其为皇后。乾兴元年(1022),真宗驾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刘太后权力进一步上升,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仁宗年幼,由太后摄政长达12年之久。朝中大臣有知晓仁宗身世者,因害怕罪及自身,也不敢说出实情。刘太后或许是良心发现,曾在李妃染病时,进封她为宸妃,也算是对她的一种安慰吧!令人悲叹的是,李宸妃终其一生也没能同当皇帝的儿子相认,带着无限惋惜离开了人世,死时年仅46岁。

刘太后以己之私,强夺她人之子为己子,手段确实不够光彩。她也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密切防范仁宗知道真情。据《宋史·后妃上·李宸妃传》载,当宸妃卒后,刘太后打算以宫人礼仪治丧于外,宰相吕夷简奏言礼宜从厚。她惟恐皇帝听见,赶忙让仁宗起身回避。过了一会儿,她才问吕夷简:“只不过死了一个宫人,有必要这么隆重吗?”吕夷简毕竟老谋深算,心知肚明,回答说:“事无内外,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一下戳到了刘太后的痛处,她愤怒地说:“这不是离间我和仁宗的母子关系吗?”吕夷简则从容答道:“如果太后不为刘氏族人着想,我也不敢提此建议,倘若还顾及刘氏宗族,就应该丧礼从厚。”刘太后心思缜密,经他一提醒,终于恍然大悟,就问:“应该按什么等级规格安葬李宸妃?”吕回禀说:“治丧用一品礼,殡洪福院。”太后从之。吕夷简计高一筹,又密令下葬人员用皇后服饰给李宸妃入殓,并用水银填棺,起防腐作用。所有这一切做得天衣无缝,把许多大臣都瞒得严严实实。

刘太后死后,朝臣再无忌惮,燕王告诉仁宗说:“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宋仁宗大吃一惊,这才了解到自己身世的真相。也有史料说,告诉仁宗事实真相的是抚育他的杨淑妃,此时已是皇太后。她说:“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向他讲了李宸妃的悲惨遭遇。宋仁宗听了哀恸顿毁,饮食难进,不视朝数日,又下哀痛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亲自前往洪福寺祭告,并打算重新安葬母亲。等他打开棺盖,见李妃身着皇太后冠服,肤色如生时,产生了疑虑。他叹曰:“人言其可信哉!”不但没有治罪刘氏宗族,反而给以极厚的优待。毫无疑问,这归功于吕夷简当初的悉心安排。宋仁宗感到对生母有愧,便想办法加以弥补。他对李氏家族宠赉甚渥,一再擢升生母之弟李用和的官职,还将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的儿子李玮。可是这一切对李宸妃来说,都来得太迟了。

小说(或戏曲)中向仁宗说明真相的是八千岁,而《宋史》中却是燕王。据《宋史·宗室一》说,燕懿王赵德昭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二子,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自杀而死。又《宋史·宗室三》说,燕王赵俣为宋神宗第十子,属于宋仁宗的曾孙辈。他们二人都不可能面谏仁宗,因此《宋史》中的燕王实是太宗第八子周王赵元俨(宋真宗八弟,仁宗叔父)。他为人正直,忠心赤胆。刘太后临朝时,元俨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闭门谢绝人事,佯装疯狂,不上早朝。及至太后驾崩,仁宗亲政,他才恢复常态,告知仁宗身世。宋仁宗对他也恩宠有加,遇有重要国事,均找其商议。元俨病重时,仁宗亲自调药服侍,叔侄二人感情很深。至于小说(或戏曲)中讲到的八千岁领养仁宗为义子,后伺机领其面见真宗,直至作为太子登基为帝,这也是张冠李戴,不合史实。据《宋史·英宗本纪》,宋仁宗老年乏子,不得不于嘉七年(1062)认领濮安懿王允让第十三子赵曙为皇子,一年后即位,是为英宗。明显看出,小说(或戏曲)将正史中濮安懿王允让身上的事,移植到八千岁元俨身上,将两朝事合在一起上演,有意增加曲折性和传奇性。

包公向以断案如神著称,即使真有“狸猫换太子”一事,他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能为李宸妃伸冤。因为仁宗亲政时,他并非在汴京任职,只是外地的一个税务小官。既不具备面见皇帝的资格,更无审问朝中高官的权力,还轮不上他来管这事。而小说(戏曲)中的忠臣陈林,据考证可能是《宋史》中的内侍程琳。但他是一个奸诈小人,绝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宋史·后妃上》载,刘太后临朝称制时,程琳为取悦太后,献《武后临朝图》,希望能劝谏太后废宋自立。然而刘太后还有一点自知之明,并不想成为武则天第二,愤怒地将图掷于地上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程琳自讨没趣,白白挨了一顿训斥。

人们总是同情弱者。李宸妃虽贵为国母,但在刘太后压制下,守着儿子不敢相认,只能将满腹辛酸深藏而不能吐露,最终饱含遗恨离开了人世。仁宗作为一代帝王,被蒙在鼓里20多年,与亲生母亲从未团聚在一起,虽贵为一国之君,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这是发生在帝王家的悲剧。他们母子的遭际令人怜悯,而制造悲剧的刘太后理所当然地成为被谴责的对象。于是人们创作出小说(或戏曲)“狸猫换太子”来贬斥这个自私自利的女人。并将善于侦破冤假错案的包公“请”来,为李宸妃鸣冤叫屈,伸张正义。尽管这种移花接木的做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它满足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理愿望,明知有假,也乐意接受。此外,“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人们爱看爱听,很多年来流行不衰,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