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明朱元璋葬在哪里_孝陵疑冢

明朱元璋葬在哪里_孝陵疑冢

时间:2022-03-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朱元璋葬在哪里?二说朱元璋临终秘嘱,把自己葬在朝天宫的三清殿下,埋入明孝陵的只是一口空棺材。明孝陵道旁的石像显而易见,朱元璋的这些做法都是要争这块风水宝地,绝不是为了只设一处疑冢。可以想见,作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的治丧是隆重的。

明朱元璋葬在哪里?孝陵疑冢

孝陵不论是在规模、气势,还是在布局设计等方面,在明代诸陵中皆居其首。朱元璋死后落葬何处,按说这不是什么问题。然而在南京一带,流传着好几种说法:一说朱元璋认为自己一生杀人过多,死后怕遭仇家侮辱,也怕有人盗墓,便在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殡,至今也不知他究竟葬在哪里。二说朱元璋临终秘嘱,把自己葬在朝天宫的三清殿下,埋入明孝陵的只是一口空棺材。三说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第二年,也把乃父的灵柩移至北京,葬在万寿山下。这些传说虽然不见史书,可是在民间颇有市场,而且还编排出相关故事,说得头头是道。由于孝陵在文献上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也没有留下有关的工程档案资料,对于这些已历很久的传说,不能不抱谨慎的态度,对此要做全面分析。

第一,朱元璋不会舍弃孝陵这一风水佳壤。

明代风水术盛行,朱元璋很迷信这套东西。传说他的祖父葬在泗洲(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杨家墩。据说当初朱元璋祖父为自己在这里选墓地时,一个老道士说,“若葬此,出天子”,便在墩上插了一根枯柳枝。想不到朱元璋祖父随手把它拔掉了,老道士说这下子泄了气,只能是他的孙子做天子了。后来朱元璋果然荣登大宝,遂对风水术深信不疑。他之所以定都南京,就是被龙蟠虎踞的王气风水所吸引。他在选择陵址时,命刘基、徐达、汤和各寻吉地,再把他们集合起来秘写展示,朱元璋一看,三人选的都是钟山独龙阜。

这可能只是传说。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为了选择陵址朱元璋的确费了很大气力。北宋王洙等人撰写的《地理新术》,是专讲风水术之书,对阴宅的选择这样写道:“白虎缘山,青龙入泉,朱雀鼓翼,真武登天,大吉。”朱。元璋及其谋士们看中的独龙阜,恰好符合“真武登天”的所有条件,可是这里有一座建于南朝时期的蒋山寺和宝塔,是梁武帝和永定公主为纪念神僧宝志而建的。朱元璋为了侵占这块宝地,施舍了建太庙的材料,动用了5万名禁军,把蒋山寺和宝塔搬迁到紫霞洞南面。就在新寺快完工的时候,一个有名的风水先生又说寺址不利于皇陵,朱元璋只好忍气吞声再将寺、塔迁至今中山陵以东,朱元璋将其改为“灵谷寺”。

只迁了蒋山寺和宝塔还不行,在梅花山还有六朝陵墓群。据文献记载,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和夫人步氏就葬在这里,宣明太子孙登的墓也在附近。不把他们的坟墓迁走,显然于礼制不合,主持工程的中军都督府佥事术新,奉命辽走了几处坟墓。朱元璋特意留下了孙权之墓,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他给我守门吧。”

明孝陵道旁的石像显而易见,朱元璋的这些做法都是要争这块风水宝地,绝不是为了只设一处疑冢。明成祖在“神功圣德碑”中说得明白:“天作钟山,永奠玄宫。世万世亿,福禄攸同。”选择这种风水佳壤,就是为了“保我子孙,为王为君”,朱元璋能轻易葬在别的地方吗?明崇祯朝礼部侍郎蒋德在《察堪皇陵记》里也说:“中国有三大干龙,中干旺气在中都,结为凤(阳)、泗(州)祖陵;南干旺气在南京,结为中山孝陵;北干旺气在北京,结为天寿山诸陵。这三大干龙本朝独会其全,真是帝王万世灵长之福。”朱元璋及其谋士们看中这块地方,且不惜任何代价一定据为己有,就是为了保佑他的子孙万代永为帝王。朱元璋难道不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会悄悄埋葬在别的地方吗?再说受其福荫的众多儿孙,还有那些主政大臣,能看着朱元璋干这种傻事吗?当然,风水之事,在今天看来只是笑谈,但在封建社会却被认为是关系自身祸福和子孙命运的大事,只要选定了吉地佳壤,一般是不会轻易变更的。

第二,朱元璋没有必要再搞“疑冢”。

可以想见,作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的治丧是隆重的。是不是13个城门同时出殡,不见权威史料记载,但《明史·礼志》之“山陵”条下,有明太祖驾崩后的有关记载:“(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礼部定议,京官闻丧次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赴内府听遗诏。于本署斋宿,朝晡诣几筵哭,越三日成服,朝晡哭临,至葬乃止。自成服日始,二十七日除。……孝陵设神宫监并孝陵卫及祠祭署。”从这段记载看,朱元璋治丧的规格完全符合帝王驾崩后的礼仪,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真是13个城门同时出殡,史书当有记载。史书不载,当时的职官札记、笔记或轶闻野史等也会有所述录,可是这方面的材料至今难寻,怀疑只是传说而已。

朱元璋一生南征北战,直接或间接杀人甚多,尤其是他到了晚年,制造了一系列血腥大案,动辄杀人愈万,犯了镇压扩大化的错误,与数不清的人结怨。然而即使有这么多人与其结怨,朱元璋也无必要再搞“疑冢”(假坟)。且不说孝陵构建复杂,结构坚固,棺椁落座于深深的地下,要盗掘此陵谈何容易?就算是盗墓人完全有能力打开朱元璋的地宫,又岂能轻松办到?当时守护孝陵的军士多达5000余人,日夜巡逻在陵墓内外,负责看护孝陵的一草一木,神烈山以东的“孝陵卫”,就是守陵将士的驻地,与陵园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禁区,常人不准涉足此地。陵园内植有10万株青松,还有1000多头颈挂银牌的长生鹿在陵园内出没,大睁着特别警惕的眼睛,一有动静即穿林渡水,引发阵阵旋风,带来串串震撼,不用说盗墓,想靠近陵园都很困难。再说,真要13个城门出殡,理应有13处陵墓,除孝陵之外,朱元璋的“疑冢”在什么地方,谁又能说得清楚?还有,要搞这么多“疑冢”,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浪费很多钱财,以朱元璋俭约的性格,也不允许做此无益之举。更何况他的江山是正大光明打出来的,生居皇宫,死眠孝陵,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设什么“疑冢”。果真设“疑冢”,朱元璋就有可能孤守一坟,甚至连其后代也不知他埋进哪座“疑冢”,形同无主野坟,无论如何朱元璋也不会去干这种蠢事。

第三,朱元璋不会遗弃孝陵而栖身朝天宫。

传说这位开国皇帝自知江山得来不易,生前眷恋皇位,死后也不愿离开皇城,选择了朝天宫作为永久栖身之地。朝天宫为南京市著名道观,为五代时吴国国君杨溥所建。原名“紫极宫”,后又改为“祥符宫”、“天庆观”、“玄妙观”、“永寿宫”等。因其位置很好,朱元璋命人在洪武十七年(1384)拆掉重建,始改名为“朝天宫”,成为当时举行朝贺演习礼仪的场所。朱元璋十分喜欢朝天宫内的三清殿,临终前嘱人一定要葬在殿下面。

这种传说也属无垠游谈,看一看明孝陵的规模和布局就很难相信这种传说了。明孝陵红墙长达45里,纵深5里,陵园内享殿耸立,楼阁巍峨,入口处在卫岗东坡的“下马坊”,由此向西行一里半,是孝陵的大门,名曰“大金门”。过此门便是四方城,这里本是一座碑亭,矗立着明成祖为其父歌功颂德的“圣德碑”。出碑亭,过石桥,进入平坦开阔的孝陵“神道”(墓道),两侧依次排列着石像12对,由南往北计有石狮、石骆驼、石麒麟、石象、石马等,体形高大,相对而峙,每只约需80吨重的整块石料才能雕成。神道尽头是棂星门,也置有大型石雕。过棂星门,经梅花山北麓,再过御河桥,即是孝陵主体部分建筑。陵寝建筑有文武方门、中门、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等。方城是孝陵中最大建筑,东西长23丈,南北宽9丈余,高约5丈,高大雄伟,坚固无比。方城正中为圆拱形的南北向斜坡隧道,有54级台阶,出隧道即面对宝顶南墙。宝顶后圆形土丘即有名的独龙阜,为孝陵地宫所在,是整个陵园的“心脏”。登明楼,放眼南望,方山形如一珠,东西各有一山,活似两条巨龙,构成天下罕见的“二龙戏珠”奇景。朱元璋独霸钟山之阳。在山之阴,则是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等10几座功臣墓,拱卫着这位开国皇帝。前面已经说过,朱元璋精心选择了这块风水佳壤,为此迁寺、移塔、掘坟,前后经营20多年,花费人力、物力、钱财无算,他怎会轻易抛开这么气派的皇陵,而屈就于朝天宫的三清殿下呢?众所周知,明太祖少小曾做僧人,而朝天宫是著名的道观,他在登基之后又热心提倡佛教,怎会弃佛就道而长眠在三清殿呢?再说,朱元璋与马氏属于患难夫妻,终生厮守相爱,大富大贵之后仍然相敬如宾,朱元璋怎会轻易丢下亲爱的皇后而栖身别处?清代学者甘熙在《白下琐言》中驳斥明太祖葬于朝天宫,而孝陵只有马皇后的胡言时就说:“相度地势,起造山陵,动帑数百万,经画十数年,岂第(只)为马后而计?”这一看法很有见地。

此外,关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时,将朱元璋灵柩移至北京万寿山的传说,也属无稽之谈。第一,南京乃龙兴之地,孝陵是朱元璋亲自选定,且花了很大代价才建成的,他和马皇后已经入土为安,朱棣没有必要再惊动长眠中的父母。第二,朱元璋的灵柩如迁北京,势必重建新的皇陵,且规模气势要超过朱棣的长陵,事实上万寿山没有朱元璋的陵墓。第三,前面说过,永乐三年明成祖为乃父立了“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此碑通高8.78米,碑额碑身高6.7米,龟2.08米,碑文长达2700多字,是南京地区最大古碑,无论立碑或移灵都不会是临时动议,如果朱棣打算将乃父灵柩迁到北京,他不会费力劳神再立此碑。

朱元璋究竟落葬何处?看起来非明孝陵莫属。也就是说,这位垂之不朽的开国之君既不会葬于疑冢,也没有栖身朝天宫的三清殿下,更没有移灵于北京的万寿山。传说终归是传说,没有事实根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