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谈迁忍辱编明史《国榷》巨著凝血泪

谈迁忍辱编明史《国榷》巨著凝血泪

时间:2022-02-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12 谈迁忍辱编明史《国榷》巨著凝血泪谈迁,是明末清初的大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人。他二十九岁时,就开始撰写编年体明代史《国榷》。谈迁望着多年心血凝成的《国榷》原稿,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谈迁在年轻的时候,为了编撰《国榷》,很想到北京去一趟,搜集、校正史料,因为家穷,一直不能如愿以偿。但是,谈迁忍辱负重,发奋努力,《国榷》这部历史巨著终于在他六十三岁那年完成了。

12 谈迁忍辱编明史《国榷》巨著凝血泪

谈迁(1593—1657),是明末清初的大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人。他出身贫寒,性格耿直,一生手不释卷,专心研究明史。

谈迁从小喜欢读书,自己没有书,就到处借书抄写阅读。他喜欢做笔记,书上看到的,路上听到的,只要有点意思,都记下来。他二十九岁时,就开始撰写编年体明代史《国榷》。他到处搜集整理材料,一条条地积累,分别年月放在匣子里。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编成一百卷。谈迁望着多年心血凝成的《国榷》原稿,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不料,一天夜里,《国榷》原稿全部被窃。意外的不幸给了谈迁沉重的打击。难道二十多年的心血就这样毁于一旦吗?他痛哭流涕,心如刀绞。这时,他已经五十五岁了。大家都为他叹惜不已。

突然遭此不幸,谈迁犹如大病一场,几天工夫,头发全白了,但是他坚忍不拔,从头做起,用更大的力气钻研、搜集史料。谈迁在年轻的时候,为了编撰《国榷》,很想到北京去一趟,搜集、校正史料,因为家穷,一直不能如愿以偿。这一年,谈迁六十岁,义乌朱之锡到北京去做官,聘请他当书记。谈迁为了事业,不顾六十岁的高龄,跟着朱之锡沿运河坐船到了北京。

在北京,他不辞辛劳,访问了已故公侯的门客、降臣、宦官、明代的皇亲等,把所听到的都记录下来,和文献一一核对;并到实地考察,然后把这些耳闻目睹的史料都应用到编写《国榷》这部书中。

谈迁在北京的两年,虽然收获很大,但也吃了不少苦。不要说北方的生活不习惯,就是借书访人也都不是容易事。他自己在《北游录》等文章中说:“口既拙讷,年又迟暮,都门游人如蚁,日伺贵人们,对其马牛走,屏气候命,辰趋午俟,旦启昏通,作极欲死,非拘人堪。”就是说,我的口齿不伶俐,年岁又大,都市里往来人很多。我每天等候在贵人门外,面对他们的仆人,小心地等候着主人接见,往往从早上等到中午,有时天亮就去,到晚上才能通报,早晚奔波,累得要死,这种生活,真是我这种守本分的人所不能忍受的。他虽然地位低下,但生性耿直,从来不肯低声下气地求人。他虽然生活贫困,却拒绝别人送的礼物。可是为了编写《国榷》,他一次又一次地恭候在贵人的门前,请求他们介绍一些情况或借几本书。这对他来说,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啊!但是,谈迁忍辱负重,发奋努力,《国榷》这部历史巨著终于在他六十三岁那年完成了。全书共一百零八卷,五百多万字。书成之后第二年,他就与世长辞了,《国榷》一书是他的心血和泪水的结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