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丧心灭亲,无奈皇嗣流放巴州_武则天的事迹

丧心灭亲,无奈皇嗣流放巴州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丧心灭亲,无奈皇嗣流放巴州_武则天的事迹太子李弘的死,是继当年武则天为高宗生的那个小公主夭折之后所发生的又一件对李治心理高度打击的事件。而且,在后来的史家看来,她的丧心灭亲并不止于小公主和儿子李治,接下来,还有一连串的皇嗣的命运也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不过,虽然李弘的死并不为后世清楚知晓,但是另一个皇子李贤的命运,确实是因为武则天的缘故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丧心灭亲,无奈皇嗣流放巴州_武则天的事迹

太子李弘的死,是继当年武则天为高宗生的那个小公主夭折之后所发生的又一件对李治心理高度打击的事件。身为人父母,高宗和武则天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是有说不出的痛苦和难过。可是,在那满朝文武大臣的眼里,太子李弘就是武则天害死的,她现在摆出这样一副伤心的模样也是假慈悲。

武则天又背上一条骂名。而且,在后来的史家看来,她的丧心灭亲并不止于小公主和儿子李治,接下来,还有一连串的皇嗣的命运也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对于儿子的惨死,高宗是认为儿子平日里身体太差所以一切在情理之中,还是也怀疑是武则天所为而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得而知。总之,根据《旧唐书》记载,太子死后高宗制诏曰:“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几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徵,俄迁上宾之驾……”这意思就是说:自从李弘做了太子,一直有严重的疾病缠身。朕盼着他身体恢复健康之后,就把皇位禅让给他。只要他病情减轻些,朕就让位了。但这孩子天生忠厚仁孝,听说朕要让位给他后,再也不说话了,日夜想着怎么能接这个重担。因此忧愁过重,使得旧病复发,比平日还严重百倍,终于英年早逝了……

我们说,一个人没有权力对别人指手画脚,因为别人所处的环境你不了解,没有发言权。毕竟太子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的,一般人不会理解身在太子之位的痛苦。然而,高宗李治也是从太子这条路走过来的,他很理解做太子的危险,那并非如在常人所见的那么风光无限。太子的担子很重,需要考虑的事情繁多。在李治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已经对放到他身上的这个担子感到力不从心,感到疲惫,感到压力。况且李治很明白自己的这个儿子有一副怎样的身体和性情,李弘突然死亡,也不是没有可能。他又想到儿子十余岁时就被留在京师监国,肩上的担子重,又想念远去洛阳的父母,一个小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只能自己哭泣,连那些急于求成的辅弼大臣也觉得太子可怜。

想到这些,高宗李治的心里又是一阵酸楚。(www.guayunfan.com)

在《旧唐书》中关于太子死后高宗的手诏记述,或许在一方面可以作为李弘暴死的参考。所以,李弘之死是疾病所致其实是非常有可能的。

不管怎么说,关于武则天杀死亲生儿子的传言就这样流传开来,尤其到了今天,还在电视剧、评书中被人们描述得煞有介事。

比如,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七十多年后的唐肃宗时,大臣李泌就肯定地向肃宗说:“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鸠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当时武则天才逝世30多年,唐朝官方已成定论:是武后鸠杀了李弘。但《旧唐书》和《唐实录》都没有说李弘是被毒死的,都说是病死的。《新唐书》却肯定了武后“鸠杀”太子的谣传,在为李弘作传时,说:“后将逞志,弘奏请数怫旨,从幸合璧宫,遇鸠薨。”在《高宗纪》里说:“己亥,天后杀皇太子。”

倒是司马光对于并无考据的事情保持了中立,他在撰《资治通鉴》时,比较严肃地考订诸史,也把诸史的记述摘录作证。可是他发现其中并无证据足以论证李弘为武则天所杀,所以他也裁决不了,只以存疑态度作结:“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鸠之,疑以传疑。”

不过,虽然李弘的死并不为后世清楚知晓,但是另一个皇子李贤的命运,确实是因为武则天的缘故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李弘死后,国家不能没有太子,这样,大唐继任储君的问题又被提上了日程。武则天除了李弘之外,还有三个儿子,下面的一个便是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很自然的,高宗李治将雍王李贤立为太子,并宣布大赦天下。

这时的李贤正是英姿焕发、风华正茂的年纪,他比李弘年纪要小两岁,但是性格却和他哥哥完全不一样。李贤是极爱自由的,而且骨子里颇有太宗那种雄姿英发的活力,非但如此,他还是一位风流才子,这是满朝文武尽知的事情。在小的时候,李贤就喜欢读书,而且并不把这看做是负担。所以,李贤一度被高宗认为是儿子当中最有出息的一个。高宗对他的评价颇高:“此子严于律己,不失于为成大业之才,诸子皆同沛王,大唐无忧矣。”

那么如果大唐江山未来的担子由李贤来挑,似乎也不错。

因为按照规定,太子历来是要传给皇后所生的长子,所以李贤自小便知晓自己做君主的可能性极小,也没有将哥哥取而代之的野心,饱读诗书的他对手足之情要比江山社稷看得更重,所以从未有过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平日里,李贤和哥哥李弘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兄弟之情,骨肉之间其乐融融。虽然如此,李贤对李弘也是存在一些意见,比如,他完全不喜欢哥哥那种懦弱、忧郁和孤僻内向的性格。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宫中的一切,聪明的李贤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得清清楚楚。对于李弘,他是抱着一种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心情。可是,当他亲眼目睹了向来懦弱的李弘在朝堂上逼迫母亲释放两个姐姐的那一幕,李贤又紧张得惊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当即就意识到了身在帝王家,一件家庭的纠纷绝不像平民家的那样简单,它随时都会牵扯到一些人的性命。李贤厌恶这种关系,也可以说,对这样的生活他内心深处也有那么一丝恐惧。他可以做的,是如何在这纷纷扰扰中保全自己。

而后来李弘的死更是给李贤敲响了警钟,他也在怀疑自己的母亲,他明白母后武则天的坚毅目光和当断则断的那些发狠做法,他也明白母后可以为了自己的一个目标不惜牺牲一切。这些可以应用于任何人的身上,哪怕是她的至亲。

正是出于这样的恐惧心理,李贤总是离他的母亲远远的。武则天也明白,儿子们似乎都在有意避开她,尽量与母亲少接触。

现在李弘已经死了,高宗封李贤继任太子,李贤便不得不搬进东宫。这时的李贤明白自己正处在风口浪尖,他也曾经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到了太子这位置的危险性,所以,他要找出一条可以保全自己的路径。而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要让武则天觉出他是一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角色。

李贤是聪明的,他接下来的做法不仅让朝中的大臣们佩服这位新太子明哲保身的智慧,被李治大为赞赏,甚至曾下诏赏赐三万匹绢帛以示表扬。到底李贤是怎么做的呢?

自从搬进东宫开始,李贤就广招学士,他仿效太宗皇帝当年的秦府十八学士和武则天的北门学士,在被立为储君的第二年就召集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学士许叔牙等人,一起潜心著作,启动了一项对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进行注释的庞大而繁琐的工作。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必得长年累月方可完成,李贤从此便陷入了那片浩瀚的历史中。而对于那段历史的漫长的发掘与注释,又恰好成为了李贤远离朝政远离母亲的借口。这样,他自然也就远离了政治中心那变幻莫测的地带。

总之整整六年,李贤埋头于注释《后汉书》的工程中。可是,命里有时终须有,虽然李贤在极力地避开权力之争,但是麻烦有的时候会主动找上门来。

李治命原有的东宫班底继续为这位新太子效力。为了辅助李贤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高宗在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任命刘仁轨为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仍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实职宰相。算来,这是十六年里高宗第一次任命左右仆射这样的高官,可见这一次高宗对这件事的重视。另外,李治还让这两个人同时做太子宾客,来保太子政治仕途的顺利。

但是李治觉得这些还不够,接下来,他又任命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同时做太子的宾客;李敬玄为吏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仍然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在高宗安排于李贤身边的这几个人中,张文瓘和郝处俊一向是反对武则天参政的,另外,李敬玄这个人,是当年李弘做太子时的旧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治还不时地安排一些平日里和皇后完全没有关系的人在李贤身边辅佐他。李贤也果然不负众望,他的出众才华很快就表现了出来,远胜过当年那位软弱的李弘。

这一切,武则天看在眼里颇不高兴,因为无论是李贤的广招贤才,还是高宗为他安排的这些门客,都无疑是在为李贤培养自己的一个政治圈,一个太子党的小团体。现在太子已经蠢蠢欲动了,武则天为了保住自己的参政地位,怎么能够坐视不管。另外,李贤偏偏选取《后汉书》做注释也让武则天产生反感:这书里记载了大量外戚和皇后干预朝政的史事,使得后汉大权一度旁落,现在竟然拿这部书来做注释,武则天总觉得这里隐含着嘲讽之意。

太子李贤有两次还直接避开了母后准备的家宴,这尤其令武则天感到震惊,她知道母子间的亲情已经名存实亡了。李贤脸上的那英俊而瘦削的痕迹,那虽然表现平静、内在却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的神情,那种体会不到一点温情的隔膜,使武则天也对儿子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时间久了,李贤对母后那种擅自专权、妄自尊大、不把父亲放在眼里的作为的不满,不经意间难免也会有所流露。慢慢的,高宗也觉察到了。所以有一次他在聊家常一样地和武则天提起到太子李贤的时候,武则天竟然非常愤怒地说:“贤在长安临朝固然可喜,但陛下您不觉得他这样有违孝道吗?”

一个母亲这样埋怨儿子,实在少有。

李贤越来越频繁地表现出与母亲不同的政见,武则天渐渐地觉得这个儿子也并不可靠,于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地疏远了。不久,朝廷上受武则天指使的一些大臣散布的对李贤不利的各种流言接踵而来。终于有一天,李贤被母后武则天盖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废为庶人,并关押起来,随后流放巴州。满怀抱负的李贤在巴州万念俱灰,心中苦闷抑郁,想到李氏大唐的前景和自己的遭遇,他作了一首《黄台种瓜赋》,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与郁闷:

种瓜黄台下,瓜落子离离。一摘使其好,再摘使其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又过了四年的时间,武则天派丘神勣到巴州将李贤杀害。

武则天这一次做得实在太令人瞠目结舌。李贤和哥哥李弘成了武则天政治生涯中两个本不该成为牺牲品的牺牲品,而在他们身后,两个弟弟也将迎来多舛的命运。

后世的史家都认为,“虎毒不食子”的戒律被武则天一次次地打破,在她的潜意识里,需要把阻碍自己抓住大权的人都扫除干净。然而,不幸的是,除了丈夫李治,在她前面有可能成为障碍的只有她的儿子,因为只有她的儿子才能成为太子,才能接触到未来的皇权。所以,武则天和儿子之间的关系由本应母子连心变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敌对存在。所以有人说,一个人对一件事物迷恋过深,往往就会淡薄其他一切事物,哪怕是骨肉亲情,更何况迷恋上权力这种比海洛因更令人上瘾中毒的致命毒剂。

武则天确实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不惜扫平一切障碍,在李氏家族中,皇嗣因此而遭殃的大有其人,据有人统计,以《旧唐书》所载皇族子弟215人为参考,非正常死亡的约有113人,其中武后掌权时被杀的占到60%,加上流放、潜逃的,则占到73%。李唐皇族的女眷与亲友也有数百家遭受屠杀,被杀者皆就地草草掩埋,年幼的则沦为官奴,“唐之宗室至是殆尽矣”。下面是高祖太宗嫡系子孙的死难情况的其中一部分。

高祖诸子:

韩王元嘉灭门;

鲁王灵夔三孙存;

霍王元轨灭门;

舒王元名灭门;

故虢王凤之子东莞郡公李融幸存一子;

故道王元庆之子广汉郡公李谧灭门;

故密王元晓之子南安王颖幸存一子;

故滕王元婴有子六人,皆灭门;

故郑王元懿幸存二子。

太宗诸子:

越王贞灭门;

纪王慎皆灭门;

故蒋王恽之子汝南郡王李玮幸存一子;

故蜀王愔之子广都郡王李畴灭门,承嗣的蜀王李璠灭门;

故曹王明之子零陵郡王李俊灭门,黎国公李杰幸存一子。

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物,逝者如东流水,而到了今天,惊心动魄的屠杀也终究将化为史书中平淡超然的文字,令人唏嘘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