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临江“三孔”_“三孔”的济世人生

临江“三孔”_“三孔”的济世人生

时间:2022-08-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新喻、峡江、新淦、清江的不同说法,无论“三孔”的籍贯属于临江府治下的哪个县,“三孔”为临江人,历代皆无异说,因此我们可以毫无疑义地称他们为“临江三孔”。“三孔”与“二苏”并提,可见在当时“三孔”享有与苏氏兄弟同样崇高的声誉。

临江“三孔”_“三孔”的济世人生

宋苏颂撰《中书舍人孔公墓志铭》云:“远矣孔氏,四十八世,曲阜旧封,褒成是继。旁支屡迁,或越或冀。新淦之族,源同流异,是生紫微,凤举鸿仪。父子昆弟,出逢圣时,高文大策,陈当世之宜。嘉谟谠议,为天子所知。”“至是,公又以文名振场屋,二季武仲平仲相继举太学试,南京皆取甲等。故当时语文学高第者,以公家为甲族焉。”文仲、武仲、平仲三人于北宋一朝声势大盛,号为“三孔”。

《宋史·孔文仲弟武仲平仲列传》(卷三四四)云:“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关于其籍贯,学术界的争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宋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编纂的《新喻县志》等称“三孔”为临江新喻人,明清的《临江府志》说他们是临江峡江人,清代《江西通志》和《民国江西通志稿》又称他们为临江军新淦人。唐圭璋先生《全宋词》收录平仲传世的唯一词作《千秋岁》,将作者定为清江人。如此四说并存,又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使得很多人都对“三孔”的籍贯莫衷一是。按照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来讲,当时的临江军辖清江、新喻、新淦三县,明代改军为府,嘉靖五年析新淦地置峡江县至今,故明清两代临江府辖以上四县。对于新喻、峡江、新淦、清江的不同说法,无论“三孔”的籍贯属于临江府治下的哪个县,“三孔”为临江人,历代皆无异说,因此我们可以毫无疑义地称他们为“临江三孔”。

“初,文仲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他们主要活动于北宋熙宁、元丰、元祐、绍圣时期。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黄庭坚有诗赞三孔:“二苏上联璧,三孔立分鼎。”(《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诗》)“三孔”与“二苏”并提,可见在当时“三孔”享有与苏氏兄弟同样崇高的声誉。著名诗人苏辙亦有诗云:“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其一)可见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在北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孔文仲(www.guayunfan.com)

孔文仲,字经父,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生。作为“三孔”的长兄,自幼勤奋好学,知识广博。《宋史》本传说他“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他六七岁时就能作诗,有一天他的父亲召他应对宾客,客人以“莲实”为题让他作诗。文仲下笔立成,其中一联是这样的:“一茎青竹初出水,数个黄蜂占作窠。”话虽未工,而比类亲切,当时就被誉为“神童”。可以说他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学习刻苦,博闻强记,遍览诸子百家。北宋宰相苏颂《中书舍人孔公墓志铭》中称赞他“经史传注、百氏子集,外至于天文、律历、算术之书,无不识于心而诵于口。其议论浃洽,讲解精辟,诸宿儒老生往往不能出其右”。

嘉祐六年(1061)孔文仲二十九岁时,赴京城开封参加礼部会试,因其文卷辞赋清新明丽,策论博大精深,提出了“用言纳谏,惜民,宽刑罚,选拔人才重德行、文辞”等很有见地的观点,加之文章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说理周密,无懈可击,具有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荀况和汉代辞赋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的文风,尚书省考官吕夏卿阅卷后爱不释手,击节叫好,呈报主考官,文仲高居榜首。随之殿试中了进士丙科,初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余杭尉,主管一县军事,维护全县社会治安。

文仲为人恬介自守,不搞歪门邪道,不请客不送礼,不巴结上司,不编织关系网,也不去寻找保护伞。任职期间,有一次转运使在杭州召集研究有关司法工作方面的问题。转运使是他的顶头上司,这么好的机会有些人巴结都还来不及呢,但他就是不去打点,不肯多待一会儿,事情一完毕就策马回家,不再拜访。别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问他为什么不去转运使家拜访一下,他说“于府无事也”,事情办完了,还去府上造访干什么呢,没有这个必要。领导见他如此清正廉明,办事干练,又有才华,不久将他升为台州推官。台州是个经济发达的大州,推官是主管境内司法、刑狱的官员,把他安排在这样一个地方,分明是器重他。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变法,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及农田水利法。三年(1070),文仲应贤良方正科,论在第一,制策入三等,而这篇制策就直指当时的熙宁变法,大力论证王安石所建立的管理财政、训练军队的理论和所采取的方法是错误的,对王安石的“免疫法”也提出了反对意见,于是被发还台州军事推官本任,升官之路受阻。

文仲被罢官后,潜心研究学问和著书立说,并积极参加欧阳修的文学革新运动。吴充任丞相时,欲将孔文仲充入馆阁,但有人忌讳他对王安石变法的直率批评,只得降为国学直讲。当时学者皆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求得功名,他却不研习王安石著作,朝廷以其不适合在国子监讲课,以三班主簿的头衔将他外放为地方官,出任保德军通判(治所在今山西保德)。当时征西夏数十万人来往境上,经久不懈,边人厌倦困苦,面对此情,他上书上报朝廷,陈述这样做有三不便:一是大军没有出征,而运送粮草的丁夫预先集中;二是从河东山西雇用民夫前往河西走廊,劳民伤财;三是各路军马从不同地区出发,首尾不能接应。虞、夏、商、周盛世时,未尝没有外族欺侮,也一样有边患,根治之法不在于用武力去征服,而应该用温和的怀柔政策去化解。所言非常直率。元祐初年(1086)宋哲宗赵煦召文仲为秘书省校书郎,掌管皇家藏书的校勘工作,订正讹误,随即改任礼部员外郎,又升任起居舍人,跟随皇帝的左右。不久又被提拔为左谏议大夫,掌朝臣规谏,属中央高级官员。后又因上书“论青苗、免疫,首困天下,保甲、保马、茶盐之法,为遗流蠹”,必须尽快废除,故又在元祐二年(1087)改任中书舍人,承办国家各项文书,起草皇帝的诏令。

元祐三年(1088)春,文仲被任命为同知贡举,但因病仍坚持“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终于病情加重,考试结束回到家就去世了。据记载,孔文仲死后,“士大夫皆失声。苏轼拊其柩曰:‘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为人如此正直,在当时是个难得的好官。

文仲著作有《孔文仲文集》五十卷,《唐书集注》一百三十卷,《清江三孔集》有两卷。他的词赋赡丽,议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扬雄。《宋诗鉴赏辞典》有其五律诗《秋月·其一》:“孤枕夜何永,窗破秋已寒。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这首诗是他遭罢官赋闲在家百无聊赖的凄苦生活和痛苦心情的写照。首联两句通过互衬互补的笔法,既写出了节候和环境,又写出了清贫、孤寂的心绪。长夜难眠,心事重重,透过“破窗”,只见秋月当头,寒气袭人;在辗转反侧之中,刚刚蒙眬入睡,不知何时飘来几朵乌云,便随着飒飒寒风,飘洒起淅淅沥沥的秋雨。这自然引出了颔联,以寒酸之语,刻画出诗人两袖清风、贫困潦倒之时的凄苦形象和心情。颈联承上转入对自己壮志未酬的刻画。诗人怀抱利器,心念社稷,本想奋发有为,但利剑的“锋锷”却被摧折了。诗人以猛禽自比,本想奋飞万里,但现实却硬使自己垂下了羽翼。这两句诗人用贴切的比喻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尾联直抒胸臆,描述心中悲苦,平生心高志远,气冲斗牛,想不到却落得清夜无寐,涕泪涟涟。文如其人,质朴无华。

二、孔武仲

孔武仲,字常父,庆历二年(1042)生。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孔武仲自幼聪慧好学,刻苦努力,喜欢写文章,随父游历四方,大长见识,博学多才。嘉祐七年(1063)国子解魁,嘉祐八年省试第一,中进士甲科第六,这是继文仲中进士两年后孔氏兄弟又一中进士者。他明礼仪,尤孝悌。一开始是担任襄阳谷城县(今湖北谷城)主簿,掌管文字工作。因学识渊博,熙宁四年前后选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教授。继而调入京城,任国子监直讲。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是直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此时正遇父母双亡,悲哀过度,身心交瘁,导致右臂瘫痪。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宰相,实行变法。武仲和他的哥哥文仲观点一致,是新法的反对派,自然不会得到重用。熙宁七年调为江州(今九江)军事推官,元丰二年(1079)为扬州教授,元丰三年为信州(今上饶市)从文兼信州学官。这么多年一直仕途不佳,但孔武仲却创作不止,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办完分事之后即在书房收集所写文章,选择写得比较好的编成一本书,冠以《南斋集稿》,有议论、叙说、颂赋、启状、祭文等若干篇,还有古律诗若干首。

元丰六年冬,武仲在信州任满三年,从湓城(今九江)北渡长江,进京述职。此时正值冬去春来之际,寒冷与温暖交替,霰雪纷飞,草长花开,途中一人单独行走,没有朋友谈笑之乐,没有妻儿相伴,景色非常之萧条,苦寒之寂寞,郁结于心,寄情于文字,写下诗文60余篇,合编为《渡江集》。

元祐元年(1086),反变法派高太后执政,孔武仲时来运转,首先调入京城,任秘书省正字。正字,官名,与校书郎同掌校正书籍,应校《资治通鉴》。元祐三年为集贤校理,主管校正皇家宫廷藏书。元祐四年又提为中书省著作郎,掌管国史编修。元祐五年兼侍讲,在迩英殿给皇帝讲课。元祐六年升起居舍人,几个月后,拜中书舍人,在学士院值班,由皇帝直接领导,受到极大恩宠。孔武仲还经常上殿陈述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对朝廷讨论皇帝到京城北郊祠庙中祭祀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些都被采纳。元祐六年八月,晋升为给事中,这是门下省相当重要的职位,职责是批驳违犯国家方针政策的事情,纠正国家错误的政令。后来被提升为礼部侍郎。

但仕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原变法派对他扶摇直上开始妒忌和非议,孔武仲开始从自己官途的顶峰下滑。几年后以宝文阁待制出任洪州(今南昌)知州。绍圣三年(1096)调任宣州(今安徽宣城)知州。因朝廷党派斗争激化,“坐元祐党压职”,未赴任。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继续推行新法,党争又起,武仲被罢官,在池州(今安徽贵池)定居,从此专事文学研究,与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交往非常密切,诗词酬唱,信书不绝。元符元年(1098),即文仲卒后十年武仲也去逝了,终年五十七岁。

孔武仲的著述是三兄弟中最多的一个,但很多未传下来。《诗说》,《书说》十二卷,《金华讲义》十三卷,《孔氏奏疏》三卷,《孔氏杂说》一卷,《南斋集稿》《内外制》《清江三孔集》十七卷,共一百余卷。在诗词歌赋方面,他认为应以迂回曲折之笔,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时事进行讽谏。

三、孔平仲

孔平仲,字毅父,亦作义甫。庆历四年(1044)生,生性耿直,《乞巧》诗云:“我欲守拙性,浩然镇轻浮。”在父亲的引导下,在两位兄长的带动、帮助下,平仲也勤学苦读,不甘落后,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他的学问也大有长进,知识与日俱增。

英宗治平二年(1065),孔平仲赴京赶考,登进士第,初任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主簿。熙宁三年(1070)又应贤良方正科。熙宁八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推行新法。平仲在职过程中言谈举止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对新法的反对,因而被贬谪到地方做官,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州学教授,因为这里是当年的鲁国,孔丘故乡,所以经常馆舍云集,再加上在密州又喜得二子,加上原来就有三个儿子,五子绕膝,日子倒也过得惬意。随后调往衢州任推官,掌管一州的司法和刑狱。

元祐元年(1086),高太后听政,重新起用孔平仲,将他调回开封任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升为著作郎,加虔州(今赣州市)骑都尉,以示恩宠。本来此回可与家人团聚,但无奈双亲均已去世。

元祐二年三月授太常博士。次年孔平仲大哥孔文仲因带病上班,劳累过度,不幸病逝。朝廷为表彰这位劳苦功高之臣,特下诏书,任命孔平仲为江东路运使判官(治所在今南京),扶柩南返,就近料理孔文仲丧事。丧事料理完毕后,调任提点江浙铸钱(今江苏浙江),掌管全路铸造钱币。因平仲政绩突出,马上又晋升为京西(今洛阳)刑狱。此地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人烟稠密,主管此路司法和刑罚,任务之重、责任之大可想而知。元祐四年年六月因政绩突出,奉调回京,充秘书阁校理、朝散大夫,加护军。

元祐八年,高太后逝世,哲宗亲政,想挽救危局,改变内外交困的形势,继续实施变法,不加选择地重用变法派,孔平仲又开始遭到排挤。绍圣三年(1096),平仲被外调至衡州任知州(今衡阳),因不推行常平法(即青苗法),被变法派董必弹劾,说他不按常平法管理粮食,胡作非为,慷慨开仓给老百姓发放粮食六十万石,朝廷把他打入潭州(今长沙)监狱。平仲不服,在狱中上疏,说仓库中的官米已经储存了五年半,腐败变质,很快不能食用了,我到任后正好碰上饥荒,百姓缺粮,我趁机打开仓库,将这些变质的粮食发放给老百姓,让百姓赖以充饥,渡过灾荒。否则这些粮食将化为泥土,成为废弃之物。我这样做一举两得,既使百姓维持了生命,又使他们对朝廷感恩戴德,有何不可?皇帝接到他的辩护奏章,觉得言之有理,就将他从牢中放出,总算免除了牢狱之灾。随后调任韶州(今韶关)知州。

元符元年(1098)五月,孔平仲再一次上疏,议论朝政,从宋神宗皇帝实施新法谈到当今皇上的施政方针,但哲宗对他反对新法非常不满,又把他贬为惠州(今广东惠阳)别驾。别驾是州里的小官,实际是流放边关,但考虑他是旧臣,给他一点面子,将他于英州(即英德府,辖区仍在韶关境内)安置,省却奔波劳累之苦。

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由向太后执掌军国大事,召孔平仲返回京城,拜户部、金部郎中,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和国库等,相当于中央正司级干部。因为人刚正不久又被外放,出任永兴路(今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区)提举刑狱,管辖区内的司法和刑罚。但好景不长,崇宁元年(1102),向太后死,徽宗主政,让蔡京出任宰相,重用童贯等“六贼”,他们以推新法为名,搜刮民脂民膏,打击元祐旧臣,定元祐党籍,三孔皆入党籍。面对其间的种种变故,平仲愤怒之极,作诗道:“宁采粪上英,莫折园中柳。人情愈薄恶,变态在回首。纷纷苦相攻,把臂曾缔友。”(《宁采》)平仲此受牵连,再次被撤职罢官,主管兖州(今山东瑕丘城)景灵宫,做了一个宫庙之官。卒于崇宁二年(1103)。

孔平仲长于史学,工文辞,富于辞藻,著有《珩璜新论》《续世说》《孔氏谈苑》《朝散集》等。他的诗富有现实内容,如《铸钱行》揭露铸钱扰民:“三更趋役抵昏休,寒呻暑吟神鬼愁。从来鼓铸知多少,铜沙叠就城南道。钱成水运入京师,朝输暮给苦不支。海内如今半为监,农持斗粟却空归。”《熙宁口号》数首,有的歌颂新法的成效,有的指出新法的弊病。他的诗豪放流丽,近于苏轼,如《霁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诗的开头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看夜色在前,而梦觉在后;颔联出句又先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写眼前“淡月笼云”景色;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末联由夜推想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明日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还有佳作如《禾熟》:“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用清新平和的语言,娴雅恬适的情致,勾画出一幅明爽清丽的丰年气象图。《宋诗鉴赏辞典》里还有其名作《代小子广孙寄翁翁》:“爹爹来密州,再岁得两子。牙儿秀且厚,郑郑已生齿。翁翁尚未见,既见想欢喜。广孙读书多,写字辄两纸。三三足精神,大安能步履。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何时得团聚,尽使罗拜跪。婆婆到辇下,翁翁在省里。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爹爹与奶奶,无日不思尔。每到时节佳,或对饮食美。一一俱上心,归期当屈指。昨日又开炉,连天北风起。饮阑却萧条,举目数千里。”全诗以诗人长子广孙的口吻,详细地向爷爷报告诗人来密州后又生两个儿子,包括小弟弟牙儿和郑郑各自的性格特点、生长情况。其次报告了广孙自己努力读书、写字,以及爷爷见过的大弟三三、二弟大安的状况。诗中问候了爷爷、奶奶和曾祖母,写出全家对老人的惦记与思念,以及盼望团聚的心愿。篇末四句以北地严寒的景象,衬托亲人不在此,饮宴无欢乐的深厚的骨肉之情。整首诗以儿童语气描述,显得格外浑朴自然。

三孔兄弟在北宋政坛上,以刚正不阿而备受瞩目。周必大曾说:“本朝人物,至元祐而盛。其兄弟杰然,则有临江之孔氏。曰文仲,字经父;曰武仲,字常父;曰平仲,字毅父。”他们主要活动于北宋熙宁、元丰、元祐、绍圣时期,三人进士及第后相继入仕,为官清正,才识卓著。因反王安石新法而历官出处,一波三折。孔氏兄弟在风云变幻的朝政中,饱尝着政坛的叵测与动荡。但三孔兄弟并没有因此而抑郁终老,而是更加鲜明地保持着自己畅快直言的忠贞气节,并用自己厚实深刻的文字抒发胸臆,“指点江山”,继而纵身文坛,彪炳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