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萧何、曹参_萧规曹随,无为而治_古代宰相故事

萧何、曹参_萧规曹随,无为而治_古代宰相故事

时间:2022-04-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萧何、曹参_萧规曹随,无为而治_古代宰相故事汉高祖刘邦在夺天下坐江山的过程中,两位同乡朋友出力很大。萧何、曹参于是派了吕雉的妹夫樊哙,去芒砀山召回刘邦。萧何、曹参带领众人,坚持要立刘邦。萧何、曹参始终追随刘邦,一主文事,一主武事,分别成为出色的文官和武将。在刘邦进军关中途中,萧何参与高层决策,并负责后勤事务。萧何照办,把兄弟儿孙等十余人,都送往前线。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萧何、曹参_萧规曹随,无为而治_古代宰相故事

汉高祖刘邦在夺天下坐江山的过程中,两位同乡朋友出力很大。他俩就是萧何和曹参,后来都当过丞相,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很大贡献。

萧何(公元前?~前193年)和曹参(公元前?~前190年)都是沛县人(今江苏沛县)。青年时代,萧何任沛县主吏,曹参任沛县狱掾,属于县令的辅助官吏。刘邦任沛县泗水亭长时,萧何和曹参便和他结为好友,给予他多方面的照顾。比如,刘邦一次带领民夫赴咸阳服徭役,同事们各送三百钱作为盘缠。而萧何却送了五百钱,以示格外关照。刘邦性格粗犷,放浪形骸,不拘小节,近似无赖,在沛县境内口碑不佳。萧何和曹参却认定,刘邦是个干大事的人,日后必有出息。因此,不管别人怎样评价刘邦,他俩坚持和刘邦交好,矢志不渝。

秦朝末年,刘邦上了芒砀山(今安徽砀山南),落草为寇。沛县令将刘邦的父亲刘执嘉和妻子吕雉抓捕入狱。萧何和曹参利用分内职权,积极活动打点,使他们很快得到释放。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犹如燎原烈火,声势浩大。沛县令为了自保,准备响应起义。萧何、曹参趁机说:“大人是朝廷官员,今欲起义,沛县子弟恐怕不会随从。大人不妨召回沛县流亡在外人员,可得数百人,这样众人就会服从号令。”沛县令表示同意。萧何、曹参于是派了吕雉的妹夫樊哙,去芒砀山召回刘邦。

刘邦部下已有五六百人,应召赶回沛县。可是,沛县令却改变主意,不想起义了,命人关闭城门,严防死守,还要杀害萧何、曹参。萧何、曹参设法逃脱,归附刘邦。刘邦下令围城,并将书写的文告射入城中,说:“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县令守城,诸侯并起,必将屠戮城池。尔等可共诛县令,择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可保全家室。不然,父子俱死,无益也。”城内百姓读了文告,痛恨朝廷官吏,群情汹汹,杀了沛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并要拥立刘邦为县令。刘邦故意推辞。萧何、曹参带领众人,坚持要立刘邦。刘邦也就应允,当即举行祭天仪式,任职主事,其头衔称“沛公”。萧何、曹参、樊哙广招沛县子弟入伍,刘邦的队伍一下子发展到三千多人。(www.guayunfan.com)刘邦起义后,转战南北。萧何、曹参始终追随刘邦,一主文事,一主武事,分别成为出色的文官和武将。在刘邦进军关中途中,萧何参与高层决策,并负责后勤事务。曹参统领军队,攻城略地,所战全胜。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攻进关中,驻军灞上(今西安东南),约降新立的秦王子婴。子婴走投无路,只能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将士们忙于争抢秦朝府库里的金银珍宝,刘邦则住进咸阳宫,陶醉在美酒女色之中。唯独萧何,一不贪财,二不恋色,径直去丞相府,把秦朝的图书、档案等,全部收藏起来。这些图书、档案,记载着秦朝的律令和各地户口、土地、赋税等情况,对于建立全国政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刘邦在樊哙、张良的劝说下,封了秦朝宫室和府库,回军灞上,宣布了约法三章。尔后,经过鸿门宴,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了十八个王。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占有巴、蜀之地(今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四川中部)。刘邦对此非常不满,很想和项羽决一死战。武将樊哙、周勃灌婴等全都附和。萧何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竭力反对,说:“现在和项羽决战,那是死路。”刘邦询问原因。萧何说:“现在敌强我弱,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古语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陛下现为汉王,经略汉中之地,恰好应了‘天汉’之说,正是吉瑞的象征。臣愿陛下速到南郑去,养其民以致贤人,积蓄力量,还定关中,天下可图也。”这番话表明了萧何的远见卓识。刘邦同意,率领部队,去了南郑。途中,他接受张良的建议,焚烧了栈道,以麻痹项羽及其封于关中的三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刘邦到了南郑,即任命萧何为丞相,作为第一辅臣。著名军事家韩信脱离项羽,投奔刘邦,不被看重,旋即不辞而去。萧何认识到韩信具有超人的军事才干,夜追韩信,被传为千古佳话。萧何反复劝说刘邦,若想夺取天下,那么就一定要重用韩信。刘邦正缺少一位军事统帅,接受萧何的建议,筑坛拜将,正式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萧何推荐韩信,说明他慧眼识人,襟怀宽广。

刘邦得了韩信,如虎添翼。公元前206年8月,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东)”的计策,打败章邯、司马欣、董翳,平定了关中大部分地区,并打通了东进的道路。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帷幕。

刘邦将王都迁至栎阳,然后率兵东进。萧何作为丞相,镇守关中,筹集粮草、兵员和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保证前方供应。楚汉战争中,刘邦打了很多败仗,全赖萧何在后方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他才能再整旗鼓,重新振作起来。刘邦倚重萧何,赋予他“便宜施行”、“专属关中事”的权力。就是说,萧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断关中的所有大事。但是,刘邦对于萧何还是存在戒心的,须知萧何稍有异心或怠慢,便可置刘邦于死地。因此,在楚汉战争相持阶段,刘邦多次派人慰劳丞相。显然,慰劳是假,疑忌是真。萧何的门客鲍生看出了其中的门道,提醒萧何说:“现在,大王亲临战场,出生入死,而不断派人慰劳丞相,这是为何?他是对大人不大放心哪!为大人考虑,莫如把兄弟儿孙等,都送去前线,参加作战。这样,大王的疑心自会消除。”萧何照办,把兄弟儿孙等十余人,都送往前线。果然,刘邦大悦。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当了皇帝,建立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汉城)。刘邦总结夺得天下的原因,提出了著名的“三不如”,其中之一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刘邦封赏功臣。群臣争功,岁余不决。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一些武将不乐意,说:“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功小功不等。而萧何没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没有参加战斗,显居臣等之上,何也?”刘邦不动声色,询问说:“诸君知猎乎?”众将回答说:“知之。”刘邦说:“知猎狗乎?”众将说:“知之。”刘邦说:“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令指示兽之所在者,人也。诸君出击捕捉到兽,功狗也。至于萧何,发令指示兽之所在,功人也。诸君独以自身随我从军,多者亲属不过二三人,而萧何全家共有十八人随我从军,功不可忘也。”众将听了“功狗”、“功人”的比喻,面面相觑,无话可说。

曹参早就封为建成侯,出任将军。楚汉战争中,他又多次建功,一度任代理左丞相,改封平阳侯。史载,曹参在历次战斗中,攻破两个诸侯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诸侯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侯、御史等各一人,真可谓是功勋显赫。刘邦封赏功臣后,还需要排定功臣们的位次。许多人首推曹参,说:“平阳侯曹参作战英勇,身受七十余处创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当排在第一位。”刘邦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却又不便明说。谒者鄂千秋揣摩刘邦的心思,进言说:“群臣的说法不对。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皇上与楚军相拒五年,失军亡众,数次败逃。萧何不用皇上诏令,就从关中输送大量军备和数万兵力。汉军和楚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对峙时,汉军缺少粮食。萧何就在关中征粮,通过漕运,送达前方。陛下无法在山东(指华山以东地区)立足,萧何却保全了关中,作为陛下的根据地。这是万世之功也。因此,不应以一时之事而加于万世之功之上,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这话正中刘邦下怀。于是,刘邦决定萧何排在功臣首位,并特许他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快步行走)。此外,还封赏萧何父母、兄弟十余人,赐予食邑。刘邦再给萧何增加二千户食邑,戏谑地说:“当年,我带领民夫赴咸阳服徭役,你多送了我二百钱,这就算是报答吧!”鄂千秋进言有功,被封为安平侯。

西汉初建,经济破败,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萧何辅佐刘邦,制订治国方略,规划长远蓝图,他所收藏的亡秦图书、档案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围绕“与民休息”的中心,提出许多建议,如复员军队、招抚流亡、释放奴婢、鼓励农桑、减轻赋税等,千方百计促使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发展农业生产。他还强调法制,主持制定了《汉律》。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发出一系列的诏令,并由萧何组织施行,很快收到效果。公元前200年,萧何主持修建的长安长乐宫、未央宫竣工,巍峨高大,金碧辉煌。刘邦觉得过于奢丽,愤怒地说:“天下凶凶,劳苦数岁,成败尚未可知,建造宫室何必这样铺张?”萧何说:“正因为天下没有安定,所以要建造这样的宫室。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丽不足以重威。当然,后世还是不要超过这样的标准为宜。”

刘邦所封的异姓诸侯王相继叛乱,刘邦为此东征西讨,花费了全部精力。公元前196年,陈豨(豨,读作希)叛汉。刘邦率兵镇压。韩信已从齐王、楚王降为淮阴侯,暗中与陈豨保持着联系,图谋进攻皇宫,杀害皇后吕雉等人。吕雉设下计谋,命萧何诓骗韩信入宫,加以诛杀。萧何与韩信私交很好,而且韩信拜将,封王封侯,萧何功不可没。这时,为了大汉的利益,他不得不服从吕雉的命令,诓骗韩信入宫。结果,韩信遭到杀害,萧何的个人品质因此留下一道不光彩的阴影,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这件事。

韩信谋反事件,再次引起刘邦对于萧何的疑心。他派使臣拜萧何为相国,增封食邑五千户,而且由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作为萧何的侍卫。众人都向萧何贺喜,独有一个叫做召平的人向萧何吊丧。召平对萧何说:“祸自此始矣。皇上征战在外,风餐露宿,而大人安居于内,不被矢石。皇上加封大人,还派侍卫保护大人的安全,貌似尊崇,实际上是因韩信谋反,皇上疑忌大人哪!这不是尊崇,大人应辞封勿受,而且应把家产充作军需,消除皇上疑心。”

萧何摇头苦笑,按照召平的话去做,姑且免祸。接着,淮南王英布(黥布)反汉,刘邦率兵征讨。他身在前线,心系长安,唯恐萧何步韩信、英布的后尘。他时时派人侦察萧何的行动,发现萧何一如既往,抚慰百姓,鼓励耕作,同时还把自家的财物用以佐军。刘邦不禁又狐疑起来,萧何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时,有人警告萧何说:“大人快要灭族矣。大人贵为相国,功劳第一,无以复加。大人当初入关,本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更加附从。皇上一再派人询问大人的情况,实是畏惧大人功高震主,倾动关中。为大人着想,可以多买田地,而且要胁迫百姓,以低价出售,自我毁坏名声,皇上心中必安。”

萧何哭笑不得,只得用“自污”的方法,自己作践自己,在百姓心目中造成贪婪爱财的印象。没料想这一手果然灵验。刘邦回归长安,数千百姓拦路告状,都说萧何强以低价,收买了他们的田地。刘邦大喜,回到宫中,把收到的许多状子掷给萧何,笑着说:“相国就是这样利民的吗?你呀,自己去向百姓请罪吧!”

萧何一贯勤于民事,但为了自保,不得不“自污”,真是一大悲哀!但是,他毕竟是位贤相,始终关心百姓疾苦。不久,他又为民请命,说:“长安土地狭窄,上林苑多有空地,白白荒芜,实在可惜。不如把它们分给百姓垦种,百姓收获了粮食,谷草可以喂养牲畜。”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认为萧何又在讨好百姓,收买民心,恼怒地说:“相国多收商人财物,却来算计朕的上林苑,岂有此理!”他竟下令,将萧何关进监狱,戴上枷锁,交由廷尉审讯。

萧何无从分辩,身心受到巨大打击。一个姓王的卫尉伺候刘邦,小心地说:“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竟将他逮捕下狱?”刘邦说:“朕听说李斯相秦始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己承担。现在,相国收受商人贿赂,打朕禁苑的主意,意在自媚于民,所以朕要治治他。”王卫尉颇有胆识,说:“职责所在,为民请命,这是好宰相应做的事情。陛下怎能怀疑他收受贿赂呢?试想,楚汉相拒,陈豨、英布反叛,陛下长年在外,相国独守关中,举足轻重。当时,萧何若有异图,稍有动作,那么函谷关以西地区,就不会归陛下所有。萧何那时尚且不考虑自身利益,现在又怎会贪图商人之利呢?况且,秦朝之所以灭亡,在于皇帝不知自己的过失,李斯分担皇帝的过失,何足效法?臣以为,陛下不应把萧何想得那样浅薄。”

王卫尉这番话很有见地。刘邦尽管心中不快,但还是释放了萧何。萧何年老,行动已很迟缓,赤脚拜见皇上,表示谢意。刘邦讪讪地说:“相国回家休息吧!相国为民请命,我不批准,我不过是像夏桀、商纣王一样的君主,而相国是贤相。我将你下狱,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啊!”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萧何拥立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两年后,萧何生了重病。病危之时,汉惠帝前往探视,咨询国事,说:“相国百年后,谁可顶替你的职位?”萧何说:“知臣莫如主。”汉惠帝说:“曹参如何?”萧何挣扎起来叩头,说:“陛下得人矣,臣死不恨矣!”

萧何虽然一度“自污”,但是治家勤俭,不贪不奢。有限的田宅均处于偏僻之地,府第不建高大的围墙。他说:“后世儿孙贤明,可以学我俭朴的样子,不贤明,也不怕被权势之家所夺。”萧何死后,谥曰文终侯。

曹参在各位功臣中排在第二位,但并未在朝中任职,而是出任齐王刘肥的相国。刘肥是刘邦的长子,齐国又是个大国,刘邦任命曹参为齐相,也算是重用。期间,曹参曾率齐国军队,参加平定陈豨、英布的叛乱。曹参相齐,向一位盖公请教治国安邦的计策。盖公讲出一番“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道理,意思是当政者要简政安民,国家自会安定。这种思想,叫做“清静无为”,或“无为而治”。这话据说出自黄帝和老子的经书,故又称“黄老之学”,或“黄老政治”。曹参用这种思想治理齐国,大见成效,因而人们皆称他为贤相。萧何和曹参之间,因为功臣排列位次问题,彼此关系逐渐疏远,或者说存在着隔阂。但是,萧何死前以国是为重,还是推荐了曹参作为自己的继任者。公元前193年,曹参听说萧何去世,立刻吩咐下属整理行装,说:“吾且入相。”下属不大相信。朝廷使者已到,宣布了任命。

曹参成为新任相国,引进和提拔一批务实而不图虚名的忠厚长者,排斥那些舞文弄墨、好生事端的官吏,其他事情就不大过问了。他整天喝酒和聊天,有人请示政事,他就和来人大吃大喝,直至大醉方休。汉惠帝很不满意,心想他是欺朕年少吧?一天,汉惠帝让曹参的儿子曹窋(窋,读作枯)回家责问父亲说:“你身为相国,天天喝酒,不理政务,何以安抚天下?”曹参火了,取了鞭子,抽打儿子,教训说:“你懂得什么?国家大事是该你多嘴的吗?”

次日朝会,汉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鞭笞曹窋呢?是朕让他劝你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问陛下,你同先帝比较,谁更英明?”汉惠帝说:“我哪敢和先帝相比呀!”曹参说:“再请问陛下,我同萧相国相比,谁更贤明?”汉惠帝说:“你好像也不及萧相国。”曹参意味深长地说:“是啊,陛下分析得很对。你比不上先帝,我又不如萧相国。先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制定了各项法令规章,那么,我们只要遵守定制,继续推行,不就是很好了吗?”汉惠帝理解了曹参的用心,说:“很好,就这么办吧!”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典故,叫做“萧规曹随”。其实质就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它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有利于“与民休息”,因而成为西汉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公元前190年,曹参病死,谥曰懿侯。百姓缅怀萧何和曹参两位贤相,作歌唱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