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鸡足山楞严塔的建筑特点及其碑铭校注_谭茂森文存

鸡足山楞严塔的建筑特点及其碑铭校注_谭茂森文存

时间:2023-07-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鸡足山楞严塔的建筑特点及其碑铭校注_谭茂森文存一、楞严塔的建筑特点在中国云南迤西地区,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属,宾川县县城牛井镇西北30千米处,岿然突兀着一座山脉。在众多的宝塔之中,大理崇圣寺三塔久已享誉中外,为许多学者所研究,为许多游客所称赞,而对鸡足山楞严塔的研究,迄今仍属寥寥,乃至未见专文。

鸡足山楞严塔的建筑特点及其碑铭校注_谭茂森文存

一、楞严塔的建筑特点

在中国云南迤西地区,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属,宾川县县城牛井镇西北30千米处,岿然突兀着一座山脉。其间分布有“奇峰幽壑,川月溪泉,贤踪圣路,宝刹琳宫,以及悬虹飞瀑,古木名花”,此即名扬中外、秀甲天下的佛教圣地鸡足山!

鸡足山位于滇西横断山脉的东南边缘,自西北而走向东南,西高东低。其主峰位于四端,因其“孤耸峭拔,顶垂云霞之表,远近仰瞻,状同天柱”,故名天柱峰。天柱峰顶因曾建有铜殿铜佛,故名金顶。金顶海拔3248米,为云南第六高峰。前人曾登临绝顶,引吭放歌:“呜呼高哉!鸡足之危峰,削出天外青芙蓉;兴手不觉摩苍穹,我欲御风游太空!”金顶寺内建有宝塔一座,名曰楞严塔,乃民国时期所建。远眺宝塔,“高耸入云,直冲霄汉”;登塔眺望,“百里山川,俱归杖底”。塔之造型,为正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之高度,达42米;塔之檐级,为13级。

大理地区因其地理位置靠近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故佛教的传入较早。佛教在大理的影响,明清之际,达于鼎盛,晚清以还,逐渐衰微。由于佛教的深刻影响,以致有“苍山与洱海,佛教之齐鲁”的赞誉。《新纂云南通志》105卷《宗教考五》曾载:明万历时,今大理地区即有寺159座,庵27座。真可谓:名山古刹,遍布各地,禅林宝塔,高耸林立。在众多的宝塔之中,大理崇圣寺三塔久已享誉中外,为许多学者所研究,为许多游客所称赞,而对鸡足山楞严塔的研究,迄今仍属寥寥,乃至未见专文。在佛教曾经盛极一时,素有“古塔之乡”美誉的大理地区,楞严塔的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余者不论,仅就外观而言,楞严塔的高度仅次于大理三塔中的千寻塔、弘圣寺中的弘圣寺塔,位列第三;其檐级仅次于千寻塔、弘圣寺塔和祥云县水目塔,位列第四。与被盛赞为“大理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的千寻塔相比较,楞严塔确有着鲜明而突出的特点。(www.guayunfan.com)第一,就时间而言,千寻塔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可谓是千年古塔,历史悠久。而唐代正是佛教在中国大为发展和兴盛的时期,其时,广建寺院,大兴佛塔。因此,崇圣寺、千寻塔等,也就时逢其盛,应运而生。而楞严塔却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年间,其时,佛教在中国早已处于衰微时期,因此楞严塔的建造曾被称为是“浮图的尾声”。但是,唯其如此,从其选址、造型、高度、檐级以及保存完好程度等而论,完全可以认为,楞严塔的建造至少是云南省佛塔建筑中的后起之秀和集大成者!再者,就其结构而言,楞严塔第二层四周,设计者匠心独具、别出一格地建有围栏平台,以供游人亲眼目睹奇异无比的“峰顶四观”,即“东观”红日初升,“千霞灿烂,泰岱之奇”;“南观”彩云飞流,“弥漫虚空,佛光变现”;“西观”苍山洱海,“山水相映,宛如图画”;“北观”玉龙雪山,“玉峰莹洁,晃耀心目”。楞严塔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区域,真是得天独厚,实为其他佛塔所少见或不见。

第二,千寻塔建于闻名遐迩的风景区大理苍山脚下、洱海之滨,位于平地上,固是“高耸入云,雄伟壮丽”,实乃大理地区古塔建筑中的杰作!而楞严塔却是建在“鸡足危峰”之上,势可“穿云阻日”,曾令游人惊叹:“呜呼,高哉!”也有人置身其上,因感叹而吟出了这样的佳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一个“涌”字,一个“耸”字,一个“出世界”,一个“盘虚空”,吟出了塔的高危,唱出了塔的气势!楞严塔亦当是三迤大地佛塔建筑中的瑰宝!再者,千寻塔与楞严塔,一座在洱海之西,一座在洱海之东;一座为千年之古塔,一座为后起之宝塔;一座是平地耸高塔,一座是山高塔更高。两塔各有千秋,相得益彰。诚如《大理古塔》一书所言:“大理三塔、弘圣寺塔、下关佛图寺塔、鸡足山楞严塔等”,同为云南佛塔建筑中的“重要古塔”。它们将“随着历史的步伐,留存下去,几千年,几万年……成为我们教育子孙后代的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

第三,自古以来,塔的建筑无不充满着强烈的宗教内容,或者浓厚的迷信色彩。前者如安放佛祖、高僧的遗骨、牙齿,即“舍利”,埋藏佛教的经藏、文物等的佛塔;后者如道家、堪舆家等为了振兴文风、优化风水,甚或镇压某山某水、某妖某怪等而建造的风水塔,如文笔塔、镇妖塔等。而楞严塔的建造,虽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建于佛教圣地、仿照古典形式、设有券孔、置有佛像等。但从它的主建者、建造背景而论,却更具有突出的政治含义。楞严塔是在1932至1934年间,由云南省主席龙云捐资50万元,民间集资50万元而建的。其时,执政未久的龙云,在滇西地区最后击败政敌胡若愚、张汝骥等,刚刚统一了云南。文献记载:龙云“西征凯旋,路过鸡山……僧人含章、佛耀及宾川县士绅请求重修”。建塔的重要目的之一则在于:“以培名胜,而资纪念。”显而易见,楞严塔的建造与前述的佛塔、风水塔等,其目的不尽相同,不再是为了安放舍利、佛经,镇压某妖、某怪等,而是为了培植鸡足山的“名胜”风采,为了“纪念”西征的“凯旋”、省主席龙云的“路过”等,诚如碑铭所写:在于“永镇山河”,巩固新的政权!再者,不仅楞严塔的主持建造者和主要捐建者是省中政界的主要代表人物龙云,其碑铭的撰写者和书丹者,也分别是身为省务委员的政界要角周钟岳和名满全滇的学界翘楚陈荣昌,而非传统地出自于佛门高僧的手笔。

鸡足山楞严塔

基于上述特点,正如《大理古塔》一书的作者李朝真、张锡禄二位先生所言:楞严塔“虽然建造最晚,但依旧保持和继承了大理古塔建筑的风格,值得我们研究”。1991年,宾川县志编纂委员会所编《鸡足山志》中,“金顶寺”一目中也写道:“楞严塔是民国时期鸡足山唯一的大型建筑。”该书“附录·碑文”一节中,曾收有记述三篇,即明人李元阳《宾苍阁记》、清人李仙根《鸡足山藏经记》、今人李宝钅宣《重修鸡足山寺庙碑记》等,而对于颇具意义的《鸡足山楞严塔碑铭》却独付阙如,窃以为憾。兹特将其碑铭全文录下,并且不揣冒昧,加以校注。既为补苴罅漏,以飨读者游客,尤作引玉之砖,期以深入探讨。

二、楞严塔的碑铭校注

鸡足山楞严塔碑铭位于天柱峰金顶寺,铭文为直排,共21行,满行45字,为颜体楷书。铭文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叙述建塔始末,后部分为铭文正文,碑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立定。碑铭全文如下:

鸡足山楞严塔碑铭

鸡足山楞严塔碑铭[1]

云南地近天竺,濡染佛教最早。[2]而鸡足之胜,尤与海内之普陀、五台、峨眉齐名。[3]山中梵刹、精蓝[4],以百个数。其最高者,为天柱山。一峰耸立,迥出云表。[5]旧有浮图[6],不知建自何时。相传迦叶尊者,入定其下。[7]每值风雨,则光焰熊熊,自塔而起,故世以放光塔称之。绵历岁年,遂至圮废。[8]明御使孙愈贤倡议修复,又得侍御周懋相、刺使李应霖为之助。[9]经七载而落成,名为光明宝塔。清康熙三十年,辛未[10],云贵总督沈阳范承勋[11],巡历金江,因游鸡足,攀登山顶,见庵院多毁于火,惟铜殿岿然独存,询诸寺僧。云:“山为火星,宜以水制之,故旧建天长阁,取天一生水之义。[12]数年前,有游方僧野竹者[13],募资建塔于山顶,火星益炽,以故山宁名寺多遭回禄。”[14]沈阳遂命毁塔建阁,更名天一。尝考释,大错于永历十四年春,修《鸡足山志》并撰《指掌图记》,内云:“四观峰顶佛殿后为天一阁。”[15]则此名非始于沈阳。而宾川州守蒋尔第《天长阁记》谓:“直指朱公颜其门曰天长,盖为国祝矨之意。”[16]则寺僧所云以水制火,乃方士厌胜之说,殊不足据。[17]且塔为孙御使等所重建,亦非游方僧野竹所为。沈阳撰《游鸡足山》及《天一阁记》,皆未深考也。民国十八年冬[18],今省政府主席龙公西巡[19],事毕,还登鸡足山,遍历寺观,以天柱为鸡足山形胜最佳处,而光明旧塔又为迦叶灵迹之遗,未可听其颓废,遂发宏愿,重建斯塔,更其名曰:楞严。[20]塔为方形,仍依原址,内分七级,外十三级,高营造尺一十四丈,塔基广十余丈。规式既定,爰醵巨资[21],命大理绥靖处主任史华,集附近各县官绅,暨鸡足山各寺住持,鸠工庀材[22],克期督造。经始于民国二十一年春,至二十三年冬而告成。斯亦足以显法界之庄严,增名山之胜迹也已。[23]董其事者,贻书嘱记其本末,因为之铭曰:[24]

窭卢播陀,唐言尊足。[25]四距齐分,三峰敛覆。[26]天柱钟灵,然高矗。[27]近瞩银苍,远瞻雪岳。饮光尊者,承事释迦。[28]灵山之会,纱契拈花。[29]授衣传法,金缕袈裟。[30]入山仗锡,席草结跏。[31]灵宇既开,法流斯达。[32]薙草开林,崇基表刹。[33]宝铎鸣风,金盘曜月。[34]香蔼旃檀,呗宣铙钹。[35]山巅平阜,有堵波。[36]造疑阿育,高胜乾陀。[37]灵栖轮相,光耀崇阿。[38]既颓复建,孤耸无颇。[39]诸天所庇,四众斯和。[40]勒铭刊石,永镇山河。

剑川周钟岳谨撰(章)[41]

昆明陈荣昌敬书(章)[42]

大中华民国二十有二年岁次癸酉夏四月浴佛后五日[43]

(作者附言:拙文撰写之中,承蒙云南大学图书馆张顺琼老师大力协助,谨表深切谢忱。)

(原载《云南鸡足山文化与旅游研讨会文集》,云南大学、民革云南省委编印,1998年10月)

【注释】

[1]此碑铭转见于李朝真、张锡禄《大理古塔》图版二十九。该图版中有字迹不清者,参照其他有关资料考证补全。楞严塔:塔名取自佛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名。此经名简称《首楞严经》,意为“一切事究竟巩固”。塔取名楞严,即含“巩固”“永镇”之意。

[2]天竺:印度的古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滥波国》:“详夫天竺之称,旧云身毒,今从正音,宜云印度。”濡染:沾染,感染。此处作接触解。

[3]普陀:即普陀山,又名桷岑山,位于浙江舟山市,四面环海,风景秀丽,相传汉桷福炼丹于此。五台:即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五台巍然,雄伟壮丽。峨眉:即峨眉山,又名光明山,位于四川峨眉山市,有峰相对,形如峨眉,故名。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与安徽青阳县九华山,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4]梵刹:梵,意为清净。刹,意为地方。梵刹,即清净的地方,后为佛教寺院的别称。唐唐彦谦《游南明山》:“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精蓝:犹精兰、伽蓝,意为僧众所居园林,亦即佛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旧有一千四百伽蓝,多已荒芜。”

[5]迥出云表:迥,远貌。云表:高层的云。

[6]浮图:亦作浮屠,梵文的音译,意为佛、塔等,此处为塔。《魏书·释老志》:“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7]迦叶尊者:迦叶,全名为摩诃迦叶波;尊者,佛教对和尚的尊称。迦叶尊者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释迦涅?后,他为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入定其下:入定,原指僧人坐禅时,心神不散,而人安静不动之禅定状态,此处谓迦叶尊者涅槃于该浮图之下。鸡足山传说:摩揭陀国释迦牟尼,先命报晓金鸡来到神州,选择道场,以便传经布道,普度众生,结果选定鸡足一山。继派弟子迦叶尊者,怀抱金缕袈裟,携带舍利佛牙,来鸡足山开辟山林,建筑寺院,弘扬佛法,后即“入定”鸡足山华首门。

[8]绵历:经历,连续。汉张衡《思玄赋》:“绵日月而不衰。”圮废:圮,音痞,毁坏,坍塌。宋苏辙《东轩记》:“支其欹斜,补其圮缺。”

[9]御使:官名,秦以前本为史官,后为职官,明时置监察御使、巡按御使、巡漕御使等。侍御:即侍御史,官名,秦始置,历代因之,明时指监察御使。刺使:官名,西汉始置,为州一级行政长官,常与“太守”用作知州的别称。

[10]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辛未: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康熙三十年辛未,即为1691年。

[11]总督:官名,始设于明,沿用于清,为一省、二省或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云贵总督即辖云南、贵州两省。范承勋,字苏公,辽宁沈阳人,任云贵总督时,曾巡历金沙江地区。其游览鸡足山时,捐资建天一阁,撰《游鸡足山记》,及依明末高僧大错和尚所修《鸡足山志》,“删其芜陋,补其缺略”,续修《鸡足山志》,并付梓刊行。范《志》流行广,影响大,可信度高,为治鸡足山史者必读之作。

[12]天一生水:中国古代将天地数理与五行相配之用语。《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易传·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为天地数理。《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两相配合,则天一,一曰水,故有“天一生水”之说。而《内经图翼》更云:“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是故。

[13]游方僧:亦称行脚僧,为了修行问道而云游四方的僧人。唐贾岛《送灵应上人》:“遍参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问此公。”

[14]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子产禳火于玄冥、回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后借作火灾的代称。

[15]沈阳:中国古代以其籍贯代称呼人,是为尊称。云贵总督范承勋为沈阳人,故此处即指范承勋。大错:即大错和尚,明末清初高僧。俗名钱邦芑(1602—1673年),字开少,江苏镇江人。明末,官至四川巡按。清军入关,他辗转至云南。南明政权亡后,觉“尘情既绝”,遂“空门与徒”,剃度为僧,终老于鸡足山。大错学识渊博,文采飞扬,曾继徐霞客之后,二修《鸡足山志》,为范承勋《志》之蓝本;并作《鸡足山赋》,唱出了“惟松柏之苍翠,独秀色之可餐”的佳句。尤撰《指掌图记》,而“自‘指掌图’一出,海内名贤,卧游是赖,鸡足山始能与名山大川争胜”。

[16]直指:政府所特派之官员,始于汉,时称绣衣直指,或直指绣衣使者,权力很大。朱公:《天长阁记》中未载明指谁。公:中国古代对德高望重之男子的敬称。祝矨:祈求福佑。《汉书·文帝纪》:“今吾闻祠官祝矨,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

[17]方士:指古代求仙、炼丹,自称能长生不死之人,亦泛称医、卜、星、相者为方士。厌胜:古代方士惯用之巫术,谓能以诅咒降伏人或物。唐杜甫《石犀行》:“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18]民国十八年冬:即1929年冬。

[19]龙公西巡:龙公:即龙云(1887—1962年),字志舟,云南昭通人,彝族。先为省长唐继尧警卫佽飞军大队长,后擢军长兼滇中镇守使。1928年,继唐继尧之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直至1945年离任,“虎踞全滇”长达17年。初期,击败政敌胡若愚、张汝骥等,统一云南。抗战时,力主抗日,曾授陆军一级上将衔,及晋陆军副总司令职,并于云南建设,多所建树。抗战后,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全国常委,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西巡:指1929年,龙云部最后讨平前滇南镇守使、省务委员会主席胡若愚,和前滇东镇守使、省务委员会委员张汝骥联合反叛之后,龙云曾往滇西巡视。

[20]灵迹:神仙,或先人所留下的事物之遗迹。斯塔:斯,此、这之谓。《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又:生于斯,长于斯。斯塔,犹谓此塔。更其名曰:楞严,此处谓更名楞严,则知原无楞严塔,此塔系新建。但《云南档案史料》1992年第1期所载:民国二十八年,宾川县上报省民政厅《鸡足山风景名胜古迹调查表》中曾云:“鸡足山顶原有古塔一座,相传名为楞严塔。”则民国所建之楞严塔系新建?抑或重建?待考。

[21]爰醵:爰,于是,乃。醵,筹款,集资。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每岁乾元节,醵钱饭僧进香,合以祝圣寿,谓之香钱。”

[22]住持:佛教寺院内长住护持寺院事务之职称,唐始设。《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禅宗寝盛……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后道教亦采用此制。鸠工庀材:鸠,聚集,招集。庀原为庇,误,今改之,意为准备,筹备。

[23]庄严:既为装饰美盛,也为端正尊严。《无量寿经》:“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又《菩萨本行经》:“庄严自身,令极殊绝。”

[24]董其事者:即董事,意为监督、管理、负责、总揽。贻书:即致书。铭:于器物、碑石上镂刻、书写文字,或于器物、碑石上镂刻、书写的文字。

[25]窭卢播陀,唐言尊足:窭,音巨。窭卢播陀,梵文山名,在印度,即鸡足山。相传为迦叶尊者入定之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窭卢播陀山(唐言尊足)……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云尊足。”意即唐朝人为尊重迦叶,而称鸡足山为尊足山。

[26]四距:距,雄鸡爪后突出如趾之部分,与前三爪合称四距。三峰:即似前三爪之山峰。

[27]钟灵:钟灵毓秀之省称,亦作“钟秀”,谓天地之间灵秀之气所聚。唐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音苏,突然出来。《说文·穴部》:“,从穴中卒(猝)出。”

[28]饮光尊者:即迦叶尊者,迦叶为梵文音译,意译即为“饮光”。承事:承奉做事。

[29]灵山:即灵鹫山,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山中多鹫(雕),故名。拈花示众,或为拈花微笑,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讲经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佛即拈花示众,众皆不解其意,唯迦叶波破颜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谓禅宗以心传心,后世禅宗即尊迦叶为其始祖。

[30]授衣传法: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特以衣(袈裟)钵(食器)授给弟子迦叶,嘱其“入定”(澄神、静虑)鸡足山中,以待另一弟子弥勒(慈氏)从兜率天(又名知足天)降生凡界。

[31]仗锡:锡,即锡杖,高与眉齐,上有锡环,僧人化缘所持之物,以锡环声,代叩其门。席草:多年生簇生草本植物,茎柔韧;可织凉席,故名。结跏:即结跏趺坐,俗称“打盘脚”,僧人坐禅时,双足交叠而坐。据佛经言,结跏可以减少妄念,全神贯注。唐白居易《在家出家》:“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32]灵宇:亦作佛宇、法宇,指佛教寺院。唐柳宗元《南岳云峰和尚塔铭》:“坡山伐木,崇构法宇,则地得其胜。”法流:亦作佛法,指佛教教义。《晋书·孝武帝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

[33]薙草:薙,音剃,意为除去野草。崇基:高筑墙基。表刹:装饰寺院。全句谓:开辟山林,建筑寺院。

[34]宝铎鸣风:铎,即风铃,寺院殿塔四角悬挂的占风铃,遇风即鸣,故名。唐白居易《游悟真寺》:“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又宋张耒《宿柳子观音寺》:“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眠。”金盘:亦作金轮,指太阳。曜月:指月亮。宋苏轼《韩太祝送游太山》:“恨君不上东峰顶,夜着金轮出九幽。”

[35]香蔼旃檀:蔼:浓烈。旃:音毡。旃檀:即旃檀、檀香,发香之木,烧时益香,常作寺香。五代贯休《游金华山禅院》:“兹地曾栖菩萨僧,旃檀楼殿瀑崩腾。”呗:音拜,亦称梵呗,意为赞颂。铙钹:打击乐器,俗称“碰镲”,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形,成对使用。自西域传入中国,多用于民间曲艺、锣鼓、吹打及宗教仪式,也用于西洋乐。

[36]堵波:梵文音译,意译即佛塔,安放佛及高僧遗骨(舍利)、牙齿、头发、经藏等佛物之建筑。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缚喝国》:“伽蓝(寺院)北有堵波,高二百余尺,金刚泥涂,众宝厕饰,中有舍利。”

[37]造疑阿育:造疑:犹造孽,亦称作孽,佛教以前世之罪过为今生之障碍者称造孽。阿育:即阿育王,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又称无忧王、天爱喜见王。继北印度后,阿育王在统一南印度时,“俘十五万人,杀十万人”,因杀戮多,故为“造孽”。后遇一沙门说法,“遂生悔悟,归信佛教”,且定其为国教,广建寺院,遍筑佛塔,“供养僧众,赎免罪过”。同时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并遣传道僧远至中亚、欧洲传教,佛教成为世界宗教,颇赖其力。高胜:犹大胜。乾陀:古代西域国名,梵语音译,意译为香遍国。位于今阿富汗喀布尔河沿岸一带,孔雀王朝曾征服该国。《大唐西域记》《法显高僧传》均有记载。

[38]轮相:亦作相轮,为塔上檠盖。《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堵波》:“佛造迦叶佛塔,上施檠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相也。”崇阿:高丘。唐王勃《滕王阁诗序》:“俨骖(驾车之马)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39]无颇:颇,偏颇,不正。无颇即直立,不偏。

[40]诸天:佛经《经律异相·三界诸天》谓:界有三界,即欲界、色界、五色界;三界共有三十二天,其中自四天王天起,至非有想非无想天止,谓之诸天。唐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四众:佛教把比丘即和尚、比丘尼即尼姑、优婆塞即“近事男”也即男居士、优婆夷即“近事女”也即女居士合称为四部众,简称四众。《梁书·梁武帝纪》:“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为四部众说大般涅槃经义。”又《景德传灯录·二十九祖慧可》:“一音演畅,四众归依。”

[41]周钟岳(1876—1955年),字生甫,号惺庵,云南剑川人,白族,“学者兼政治家”。青年时即奉同里“红笔师爷”赵藩为宗师。28岁应乡试,中举并为解元。后东渡扶桑,入早稻田大学学法政。辛亥时,为云南都督府秘书长,颇为蔡锷所倚重,旋兼省教育司(厅)长职,其间奉蔡锷命,主编成《云南光复史》10卷。1913年,随蔡锷入京,任全国经界局秘书长。1919年,省长唐继尧奔丧返乡时,被委兼代并行省长职,不久因病请辞,而任私立东陆大学董事会董事。1927年唐继尧病逝后,任省务委员。1928年,龙云任省主席,旋命周钟岳为云南省通志馆馆长,主纂省志,并兼云南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任国民政府委员兼考试院副院长。1948年,蒋介石当选总统后,被任命为总统府资政。次年返滇后,所主编之《新纂云南通志》付梓刊印,该志长达650万字,堪称鸿篇。而另一巨制《续云南通志长编》则未能问世。新中国成立后,省府聘其为文史馆员,并任全国政协委员。晚年曾遗嘱云:“吾所冀者,中国从兹统一,日进光明,世界共保和平,永息战祸而已。吾瞑目矣!”终其一生,既为政界要角,复为学界翘楚。后人赞之曰:“先生一生好学,除书籍外,无他遗产。”

[42]陈荣昌(1859—1935年),字小圃,号虚斋,晚号困叟,云南昆明人。1882年,23岁时应乡试,中举至为解元。次年入都会试,中二甲进士,入翰林院。后充国史馆协修、武英殿纂修、会试同考官等要职,曾阅梁任公会试卷文,显赫一时。1896年,辞官南归,返抵故里,任经正书院院长,学生有秦光玉、袁嘉谷等。1903年,朝廷开经济特科,滇督魏光焘看重其才,特荐其赴京应试,陈荣昌以养母辞,转举门人袁嘉谷前往。袁嘉谷不辱师命,一举高中,大魁天下,全滇沸腾。此后,曾任省学务公所议长、教育总会会长等职,并赴日本考察学务,是为省中学界之首。1909年,支持属下钱用中创办《云南日报》,“云南之有报,自此开始”。1912年,民国鼎革,他在函中直书:“既为清吏,不敢背朝,既生中土,不敢忘中国。若清亡,则终身为民,不复言仕。今民国已成,是即荣昌终身为民,不复言仕之秋也。”省府虽欲聘为高等顾问,也坚辞不受。自此,遂归隐林下。但于学术文章,名山事业,仍是孜孜不倦,竭虑殚心。先为《云南丛书》名誉总纂,后为国学专修馆馆长,尽瘁桑梓文化事业,不遗余力。陈荣昌除清正为官、致力文坛外,尤精于书法,得其墨迹,莫不视若珍宝。今云南大学会泽院中所镶《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牌,即为其手笔,笔法“苍劲隽永,入铜三分”,不愧“滇南一大手笔”之赞誉!

[43]岁次:亦称年次。原来,木星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宫,约12年运行一周天,故中国古代即以木星纪年,而称木星为岁星。每年岁星所值星次与其干支,即合称为岁次。唐白居易《祭庐山文》:“维元和十二年,岁次丁酉。”癸酉:即1933年。浴佛:亦称“灌佛”,即浴佛节,中国佛教节日,俗称“洗太子”。汉地佛教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是日诵经做会,并以名香浸水而灌洗释迦太子诞生铜像,取法传说中之“龙王以香水灌洗太子”故事,以纪念佛的诞生。唐韩鄂《岁华纪丽》中注:“四月八日,诸寺各设会,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浴佛后五日:即为四月十三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