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顺时顺势,征毁有据_鬼谷子的故事

顺时顺势,征毁有据_鬼谷子的故事

时间:2023-05-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顺时顺势,征毁有据_鬼谷子的故事鬼谷子主张的人际关系准则是“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由此可见,鬼谷子对君主并不是一味的愚忠,而是将其看作是实现自己抱负的一种工具。鬼谷子将应对微观变化的方法称作“抵巇”。鬼谷子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产生变化都是有先兆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变化规律,就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先兆。其实,并不是所有变化都是不好的,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

顺时顺势,征毁有据_鬼谷子的故事

鬼谷子主张的人际关系准则是“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无论是对待君主,还是下属,都是这样。为了“制人”,就是控制对方,他提出了三种方法。

第一是“内楗术”,是能够与人结成牢固关系的方法。

所谓“内”就是建言献策。这个说辞并不是随口说出的,而是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经过充分准备和周密计划,迎合被说服人内心意愿的言辞,即讲出来的话,就像别人自己想要说的话一样。

所谓“楗”就是要将自己的谋略牢牢拴在心里。这里的谋略必然是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在实施过程中符合常理、顺其自然,使别人感觉到一切如常,并且使别人没办法揣测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前后不能体现出任何计谋的痕迹。(www.guayunfan.com)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周密计划,应该使我们所说出的话恰恰是在别人心中极度喜悦的时候,比如取得成功、荣耀、丰收、胜利等等,有想要抒发感情的冲动,让别人分享他的快乐,但却又不好开口,恰好被我们说出来了,使得他的心情更加愉快;或者在别人心中极度难过的时候,比如心存恐惧、悲伤、痛恨、厌恶等等,很想找人吐露和分担,但却又很难开口,恰好他难以吐露的事情被我们说出来了,使他感到心里非常慰藉。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人们才能很快地深入到别人的心灵深处,这才谈得上是对“内楗术”的运用。

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在这里内在的本质规律就是“内”。而这些内在本质规律,都有一定的客观制约条件,而这里的客观制约条件则是“楗”。在客观制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认识和适应这些规律,这种法则是永远都不可能发生改变的,任何事物都贯穿始末,不可违背。

任何人都是可以结交的,但关键的是要看制约条件是什么。志同道合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酒肉美色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和酒色之徒交朋友;而金钱与奇货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和贪财之人交朋友;土地田宅还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和贪婪之人交朋友。

总之,只要我们摸清了他人真实的内心活动,了解了他的喜好和他的欲望,就没有不能切入的!无论出入、亲疏还是思求,都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做到所有想做的事。出无阻碍,入无先兆,独往独来,也没有什么人可以阻挡,完全的“为所欲为”。

鬼谷子说:“结以道德。”这便是最高境界的结交,可以形成“命运共同体”,可以为共同的理想奋斗终身。

第二是“抵巇术”,是应付危机的方法。“巇”指的是缝隙;“抵巇”指的是堵塞缝隙,消除危机;“抵巇”之法就是“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抵而塞之”指帮助英明的君主消除危机;“抵而得之”指将不成器的君主取而代之。由此可见,鬼谷子对君主并不是一味的愚忠,而是将其看作是实现自己抱负的一种工具。此外,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懂得审时度势。“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在世道混乱不堪,抵巇之法无法运用的时候,便韬光养晦,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任何事物在发生宏观变化之前,它的微观变化便已经开始。洞察微观变化,是洞察宏观变化的先兆。这就是鬼谷子“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以及谋略思想。

就像一个“大水坝”,表面上看是安然无恙,这是宏观情况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我们发现细小的缝隙和细微的变形以及异常的声响,甚至用现代仪器监控它的变形和内应力发生变化,这就说明微观开始产生变化,此时我们就要高度重视。如果此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便会很方便地解决问题,会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并且可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这时处理的是根源、治理的是根本,可以确保将隐患根除。

如果我们没能及时发现这些细小变化,这些微观变化就会逐渐变成宏观变化,从而发展成裂缝,造成渗水。此时,就代表宏观已经发生变化了,用肉眼便可以看到。如果此时加以处理,还不算太晚,可以“亡羊补牢”,尽管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如果裂缝没能得到及时制止,便会发展成大缺口,甚至会发展成溃坝的严重后果,重大事故的产生已经不可避免。如果此时再来治理,难度会非常大,付出的代价也是无法估量的,造成的后果也将会是灾难性的。

鬼谷子将应对微观变化的方法称作“抵巇”。我们将“水坝现象”引申到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在没有发生宏观变化时,微观变化先兆便已经被我们发现,将危机应对于摇篮之中,便是未雨绸缪大智慧的表现。

鬼谷子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产生变化都是有先兆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变化规律,就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先兆。这时的变化属于微观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便可以从源头开始治理,从“根”上来治理变化,这样的治理才可以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其实,并不是所有变化都是不好的,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

如果变化是不好的,就要及时处理,在处理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鬼谷子教给我们的应对方法是:可以将它堵塞、可以让它退却、可以使它停止发展,还可以让它消逝。

但如果变化是有利的,我们需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来进行谋划,控制变化的发展速度,引导变化的方向,让变化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自始至终,都要让变化受人的智慧的控制。

无论是有利变化还是不利变化,运用鬼谷子的“抵巇之术”来应对,都能够做到“平平静静”和“无声无息”,一切都顺其自然,悄无声息地完成,这就是“抵巇之术”的奥妙所在。

第三是“飞箝术”,是控制他人的方法。“飞”指的是敞开心扉,自由言论的方法;“箝”指的是控制,使人不能自由活动的方法。“飞箝术”用于远近来归的人才,应该对其进行种种考察,在确定对方有才能后,才能起用。然后利用“飞箝术”,“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就是引诱他人说出实情,然后通过褒扬赢得其心,利用这样的方法箝住对方,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而对于不容易被控制的人,则用另外的方法。“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重累”是反复地考验;“毁”是诋毁、挑毛病。因此,对待那些不为我们言辞所动的人,我们可以先征召他,然后再反复地对其进行考验;也可以先反复地对其进行考验,然后指出其缺点和错误所在,摧毁他的嚣张气焰。

鬼谷子明确地阐述了如何钩住对方,从而钳制住对方的方法。

在外交事务中,如果想要引导出钳制对方的言辞,那么必须用出乎对方意料,并且能够震撼人心的“奇言”抓住对方的视听。或者顺应对方的意图,用出乎对方意料的事情来大大地赞美对方,使他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让他感到很有荣誉感和成就感,进而得意忘形,变得不能把握自己,从而疏于防范。或者用对方没有想象到的极度危险的事情来刺激他、恐吓他,让他感到身处极大的危险之中,产生极度的恐慌,这时他同样会疏于防范。只要能够达到这两种极端情况,就可以实施出钳制对方的谋略。

钩住并钳制对方的语言技巧需要讲策略,不能直言不讳一股脑地道出来,应时而顺着他说、时而逆着他说,并时而赞同他、时而反对他。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寻找最合适的时机,逐步去实施。但不能体现任何预谋的迹象,各个环节必须要衔接顺畅,处处必须体现出顺理成章,将一切做得合乎情理。

鬼谷子所讲的“征”和“毁”,都是可以引起变化的,并不能在与别人刚见面的时候使用,要等到别人接受你这个人之后,在有了一定发言权后,才可以使用。

对于那种不易说动、顽固不化的人,可以使用义正词严地提出反面意见的方法,抓住对方视听,对方一定会陈述他的意见,此时需要顺着他说,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反对他,他还会陈述他的意见,便再次顺着他,然后再反对他,这样反反复复地试探他,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机会切入进去。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开始的时候顺着他说,然后再寻找机会反对他。在反对他时,他一定会陈述他的意见,这时再顺着他的意愿说,然后再反对他,而当你反对他时,他还会陈述他的意见。这样反反复复地试探他,在最后突然用最严厉的语言告诉他可能后果会非常严重,此时,对方必然会有回应,可以把握机会切入进去。

任何事物,我们满足那里的条件,便会脱离这里的条件;满足这里的条件,便会脱离那里的条件。任何人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制定的任何谋略都不会两全其美,必然会存在面向此而背离彼和面向彼而背离此的状况。一定是有得必有失,把所有好处都占尽的谋略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按照谋略可以将事情办成,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多就可以了。

要学会认真谋划,将正确的谋略用到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场合以及正确的对象,不然再高明的谋略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将这个规律运用到治理天下、国家和家庭以及修身上,都必须认真分析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之后,制定相应的谋略才能行之有效。而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谋略。只有制定的谋略是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制定的,并且是与时俱进的,然后用“飞箝”之术来施行,才会随心所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