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对私有化的评价

对私有化的评价

时间:2022-03-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集中对俄罗斯私有化的主要业绩与问题进行分析。如俄罗斯500家最大的私有化企业按现价至少值2000亿美元,而实际以72亿美元出售。俄罗斯推行私有化政策后

对私有化的评价

经济转轨国家的私有化,在不同国家的业绩与问题存有差别,但有些问题是相同的。总的情况看,中东欧国家私有化的效果比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独联体国家要好。下面集中对俄罗斯私有化的主要业绩与问题进行分析。

(一)私有化的主要业绩。

第一,由于俄罗斯以较快速度实现了私有化,从而打破了国家对不动产与生产设备所有权的垄断,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经营多元化的新格局,为多元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俄罗斯政府看来,较为顺利地实现了私有化的政治目标:一是铲除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从而使经济转轨朝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变得不可逆转;二是培育与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成为新社会制度的社会基础和政治保证。(www.guayunfan.com)第三,私有化企业经营中决策的自由度增大与开发新产品积极性的提高。这样,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可能更符合市场的要求。根据俄罗斯学者1994年对426名企业经理所进行的调查材料来看,经理们认为企业私有化后主要的积极变化也表现在以上两个方面。在这426名企业经理中,认为决策自由度有改善的占61%,有利于刺激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占52%。[7]私有化企业的经理普遍认识到,与国有企业相比,他们只能更多地利用市场方式去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只能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竞争力,吸引外资,寻找新的销售市场等途径求生存和求发展。

第四,小私有化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1)由于商业、服务业、小型工交企业转换了所有制形式,提高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从而得到较快发展。1994年在俄罗斯零售商品流转总额中,非国有成分已占80%以上;(2)活跃了消费市场与促进了流通领域发展;(3)对调整苏联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起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大,如俄罗斯1991年服务业占GDP的24%,而到1994年已上升为50%。

(二)私有化的主要问题。

第一,由于俄罗斯私有化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目的。换言之,是在私有化之父丘拜斯经济转轨的主导思想下进行的,即尽快摧垮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丘拜斯明确地说:“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一个问题:凡是有助于使国家脱离共产主义,有助于在国内消除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基础的东西,就应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8]因此,俄罗斯私有化从指导思想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严重失误。例如:(1)俄罗斯改革国营企业,采取强制的方法,人为地确定在每个时期要把国有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多少,等等。(2)为了尽快培植起一个广泛的私有者和企业家阶层,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实行无偿的证券私有化,力图用相当于当时俄罗斯国有资产总值的1/3的证券,让公司购买私有化后企业的股票。但实际上,由于严重的通胀因素,原值可购买一辆小汽车,变成只能购买一箱啤酒,后来甚至只值5美元,只能买一瓶“伏特加”酒。更为严重的是,广大居民手中持有的私有化证券大部分落入领导人手中。或者落入MMM那样的搞欺诈和投机的公司手中。据一项调查,俄罗斯61%的新企业主曾经被列为党、政府、企业的精英成员。就是说,私有化为原领导人和投机者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他们从事投机,大发横财。(3)与上述问题有关,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公司治理实行的是经理人员控股的“内部人控制”的模式。据调查,1994年,私有化的企业中,65%股权为内部人所掌握,13%仍在国家手中,而外部人与法人总共只控股21%。这样。企业内部人主要是经理人员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与上述因素相联系,在改造国有企业过程中,没有考虑如何保护国有企业已经形成的潜力,并使其继续发挥,而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匆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在改革国有企业的同时,也并没有去研究和解决如何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问题。这些因素有,也是导致俄罗斯在转轨初期产生严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是经济转轨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主要原因有:(1)向居民无偿发放“私有化证券”以及向职工按优惠价格转让股权,这造成国有资产的直接流失;(2)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资产评估。例如,俄罗斯国有资产按1992年1月1日会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出售与转让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通胀因素,例如,1992年1月物价上涨了26倍,而大部分企业在私有化时,允许以股票面值的1.7倍价格出售。更重要的是出现了资产评估的价值与会计核算中的资产价值的严重脱节。如俄罗斯500家最大的私有化企业按现价至少值2000亿美元,而实际以72亿美元出售。

第三,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私有化后,经济效益没有提高或者变化不明显。这由多种因素决定的:(1)私有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成为市场的主体,以此来促使企业尽快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与竞争能力。但实现这一目标,对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企业来说,需要有个过程,绝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只要所有制一变,经营机制立即会变,经营效果立即会提高;(2)对部分以股份制形式实现私有化但又是国家控股的企业来说,企业的产权与责任并不十分清楚,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类私有化企业,更多的是考虑国有财产的处理问题,不顾及企业管理机制的改革问题;(3)经济转轨国家的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在传统体制下,都忽视设备的更新,生产技术十分落后,急需更新设备与技术,而私有化后的新企业主往往缺乏资金,没有新的投入。“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材料,当原班管理人员当领导时,74%的新投资者拒绝为自己拥有的项目投资。”[9]这样就难以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4)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俄罗斯私有化尽管是打着科斯定理的旗号下进行的,即国家财产一旦私有化,它最终会落入效率最高的生产者手中。而俄罗斯实际上没有按科斯定理推行私有化;(5)大私有化打破了国家的垄断,但在俄罗斯又出现私人垄断和行业垄断。在西方如英国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如英国供排水公司,私有化初期效果较好,后来因存在行业垄断,该公司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利润上涨幅度。俄罗斯推行私有化政策后,由七个银行家和商人联合起来控制俄罗斯50%财产的成员之一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供认,这些大财团,控制某个行业是十分容易的事。[10]垄断不打破,就不能通过竞争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6)从客观条件来讲,较为完善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尚未形成。

第四,产生的社会问题甚多。主要有失业人数增加;经济犯罪日益严重;对整个社会经济犯罪起着推动的作用;加速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如在俄罗斯一方面出现了暴发的“新俄罗斯人”;另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广大居民阶层。这必然使社会大多数人的不满和社会处于紧张状态。

第五,通过私有化也没有达到大量增加预算收入的目的。普里马科夫指出:“从1992—1998年,预算从大量的、全面的私有化中仅仅得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的收入。其余所有的全落入人数很少的所谓‘寡头’集团腰包。”[11]

第六,国家政权的“寡头化”。俄罗斯经济转型进程中,出现了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互相融合与发展过程,因此,也可称金融工业集团。金融寡头的出现,从其大环境来讲,是俄罗斯社会经济的转型;从具体条件来讲,最直接与重要的是俄罗斯国家实行的私有化政策与采取的全权委托银行制度。这些条件为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已握有财权和管理权的大企业与大银行,通过与权力的结合,成为更快集聚资本的最有效的途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22页。

[3]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28页。

[4][俄]《消息报》,1994年2月10日。

[5]在东欧一些国家还采用退赔的方式,这系指依法将国有化时期被没收的财产归还原主。俄罗斯没有实行这一做法。

[6]主管俄罗斯私有化重要人物之一的阿尔弗雷德·科赫认为,1994年初,俄罗斯已完成了证券私有化。

[7]参见[俄]Л.Я.科萨尔斯等著,石天等译:《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8][俄]阿纳托利·丘拜斯主编,乔木森等译:《俄罗斯式的私有化》,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

[9]刘美珣等主编:《中国与俄罗斯两种改革道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页。

[10]参见[美]《挑战》杂志,1997年第5—6月号。

[11][俄]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著,高增训等译:《临危受命》,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