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苦读书志在有为,倡合纵六国抗秦

苦读书志在有为,倡合纵六国抗秦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苦读书志在有为,倡合纵六国抗秦——苏秦传苏秦,字季子,河南洛阳人。苏秦倡“合纵”,联合六国共同抗秦,致使强秦15年间不敢东出函谷关一步。张仪为打破合纵,向秦王献“连横”之策。当时,尽管周室衰微,但周显王在名义上仍是各诸侯国共同的宗主。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他决心帮助燕昭王振兴国家,摆脱危难。有一天,议论完国事后,苏秦有意识地引出话题,对燕王说齐强燕弱,用武力与齐国一争高下,无异以卵击石,

读书志在有为,倡合纵六国抗秦

——苏秦传

苏秦,字季子,河南洛阳人。他是周武王时的司寇苏忿生之后。苏忿生以治狱有功,被周武王封于苏(故址在今河南温县),遂以苏为姓。苏秦兄弟五人,都是所谓“游说之士”。苏秦最幼,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自然要产生很大的影响。

过去,人们将苏秦和张仪并称为“苏张”。苏秦倡“合纵”,联合六国共同抗秦,致使强秦15年间不敢东出函谷关一步。张仪为打破合纵,向秦王献“连横”之策。于是“合纵连横”在战国时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波谲云诡的一幕。这些纵横家们纵横捭阖,充满智谋,以至成为历代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初游碰壁,闭门苦读

苏秦在年轻时曾东游齐国,拜师求学。自春秋以来,在各诸侯国中以齐国的学风最盛,尤以稷下学派最为著名。正因如此,所以苏秦最初便去齐国游历,求师访友,颇有长进。后来,他又访到当时著名的术士鬼谷子,跟随他学习纵横游说之术。几年后,苏秦自恃学有所成,且有辩才,便离家出游,想成就一番功名。当时正值战国初期,各国在相互争战的同时,外交战亦很激烈和复杂。这为苏秦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www.guayunfan.com)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兜售自己的治国之术,希求一用。但是,他却连连碰壁,不仅处处受冷落,有时还遭到某些人的嘲笑。在东方各国得不到重用,他便去秦国,把希姜望寄托在秦国国君秦惠王身上。他千里迢迢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求见秦王。秦惠王对苏秦也略有所闻,于是就接见了他。苏秦虽谈得激昂慷慨,但大都空洞而不实用。秦惠王对他的话只是听听而已,并不准备采用。此后他又数次进见秦惠王,但秦惠王对他的建议仍然反应冷淡,后来就不接见他了。

苏秦不得已,只得东归。他去秦国时本来满怀希姜望,结果却一事无成,甚至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因此,他对秦王特别痛恨,决心日后要严厉地报复秦国。当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时,家里的人知道他在外面一事无成,因此都对他很冷淡。妻子忙着织布,根本不搭理他,嫂子也不给他做饭吃,父母更是连一句话都不愿和他说。不仅如此,他们还嘲笑他说:“按照西边人的习俗,要么治产业,安心务农,要么从事工商,以取大约十分之一的利润。他这个人却放弃本业,企图靠嘴皮子吃饭,遭困辱不是必然的事吗!”面对此情此景,苏秦真是羞愧难当。同时,他也感叹世态炎凉,人的情意冷淡到如此地步。但苏秦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经过一番深思,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重用,还是因为自己学识浅薄。他想,只要专心攻读,总有一天能够获得安邦治国之术,那也就不愁不被重用了。于是他闭门不出,把自己所有几十箱书都搬出来,信手翻弄。忽然他发现了姜太公吕尚所写的《阴符》一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些阴秘之谋、捭阖之术。苏秦过去虽然涉猎过,但没有十分留意,现在一看,觉得很有用处,颇有茅塞顿开之感。于是他废寝忘食,谢绝一切交游,闭门苦读,边学习边揣摩。当读书欲睡时,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以刺激自己振作起精神。为避免困乏时伏案睡去,就把头发系在屋梁上。后世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发奋读书,这个典故就是因苏秦而来的。

在家居的一年中,苏秦主要研读《阴符》一书,并反复揣摩,深得其中精要。苏秦感叹道:“士人以读书为本业,读了那么多书,却不能求尊荣,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呢!”因而潜心于《阴符》所讲的纵横之术。功夫不负有心人,苏秦终于领会了《阴符》一书的要旨,并能融会贯通。他深信,靠新学到的这些知识一定可以求得功名。于是,他又第二次离家外出游说。

二、再次出游,助燕抗齐

他首先去游说周显王。当时,尽管周室衰微,但周显王在名义上仍是各诸侯国共同的宗主。苏秦向周显王讲了许多振兴周王室之道。但是,周显王身边的人都知道苏秦,认为他好为大言,所说都不切实用,因而对他很轻视,话语还带有嘲笑的味道。周显王对他的话也不相信,苏秦只好扫兴而去。但是苏秦并未灰心,他接着便去燕国游说。这一次他总结了以前失败的教训,先对当时列国的形势进行分析,认为在北边的燕国,自己最有可能受到重用。当时的燕国内忧外患,形势非常危急。公元前314年,燕王哙临死时,将君位禅让给了子之,遭到国内贵族的反对,结果发生内乱。齐宣王借此机会乘虚而入,向燕国大举进攻,几乎使燕国覆灭。周赧王四年(前311)苏秦受到燕昭王的召见。苏秦对燕王说:“如果我像曾子那样孝顺,像尾生那样恪守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即使有人很讨厌我,我可以感到问心无愧,是吗!”燕王回答道:“当然。”苏秦接着说:“我以孝、信、廉三者来奉大王,可以吗?”燕王求之不得,赶忙说:“可以。”不料苏秦突然把话锋一转,说:“大王以此为满足,我就不打算侍奉您了。”燕王问“那为什么呢?”苏秦回答说:“因为像曾参那样孝顺,就不会离开自己的亲人,当然也不会有益于国家;像伯夷那样廉洁,虽不会干偷窃的事,但白白饿死,自然对国家也不会有什么好处。我认为行为孝顺、守信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讲道义并不是每个君主都具备的。如果一个人把孝、信、廉三者作为资本,与不孝、不信、不廉的人交往,他必定要吃亏!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燕王觉得苏秦很有谋略,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就任用他作为自己的谋臣。从此以后,苏秦得以跻身于战国的风云人物之列,活跃在列国纷争的舞台上。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他决心帮助燕昭王振兴国家,摆脱危难。他奔波游说,出谋划策,凭着他的战略眼光和能言善辩的三寸不烂之舌,成为战国时纵横家代表人物。

齐国对燕国觊觎已久,燕王哙禅让君位给子之所导致的燕国内乱,正好给强邻齐国造成可乘之机。公元前314年,齐国对燕国大举进攻。燕国是个小国,本来就不是强齐的对手,加上内部的混乱,所以齐国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仅仅50天时间就把燕国的国都(在北京市西南)攻占了。后来由于燕国军民的顽强反抗,迫使齐国把军队撤了回去,但是燕国兵力已几乎丧失殆尽。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很快得到改变,燕国早晚会被齐国吞并。燕昭王即位后,为挽救危局,他广揽人才,改革政治,缓和国内矛盾,发展社会经济,以等待时机。苏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燕国的。

有一天,议论完国事后,苏秦有意识地引出话题,对燕王说齐强燕弱,用武力与齐国一争高下,无异以卵击石,因此不能硬拼,只能智取。如果能使齐国“西劳于宋,南罢(疲)于楚”,就完全可以打败齐国,夺回被占的河间(今河北献县地区)一带。随后,苏秦又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做法。他认为要达到上述目的,最上之策莫过于诱使齐国自己上钩,也就是说,必须对齐国施行反间计。接着苏秦便自告奋勇,表示愿意亲自到齐国去完成这个任务。燕昭王听后,欣然同意,就派苏秦带上礼物到齐国去活动。当时,苏秦和燕国的一个后妃私通,他担心事情暴露后会遭杀身之祸,就对燕昭王说:“臣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很快强大,臣到齐国可以为燕国做更多的事。”燕昭王自认为和苏秦相知甚深,就同意苏秦这样做。因此,苏秦以后的岁月大都是在齐国度过的。

苏秦来到齐国,这时齐宣王已死,齐湣王继位,任用孟尝君为相。孟尝君不断挑起对楚的战争,还动用大量兵力攻打秦国、韩国和魏徵国。齐国的这种局面很有利于苏秦开展活动,实现预定的计谋。可惜的是,燕昭王报仇心切,当他听到齐国连年征战,四处树敌的消息后,便认为时机已到,在田伐等人的鼓动下,于周赦王十九年(前296)对齐国发动了一次进攻。但由于时机姜尚不成熟,不仅燕国遭到了惨败,而且使苏秦在齐国的五年心血付诸东流。苏秦觉得这样下去,自己的计谋是无法实现的,唯有回燕国规劝燕昭王不能性急,配合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他便在当年回到了燕国。

战国的历史舞台风云变幻。正在这个时候,赵国由于改革而获得了迅猛发展。本来赵国东面有东胡,西边有林胡、楼烦,史称“三胡”。“三胡”都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射箭。赵国在与三胡的冲突中,由于笨重的战车无法迎击轻捷的骑兵,处处被动挨打。赵武灵王为了对付“三胡”,抛弃了传统的车战,实行“胡服骑射”,即鼓励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以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从此迅速强大起来,成为继秦、齐之后又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在这样的形势下,齐国要想攻打秦国,实现称霸的目的,就必须联合赵国。与此相应,燕国想要攻讨齐国,也必须破坏齐、赵的关系。孟尝君在齐为相期间,曾竭力笼络赵国。正在苏秦苦于无法破坏齐、赵联盟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机会:孟尝君因指使一个叫田甲的贵族谋害齐湣王,结果阴谋败露,被迫逃离齐国。湣王亲自执政后,他因憎恨孟尝君而厌恶其对外政策,便背弃赵国,而改亲秦国。这时的秦国,商鞅已死多年,以穰侯魏徵冉为首的贵族集团执政。秦昭王的亲信韩聂于此时相齐。前288年,魏徵冉从秦国来到齐国之后,煽动齐湣王与秦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苏秦觉得这正是再次施行反间计的大好时机。他便建议燕昭王装出谦卑的姿态,向得意忘形的齐湣王表示尊重和服从。为了进一步麻痹齐国,他还建议燕昭王派自己的弟弟襄安君到齐国去做“质子”。当时,各国为了向对方表示履行某一协定,往往派遣王子或他人作人质,称为“质子”。苏秦同时表示,愿意陪同襄安君到齐国,继续施行反间计。

苏秦在去齐之前,先给齐湣王写了一封信,信中除陈述自己愿意急赴齐国为齐王解决困难以外,还隐约透露三晋想联燕谋齐的消息,并表示自己能够劝阻燕王,使燕王靠拢齐国,甚至表示,即使为此得罪燕王也在所不惜。信的末尾还说,之所以马上给齐王写信,是唯恐齐国得到这个消息太晚,没有时间准备。苏秦的这一招,果然使齐湣王中计,他把苏秦当成了自己的心腹。特别是苏秦平时自比管仲,称赞齐湣王之贤过于齐桓公,更使昏庸的湣王忘乎所以,认为苏秦是忠于自己的。这样,苏秦一到齐国,就得到了齐湣王的信任。

苏秦想,要弱齐强燕,必须消耗齐国的实力,而最好的办法是煽动齐国发动对外战争。于是他就竭力怂恿齐湣王攻打宋国。因为宋国位于齐国南边,燕国地处齐国北面,如果齐国攻打宋国,必定会把北边用来对付和防备燕国的军队调到南边,这样燕国就可以减轻防御负担。再说齐国与南面的楚国长期交战,只要齐国出兵攻宋,楚国必然不会坐视不问,而很可能会助宋抗齐。还有与宋为邻的魏徵国,如果齐国出兵,他不会坐视宋国的灭亡。因为宋国灭亡之后,下一步齐国势必会像对宋国一样对待自己。这样,只要齐国攻打宋国,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楚国和魏徵国势必要和齐发生矛盾。地处西陲的秦国也不愿齐国过于强大,它会竭力保护齐国四周的小国不被齐国灭掉,以便让这些小国作为齐国对外扩张的缓冲地带。因此,齐国攻宋之日,也就是秦国卷入冲突之时。这样一来,无形中把齐国放到了一个四面树敌的孤立地位。尽管从秦国跑来担任齐国相的韩聂竭力反对齐国攻打宋国,但见小利而忘大义的齐湣王已经不能自制了,他把韩聂的相国职务也免掉了。齐国打算攻打宋国的消息一传开,秦国立即派御史前来劝阻,但头脑发昏的齐湣王不听。周赧王二十八年,齐国发动了灭亡宋国的战争。

齐湣王伐宋,迫使宋国割淮北之地与齐讲和。齐国虽然获得了一些土地,但齐、秦关系却因此恶化,从而迫使齐国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对付秦国上,暂时放松了对燕国的注意,这就为燕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特别是苏秦一连串成功的计谋,左右了齐湣王,为日后燕国报仇雪耻准备了条件。

三、力倡合纵,共抗强秦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成为最强者。尤其是自商鞅变法后,鼓励农战,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强。它首先向西扩展,“称霸西戎”,疆域越来越大。此后,秦国便把攻掠的矛头指向东方六国。在这种大背景下,苏秦极力倡言“合纵”,即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苏秦看到齐、秦关系已经恶化,齐湣王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于是便火上加油,鼓动齐湣王联合燕与三晋共同伐秦,并自告奋勇以齐国使臣的身份出外活动。苏秦之所以在这时竭力造成合纵攻秦的局面,是由于秦国的日益强大严重地威胁着其他诸侯国的生存,齐国在东方六国中力量最强。这时的齐湣王正意骄志满,俨然以东方六国的首领自居,也有意与秦一争高下,以显示齐国的力量和在各诸侯国中的号召力。所以,苏秦的建议正中齐湣王的下怀,同时齐湣王还想趁机灭掉宋国。

为了组织伐秦联军,苏秦赴各国游说。出发之前,他怕齐王对燕不放心,便向齐王写了封措辞十分恳切的信,一再为燕国担保,然后便首先到了燕国。正当苏秦和燕昭王共商计谋,制定未来行动策略时,齐湣王采取了一个对燕国试探性的举动:把燕王派到齐国去的一个将军无缘无故地杀了。齐国的这种无礼的挑衅性行动,激起了燕昭王的怒火,打算兴师问罪。苏秦则认为燕、齐相安无事的关系来之不易,和齐国公开决裂的时机还不成熟,便劝阻昭王忍辱抑怒,甚至劝他反过来向齐王道歉,主动提出自己派往齐国的将军不称职。与此同时,苏秦又害怕燕昭王误以为自己投靠了齐国,于是又再三向燕王表白,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弱齐强燕”,报答燕王的知遇之恩。燕王终于认识到苏秦对燕国的一片忠心,对自己的一片忠诚。对齐王要组织六国联军攻秦的事,燕昭王也要表面上支持,答应届时出兵二万。在燕国的一切事情商量停当以后,苏秦便由燕国南下,游说三晋。

苏秦首先来到魏徵国。此时魏徵国的相国是从齐国逃出来的孟尝君。孟尝君一直怀恨湣王,想伺机报复,只是魏徵弱齐强,无可奈何。苏秦利用这种矛盾,鼓动魏徵昭王说:“魏徵国地方千里,人口众多,并不比楚国弱,然而却一再向贪得无厌的秦国屈服,屡屡受到秦国的欺凌。像大王这样贤明的君主,早就不该事秦国了,我真为大王卑躬屈膝的行为感到羞愧!越王勾践在只有3000士兵的情况下,还打败了吴国,杀掉了夫差;周武王也只有3000人,却在牧野打败了商纣王。可见称雄天下并不一定需要众多的兵士,关键是有没有信心。目前魏徵国有武士20万,苍头20万,奋击之士20万,摇旗呐喊的10万,战车600辆,战马6000匹,士卒和军械之数大大超过了勾践和周武王。然而大王同勾践、周武王相比,看来是差远了!事秦国,必须不时割让土地才能满足其贪欲,长此下去,国家必亡,我真为大王担心!”听到这里,魏徵昭王早已羞愧万分,赶忙问苏秦下一步该怎么办。苏秦见自己的激将法已经奏效,于是向魏徵王建议,在秦国已经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只有与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才是上策。魏徵王觉得苏秦的话很有道理,就满口应承。

在魏徵国取得成功之后,苏秦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赵国。此时辅佐赵执政的是奉阳君李泌兑,其次是韩徐为。李泌兑向来奉行不得罪邻国的政策,而韩徐为早有取代李泌兑独揽大权的野心。针对李泌、韩二人的矛盾,苏秦到赵后先做韩徐为的工作。对李泌兑,苏秦则许以伐秦联军统帅,诱使其放弃原来的政策,赞同合纵抗秦。在疏通了这些外围关节之后,苏秦这才面见赵惠文王,分析形势,痛陈利弊。他说:“我听说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大王是贤明的君主,都愿意听从您的吩咐。而您主要是想求得国家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赵国的角度来说,齐国和秦国都是敌人。无论是联秦攻齐,还是联齐攻秦,老百姓都会不安。不过,眼下看来,大王若投靠秦国的话,秦国必定要削弱韩国和魏徵国,若投靠齐国,齐国也必定会削弱楚国和魏徵国。魏徵国削弱了,必定割让河外的土地;韩国削弱了,也会把宜阳送给秦国。河外(今河南黄河以南地区)、宜阳一送,上郡(今陕西绥德)也就跟着完了,赵国本来四通八达的交通就会阻塞。到那时,赵国想向楚国及其他邻国寻求援助也不可能了。这种局面,我不知大王想过没有?如果秦国从轵道(今陕西咸阳东北)出兵,南阳就危险了。南阳若被秦国占领,赵国就会与秦为邻,这等于置身虎口。再假如秦国占领了卫(今河南濮阳),攻取了卷(今河南原阳县西北),那么齐国只有俯首称臣了。秦国的欲姜望是一定要吞并东方各国的,赵国自然也在其中,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东面最强大的就数赵国了:地方千里,军队数十万,战车上千辆,战马近万匹,粮食也足够支持几年的。秦国所担忧的其实只有赵国。秦国之所以没有攻打赵国,只是害怕韩国和魏徵国到时会援助赵国罢了。可是,和赵国唇齿相依的韩国和魏徵国力量衰微,无险可据,正一天天被秦国蚕食,终有一天会被秦完全吞并的。韩、魏徵灭亡后,随之而遭亡国厄运的难道不是赵国吗?我听说尧、舜、禹、商汤、周武王夺取天下,所凭借的力量都很弱小,只是他们都能清醒地看到对手的强弱。估计到自己的实力。而今东方六国的土地要比秦国大五倍,士卒多十倍,若能联合起来,秦国敢轻举妄动吗?那些主张割地给秦国的人,只不过是想保住个人的高官厚禄,从中捞些好处罢了,根本不是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因此,当务之急是赵国与韩、魏徵、齐、楚、燕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可让各国互派质子,订立盟约。只要秦国侵略东方任何一国,其他各国就出兵支援。果能这样,秦国岂敢越出函谷关一步?”赵惠文王听完苏秦这番深入浅出的分析,连连点头称是,不仅满口答应联盟,而且还送给苏秦车子百辆,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吨,请他去继续联络其他各国。

苏秦接着又到了韩国,对韩嫠王说:“韩国地形险要,地方九百余里,带甲之士数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自韩国。凭韩国军队的勇猛和大王的贤明,却西面事秦国,实在为天下人笑话!不知大王意识到没有?大王事奉强秦,而秦是虎狼之国,秦国肯定要求得到宜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今天满足了他的要求,明天他又会提出新的要求。恐怕一直要到韩国无地可割时才会罢休。常言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恕我直言,大王恐怕与牛后没有什么差别了!”这席话激起了韩嫠王对秦的愤恨,发誓再也不事秦国了,表示要与东方各国联合一起,共抗强秦。

苏秦又来到南边的楚国,向楚威王游说道:“楚是天下的强国,王是天下的贤王。楚地域辽阔,有地五千余里,兵甲百万,车千乘,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之需。这实在是称霸天下的资本啊!以楚之强和王之贤,天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敌手。可是大王却要西面事秦,那么,普天下的诸侯恐怕都要朝拜于章台(秦王宫名)之下了。”苏秦又进一步劝道:“秦最怕的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两国势不两立。为大王计,不如参加合纵以孤立秦国。大王如能采用我的计谋,其他各国能歌善舞的美女都会充实到您的后宫,北边的骆驼和良马都会养在您的外厩中。现在您放弃霸王之业,却有事人之名,臣以为不是上策。”经苏秦反复劝说,楚威王深以为是,认为合纵是楚国免于被秦攻灭的好办法。于是,楚威王慨然表示,赞成合纵,愿举国听从苏秦的安排。

在苏秦的游说下,齐国联合了韩、赵、魏徵、楚、燕五国,就形成了六国合纵抗秦的局面。因为苏秦在合纵过程中劳苦功高,被六国任命为合纵长,赵国还封他为武安君。同时,他“相六国”,即同时为六国的丞相。

六国合纵抗秦联盟虽然建立,但各国却是同床异梦,各打各的小算盘。加上秦国竭力对之分化瓦解,所以合纵攻秦只是一种声势而已。当以齐国为首的联军伐秦时,楚国就未出兵。五国联军也一直滞留在荥阳、成皋一带,并未对秦发起真正的进攻。尽管如此,秦国的扩张活动也不得不因此而有所收敛。秦昭王甚至还“废帝请服”,废掉王号,把以前蚕食的魏徵地归还给了魏徵国,把所夺占的赵地还给了赵国。此后15年间,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从而使东方各国获得了一段安宁。

鉴于东方六国谁也无力单独抗御强秦,所以实行合纵自然是明智之举。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六国并不能做到精诚团结,而是不断有破坏合纵的小动作。在秦国压力强大时,这种联盟还显得较为稳固。在这种压力暂时减弱时,六国间的积怨和各种各样的矛盾便又暴露出来。尤其是在张仪任秦相以后,行连横之策,极力挑拨六国间的关系,使六国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他首先瓦解了齐国和楚国的联盟,继而使合纵之盟土崩瓦解。

四、合纵瓦解,同室操戈

在苏秦内心,对燕国最为忠诚。在联络各国的过程中,他以齐臣的身份出现,这似乎扩大了齐国的影响,抬高了齐国的地位。但实际上,苏秦也借此机会为燕国联合了反齐力量。在苏秦看来,齐、燕疆域相连,齐是燕国最直接的威胁。当秦的威胁暂时消除之后,齐的威胁就突显了出来。特别是齐湣王参加联盟后,不积极抗秦,而顺道攻打宋国,这使三晋和燕国进一步看清了齐国的野心,并感到受到了齐国的摆布和玩弄,因而对齐更为不满。这时,魏徵国的孟尝君和赵国的韩徐为便通过苏秦与燕昭王暗中联系,要趁齐国攻宋之机,联合攻齐。不料燕昭王谋事不密,风声传到了齐王耳中,齐王便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下令从宋撤兵。苏秦为此着急万分,立即给燕昭王写了封密信,奉劝昭王一定要注意保密,并告他攻齐的时机姜尚不成熟,千万不可操之过急,鲁莽行事。

苏秦立即来做孟尝君和韩徐为的工作。因为当时联合抗秦的形式还存在,孟尝君认为应设法让齐国先背叛三晋,这样才能激怒赵国。苏秦感到孟尝君的看法很有道理,于是就故意使人告诉齐王,说魏徵、赵等国攻秦不成,将要背齐与秦讲和。齐湣王不知是计,十分恼火,决定抢先与秦和解,而且还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正在魏徵国的苏秦。苏秦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密告燕昭王,请他进一步做好赵国和魏徵国的工作,暗中加紧反齐的准备。苏秦还特别提醒燕昭王,燕国不要充当反齐的急先锋,应设法让赵、魏徵首先向齐发难,燕国才好坐收渔人之利。

为了鼓动赵、魏徵首先向齐发难,苏秦从魏徵国来到了赵国。一到赵国,他便立即给齐王写了封信,除汇报伐秦联军目前的情况外,还故意指出赵国已怀疑齐国将与秦讲和,对齐深为不满,而燕国对齐一直是忠诚的,等等。齐王收到此信,也立即给苏秦写了封回信,仍把苏秦视为心腹。信中直言不讳地谈了准备与秦讲和的想法,并说这完全是因为魏徵国已暗中与秦通和,所以齐国才不得已这样做。正当苏秦为自己的目的即将实现而高兴的时候,赵国的奉阳君李泌兑对苏秦的图谋已有所觉察,因而断然扣留了苏秦,甚至还想派士兵把他看押起来。风云突变,苏秦赶忙托人捎信给燕昭王,请他务必设法帮他逃出赵国。燕昭王得信后,立即命使者赶赴赵国,提出抗议,调解此事,使得苏秦的处境有所改善。接着,燕昭王又亲自出面,向赵国施加压力,终于迫使赵国释放了苏秦,于是苏秦便从赵国又回到了齐国。

到齐国后,苏秦请齐湣王取消原先答应封给赵国奉阳君李泌兑的蒙邑(今山东蒙阴)。李泌兑自然对齐湣王的食言极为不满,齐、赵关系也因此而恶化起来。恰在这时,燕昭王对苏秦产生了怀疑,扬言要另外派人代替苏秦的职务。苏秦闻讯,感到十分委屈,立即给昭王写了封很长的信。信中说,齐国一直是燕国的仇敌,自己在齐国长期从事外交活动,招致非议和怀疑本不足怪。自己蒙大王知遇之恩,这些年呕心沥血,不避艰险,就是为了帮助燕国。若能继续仕宦于齐,至少可以使齐国不图谋燕国,并使齐国与赵、魏徵等国的关系恶化,为燕国创造有利之机。燕王不应轻信谗言,贻误大事。燕王收到此信之后,便不再怀疑苏秦了。这场风波平息了,苏秦便向齐王建议出兵灭宋。这是他策划的最终激怒三晋与秦国的关键步骤。齐湣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倾全国之兵把宋国灭掉了。这样一来,三晋与秦、楚等国反齐的浪潮也随之而起,齐国陷入了完全孤立的境地。这种形势为燕国攻齐提供了条件。

宋国虽小,但却是个中原古国。齐湣王灭宋以后,各国反齐情绪高涨。第二年,秦国首先派蒙骜率军越过韩、魏徵,向齐国的河东地区发动了猛烈进攻,吞并了齐国的九座城市。三晋的韩、赵、魏徵见秦国轻而易举地从齐国获利,也纷纷跃跃欲试,但又怕各自力量单薄,难以对付强齐。苏秦认为燕国报仇雪耻的时机已到,只要燕国出面,包括秦在内的各国都会联合起来攻齐。于是他便同燕国的上将军乐毅一起向燕昭王建议,抓住这个时机,联合秦、韩、赵、魏徵四国向齐进攻。燕昭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苏秦便匆匆从齐国赶到赵国,拜见赵惠文王,制定了五国攻齐的策略。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苏秦本可逃离齐国,但他考虑到联合攻齐的战争还没有打响,齐湣王仍把自己视为心腹,自己继续留在齐国仍很安全。他抱定“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决定仍留在齐国。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国公开“绝交于齐”,派乐毅统率燕、秦、韩、赵、魏徵五国联军向齐大举进攻。齐国毫无准备,仓促应战,结果在济西遭到惨败。

苏秦在齐王面前如此受宠,许多齐国旧臣对苏秦十分嫉妒和痛恨。于是,有人便在一天夜里刺杀苏秦。但是,苏秦虽被刺为重伤,却并未立即死去。当齐湣王来看姜望他时,他对齐湣王说:“我很快就要死了,您可将我车裂于市,就说我是燕国的奸细,一直做危害齐国的事,这样就可以抓到杀我的凶手了。”车裂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是将双手、双腿和头颅裂为五处。苏秦死去,齐湣王果然按照苏秦的话去做,而刺杀苏秦的凶手自以为杀此人无罪,果然站了出来。于是,齐湣王立即又将此人处死。燕国的一些人便感叹道:“苏先生是个有智谋的人啊!他临死还能让齐王为自己报仇。”

乐毅率领燕军长驱直入,直捣齐国的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齐湣王仓皇出逃,不久被杀。接着,乐毅在六个月之内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城。泱泱大国的齐仅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正当燕军攻齐全胜在即之时,燕昭王死了。继位的燕惠王听信谗言,把乐毅逼出燕国,而改用带兵无方的骑劫统兵,从而使齐国趁机收回了大片土地,缓和了岌岌可危的局势。但齐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后来,苏秦暗中帮助燕国的事终于暴露,齐国君臣对苏秦十分痛恨,认为将他车裂是罪有应得。燕国为此事也很害怕,燕王便派遣一子到齐国为质子,两国的关系这才得到缓和。

战国时代风云变幻莫测,斗争激烈复杂,由于秦国和齐国最强,故对其他各国的威胁最大。苏秦凭借对大局的透彻了解和杰出的智谋,摇动三寸不烂之舌,相继说服东方六国,共抗强秦,从而暂时遏止了秦的扩张。此后,齐国的野心日益暴露,他又促成五国联合伐齐,从而在一个时期内恢复了力量均势。由于诸国之间的各种利害矛盾,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再加上秦国按张仪之计推行连横,终于使合纵陷于瓦解。但是,苏秦在其间表现出来的智谋和辩才却是十分杰出的。

(陈瑞芳)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战国策》。

张仪折竹留芳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