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约法三章”定国策,慧眼识才终灭楚

“约法三章”定国策,慧眼识才终灭楚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约法三章”定国策,慧眼识才终灭楚——萧何传萧何(?当他担任秦沛令“主使掾”时,曾多次周济姜尚未发迹的刘邦。萧何被邀为这次宴会的主管,负责收礼。沛县县令害怕危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表示要在沛县组织武装响应陈胜。于是沛公军队首先入咸阳,宣告了秦王朝的灭亡。

“约法三章”定国策,慧眼识才终灭楚

——萧何传

萧何(?—前193)和张良、韩信一起,被称为汉初三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谋士。

一、襄助刘邦,沛县起兵

汉高祖平定项羽,重新将分裂的国家统一起来,应当归功于他的几个得力助手,萧何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萧何是文臣,为汉高祖统一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所以他虽然一直居守关中,没有参与过攻城略地,却被封以食邑八千户,比一些出生入死的将军如樊哙等还要多。就这一点,刘邦手下诸将在分封之后愤愤不平,牢骚满腹:“我等出入沙场,披坚执锐,多则百余战,少则数十战,可以说是九死一生,而萧何仅仅是一介书生,安居后方,舞文弄墨,未有汗马功劳,怎么功劳反倒在我们之上呢?”(www.guayunfan.com)刘邦对此发了一番既粗莽又发人深省的名言:“诸位将军该知道打猎的事吧?行猎时,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示野兽隐藏踪迹的是人。现今各位将领的功劳是猎取野兽,功同狗等;而萧何是指示兽踪,功同人等。并且各位是只身跟随于我,最多也不过是随带二三人来,而萧何则举其家族数十人随我南征北战,此功不可没。”

刘邦的这番话驳得诸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由此,萧何为刘邦统一中原所建立的功勋可见一斑。

萧何,出生于今江苏沛县。青壮年时代,他便以精通文墨,为人宽厚而闻名遐迩。当他担任秦沛令“主使掾”时,曾多次周济姜尚未发迹的刘邦。

刘邦年轻时由于落拓不羁,不拘小节,“好酒及色”,经常被人瞧不起,然而却常常受到萧何的器重。刘邦任亭长时,萧何便经常帮助他。有一次,沛县县令的好友吕公大请客,县中豪杰纷纷前去赴宴,而且都带着贺礼钱。萧何被邀为这次宴会的主管,负责收礼。规定凡送礼钱一千以下的人都坐堂下,送钱一千以上的才可以坐堂上。刘邦也去赴宴,谎称送礼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都没带。萧何一边对吕公说笑刘邦:“刘季(刘邦排行三故名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一边却不阻止他坐到堂上。刘邦因此大模大样地坐到上座,表现得落落大方。在这次宴会上,吕公相中了刘邦,把女儿许配给她为妻,这就是后来的吕后。

萧何还常常在经济上资助刘邦,因为亭长职务的关系,刘邦常常被征派到咸阳办事,县里其他小吏都送刘邦三百钱作资奉,而唯独萧何经常破例给他五百。

因此,萧何早期活动便与刘邦联系在一起,这就为他以后鼎助刘邦以成帝业奠定了基础。

因为萧何办事有魄力,在同人中表现出非凡的理事能力,因此被当时的秦政府所看重,升任他为泗水郡(郡治在今安徽濉溪西北)卒史。在泗水任职时又因为办事有方略,考核时名列第一等。因此被郡监察御史上报秦朝中央政府,准备再行提拔,但由于萧何自己不愿意,于是作罢。

秦二世元年(前209)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愤怒的反秦风暴迅速席卷中原大地。东南诸郡县都纷纷杀秦官吏起兵响应。沛县县令害怕危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表示要在沛县组织武装响应陈胜。此时刘邦早已聚集在芒砀山中(今河南永城北),受到沛县许多青壮年的拥护。因此,萧何和沛县的另一个有权势的县吏曹参,对将要起兵的沛县县令说:“大人为秦朝官吏,现在想率领全县父老兄弟背秦‘造反’,恐怕老百姓不一定信任吧!到时如果百姓不听你的号令,那可怎么办呢?不如把那些因抗秦犯法逃亡在外的豪杰之士召集回来,然后以此动员县里的人,这样才会成功。”之后,萧何、曹参自作主张,命令樊哙到芒砀山去迎接刘邦等数百人下山到沛县。刘邦很快来到沛县城外。不料当刘邦的队伍来到时,沛县县令却又反悔了,他命令部下把沛县城门关闭,阻止刘邦进城;另一方面又派人搜捕主谋萧何、曹参,准备把他俩杀掉。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萧何、曹参毅然决定越墙逃出城去,站到刘邦的一边。在萧、曹的帮助下,刘邦借用了沛县人民的力量,杀了沛县县令,进入了沛县县城。又在萧、曹的合力支持下,刘邦被拥立为沛县起义武装的首领,号沛公。

在刘邦起兵过程中,萧何是主要策划者,而且也是这次起兵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当时丰、沛一带早已聚集着一批反秦势力,例如后来成为刘邦开国功臣的樊哙,原就是沛县“以屠狗为事”的下层反秦人士;后与刘邦成为莫逆之交的夏侯婴,原为“沛厩司御”,后“试补县吏”,是个下层小吏;后为刘邦封为广阿侯的任敖,出身则为“沛狱吏”。这些人与萧何都有较深的来往,而且都乐于受萧何的指挥。所以刘邦的帝业,从一开始就渗透了萧何的许多心血,没有萧何的鼎助,刘邦起兵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二、入主咸阳,约法三章

刘邦称沛公后,马上任命萧何为主丞,帮助料理日常政务、军务。不久,陈胜、吴广失败被杀,但是起义的烽火,已燃遍整个中国。当时项梁、项羽及刘邦等人,同是楚怀王的将领。项梁死后,项羽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与章邯统率的秦军主力酣战中原。刘邦则率偏师西征,斗力斗智,很快过南阳,入武关,克峣关,直逼秦都咸阳。汉高祖元年(前206)十月,沛公大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颈系组绶,带着皇帝的玺印符节,在大路边跪拜求降。于是沛公军队首先入咸阳,宣告了秦王朝的灭亡。

入咸阳后,许多义军将领被秦都的繁华所震惊,纷纷攘攘,忙着抢占府库良马,瓜分金银美女,就连刘邦本人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秦皇宫中,贪恋着金玉、狗马、美人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例外,对金银财宝、宫室美女毫不动心,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等衙门府第,收取律令、图书、文献档案,细心地保藏起来。

作为一位主丞,在反秦事业取得胜利,可以借机攫取财物以饱私囊之际,萧何竟能表现得如此廉洁,在许多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对于萧何这样的政治家来说,考虑的恐怕不只是眼前的一点点名利满足。萧何出身下层吏掾,又亲身经历过秦末的苛政,对于秦王朝修宫室、建阿房、筑皇陵,奢侈无度、劳民伤财的腐败政治,自然有着深刻的印象。而对反秦风暴中,被逼造反的百姓杀秦吏、烧宫室,最终使这个貌似强大的腐朽王朝一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他自然不会视而不见,也不会不加以深思。所以他才会在进入咸阳之时,能清醒地收藏图书、档案。在随后爆发的楚汉战争及刘邦初创帝业的艰难时期,刘邦之所以能够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并迅速采取措施占领要塞、镇抚百姓,全赖萧何这一及时收藏图书、档案之功。

萧何认为取天下在于得民心,所以他劝沛公不要满足于眼前的胜利,应当安抚民心,才是长远之计。于是,同年十一月,刘邦召集各地父老、乡绅约法三章说:“关中百姓长期被秦王朝的酷政苛法所苦。我曾与众诸侯在楚怀王面前约定,先进关中的就在关中称王,现在我先进关中,自然就是你们的王了。我和众位父老乡亲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此之外,严刑苛法统统废除。各地百姓照旧安居乐业。”刘邦的这个约法三章虽然只是战争时期的临时法律,但在安抚民心、稳定形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为此当时的秦民都箪食壶浆以劳义军。

但当项羽率领诸侯联军主力进驻关中,刘、项相会于鸿门宴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项羽不甘心让刘邦独占关中要塞之地,便废弃楚怀王之约,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刘邦转封于偏居西南的巴蜀,称之为汉王;关中之地一分为三,让秦之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在那里为王,借以阻止刘邦向东扩展。对此,刘邦非常恼怒,决心与项羽翻脸,手下大将樊哙、灌婴周勃也纷纷劝他不要屈服,于是刘邦决心与项羽决一死战。在这关键时刻,萧何却头脑清醒,力劝刘邦接受汉王称号,他们之间曾有这样一段对话:

萧何说:“你不在关中,而是到汉中称王,当然不是喜事,但是这比白白送死,不是要好些吗?”

刘邦不解,问道:“怎么会是‘白白送死’呢?”

萧何答道:“现在您的实力远远不如项羽,倘若贸然进击,势必百战百败,这难道不是白白送死吗?《周书》中有这样的话:‘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古汉也称天河为‘天汉’,而今上天把汉中这块土地交给你,封为‘汉王’,正是以‘汉’配‘天’的美称啊!古代的圣贤如商汤、周武王,在形势不利时,能暂时屈服于暴君夏桀、殷纣之下,而最终都登上了万乘帝位。大王您还是先居汉中,好好安抚那里的百姓,搜罗贤才,利用巴蜀作为基地,在形势有利时,再回师三秦,与项王争夺天下。”

刘邦听完萧何的劝说,不禁如梦初醒,连连称善,于是拜萧何为丞相,率领军队进入汉中,开始了经营巴蜀以图发展的事业。就这样,在楚汉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机中,萧何又一次挽救了刘邦的事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当时刘邦的决策是正确的。

三、扶汉灭楚,屡荐贤才

在楚汉战争期间,萧何更为刘邦立下了非同一般的功劳。西汉末年的思想家扬雄曾这样评论道:“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萧规曹随”指萧何定规矩,曹参跟随不变;留侯指张良;陈平是继曹参之后的西汉宰相,他们都为西汉一朝的建立立下了巨大的功勋。那么,萧何都为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定了哪些规矩呢?

第一,制定了一系列从民所欲的缓和的法律、赋税制度。萧何依据自己收集起来的秦朝遗存的法律、制度和图书,制定了新的律令和减轻剥削的措施。他在刘邦“约法三章”的基础上,重新整顿了秦朝的旧法条文,另立汉律九章。据历史记载,新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把关中地区建成楚汉战争中刘邦一方的稳固的后方和人力、物力的供应基地。楚汉战争刚开始时,刘邦的处境十分艰难,项羽的兵力是他的4倍,而且周围还有前秦降将的监视,所以汉高祖二年(前205)四月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之战,刘邦军队前后死伤达20多万人,“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把刘邦的军队重重围了三层,最后刘邦只剩下数十骑逃遁出围,家属却被项羽所俘虏。但是后来刘邦最终战胜项羽,这全靠萧何在关中后方的大力支援。

楚汉战争一开始,刘邦就命令萧何留守关中,让他“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即留萧何在巴蜀地区负责收敛赋税,镇守安定百姓,颁布法令,供给军粮。萧何身居关中,心系天下,把治理关中看做是辅佐汉家创建帝业的大事,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他特别重视基本建设,曾在巴蜀汉中地区兴建了一些城市,《水经注》称,最古的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就是萧何留镇汉中时修建的。这对于发展巴蜀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到关中后,他又在长安的未央宫立武库以藏兵器,造太仓以藏军粮,这些都是建设稳固后方所必需的。

萧何在关中和巴蜀还几次颁布有利于经济生产的法令,从而减轻剥削,发展生产。刘邦也给予萧何在关中最大的权力。萧何在关中主管法令、宗庙、社稷、宫室、县邑等一切杂务,凡有所奏,刘邦都批准执行,一时来不及上报的,刘邦也允许萧何作主“便宜施行”,等刘邦从前线回来再加奏闻。这样,萧何在关中施政,便能发挥最大的能力,从而使得满目疮痍的关中,很快变为人丁兴旺的富庶之地,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前方输送去充足的粮饷和壮丁。

汉高祖二年(前205)四月,刘邦于彭城战败。第二个月,萧何就把关中所有能发动的兵力,包括老弱者全部送到荥阳,补充刘邦的军队,使汉军“军复大振”,取得了荥阳(今河南荥阳北)、成皋(今河南巩义市东北)之战的胜利。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已历时四年之久,实力雄厚的项羽,此时也陷入“压罢食绝”的困境;刘邦的军队,却由于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而“兵盛食多”。刘邦越战越强,逼得项羽兵败东城,自刎而死。对于萧何在兵员物资方面的支援,刘邦是深知的。所以在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即位论功行赏时,将萧何列在首位。刘邦手下的一位大臣鄂千秋,在评论萧何与大将曹参的功劳高低时,曾公正地指出:“楚汉相据五年,汉王失军亡众,只身逃遁数次,都是靠萧何从关中遗军补其亡失,数万兵众召之即来。汉与楚在荥阳对峙多年,军中无粮,也是萧何及时转漕关中,补其不足。这样,才能使汉军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

萧何在楚汉战争中的又一功劳,是给刘邦推荐了名将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已成为千古美谈。韩信是一位胸怀奇略的将才。他先后投奔项梁、项羽,但一直不被重用。刘邦入蜀,韩信便弃楚归汉。经过汉将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军官),韩信眼看刘邦不肯重用他,在军至南郑(今陕西汉中市)时,便不辞而别,逃离了汉营。

萧何曾与韩信见过数次,言谈之间,发现韩信是当世奇才。一听说韩信逃走了,慌急之中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独身飞骑追赶韩信而去。刘邦手下的人不知内情,便冒冒失失地禀告刘邦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听了又惊又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两天,萧何突然又出现在汉王刘邦的面前。

刘邦又喜又怒,大骂萧何:“别人逃跑还可理解,你我知己已久,怎么也要逃走,这究竟是为什么?”

萧何笑着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啊!”

刘邦急着问:“你追的是谁?”

回答说:“韩信!”

刘邦一听,火又上来了:“逃跑的将领有数十人,你一个也不去追赶,却要去追个小小的韩信,这不是骗人的鬼话又是什么?”

萧何坦然地反驳说:“想要得到诸将,容易得很,但是韩信,却是国中无双的奇士呀!大王您倘若只想在汉中为王,自然用不到韩信,但如果想争天下,除了韩信外,那就找不到可以商议大计的将才了。何去何从,您瞧着办吧!”

刘邦默然,说:“我当然要挥师东进,一争天下,哪能安于久困此地呢?”

萧何说:“您想争天下,只有重用韩信,他才能留下为你所用;倘不能重用,他终究还会逃走的。”

刘邦无可奈何:“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任命韩信做个将官吧!”

萧何却说:“即使任命他为一般将领,他也决不会留下。”

刘邦让步说:“那就干脆任命他为大将,统率诸将,你看怎么样?”

于是刘邦就要下令召见韩信,拜为大将。这时萧何又说话了:“大王您平时待人傲慢无礼,现在拜韩信为将,简直就像叫唤小孩子一样随便,这正是韩信逃离的原因啊!您一定要拜他为将,那就必须选择良辰吉日,斋戒设坛,用隆重的礼节待他才行。”

刘邦果然依从了萧何。全军将士一听说要封拜大将军,都很高兴,人们纷纷猜测获这殊荣的人是谁,但是到了登坛拜将的那天,才知道竟然是个毫无声姜望的小人物韩信!全军将士大为惊奇。拜礼完毕后,刘邦把韩信召到跟前,征询平定天下的方针时,才发现自己的确找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韩信和刘邦纵谈天下形势,提出养巴蜀之力以定汉中,然后并关中之力以东向争天下的战略设计,并具体说明了项羽虽强不足畏,三秦兵分易破的事实,这就大大发展了萧何力劝刘邦入汉称王的战略思想,并在行动上作出了详尽的计划安排。于是,刘邦按韩信的策略具体部署军事行动,最终完全击败了项羽。

四、宦海沉浮,九死一生

楚汉战争在汉高祖五年(前202)结束,又过了9年,汉惠帝二年(前193),萧何病死。在萧何政治生涯的最后几年中,主要致力于巩固新建的汉王朝事业。汉初许多其他功臣像韩信(淮阴侯)、黥布(英布)都以谋反罪被诛。唯独萧何、曹参能保其禄位,直至善终,以至名扬后世,成为万代称道的名臣,这的确是不简单的。由此说明萧何不仅能顺应潮流,不断跟随时代前进,而且善于处理取得天下以后的君臣关系。但是在处理这种非同一般的君臣关系时,萧何又有许多违心之举,其中设计斩杀韩信便是突出的一例。

在消灭项羽,扫平群雄的统一战争中,韩信功劳最大,刘邦曾称之为“人杰”。以韩信之才之力,如果有野心的话,早已听从谋士蒯通之说,割土自立,那么天下即非刘邦所有了。但是韩信并没有这样做。在天下统一后,刘邦对功臣的猜忌与日俱增,动辄诛谬。他曾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师。韩信当然颇有牢骚。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陈豨反于赵,刘邦征邯郸。这时,吕后与萧何留守京师,她怕韩信在京师作陈豨的内应,很想把他除掉。正巧韩家有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便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这位门客的弟弟便上书诬告韩信谋反。于是吕后决心采取行动,但又怕韩信谋略过人,党羽众多,万一召而不至,反受其害。这时她想到了萧丞相。萧何是韩信的恩人,如果由萧何出面相邀,韩信一定不会生疑。

于是吕后便把萧何请到宫中秘密商议。萧何早年曾力荐韩信,对韩信当然了解,他知道韩信有牢骚而无野心,说他“谋反”确实冤枉。但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他无法一碗水端平,而只能违背良心行事。因为只有维护君权,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从内心来讲,韩信毕竟是萧何发现的,但现在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却要由自己来给他送葬,萧何的心里并不平静。但事已如此,无可奈何。况且韩信是诸臣中最有本事的一位,吕后要杀他,以便杀一儆百,制止叛乱战火的蔓延,这对国家统一安定,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

韩信视萧丞相为自己的恩人,对他很敬重。这时萧何骗韩信说,皇帝派使者送来陈豨已死的消息,现在满朝文武正准备进宫庆贺。韩信推说有病,无法入宫。但萧何晓以利害,说:“虽说有病,还是勉强去吧。以免日后皇上生疑。”有了萧何的劝说,韩信便放松了警惕,放胆入宫庆贺。谁知进宫后,吕后早已埋伏武士,立即逮捕韩信,并且迫不及待地就在长乐宫行刑。

使用五刑除去韩信后,功高压主的萧何自己,便成了刘邦疑忌的对象。刘邦在征讨陈豨的同时,一面派人传令拜萧何为相国,加封萧何5000户食邑;一面又派出500士卒,充当萧何的护卫。实际上是监视萧何的活动。

萧何忠心为国,胸中本无异心,当然也猜想不到刘邦的用意。这时,朝廷官吏前来相府致贺,唯独布衣召平以吊丧之礼进见。召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隐居长安城东,以种瓜为生。他的瓜特别甜美,也称“东陵瓜”。他对萧何说:“相国您大难临头了!现在皇上作战在外,你安守于内,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与危难,反而加官晋爵,备有卫队,以我之见,这是因为韩信事件又进一步怀疑到你头上了。置兵设卫,并非恩宠于你,而是暗中监视。希姜望您让封不受,并尽量把家产私财捐献出来,以助军用。”一席话说得萧何如梦初醒。他坚决辞让了5000户封邑,还拿出自己的全部财产,捐作军费所需。刘邦非常高兴,萧何终于又渡过了一个难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年秋天,淮南王黥布反汉,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却多次派人探回“萧何在长安干什么”。萧何如实报告说:“我还是像皇上征讨陈豨谋反时那样,勉励百姓,尽其所有,支援军需。”

这时,有人便来警告萧何:“相国您就要有灭族之祸了!您位居相国,功称第一。入关以来,深得民心,百姓依附。威信很高已有十余年了,皇上之所以一再对您表示关怀慰问,主要还是怕您倾动关中啊!您为什么不多买点田地,用贱价强赊,在百姓中留些坏名声,让皇上安心呢?”

萧何治家素以节俭闻名,平时置田宅,只挑些穷僻之处,从不占民良田。就是盖房,也不修高大的屋墙。他常对家人说:“我的后人倘若贤仁,就让他们效法我的节俭吧;倘若不贤,豪门势家也不会看上这穷田陋房以施欺夺。”而今,劝他贱价强赊民田,这实在有违他廉洁持家的本心。但是名声越高,刘邦就越会猜忌他有野心,招致杀身之祸。这样,萧何只能采纳这种“自污”之计了。

刘邦在前方听说萧何强赊民田,不得民心,心中大喜。当他凯旋回京时,许多百姓纷纷拦道上书,控告相国欺负百姓,强行贱买民产。后来,萧何进见刘邦,刘邦便把一叠控告信交给萧何,对他说:“你身为相国,却去与民争利,现在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这样,萧何又闯过了一场危机。

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刘邦的猜忌仍然存在。有一次,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而皇宫的上林苑中,却弃置了大片空地供养禽兽,于是他劝刘邦说:“请您让百姓随意到上林苑中垦种吧;不要再征收禾稿充当兽食了。”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你自己多受贾人财物,却为百姓算计我的上林苑!”当即命令廷尉给萧何戴上刑具,关押起来。

几天后,刘邦手下有位卫尉听说萧何被关押,便问刘邦:“萧相国犯什么大罪而锒铛入狱呢?”

刘邦悻悻地答道:“我听说当年李泌斯做秦皇丞相时,好事都归主上,坏事由自己承担。现在萧相国正相反,他收取贿赂,为民求取我的苑囿,这是收买民心,所以我要逮捕他治罪。”

卫尉说:“办事忠于职守,只要对百姓有利,就舍身为之请命,这是宰相该做的事啊!陛下怎么能疑心相国接受贿赂呢?想想您与项王相争数十年,后来陈豨、黥布谋反,陛下出征在外,萧相国留守关中,关中稍有变故,这函谷关以西就不是您的天下了。萧相国对这样的大利姜尚且不图,难道还会去贪图人家的一点点贿赂吗?秦始皇正是因为听不到臣下批评自己的过失,一意孤行,才亡了天下。李泌斯就是能为主上分过,又何足效法!”

刘邦听了虽然不是滋味,但心中想来,卫尉的话毕竟有道理,于是,当天就叫人把萧何放了。

萧何当时已是60余岁的老人,既经赦罪,还恭恭敬敬,赤着脚前来向刘邦谢恩。刘邦只好说:“相国快去休息吧!相国为民请苑,我不允许,说明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罢了。而你却是贤宰相,我之所以要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番辩解,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政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

刘邦的猜忌多疑,至死都没有消除。萧何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非凡的业绩,躲过了一次次灾难。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继续为汉王朝效力。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王朝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惠帝亲临病榻探视萧何,并问他:“相国百年之后,谁可代替你呢?”

萧何谨慎地说:“知臣莫如君,陛下自己决定吧!”

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

萧何听后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顿首说:“皇上得以曹参为相,我萧何虽死,也无遗憾了!”

这番不寻常的话表明,萧何对于曹参的代己为相,抱有多么诚挚的赞许和期姜望。萧何与曹参曾同为沛公吏掾,有过很深的交情;又共同在沛县协助刘邦起兵,都是刘邦的开国元勋。但到后来,两人关系却相处得不太和谐。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攻城野战之功甚多,而封赏却每居萧何之下,因此与萧何“有隙”。但萧何不计较这个,因为他知道曹参贤能,所以于病体垂危之际,还举荐这位与己“有隙”的同僚为相,甚至为此向惠帝顿首,称之为“死无遗恨”,表现了一代名相宽容大度,一切以大局为重的气度。

曹参为相以后,“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汉初百姓在“清静无为”的治理秩序中休养生息,西汉国力日益强盛,经济蒸蒸日上。三年后,曹参病逝,百姓作歌称颂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意思是萧何制定政策法令,整齐划一,执法公平。曹参代替了他,坚守不改,大家太太平平清清静静,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百姓颂扬曹参之功,犹不忘追思萧何之德,正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汉初名相的长久敬仰和怀念之情。

(林 红)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汉书》卷三九,《萧何传》;《史记》卷八,《汉高祖本纪》。

张良拾履受兵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