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黄河宁夏灌区分析

黄河宁夏灌区分析

时间:2022-01-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青铜峡灌区分为河西灌区及河东灌区,以黄河为界。为了分析方便,又将河西灌区以永宁县北为界划分为银北灌区及银南灌区两部分,其中银北灌区面积3471km2,则银南灌区与河东灌区合计面积为3590km2。表13 青铜峡灌区引排水情况*资料来自宁夏水文总站。
黄河宁夏灌区分析_陈满祥水文水资源

十、黄河宁夏灌区分析

1.基本情况

(1)灌区面积

黄河宁夏灌区包括卫宁灌区及青铜峡灌区,总面积(指灌区面积,也可认为是绿洲面积) 7983km2,青铜峡灌区7061km2,卫宁灌区922km2。总灌溉面积30万hm2,折合450万亩。青铜峡灌区分为河西灌区及河东灌区,以黄河为界。为了分析方便,又将河西灌区以永宁县北为界划分为银北灌区及银南灌区两部分,其中银北灌区面积3471km2,则银南灌区与河东灌区合计面积为3590km2。关于灌溉面积只有一个总数字(估计偏小)没有分区的数字。

(2)关于引排水量

引排水量情况见(表13)*,可以看出青铜峡灌区历年引水量逐年增加,20世纪60年代由平均41.5亿m3增加到90年代平均63.1亿m3,而排水量也逐年增加,由7.0亿m3增至37.2亿m3,排水比例由17%增至59%。

表13 青铜峡灌区引排水情况

img36

*资料来自宁夏水文总站。

2.水平衡分析

(1)从引排水差的结果看,历年有减少的趋势,从青铜峡全灌区来说,20世纪90年代比70年代减少30%;银北和银南灌区减少36%~38%。

由于灌区排水设施的完备,不但加大了排水量,同时加大了排盐量。灌区盐量为负平衡,每年排出盐量为进入盐量的1.5倍,灌区处于脱盐状态。使过去有名的“银川”(意为白茫茫一片盐碱地)变成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

(2)绿洲净耗水量

从表13的数字可以算得绿洲净耗水量及单位面积耗水水平,见表14。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耗水水平逐渐降低,达到最低值367mm。银川平原降水量平均以200mm计,则绿洲蒸发量为567mm(张掖盆地绿洲为596mm)。由于河西走廊比银川更为干旱,所以有30mm的差值是合理的。

表14 绿洲耗水水平

img37

众所周知,银川灌区内湖泊众多,而且水稻种植比例很大,一般理解总耗水量及面耗水量应该很大,但事实并非如此。

银川平原水面蒸发量(E601)1000~1100mm。比河西绿洲内部蒸发量小200~300mm,说明银川湿润,这可能是耗水水平低的原因。当然也可以用绿洲效应来解释。

3.灌区效益讨论

前面算了绿洲的年蒸发量,说明它是很小的,另外采用1995~1997年粮食产量17.6亿kg,及总耗水量33.0亿m3(赵文骏)两个数字,(包括卫宁灌区)总灌溉面积450万亩。若粮田面积占3/4,则可算得亩产为521kg/亩,若全部种粮食,单产也有391kg/亩,也算高产。水的利用率为0.53kg/m3,此数确是偏小多了,原因在于绿洲密集度太小,总面积7983km2,灌溉面积只有450万亩,其密集度为38%,可见绿洲内部非农业用地太多了。一般所知沙地和水域(湖泊众多)占地太多,其次有不少荒碱滩地,以及沼泽地等。这说明银川灌区发展潜力很大。如果将绿洲密集度提高到70%,则农灌面积可达800万亩以上。土地增加了,灌溉总耗水量是否会增加?我们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不会增加很多。原因在于大量的湖泊要疏干,变成农田,不但不增加耗水量,反而可省下许多无效蒸发量。盐碱荒地,沼泽地地下水位很高,埋深仅0.5~1.0m,其年蒸发量一般均在300~400mm,不比农田净耗水低多少。因此宁夏黄灌区的发展,在于改造绿洲,使其密集度提高。如果真的如上述指标实现,岂不一个宁夏变成两个宁夏!有人说要保护湿地,保护湖泊(当然必要的湖泊要留下),开垦了农田,等于破坏了生态平衡。最近看到电视报道说稻田也是湿地,它的功能既能达到湿地作用,又生产了粮食,孰优孰劣。

银川稻田很多,说不上有多大比例,据说其单产也很高,亩产净大米(非稻谷)1000斤。产值按现价估计近1500元,农民可拿到1200元。所以农民喜欢种水稻。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此其必由之路。或曰:黄河下游断流,上游大面积种水稻,浪费水太大,必须用国家命令限制用水的配给量。结果最近几年宁蒙河套灌区限水40%(据说)。农民怨声载道,河套地区限制小麦种植,造成很大损失。

就以宁夏来说,用水是否增加了?实际水文观测数字最能说明问题。表13表明青铜峡灌区净用水量60年代34.5亿m3,70年代37.4亿m3,80年代28.1亿m3,90年代25.9亿m3,比70年代减少30%。由于灌区排灌系统改造成功,排水量加大,不但节约了总耗水量,而且大幅度增加了排盐量,使宁夏土地盐碱化大大改善。所以黄河断流并不完全是由于上游用水量增加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