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郭子仪、李光弼――国家再造的中流砥柱_中国历史人物

郭子仪、李光弼――国家再造的中流砥柱_中国历史人物

时间:2022-08-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郭子仪、李光弼——国家再造的中流砥柱_中国历史人物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至蜀郡避难,太子李亨趁机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杰出将帅郭子仪、李光弼心系国家安危,勇敢地担负起平定叛乱的重任,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功勋,而成为国家再造的中流砥柱。李光弼命将崔众斩首示众,因此威震三军。而李光弼麾下只有一万人。李光弼出动敢死队,攻杀叛军,数月内斩首七万级。

郭子仪、李光弼——国家再造的中流砥柱_中国历史人物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至蜀郡避难,太子李亨趁机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杰出将帅郭子仪、李光弼心系国家安危,勇敢地担负起平定叛乱的重任,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功勋,而成为国家再造的中流砥柱。他俩的名字在中国将帅史上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青年时代身材魁伟,酷爱武艺,以武举优等入仕,历任左卫长史、单于副都护使、振远军军使、天德军军使,迁九原太守。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郭子仪出任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的十五万大军,肆虐于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所向披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等,自发行动起来,组织军民,英勇抗击叛军,急需朝廷支援。可是,朝廷长期武备松弛,无兵无将可派。在这种情况下,郭子仪推荐了比自己年轻的将军李光弼。

李光弼(公元708~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契丹族人。性格坚毅,擅长骑射,曾在名将王忠嗣手下任兵马使。王忠嗣欣赏这个胡将,说:“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因功升任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决定用李光弼为副节度使,并招为女婿。李光弼考虑安思顺是心向安禄山的,婉言拒绝,回到长安闲居。郭子仪和李光弼原先同在朔方任职,彼此关系并不融洽,甚至还存在着一些敌意。大敌当前,国难当头,郭子仪撇开私人恩怨,力荐精于军事的李光弼,率兵平叛。于是,李光弼摄御史大夫,出任河东副节度使,兼云中太守、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统领郭子仪分拨的五千兵马,增援常山(今河北正定)的颜杲卿。

安史叛军大体上分为两路,安禄山一路攻取洛阳,史思明一路攻掠河北、河东各地。安禄山攻克洛阳,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做起大燕皇帝来,继续西进,进攻关中。史思明攻陷常山,颜杲卿战死。李光弼火速进军,很快又将常山收复。史思明忙率骑兵二万,前来争夺常山。李光弼据城死守一个多月,形势危急。幸亏郭子仪兵出井径(今河北井径西),前来救援。唐军内外夹击,大破叛军。史思明损兵折将,败退博陵(今河北定县)。安禄山得知史思明受挫,命令蔡希德、牛廷玠率兵三万,从南北两个方向,予以增援。郭子仪、李光弼实行疲敌战术,假装撤退,引诱叛军追击,然后在嘉山(今河北正定西)摆开阵势,展开大战,歼灭叛军四万,俘虏一万余人。河北各郡受到嘉山战役的鼓舞,奋起抗击叛军,唐军一时声威大振,基本上截断了安禄山退往范阳的归路。郭子仪加授御史大夫,李光弼加授范阳大都督府长史、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被困在洛阳,西不能进潼关,南不能下江淮,首尾难顾。他暴跳如雷,大骂劝其起事的谋士严庄、高尚等人说:“我起,尔曹谓万全。今四方兵日盛,自关(潼关)西不跬步进,尔谋何在,尚见我为?”(www.guayunfan.com)洛阳陷落后,唐玄宗任用患有偏瘫的胡将哥舒翰,率领近二十万大军,扼守潼关,护卫长安。这牵制了安禄山的大量兵力,使得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一带,能够大有作为。但是,奸相杨国忠出于私利考虑,积极鼓动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作战。郭子仪、李光弼在前线上书,陈说利害,强调哥舒翰只能坚守潼关。可是,唐玄宗荒淫昏聩,听任杨国忠摆布,硬是下令,命哥舒翰出关作战,企图收复洛阳。结果,唐军一触即溃,全军覆没,就连哥舒翰,也被部下挟持,投降了安禄山。潼关防线崩溃,唐玄宗只顾逃命,西幸蜀郡。京师长安遂落入安史叛军之手。

形势急转直下。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郭子仪、李光弼率步骑兵五万人赴行在(皇帝临时住所),接受唐肃宗的调遣。此举使唐肃宗有了一支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于是“国威大振”。郭子仪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节度。李光弼拜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兵五千,驻防太原。河东节度使王承业无能,由侍御史崔众主事。李光弼到了太原,崔众拒不交付兵权,李光弼大怒,收捕崔众下狱。恰在这时,唐肃宗派使者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阻止使者宣诏,说:“崔众有罪,已下大狱,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御史中丞。”使者慑于李光弼的气概,不敢取出诏书。李光弼命将崔众斩首示众,因此威震三军。

从这年秋天开始,郭子仪作为总节度,以灵武为基地,以朔方军为基本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抗击安史叛军。其中太原之战打得最为艰苦。史思明指挥四路兵马共十万人,会攻太原。而李光弼麾下只有一万人。正是这一万人,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御战和反击战。李光弼根据敌人密集的特点,制作出一种“擂石车”,由两百人操作,向对方阵地发射石头“炮弹”,砸死敌人将近两万人。史思明也制作出一种“飞楼”,障以木幔,防备石头“炮弹”,掘土成山,逼近城池。李光弼则挖地道,使“飞楼”全部崩塌。史思明无计可施,在城外摆下酒宴,一边饮酒,一边大骂唐朝皇帝,以激唐军出城作战。李光弼通过地道,活捉多名敌人,斩于城头。叛军大骇,视地而行,唯恐出现地道,被虏被杀。史思明也很害怕,不得不把营帐移向稍远的地方。李光弼继续采用地道战,挖空一大片土地,栽上木桩,以作支撑。然后派人假装投降。史思明信以为真,出动数千名士兵,列队排于那片挖空的土地上,准备受降。李光弼一声令下,唐军用长绳拉倒木桩,地面塌陷,叛军全部掉进地道,死的死,伤的伤。守城的唐军擂鼓呐喊,突骑出击,会合诈降的唐军,猛烈地冲杀叛军,歼敌一万余人。史思明慌忙退去,只留下蔡希德继续进攻太原。李光弼出动敢死队,攻杀叛军,数月内斩首七万级。蔡希德丧魂落魄,狼狈逃窜。

太原战役的胜利,不仅消灭了叛军八九万有生力量,而且巩固了灵武基地,为唐军反击叛军赢得了时间。战役中,李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这种亲临前线指挥、身先士卒的无畏精神,受到所有人的钦佩和尊敬。战后,李光弼升任检校司徒,迁司空,封郑国公。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继为“大燕皇帝”。唐肃宗移住凤翔(今陕西凤翔),郭子仪进位司空和关内、河东副元帅,屡战安庆绪部将,均取得胜利。秋天,唐肃宗任命皇子李俶(后改名李豫,唐代宗)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进兵长安。李俶任元帅只是名义上的,真正的统帅应是郭子仪。郭子仪统领唐军十五万人,并借回纥骑兵四千多人,在长安附近与叛将安守忠、李归仁等展开激战。这一仗,郭子仪调度得力,指挥有方,共歼敌六万人,俘虏两万人。叛军张通儒等连夜逃离长安。九月癸卯日,郭子仪大军收复长安。城中老幼夹道欢呼说:“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郭子仪在长安只休整三日,乘胜东进,在陕郡打败严庄增援的十万叛军,严庄败退洛阳。安庆绪惊恐万状,席卷大量财物,逃往邺城。十月壬子日,唐军收复洛阳,郭子仪加官司徒,封代国公。班师时,唐肃宗亲到城郊迎接,说:“国家再造,卿之力也。”

安史叛军遭到沉重打击。年底,史思明为了争取喘息时间,假装投降。唐肃宗居然相信,并不削其兵权,任命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还封为归义郡王。四个月后,史思明杀了朝廷委派的官吏,再次造反。唐肃宗哭笑不得,九月,以郭子仪为中书令,李光弼为侍中,调集九镇节度使,围攻邺城,准备先灭安庆绪,再灭史思明。九镇节度使共有兵马六十万,力量相当可观。可是,昏庸的唐肃宗,认为九镇节度使是平等的关系,立其中任何一人为统帅都不适宜,因而任命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全军。鱼朝恩根本不懂军事,而且作威作福,盛气凌人。李光弼曾建议,分兵阻击史思明,安庆绪便可束手就擒。鱼朝恩摆出监军架势,根本不听。六十万大军缺少统一指挥,无法形成合力。有的节度使为了保存实力,持消极观望态度。因此,围攻邺城失利,“诸将惊溃,各引归”。只有郭子仪和李光弼两军英勇奋战,斩敌四万余人,缴获铠甲数十万副。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这次打了败仗,遂把全部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听信谗言,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改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取代郭子仪,兼任朔方节度使,命其星夜赶往洛阳驻守。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安史叛军再起内讧,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四月自称“大燕应天皇帝”。九月,史思明大举进兵洛阳。李光弼手下只有两万士兵,且严重缺粮,无法坚守。他果断地决定,放弃洛阳,退守险要之地河阳(今河南孟津西南),阻止史思明进军关中。史思明得到洛阳,其实是一座空城。

河阳濒临黄河,包括南、中、北三城。城中最大的困难是缺粮,储粮仅够十天之用。叛军进攻河阳,唐军出战,斩首千余级,生擒五千人。李光弼亲自外出筹集粮草,把南城防务交给李抱玉,说:“将军能为我守南城二日乎?”李抱玉说:“过期怎么办?”李光弼说:“弃之。”李抱玉答应,一面抓紧修建工事,一面派人通知叛军,说:“吾粮尽,明日当降。”叛军大喜,停止进攻。次日,李抱玉修好工事,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叛军知道上当,立刻攻城。李抱玉奋起还击,打退敌人。叛军改攻中城和北城,也被唐军击退。李光弼筹集到一些粮草,士兵信心增强。这天,他登上高处观察敌阵,发现其东南方比较薄弱,于是调兵遣将,实行反击。他手执大旗,威严地宣布说:“望吾旗,若挥动缓慢,尔等可机动作战;若连挥三下,就是拼死冲锋的信号,诸军毕入,生死以之,退者斩!”他从怀中取出一把利刃,高举着说:“战,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于贼。万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子!”说着,西向跪拜,表示必死的决心,将士无不动容。

这是一场死战,只有进路,没有退路。李光弼命令士兵出击,自己在高处指挥,猛地连挥三下大旗,“诸军争奋,贼众奔败,斩首万余级,俘八千余人,马二千,军资器械以亿计”,而且擒获叛军将领周挚、徐璜玉、李秦授等。这是一次很大的胜利。李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由此再次得到印证。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光弼加任太尉、中书令,仍然驻军河阳,阻击史思明。他先在河阳附近的野水渡露面,随后命牙将雍希颢驻守那里,叮嘱说:“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他俩必来袭击我军。贼至,不可与战,若降,与偕来。”雍希颢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谁知当夜,果然有一支叛军前来,将领为李日越。双方问明情况,李日越投降。雍希颢带着李日越见李光弼。李光弼以礼相待,奏报朝廷,授为特进,兼金吾大将军。不久,高晖亦来投降。雍希颢大惑不解,询问说:“公降二将何易也?”李光弼说:“史思明以为我只善守城,不能野战,所以我故意在野水渡露面。他想抓我,肯定会下死命令,让李日越奇袭野水渡,若败,必将他斩首。李日越走投无路,只能投降。高晖才干在李日越之上,见我厚待李日越,故而跟着投降。”李光弼知己知彼,料敌如神,使雍希颢等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

李光弼以两万士兵坚守河阳,使史思明无法西进一步,有效地保障了长安的安全。可是,宦官鱼朝恩和佞臣仆固怀恩,嫉妒李光弼的军功,竭力鼓动唐肃宗,让李光弼收复洛阳。李光弼从实际出发,说明贼势方锐,不可轻动。唐肃宗不听,派遣仆固怀恩为监军,强命李光弼出战。李光弼万分无奈,自率一军,移驻邙山,而命李抱玉死守河阳。李光弼主张依山扎营,仆固怀恩却主张布阵平原。李光弼说:“凭借险要地形,可以胜,可以败。布阵平原,那就败定了!”仆固怀恩固执己见,蛮横地说:“我是监军,听我的!”唐军刚在平原布阵,叛军七百人冲了过来,遗物于地,掉头而去。仆固怀恩以为便宜可占,命令士兵争抢遗物。突然,叛军大队兵马一起杀出,为数有限的唐军无法招架,溃不成军。仆固怀恩逃回长安,李光弼退守黄河以北的闻喜(今山西闻喜)。叛军乘势攻陷河阳,终于扫除了进兵关中的障碍

唐朝的形势又骤然严峻起来。李光弼上书请罪,请求辞去太尉职务。唐肃宗正在用人之际,改拜李光弼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和晋、绛等州节度使,不久,复拜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知河南等五道节度行营事,镇守处于叛军控制下的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李光弼紧急赴任。监军使认为兵力太少,提议南保扬州。李光弼断然拒绝,说:“朝廷以安危寄我,贼安知我兵力?我若出其不意,叛军可能自溃。”因此,他驰入徐州,整顿兵马,随时准备反击叛军。这时,唐肃宗想起了在家闲居的郭子仪,重新起用,任为邠宁、鄜延节度使,改为诸道兵马都统。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害。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唐肃宗以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封汾阳郡王,镇守河东。唐肃宗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一病不起。郭子仪上书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一面,死不瞑目。”唐肃宗感念这位忠臣,召其进京,叮咛说:“河东事一以委卿。”赐予御马、绢布等。郭子仪呜咽流涕,泣不成声。

唐肃宗因宫廷斗争而惊死,唐代宗李豫继位,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专权乱政。李、程忌恨功臣宿将,唆使唐代宗罢了郭子仪的副元帅之职,改任山陵使。郭子仪憎恨宦官,把唐肃宗当初写给自己的千余篇诏敕进呈给唐代宗,唐代宗阅后深感内疚,说;“朕不德,诒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李、程同时攻击和诋毁李光弼,致使李光弼忧惧不安,难以自辩。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标志着历时九年的安史之乱,基本上被平定。可是半年后,那个仆固怀恩又发动叛乱,勾结回纥、吐蕃兵入侵,攻陷长安。唐代宗逃亡陕郡。郭子仪临时出任关内兵马副元帅,组织起数千名士兵,凭其崇高的声望,很快收复长安。唐代宗收到捷报,颇感欣慰,诏令郭子仪为京城留守。这时,宦官程元振积极鼓动唐代宗迁都洛阳。唐代宗表示同意。郭子仪得知消息,立即上书说:“雍州古称天府,右陇、蜀,左崤、函,襟凭终南、太华之险,背负清渭、浊河之固,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兵强士勇,真用武之国,秦、汉所以成帝业也。”他坚决反对迁都洛阳,诚恳希望唐代宗“斥素餐,去宂食,抑阉寺,任直臣,薄征弛役,卹隐扶鳏,委宰相以简任能,付臣以训兵御侮,则中兴之功,日月可冀。”由于他的力谏,唐代宗遂罢迁都之议,流着泪对身边的人说:“子仪,固社稷臣也,朕西决矣。”唐代宗回到长安,歉意地说:“用卿晚,故至此。”他赐给郭子仪免死铁券,并画像于凌烟阁,以示宠信。

唐代宗在陕郡期间,曾命李光弼前来支援。李光弼畏惧宦官陷害,迟疑不敢动身,这加重了唐代宗的疑心。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以李光弼为东都留守,察其去就。李光弼因忧惧而生病。将吏问其后事,李光弼痛苦地说:“吾淹军中,不能奉养老母,为不孝子,尚何言哉!”他把平生所得的赏赐,多数退还给朝廷,少数分送给将士,七月病死于徐州,时年五十七岁。追赠太保,谥武穆。史学家给予李光弼很高的评价,称他“策敌制胜不世出,赏信罚明,士卒争奋,毅然有古良将之风”,“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同时为他“卒以忧死”而慨叹,说:“然谗人为害,亦可畏矣,将时之不幸欤!”

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时时入侵骚扰,唐朝的西北地区很不安宁。郭子仪出任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又进位太尉,兼领北道邠宁、泾原、河西道和吐蕃及朔方招抚观察使。郭子仪为人谦逊,国辞太尉不受。再拜尚书令,郭子仪仍然不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仆固怀恩纠集吐蕃、回纥、党项、羌、浑等少数民族军队,号称三十万,进攻长安,京师大震。郭子仪先屯兵奉天(今陕西乾县),再屯兵泾阳(今陕西泾阳),抵御入侵之敌。郭子仪可用士兵只有一万人,很快被敌军十万人团团包围。他命李国臣等五员大将各当一面,自己率精骑两千,从容调度,异常镇定。回纥主将药葛罗遥望唐军统帅年近七旬,身穿甲胄,威风凛凛,忙问:“是谓谁?”手下人说:“郭令公。”这是对郭子仪的尊称。药葛罗听后大惊失色,说:“郭令公还在乎?仆固怀恩不是说天可汗(唐代宗)和郭令公都死了吗?”手下人告诉他说:“大唐天子和郭令公均健在。”药葛罗气愤地说:“我们被人欺骗了!”

原来,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曾借用回纥兵,双方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仆固怀恩谎称唐代宗和郭子仪亡故,这才鼓动回纥兵入伙,侵犯长安。郭子仪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采取分化策略,派人会见药葛罗,晓之以理,说:“昔回纥跋涉万里,助我平贼,收复二京,我与尔等休戚同之,今乃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弃亲,于回纥何益?”药葛罗说:“人说郭令公亡,不然,何以至此?令公诚在,我得见乎?”郭子仪觉得这是争取药葛罗的极好机会,决定前去一会。将吏们顾及他的安全,说:“戎狄野心不可信。”郭子仪说:“虏众数十倍于我,今力不敌,吾将示以至诚。”别人劝他多带些兵马,郭子仪拒绝,只带领数十名骑将,免胄会见药葛罗,说:“诸君与我同艰难久矣,何忍忘忠谊而至是邪?”药葛罗敬重郭子仪如同父亲,赶忙丢了兵器,下马跪拜,说:“果吾父也!”郭子仪和药葛罗一起饮宴,誓好如初,并劝药葛罗与唐军联手,共击吐蕃。恰好,仆固怀恩暴死,各族军队乱成一团。唐军遂和回纥军联合,同击吐蕃,吐蕃军败退。联军追袭至灵台西原(今甘肃灵台西),斩首五万级,俘虏一万人,缴获牛马骆驼等不可胜计。这次战役,显示了郭子仪的胆略和气魄,他以异乎寻常的人格魅力,威服回纥,打败吐蕃,取得了一场巨大的胜利。

大历年间,郭子仪还成功地挫败了华州节度使周智光的叛乱,两次击退吐蕃的入侵。当时,边患不断,藩镇割据。郭子仪深以为忧,上书唐代宗,陈述加强武备方略,以求长久之策。鉴于年老,他请求辞官,唐代宗不许,说:“朕终始倚赖,未可以去位。”

郭子仪“事上诚,御下恕”,功勋显赫,襟怀坦荡,赢得所有人的崇敬。安史之乱后,许多节度使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只有郭子仪忠诚于朝廷,矢志不渝。其他节度使尽管飞扬跋扈,但在郭子仪跟前,谁也不敢放肆。魏州节度使田承嗣桀骜不驯,郭子仪派遣使者前去说事,田承嗣西向跪拜,并指着自己的膝盖说:“我这膝盖不屈于人久矣,惟为郭公而跪。”汴州节度使李灵耀盘踞一方,公私财赋经过其地,一律扣留,唯独对郭子仪的粮饷、兵器等,不敢抢掠,还派士兵护送出境。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千方百计陷害郭子仪,但郭子仪居功不傲,待人以诚,致使政敌无法抓到把柄。一年,郭子仪父亲坟墓被人毁坏,人们怀疑是鱼朝恩派人干的。先人坟墓被毁,这是非常严重的事件。郭子仪入朝,大臣们无不紧张,担心他不会善罢甘休,甚至可能发动政变。谁知郭子仪拜见唐代宗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和家庭荣辱,号泣着说:“臣久主兵,约束士卒不严,先父坟墓被毁,此天谴,非人患也。”他的度量使人感动,包括鱼朝恩在内。事后,鱼朝恩邀请郭子仪饮宴,郭子仪欣然前往,只带数名仆人。鱼朝恩流着泪说:“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病死,遗诏在国丧期间,由郭子仪代理朝政三天。太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以郭子仪摄冢宰,充山陵使,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子仪病故,终年八十五岁。唐德宗为之废朝五日,追赠太师,谥忠武,陪葬建陵(唐肃宗陵寝)。

郭子仪历事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一身系天下安危二十余年,忠心耿耿,高风亮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用三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郭子仪,堪称中国古代忠臣良将的楷模与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