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唐名将李光弼

大唐名将李光弼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肃宗至德二年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蔡希德率10万叛军与李光弼交战。李光弼是唐朝名将,功勋卓著,威名天下,与郭子仪齐名,世称“郭李”,此次京都失陷受到朝野和社会舆论谴责及奸臣谗言攻击,使李光弼十分惭愧和悔恨,从此气恼成疾,一病不起,于唐代宗广德二年病逝,终年57岁。

隋朝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在北方置柳城郡(凌源地域属其管辖)。唐灭隋之后,唐武德七年置营州都督府,下辖柳城县地域。唐中宗神龙四年(707年),营州都督府柳城地方契族酋长家里出生一个英武的男孩,这就是后来为唐王朝平定叛乱治理天下的中兴名将李光弼。

李光弼画像

据《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记载:“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其父为楷洛契族酋长,武则天当朝,赐姓李。吐藩犯境,楷洛率精兵打退吐藩,病死于还朝途中,皇帝封赐为营州都督。

早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诏令在长安城建立一座功臣阁(即凌烟阁)。把唐朝开国的24位文臣武将让当时的工部尚书、中书令、大画家阎立本画其图像挂于凌烟阁上,以表彰其赫赫功绩。此后唐朝历代皇帝都效仿,把对朝廷建立功勋的文臣武将的画像也奉列于“凌烟阁”,因而人们以图上凌烟阁是一种最高的荣誉和奖赏。

在凌源乃至辽西的古人中,得到这种荣誉的只有李光弼一位,实在引以为骄傲。

李光弼青年时投军在西河节度使王忠嗣部下,任兵马使,在平定吐藩的叛乱中,战功卓著,被封为云麾将军。在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战斗中屡建奇功。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蔡希德率10万叛军与李光弼交战。李光弼仅有万人,众将都主张修城固守,李光弼不赞成,而是主动出击,令拆民房做垒石车,由200人掌握,当敌军接近城墙时,突然发石击之,使攻城叛军伤亡惨重。李光弼又造飞楼,上边盖上厚土,敌兵接近城下,李光弼令人挖地穴,使土山飞楼崩塌,毙敌于土山之下。李光弼还派人诈降,乘敌授降之际,以骑兵突袭,俘斩万计。史思明兵败而逃。李光弼以少胜多,智斗叛军,消灭敌人7万余人,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从此,李光弼威名大震,朝廷升任李为河东节度使,户部尚书并封为郑国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皇帝又下诏封李光弼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又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其后又被唐肃宗加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掌管唐王朝的军事大权。

公元762年,李光弼率唐军收复大河南北大片土地,平定了安史之乱。大诗人杜甫在四川还朝归途中听到李光弼指挥唐军大胜的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平乱有功,足以彰显李光弼、郭子仪等率军平乱对唐代社会的巨大贡献。

河坎子风光素描(佚名)

唐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军进攻长安,各镇节度使因恨恼奸臣当道,均按兵不动。唐代宗急调郭子仪、李光弼来救京师,在家闲居的郭子仪接诏后临时招募兵马前驱救驾,吐蕃才退回青海。李光弼是唐朝名将,功勋卓著,威名天下,与郭子仪齐名,世称“郭李”,此次京都失陷受到朝野和社会舆论谴责及奸臣谗言攻击,使李光弼十分惭愧和悔恨,从此气恼成疾,一病不起,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病逝,终年57岁。死后朝廷追封其为太保,满朝文武均奉诏为之送葬。

李光弼一生忠正刚直,威名朝野,在几次重大战役中力挽狂澜,为朝廷治国安邦建立功业。得到朝野上下肯定和赞扬,更成为如今辽西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历史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