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八路军中的“洋战士”_抗战故事

八路军中的“洋战士”_抗战故事

时间:2022-07-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八路军中的“洋战士”_抗战故事在新四军的护送下,希伯晓宿夜行,越过古运河,跨过陇海铁路,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终于顺利地到达山东解放区。在这些作品中,他旗帜鲜明地表示:“如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下午,罗荣桓在牛家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突围问题,特邀希伯参加。

八路军中的“洋战士”_抗战故事

在新四军的护送下,希伯晓宿夜行,越过古运河,跨过陇海铁路,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终于顺利地到达山东解放区。1941年9月12日,希伯到达滨海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受到师首长和同志们的热烈欢迎。他高兴地说:“能和山东抗日军民会见我很荣幸!这是战友的会见,亲人的会见。”9月25日,山东《大众日报》以《德籍作家希伯到鲁南,各界筹备欢迎》为题刊登消息,说:“在抗战后,外国记者来鲁南,还是以希伯先生为第一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各界于10月4日为希伯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希伯在答词中激动地回顾了他十余年来同中国人民一起艰苦奋斗的历程,表示“一定要把亲身经历的一切事情,真实地报道给全世界的人们”。他还深有体会地说:“谁要想真正地了解今天的中国,真正地了解中国人民怎样英勇地和他们的敌人——日本侵略者搏斗,谁就一定要亲身到中国的敌人后方来!”他的话博得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希伯一到滨海,立即访问了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和省战工会、八路军山东纵队负责人黎玉等。他还采访了许多地方干部和工农兵群众,参加了一些集会。他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夜阑人静时,人们还常常听到他的打字机在“嗒嗒”地响。

希伯在滨海区住了不到两个月,就写出一篇通讯《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和两篇长篇报道《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此外,他还用新的材料,补充、修改了在苏北时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些作品中,他旗帜鲜明地表示:“如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他对国民党顽固派大搞反共摩擦、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行为十分愤慨,因此,他致电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拉铁摩尔,痛陈反共摩擦必须制止,民主团结必须推进。

希伯(左一)与陈毅(左二)、粟裕(右二)合影。右一为史沫特莱,中间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1941年11月初,日军5万余人,分11路向我鲁中沂蒙山区袭击合围。我军一一五师决定从滨海区挺进到沂蒙山区展开反“扫荡”战役。领导让希伯暂时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区,但他谢绝了。他说:“这正是需要我的时刻,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并把这一斗争的壮烈事迹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当夜,希伯随一一五师师部冒着寒风,踏过沂河、沭河,穿过敌人封锁的沂沭平原,于次日清晨到达沂蒙山下。

希伯一到沂蒙山区,就主动去找有关组织和群众采访抗日活动和生产情况。他很愿意接近群众。他有时为群众碾米,有时为孩子们治病,听孩子们唱抗日歌曲,和他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孩子们都亲热地称他为“老希大爷”。在生活上,他不怕艰苦,同大家一样,经常吃干煎饼。有时部队一天要打几次仗,一夜急行军五十多公里,还常常喝不上水,吃不上饭,然而,希伯毫无畏难情绪。行军中,师首长给他配了一匹枣红马,但他不骑,马背上不是骑着伤病员,就是驮着行李、军械。他穿着八路军的灰棉军装,佩带短枪,和大家一起行军、战斗,因而很快学会了作战时利用地形地物掩护射击等知识,熟悉了行军规则和夜间联络信号,同志们都亲切地叫他“外国八路”。

11月4日傍晚,日军以优势兵力包围了我军一一五师师部、山东分局领导机关和师特务营共3000余人,妄图一举吃掉我指挥机关。下午,罗荣桓在牛家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突围问题,特邀希伯参加。希伯感到特别荣幸,首长们对他如此信任,他深感自豪。傍晚,突围开始,罗荣桓同希伯握了握手说:“咱们一起走,打前站,突围一定顺利成功!”天色微亮时,部队胜利突围。希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觉也不睡,去找罗荣桓祝贺。回到住处之后,他立即写下了一篇通讯《无声的战斗》,描述了这次突围的情景。这篇通讯很快就登在一一五师《战士报》第一版上。血与火的斗争使希伯越来越坚强,在战斗中,子弹经常从他身边呼啸飞过,但他镇定自若地在前线观察战斗情景。有时看到敌人被打得丢盔卸甲,他放声大笑。战斗一停下来,他就坐在石头上,用腿当桌子,快速地写作;同志们进入了梦乡,他却仍在灯下写作。

为了有力地对付敌人,我党政军领导机关和警卫部队分散活动,各自为战。希伯和以省战工会为主的第二梯队一起战斗。11月30日,第二梯队在东蒙群山中海拔近700米的大青山与敌人遭遇。日军一个混成旅团将我第二梯队重重包围。我第二梯队仅有一个连的兵力,敌我力量悬殊。希伯和机关工作人员一起投入了战斗。梯队领导决定分成三个分队向西南突围,并安排希伯随一分队先走,但他不肯。待一分队冲出敌围后,领导又动员希伯随二分队突围,他仍然不肯,说:“敌人已经包围了我们,我决定战斗到底!”他拿起手枪,加入了最后突围的三分队。在激烈的战斗中,希伯的翻译和警卫人员先后倒下,许多同志负伤、牺牲。希伯从牺牲的同志身边捡起枪,猛烈地向敌人射击。他臂部负了重伤,仍咬紧牙关,坚持战斗,终于在大青山下王道沟的罐沟子山麓上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时年44岁。

1944年,为纪念汉斯·希伯同志,山东军民在赣榆县的马鞍山上建了一座白色的圆锥形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萧华的题词:

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

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袁南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