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吐蕃的兴起_唐宋民族史

吐蕃的兴起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吐蕃的兴起_唐宋民族史一、吐蕃的来源吐蕃,又称作图伯特,或作土伯特、条拜提、退摆特,国外称之为Tibet。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但唐人对吐蕃这个名称的由来已不甚明了。赤邦松为奖励年即宗,将名叫布瓦的堡寨赏赐给他,布瓦寨的人民,成为年即宗的奴隶。由于赤邦松与年即宗的骄横苛虐,引起了臣民的怨恨,赤邦松属下的娘、农、韦、哲蚌四氏贵族暗中联合起来,共同盟誓,计划借助达布聂西的势力,推翻赤邦松的统治。

吐蕃的兴起_唐宋民族史

一、吐蕃的来源

吐蕃,又称作图伯特,或作土伯特、条拜提、退摆特,国外称之为Tibet。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但唐人对吐蕃这个名称的由来已不甚明了。《旧唐书》说:“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改姓牢勃野,“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1]《新唐书》认为“蕃”“发”声音相近,吐蕃为秃发的音转。但是“蕃”古音读作“bo”,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可见新旧《唐书》的说法不足为信。据近代中外学者的研究,普遍认为,“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学者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学者认为“吐”是藏语“I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西部)的音转。

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高原就有原始人类居住。近二十余年来,在藏南定日县的苏热[2],藏北的申扎、双湖[3],都发现了旧石器。1966年,在聂拉木县发现了二十七件细石器[4]。1958年,林芝县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骸,属于蒙古人种现代人类型,其头骨较接近西藏人A组头骨[5]。1975年,在林芝县又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和采集的石器共十五件,还有陶片百余件。[6]1978年,在昌都卡诺村附近发现新石器、骨器、陶器六百余件,经科学测定,此遗址距今大约四千六百余年。当时的居民过着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畜牧业和狩猎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7]卡诺文化显示出的强烈的地方特点,显然是从本土的旧石器时代一脉相承下来的。随着西藏地区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无可辩驳的文物资料证明,西藏的原始文化主要是土著居民创造的,他们定居在西藏的时代目前至少可以推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是一种游牧和狩猎的部落。

在汉文史籍中,很早就有关于西藏古代居民与居住在黄河上游的居民存在联系的记录。早在原始社会后期,西北的氐羌就不断向西藏高原东端的雅砻江、岷江流域迁徙。战国初年,秦献公出兵攻掠羌地,酋长邛避秦兵率部众向南方迁徙,与青海诸羌隔绝。后来邛的子孙逐渐繁衍,自立部落,散居于各地,其中有牦牛(越)羌、白马(广汉)羌等。这些部落在蜀边境内外,迁徙无常,其部落名号已大多不可详考。其中的发羌、唐旄等部,在极远的西方。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青海烧当羌首领迷唐为酒泉太守周鲔与金城太守侯霸所败,当时部众人数不满千人。失败后,迷唐率余众向西远逾析支河首,投奔了发羌。《新唐书·吐蕃传》认为吐蕃的祖先,就是古代西羌中的发羌,但从河湟南下的西羌,仅仅只是吐蕃祖先的一部分。他们与西藏土著先民有着共同渊源,并与西藏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而形成吐蕃族。卡诺文化与甘、青及西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诸原始文化在某些因素上的相似,就是这种共同渊源与相互融合在考古文化上的反映。(www.guayunfan.com)关于藏族的来源,古代藏文史料中,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讲藏族祖先是观音点化的一只猕猴与岩罗刹女结合,产下六个猴雏,互相繁殖,生活在树林中,采集野果为食。野果食尽,观音菩萨赐以青稞小麦、豆类、荞麦、大麦,“于是饱食诸谷,毛尾转短,能作言语,遂变成人。”[8]这一传说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西藏山南的泽当,意为游戏的平地,据说就是猕猴及其子女们游玩的地方,山上至今还保存有“猴子洞”,就是猕猴与岩罗刹女同居的地方。尽管传说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为藏族的来源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另一传说,讲藏族的祖先是外地迁入的“互人”。[9]卡诺文化中本土与外来两种因素的混合,正与传说中的两种族源论的混合有关。

综合考古、文献、传说几方面的资料,可以肯定,吐蕃的来源有二:一是土著居民,为游牧和狩猎部落,二是从甘、青南下的西羌之属的发羌,他们是农业部落。

二、藏文史料中的吐蕃先世[10]

藏文吐蕃史书说,在上天的中心,住着六父王天神的王子弃端已,他有三兄三弟,连他共计七人。弃端已的第三子为弃聂弃赞普,到人间后做了六牦牛部的王。弃聂弃赞普自立为一部,降服其余六部,六部酋豪被称为父王六臣。另外还有三个能互相通婚的部落,被称为母后三臣。弃聂弃即自称天神所生,以勃野为姓。赞普的意思是雄强有力的男子汉,弃聂弃被尊为赞普,说明他已成为能统领六部的大酋长。自弃聂弃起,赞普的称号与地位为其子孙世袭相传。第八世赞普号布袋巩甲,居住在琼巴(西藏穷结),除冶炼矿石,取得银、铜、铁矿外,还可制造木犁,用牛开垦土地,引湖水灌溉,开始有了农业。第十五世赞普号意消烈,建立琼巴堡寨。[11]第十七世赞普号德朱波那木雄赞,始设置大相作为赞普的辅佐。第二十三世赞普号甲多热弄赞,废除与神和龙族通婚,改与臣民通婚。到第二十八世赞普号弃业颂赞,改进农业,兴修水利,牧地与农田相接,国力日渐强盛。第三十世赞普号达布聂西,[12]畜养犏牛与骡,蓄积过冬干草,制定度量衡,规定物价。

与此同时,在今拉萨河流域墨竹工卡的直孔一带,另有一支地方势力,首领名叫达甲沃;在拉萨迤北的澎波,有一支地方势力,首领名叫赤邦松。达甲沃暴虐残苛,其臣年即宗劝谏他,为政应宽厚,不要残暴,达甲沃不但不听,反而解除了年即宗的职务。年即宗逃离出走,投奔于赤邦松,向赤邦松列举了达甲沃的暴行,建议赤邦松举兵讨伐达甲沃。早就想扩张自己势力的赤邦松,借此派兵征讨并杀死了达甲沃,并吞了他统治的土地和部众,占据了整个拉萨河流域。赤邦松为奖励年即宗,将名叫布瓦的堡寨赏赐给他,布瓦寨的人民,成为年即宗的奴隶。由于赤邦松与年即宗的骄横苛虐,引起了臣民的怨恨,赤邦松属下的娘、农、韦、哲蚌四氏贵族暗中联合起来,共同盟誓,计划借助达布聂西的势力,推翻赤邦松的统治。四氏贵族将誓词带给达布聂西,达布聂西当即答应愿出兵征讨赤邦松。接着娘、韦、农三氏贵族又秘密到穷结与达布聂西盟誓,要同心协力征服赤邦松,尚未行动,达布聂西病死,其子论赞弄囊[13]继位。论赞弄囊与娘、韦、农、哲蚌等盟誓,亲率一万精兵,出征讨伐赤邦松。论赞弄囊联盟军连战皆捷,赤邦松兵败逃往西藏北部。

论赞弄囊兼并了赤邦松统辖的地区后,被尊为郎日论赞,取“政与天比高,盔与山比坚”之意。郎日论赞论功行赏,赐给娘氏家族奴隶一千五百家和都瓦堡寨,赐给韦氏家族在萨盖的土地和墨竹地方的奴隶一千五百家,赐给农氏家族奴隶一千五百家,赐给哲蚌氏家族奴隶一千三百家。这四个家族因助郎日论赞有功,都成为赞普身边的重要大臣。这时,后藏日喀则北部南木林一带的酋长琼波·邦色,杀死了藏博的首领马尔门,以藏博二万户百姓进献给郎日论赞。郎日论赞接受后,又把这二万户及土地全部赏赐给邦色。从此,日喀则地区归属于郎日论赞,邦色也成为郎日论赞的重要大臣。郎日论赞为吐蕃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郎日论赞重用一批在开疆拓土中立下大功的臣子,引起原有贵族的不满。为维护他们既得的权势,便联合起来反对郎日论赞,他们暗中进行煽动,促使部众反叛,以致造成“父民成仇,母民反叛,姻戚羊同、孙波、聂尼牙、塔布、工布、娘布均叛”[14]的局面。郎日论赞被叛臣用毒药害死。在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郎日论赞的十三岁儿子尺松赞[15]登上赞普位,开始了平定叛乱统一西藏的事业。

三、吐蕃王朝的建立

尺松赞生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公元629年即赞普位,虽未成年,但骁武而多英略,迅速平定了反叛的各部,稳固了统治。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香雄等部,统一了西藏地区,将统治中心从山南迁到逻些(今西藏拉萨),大约在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建立起吐蕃王朝。由于尺松赞对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密切藏汉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死后,藏族人民追思他的功绩,尊崇其品德,追谥他为“干布”,意为大德,所以藏文史籍都称他为“松赞干布”,即“庄严大德王”。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地区后,为稳定内部,巩固王权,在内政、外事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措施。

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模仿唐朝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健全行政官僚机构。赞普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各级官员和广大民众有生杀予夺之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赞普之下有“论羅”(大相)、“论羅扈莽”(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悉编掣逋”(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曩论掣逋”(内大相)、“曩论觅零逋”(内副相)、“曩论充”(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事务。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喻寒波掣逋”(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喻寒觅零逋”(副整事)、“喻寒波充”(小整事)。上列各种朝臣,以大相(论茵)为最尊贵,事情无论大小,必须经过大相批准。各官都是父死子代,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四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叫“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松赞干布还用不同质地的原料制成臂章,以区别官阶的高低贵贱,第一级是瑟瑟(翡翠),第二级是金,第三级是银镀金,第四级是银,第五级是铜,最低的第六级是铁。

在军事上,松赞干布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他把吐蕃全区划分为四个如(部):藏如、约(左)如、卫如、叶(右)如。每个如又分为上、下两个支如,共八个支如。每个如应各有八个千户所和一个下千户所,但卫如仅有七个千户所和一个下千户所,四个如共有三十一个千户所和四个下千户所。此外还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个如。每个支如设元帅一人、副将一人、判官一人。每个支如内的马匹有统一的颜色,不同支如的马匹颜色不同,旗帜色彩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军队以一百人编为一单位,设百夫长一人。一个“大五百”统领五个百夫长,一个千夫长统领两个大五百。实际上每个千户所有兵约一万人上下,统率二十个大五百,千户所成了万户府,千夫长就是万夫长。千户府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军队的百夫长、千夫长等,平时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当时,吐蕃四个如的兵力,共计四十万二千四百人。“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16]松赞干布为防止贵族豪酋割据称雄,将他们调离自己的领地,担任另外地区的军职,所统辖的兵丁就不完全是自己部落的成员,而且各部军队之间又相互牵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贵族豪酋的势力,有利于王权的巩固。吐蕃的兵制,深受唐朝的影响,与府兵制有不少相似之处。

松赞干布在大相噶·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规定所有臣属王民都必须效忠赞普,不准侵犯私有财产,不准与贵族、官员相争。稍有违反,就要受到严酷的惩处。“其刑,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窰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17]

松赞干布命屯弥桑菩扎(吞米桑布扎)等人到克什米尔一带留学,学习梵文和西域各国的文字,学成归来,创制了一种三十个字母的拼音文字[18],在西藏推广使用,改变了吐蕃“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的原始状况。[19]藏文的创制,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松赞干布即位初期,就开始与唐朝建立亲密的关系。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入朝,以后又多次遣使带着财物珍宝入唐求婚,唐太宗始终未能答应,使臣则认为是吐谷浑从中作梗。于是,松赞干布怒而发兵,讨伐吐谷浑,吐谷浑抵抗不住,逃到青海以北,吐蕃尽掠其人畜资财,接着又攻破了党项、白兰羌诸部。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众二十余万屯驻松州西境,并遣使朝贡金帛,要求迎娶唐朝公主。松州都督韩成出而迎战,结果失利,使缘边羌人皆叛附于吐蕃。唐太宗又命吏部尚书侯君集率步骑五万战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能引兵退走,急忙遣使到唐廷谢罪,再次请婚。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派其相禄东赞赴长安,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又一次向唐提出联姻的请求,唐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为妻。[20]贞观十五年(641年)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松赞干布喜出望外,亲自率兵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札陵湖)迎候,并以子婿之礼与李道宗相见。李道宗即返回长安,文成公主由松赞干布亲自护送到吐蕃。一路上,文成公主受到吐蕃人民的热情欢迎,在途经青海玉树时,文成公主亲自传授垦田种植的方法,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文成公主到达逻些(今拉萨)后,受到更加隆重的欢迎,松赞干布特地在布达拉山为她建筑了华丽的宫室。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除带有珍贵而丰富的嫁妆外,还有大批金玉绸帛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有关生产技术和医学著作一百多种,佛教和卜筮之类经籍几百卷。随着文成公主一行人的到来,使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建筑、制陶、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陆续传入吐蕃。“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21]

松赞干布始终积极加强与唐王朝的友好关系,如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派赴天竺的使节王玄策在途中被劫掠时,松赞干布即派兵前去救援,使其解脱困境。唐高宗即位后,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上书唐廷,表示“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22],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放置在唐太宗灵前。遂此,高宗又加封松赞干布为王,刻一石像,列于唐太宗的陵墓旁。唐廷还应其要求,派遣养蚕、酿酒、碾、、造纸、制墨等行业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