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契丹军滇西古战场遗址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契丹军滇西古战场遗址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契丹军滇西古战场遗址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蒙元时期,契丹军戍守云南后,在滇西的古战场和土司(土官)衙门遗址,大体有下列多处。[9]永昌古城遗址 自汉唐以来,永昌皆为府治所在地。明初,降为副长官,赐以冠带,后又提升为正长官。

契丹军滇西古战场遗址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蒙元时期,契丹军戍守云南后,在滇西的古战场和土司(土官)衙门遗址,大体有下列多处。

丽江九河古战场遗址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由蒙哥汗率领的蒙古军试图从成渝线上采用大迂回战术,强渡金沙江,包抄大理国,遂派出契丹将领完颜石柱率领一支精锐蒙古军,巧渡金沙江,偷袭南宋后方,被大理国探知,派大将高禾(高和)率领各族人民在丽江九河英勇抵抗,挫败蒙古军队的猛烈进攻,高禾在这次战役中阵亡。宋王朝为表彰高禾忠勇,特派人前来吊祭,大理国为追悼阵亡将士,还收尸火葬,建塔以志。至今九河地区还保存有“白王塔”遗迹,它处于九河乡中和村和甸头村相连的西部,“中和”白族语称“弯池”,含有“中间”“兵营”之意。中和村北依傍“塔北”,因位于白王塔北而得名。此处东西山脉相距不过一公里,山峰突兀对峙。北距“关上”约一公里,关上原为古代防守关隘。

图21﹣2 丽江九河白王塔残碑上的梵文(www.guayunfan.com)图21﹣3 丽江九河白王塔遗址

图21﹣4 丽江九河古战场遗址

白王塔在新中国成立前早已坍塌成为废墟。笔者于1998年11月中旬前往考察时,只剩一座沙砖杂堆的塔基,塔基呈圆形,四周还剩下不少残砖,上有梵文,间夹汉字,笔者曾寻得半块残砖,左右两边直刻为汉字,刻有相同的“追为高窬城……”,中间两直行皆为梵文。木基元《纳西族火葬墓浅说》一文曾提到有些残砖刻有“追为高窬城和高福善”“高窬城和神道”“高窬城和高政”“追为高窬城和阵亡”等。按高窬城和即高禾,乃大理国相高祥之弟,窬城为佛名,即弥勒佛。塔的形制、规格,文献记载不全,且因早年坍毁,难以详考。[8]

大理古战场遗址 自蒙古军淳祐四年(1244年)第一次进攻大理挫败后,逾九年,宋宝祐元年(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宪宗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大军南下松潘,分三路进攻大理,乘革囊渡金沙江,直抵大理城下,并派使者向大理国招降。由于大理国相高祥(高禾之兄)坚决抵抗,杀了蒙古使者。蒙古军遂于农历十二月发动强大攻势,大理城郊成为战场,大理军不敌,城破,高祥被杀,大理王段兴智被俘投降,蒙哥汗赠予段兴智“摩诃罗嵯”(梵语,意为大王)称号,授予他坐镇大理,主管云南各族部落的权力。

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王朝委任战功卓著的契丹将领忙古带为大理金齿等宣慰使都元帅,直到大德十一年(1307年),忙古带殒于大理大吉州(吉州,据张锡禄考证即今喜洲),年仅58岁,其后代部属,即分别担任永昌、腾越、鹤庆三处宣抚使,捍卫祖国边疆。[9]

永昌古城遗址 自汉唐以来,永昌皆为府治所在地。元初,设大理金齿司,辖区辽阔。其地在大理西南,缅甸接其西。到元晚期,元廷任命忙古带部将属官镇守永昌。

保山历史名城,府城之东南北三面城墙位于今环城路西侧,西部城墙环绕太保山顶北、西、南三面(现存残墙2243米),全城八门:东有升阳门,南有镇南、龙泉二门;西有永镇、安定二门;北有仁寿、拱北、通华三门,仁寿门在城西北边,好似整块豆腐形。史籍载:保山在唐天宝二年(743年)南诏皮逻阁始建土城,元初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两次重筑,后被麓川叛酋思伦发所毁。十八年,云南前卫指挥李观镇守永昌,为加固防守,将土墙改为砖石砌筑,并在山顶建子城,设兵驻守。二十八年,金齿司指挥使胡澜为便利于城防,仿南京城包钟山之制,将主城、子城连成一体。东、南、北三面城墙高二丈二尺,西城省三分之一,城墙“周十三至一十四步”,“各门上皆有城楼,高三丈有余,周围有角楼四、炮楼一、钟鼓楼各一”。南、东、北墙外护城河“深五尺,广二丈”,其后各代屡有破坏和修葺。新中国建立后,陆续拆除了全城七门和城墙,仅保存残破的仁寿门。[10]

凤溪长官司遗址 凤溪长官司,设置于元末,任命忙古带部属阿凤通判为长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一月属金齿军民司。嘉靖元年(1522年),改属永昌府,置凤溪长官司。该司距金齿司东北三十里阿凤寨。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编入凤溪伙头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设凤溪镇;1952年改为老营乡;1984年为老营区,辖14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今为老营乡。

凤溪地处澜沧江西岸,怒山山脉末端山间平坝中。东以澜沧江为界与永平县相望,东南隅和水寨区相连,西与瓦房区交界,北与瓦窑区接壤,东西长2公里。凤溪之阿凤寨遗址待考。[11]

施甸长官司遗址 施甸长官司的衙门遗址,经历代修葺,今尚保存完好,属于施甸县甸阳镇管辖。长官司衙分为上院和下院两层。中间为粗石铺道,建盖于一座小山丘上,树林郁郁葱葱,百鸟争鸣,并有一条小溪从上院流进下院,清澈见底。司衙建筑玲珑剔透,楼角相对。元朝时期,司衙门是一块练武操场和大军兵营,长宽约半里,今已废,作为稻田。

据《明史·地理志》云:

施甸长官司,元石甸长官司。洪武十七年(公元1382年)五月更名,属府。[12]

元末,曾委派永昌宣慰使耶律牙次子阿干万户为施甸长官司长官。明初,降为副长官,赐以冠带,后又提升为正长官。阿干(又名阿千,即阿苏鲁)其子孙世袭施甸长官司之职,至今阿苏鲁之墓紧靠长官司的小山坡,即伯坟坡内。

此外,对施甸太平土司城和田基村官衙遗址,留在本书第二十二章中叙述,此不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