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英文版PK豫剧版

英文版PK豫剧版

时间:2022-06-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英文版PK豫剧版2003年7月28日,就在人艺版话剧《赵氏孤儿》在北京公演后数月,旅美华人导演陈士争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同时推出了中文、英文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毫无疑问,中文版的主要观众是华人,而英文版则主要面向西方人,两个版本的风格截然不同。英文版的编剧是纽约剧作家格林斯潘,四个主要演员都是美国人,两名华裔演员只是在剧中扮演屠岸贾的随从。英文版《赵氏孤儿》和豫剧《程婴救孤》的不同遭遇意味深长。

英文版PK豫剧

2003年7月28日,就在人艺版话剧《赵氏孤儿》在北京公演后数月,旅美华人导演陈士争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同时推出了中文、英文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

如果说话剧《赵氏孤儿》是有意颠覆传统主题,融入当代人的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纽约上演的中文版《赵氏孤儿》却恰恰与元杂剧精神吻合,突出了侠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只不过,演员在动作、表情等方面要更为夸张和自由一些。

毫无疑问,中文版的主要观众是华人,而英文版则主要面向西方人,两个版本的风格截然不同。英文版的编剧是纽约剧作家格林斯潘,四个主要演员都是美国人,两名华裔演员只是在剧中扮演屠岸贾的随从。

英文版采用中国乐器伴奏,而选择乐器的方式却是西方式的。纽约颇有名气的作曲家史迪芬·梅里特担任音乐设计。陈士争希望采用西洋乐器,而梅里特却不同意,最后通过抛硬币方式,采纳了梅里特的意见:用京胡、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伴奏。(www.guayunfan.com)英文版《赵氏孤儿》采用极为简洁的后现代主义舞台设计。林肯中心拉瓜地亚戏剧院的舞台上有一个大水池,里面的水都是红色的。陈士争导演说,这是象征着鲜红的血。水池中央搭起一块白色木板,这就是演员表演的舞台。演员的服装也全部都是白色的。演员们每次走上舞台前都会把红颜色沾在身上、脚上,这样一遍遍地把红颜色带上白色的舞台,直到剧终时。

对于编导来说,如何让美国人能够了解剧情、接受剧情是最为重要的。陈士争说:“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演员们可以通过动作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情绪。但美国演员则总是想知道并试图向观众说清楚,当时的人为什么为了一个婴儿能够杀死那么多人。”最后的结局虽然还是复仇,但用的是美国人的方式:在赵氏孤儿二十一岁生日时,程婴告诉他,要给他一个“surprise”(惊喜),结果就是告诉他真实身世。观众的反应居然是大笑不已。

难道,让美国观众对中国古典戏剧产生共鸣真的难以做到吗?诚然,文学具有不可翻译的一面,文化隔膜有时候难以打破。但是,河南豫剧《程婴救孤》怎么就能赢得欧洲观众的欢迎呢?

2008年5月25日至6月6日,河南省豫剧二团的大型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赴意大利、法国巡回演出。

为了让欧洲观众更好地了解豫剧、了解中国戏曲,他们出国前专门制作了中、外文对照的字幕。此外,为了更适应老外的审美习惯,他们在“做”和“舞”方面下了更大的功夫。例如扮演公孙的高红旗亮出了多年不用的老功夫——“僵死功”。扮演孤儿的连彩芬充分施展她的刀马功夫,其他演员也相应增加了一些技巧表演。

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原汁原味的豫剧演出。以河南方言为基础形成的高亢、苍凉、悲壮、嘹亮的豫剧唱腔没有变,豫剧的旋律没有变。当然,伴奏、服装、化装、布景、道具等,也都与国内演出时没有区别。更别说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人物性格、思想内涵,这是剧本早就规定好的,想变也变不了。也就是说,豫剧《程婴救孤》不会为了迁就老外而在艺术上让步和妥协。

就是这样一场“土得掉渣”、地方特色浓郁的豫剧演出,却征服了欧洲观众,获得了极为热烈的欢迎。下面,请允许我借助豫文的《〈程婴救孤〉感动了欧洲观众》一文,再现当时外国观众的反应:

当整台大戏在罗马音乐厅开场时,一些对中国戏曲毫无了解的欧洲青年观众对台上的人物化装、服饰十分好奇,时不时会发出一丝笑声。几分钟过后,这种笑声就再也听不到了,他们瞪着大大的蓝眼珠看台上的表演,像是忘记了自身的存在。戏演到程婴和公孙杵臼设计救孤时,台下掌声轰然而起。

……6月3日和5日晚,《程》剧在法国巴约纳国立剧院和阿尔卡松奥林匹亚剧院举行了两场演出,同样受到了法国观众的青睐。

法国人对艺术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演出开始时剧院内已经是座无虚席。演出秩序非常好,剧院内毫无杂音,而在幕间则是长时间热烈鼓掌,每每等到音乐声已起,观众的掌声才暂停下来。

演出结束时,观众压抑已久的掌声和热情彻底爆发出来了,他们长时间热烈有节奏地鼓掌,演员谢幕结束已经退出舞台了,他们还不停地鼓掌,演员们只得再出来谢幕。前面的观众还热情地和舞台上的演员握手,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十几分钟,等到剧院内的灯暗了下来,观众才不得不退场。人们争相与演员们握手、照相。一位法国女士拉着团长李树建的手说:“从今天起,我就成了河南豫剧和您的‘粉丝’了。”

豫剧《程婴救孤》在欧洲演出后演员与观众交流

……巴约纳主管文化的副市长说:“这种动情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戏剧讲的是牺牲自己的孩子救赵氏孤儿,这不难理解,其中表现的精神和欧洲文化有某些相通的东西。”

英文版《赵氏孤儿》和豫剧《程婴救孤》的不同遭遇意味深长。

想起了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事,不知道能否与我们谈论的话题扯上关系。1994年,我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任教期间,热情的日本教授领我们全家去当地的“广州酒家”用餐。当时感觉那里的广州菜做得还可以,生意蛮好,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去解解馋。但是后来渐渐感觉到,菜的味道好像变甜了,不大像广州菜了。一打听才知道,厨师为了适合日本人的口味,开始向菜里放糖。再过了没多久,这家菜馆就倒闭了。我想,原汁原味的豫剧可以倾倒欧洲观众,变成百老汇戏剧的英文版《赵氏孤儿》却依然使美国人感到隔膜,这与“广州酒家”在日本的兴衰,是否道理相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