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劣迹被夸大的潘仁美

劣迹被夸大的潘仁美

时间:2022-06-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劣迹被夸大的潘仁美但是必须指出,民间艺人的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夸大事实甚至无中生有,一步一步地把有贡献也有错误的历史人物潘美,塑造成了戏剧中从头到脚坏透了的奸臣形象潘仁美。党彦进把可以调兵的帅印骗到手,才放心地把潘仁美拘捕起来。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历史人物潘美的功绩被全然不顾,其劣迹被无限夸大,成为戏剧形象潘仁美。

劣迹被夸大的潘仁美

但是必须指出,民间艺人的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夸大事实甚至无中生有,一步一步地把有贡献也有错误的历史人物潘美,塑造成了戏剧中从头到脚坏透了的奸臣形象潘仁美。这个过程,即使在早期的杨家将戏曲里也可以看出来。

在我们讲过的元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中,潘仁美虽然是反面角色,但并不是汉奸,潘仁美“勾结辽兵”是党彦进编出来骗潘仁美交出帅印的谎言。党彦进对潘仁美说,杨六郎告你勾结辽兵,把帅印都给了萧太后,潘仁美说没有啊,帅印在这里呀。党彦进把可以调兵的帅印骗到手,才放心地把潘仁美拘捕起来。但到了清代戏曲中,潘仁美真的成了勾结番邦的汉奸。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形象就这样逐渐被定格在戏剧舞台上。

那么,戏曲作家、民间艺人为什么不按照史书的记载,去塑造一个性格复杂、有功有过的潘美呢?这牵涉到口述历史的性质及传统戏曲的特点。

我们知道,人类有语言、有文学的历史,要比有文字、文献的历史长得多。最早的历史是口述历史,最早的文学是口述文学。早期的口述文学往往与历史混为一体,难解难分。《荷马史诗》的编定者是一个盲诗人,无独有偶,《左传》《国语》的作者也是一个盲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他们都是靠口头传说而不是靠搜集文献来叙述历史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是文学,也是历史。(www.guayunfan.com)那么,在有文字、文献的历史开始以后,特别是在中国,修史传统异常深厚,文献史料异常丰富,口述历史还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由于史书对历史真相的遮蔽或者歪曲,口述历史可以对正史进行反拨、修正与补充,在特定的场合可以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真相。

史书,尤其是官修史书,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历史真相进行部分遮蔽。孔子编《春秋》,提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世史官多遵循之。所以从远古至今,大量的信息被删减、过滤、淘汰、舍弃掉了,我们能看到的史书,只是经过删选的历史而已。有的事情是“烛影斧声”,千古之谜,永远搞不清真相了。

然而,越是遮掩防范,就越是能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求真求实、揭密探秘是人类的天性。于是,从某一点蛛丝马迹出发,各种传说秘闻、街谈巷议便应运而生。口述历史就这样自发地、自然地产生出来。如果能够将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互相参证,加以合理的甄别、客观的分析,口述史料就可以部分地还原被有意无意屏蔽掉的历史。

第二,史书只能给识字的人阅读,而我国古代有大量文盲存在。不识字的人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了解历史,这样口述历史就派上了用场。然而,口述历史最容易走样、变形,这就变成了文学,离历史真相越来越远。

我国上古就有瞽史,就是讲唱历史的盲人。又有稗官,是史官之外专门采集民间传说的人,以往被当成“小说家”的源头。到宋代出现了具有职业化、商业性的“讲史”活动,这些“讲史”者就是说书人。他们要耸人听闻,必然极尽渲染、铺排之能事。因为,一般化的东西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要使人耳目一新,只有虚构和夸张。

而我国戏曲从宋代起就有脸谱化的特点,人物性格单一,元杂剧乃至后来的杨家将戏曲也都是如此。只有一出《四郎探母》,写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还引起了很大争议。戏曲里的坏人身上是不允许有优点的,好人身上也很难找到缺点。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历史人物潘美的功绩被全然不顾,其劣迹被无限夸大,成为戏剧形象潘仁美。今天,我们看戏的时候,不能再把历史剧与历史画等号,千万不要对号入座;读史的时候,也不应该从潘美联想到潘仁美,在两人之间画等号,以至于为潘美抱不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