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和英吉利共和国_关于英国的历史故事
1599年4月22日,奥利弗·克伦威尔降生在英国的一个农业小镇亨廷顿。他的父亲是小镇上的一个中等乡绅。克伦威尔的整个家庭环境完全是清教徒式的,他从小就受到清教徒的熏陶。亨廷顿小学也同样充满了严肃的清教徒气氛,这一切在克伦威尔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616年,17岁的奥利弗·克伦威尔进入剑桥大学,可是由于克伦威尔的父亲故去,中断了他在大学里的学习。
1617年夏天,18岁的克伦威尔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料理农庄,1620年8月,克伦威尔同伦敦一个商人的女儿结了婚,开始全力以赴经营农业。此时的克伦威尔一点都不像一个英雄人物,整天忙着养家糊口,靠种田和收租金过日子。
1626年,查理国王重新召集议会,克伦威尔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议会的一员,从此他的道路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
1642年8月,英国内战爆发。克伦威尔立马招募了一批清教徒农民,组成一支60人的骑兵队。克伦威尔先生自任队长,开始了军事冒险的生涯。(www.guayunfan.com)事实证明,这位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乡绅的确有非凡的将帅之才,他率领的部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1644年他升为副统领,7月在马斯顿荒原之战中击败王党军,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根据史书记载,这支特殊的部队作战时高唱着大卫王的《诗篇》,打仗时又是布道又是祈祷。克伦威尔善于运用骑兵的快速机动优势,实施侧翼迂回,连续突击以消灭敌人。在战斗中他的部队日益壮大,严明的军纪使克伦威尔的军队迅速地脱胎换骨,变成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
克伦威尔以其勇敢的精神和审时度势的技巧,严明的军纪和装备精良的部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1644年12月,克伦威尔向处于困境中的议会提出议案,要求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募兵制,以建立一支统一指挥的正规军,摆脱目前的困境。1645年,克伦威尔担任了新模范军副总司令,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紧接着在纳西比之战中,克伦威尔指挥他的“新模范军”,将王军主力一举歼灭,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全胜而告终。1646年,查理一世落入英格兰议会之手。
此时的克伦威尔踌躇满志,他希望英格兰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让国王成为名义上的君主,而由议会来掌握实权。虽然此时查理已成为议会的俘虏,但是议会军统帅克伦威尔谒见查理时仍然毕恭毕敬,以臣下谒见国王的礼节吻国王的手。查理一世也像在台上一样,宽宏大量地表示,将来要封克伦威尔为伯爵。
不幸的是,革命刚一成功,议会里就因为宗教和利益之争产生了矛盾。囚禁中的查理遂产生利用矛盾里应外合打击议会军的想法,他私下里与爱尔兰密谋串通,企图脱逃。王后也在欧洲大陆招兵买马,准备反攻倒算。于是,1648年,议会与国王的第二次内战爆发了。
这次克伦威尔早有准备,王军还没有准备好,经验丰富、兵多将广的克伦威尔立即主动出击,各个击破了。随着这年8月最后一支支持英王的苏格兰军队在普雷斯顿战役中被消灭,第二次内战在很快就结束了。
查理一世还沉浸的国王宝座的幻想之中,不曾想死神已经亲吻上了他的额头。克伦威尔这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对国王毕恭毕敬,而是直接砍下了国王的脑袋。凡是用暴力建立起来的政权就必须用暴力来维系,这是克伦威尔究其一生告诉我们的真理。
英国革命就这样因国王被送上断头台而结束,但革命却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以另一个人的专制结束。历史的巨大变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革命推翻了一个旧体制,却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新体制。
护国主克伦威尔成为一个没有国王名号的“国王”,掌握了兵权的克伦威尔形成了新的独裁,议会于1653年再次被解散。克伦威尔死后,被解散的议会与逃亡在荷兰的查理一世的儿子达成了协议,落难国王的儿子答应恢复议会传统的权力,给英国带来秩序和稳定。
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英格兰建立了共和国,国家行政大权临时由克伦威尔任主席的国务会议掌握。但是,效忠国王的势力并没有消失,就在克伦威尔以“叛国罪”的名义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后,仅仅过了一个星期,苏格兰议会就宣布拥立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为国王,并且准备出兵讨伐英格兰。
克伦威尔再次展现出了他高超的预见能力,于是先下手为强,在消灭了爱尔兰王党分子的威胁之后,迅速移师苏格兰,不久就攻占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消灭了苏格兰军队,查理二世逃往法国。克伦威尔占领了整个苏格兰,从此,克伦威尔获得了一个称号——“常胜将军”。
这下议会应该高兴了,驱散了国王的幽灵,日子应该好过了吧?然而,接下来发生的可能让它失望了。
多年的战争下来,军队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他们非常反感那些只会指手画脚的议会成员。军队的暴力是它的权力的基础,军队想自己制定税则收税,以使自己有固定的收入,但是军队发现议会成了它的绊脚石。
其实当下的议会,已经经过多次清洗,早就成为了“残缺议会”。但是作为军队利益化身的克伦威尔还是不放过这个倒霉的机构,他决定消灭这只百足之虫。
克伦威尔的第一个举措是派兵守在议会门口,将140多个长老派议员赶出议会。经过这次洗牌,议会仅仅剩下了大约90名议员,以后又减少到五六十人,于是,“残缺议会”有了一个新名称——“臀部议会”,历史上称之为“残余议会”。但是,就连这个议会也不肯与克伦威尔合作。
接下来,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亲自率兵入院解散议会。他对议员们说:“离开,我说,让我们来把你们的事儿都了了。以上帝的名义,走吧!”当可怜的议员们派人向克伦威尔要求“自由”时,克伦威尔带着讥讽的声调说:“他们有呼吸的自由!”
议会发现,他们打倒了国王,却迎来了一个更加可怕的对手,因为,这个对手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游戏规则,而在这个游戏里面,只有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虚弱的议会已经没有力量对抗这个强大的对手了,饱经战乱的人民对这场无休止的政治游戏早已丧失了兴趣。议会曾经是国王难以对付的敌人,但是在手握重兵、大权独揽的克伦威尔面前却无计可施,只好遵命解散。
1653年12月16日,一场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职仪式在伦敦市政厅举行,市政厅里挤满了社会各界的头面人物。克伦威尔坐在正中间的椅子上,显得踌躇满志,神态庄严。
伦敦市长宣布:“奥列弗·克伦威尔将军就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然后,礼宾官呈上国玺,伦敦市长献上了国剑,克伦威尔起身一一接受。接着,一位将军宣读了新的英国宪法《政府约法》,宣布护国主为终身制,国家的一切施政方针,都要通过护国主才能生效。
克伦威尔终于成为了最高的统治者,这位无冕之王用他手中的威仪砝码——军队,曾经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但都没有发挥作用。
克伦威尔一直拒绝加冕称王,因为他的军队反对他称王,而议会则希望他成为新的国王,好从英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中找到办法去约束这位新国王。克伦威尔还想以此举来表明他并不想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只不过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克伦威尔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创建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政体。
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独揽行政、立法、军事及外交等大权。这5年是他人生最后最风光的日子,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国务委员会的41名委员全部是他的亲信,为保持稳定,克伦威尔干脆把全国划分为11个军管区,各由一位少将担任行政长官。在消灭了国王的英吉利共和国里,憎恨国王专制暴政的英国人民突然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专制独裁的清教徒掌权的国家里。
平心而论,在克伦威尔统治的5年里,英格兰建成了大体完好的政体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机构。他改善了严厉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克伦威尔还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犹太人在英格兰定居,并实行他们自己的宗教。他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但是,克伦威尔最没有争议的功绩还是在海洋方面。
随着克伦威尔以铁腕平息了国内的种种乱象,他的目光重新投向了大海,他颁布了《航海条例》,挑起了与荷兰的海上战争,这就是第一次英荷战争。这次战争使英国重返大洋,英国从此迈上了成为海上霸主的道路。
这场为时两年的海战虽以平局结束,但后果却对英国有利,以海上抢劫发家的英国海军在这场海战中虏获了1700多条荷兰商船,使英国的远洋船队得以扩充。战争结束之后,英国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地驶往整个世界。全球航运贸易从此掌握在英国人手里,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从克伦威尔时代开始,英国海军成了一支组织得力、强有力的海上力量,从而为英国海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51~1660年间,英国海军增加了200艘军舰,海上巡逻范围甚至扩大到地中海和波罗的海。
1658年,独裁者克伦威尔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克伦威尔刚一咽气,他创立的英吉利共和国就出现了乱象。克伦威尔于临死前指定他的儿子理查德为“护国公”二世,但是他的儿子实在不是一个治国之才,桀骜不驯的军中将领没人买他的账,不久就被迫退位,国家政权落到了你争我夺的高级军官手中。于是,失去了强人统治的英吉利共和国很快陷入混乱之中。军队和议会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想起了流亡在法国的查理一世的儿子,而这位查理也抓住全国久乱思治的大好时机,他发布了《布列达宣言》,宣布除了“弑君犯”之外,其他乱党一概不予追究,声明:“赦免参加过革命的人;保证宗教信仰自由;承认革命时期变动的土地产品”。他还允诺恢复议会的传统权力,给英国带来秩序和稳定。
于是,议会通过议案,宣布查理·斯图亚特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最强有力的和不容置疑的国王”。在举国一致的拥护下,查理于1660年重登大宝座,这就是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可怜的理查德只得流亡法国,存在了11年的英吉利共和国就这样走进了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