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心回族善经商

同心回族善经商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心回族善经商同心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干旱带。同心回族人民的经商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同心县一跃成为西北最大的旱码头。同心回族人民经商的大业全面拉开序幕,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巅峰!同心回族人民经商的主要品种是以地方农牧土特产品为主,尤以皮毛绒当家。目前,同心回族人民依然拥有一支最优秀的原绒收购队伍,活跃在祖国西北边陲。同心回族人民的经商之路已被历史证明成为广大人民的致富之路。
同心回族善经商_话说宁夏

同心回族善经商

同心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干旱带。东与盐池县、太阳山开发区、甘肃省环县毗邻;南与原州区接壤;西与海原县相邻;北同中宁县、红寺堡开发区相连。土地总面积4445.56平方公里。辖7镇3乡2个开发区。总人口32.5万人,其中回族占83%。

同心县历史上属半农半牧区,自然条件较差,干旱少雨、风沙肆虐、山大沟深、交通不畅,经济文化落后。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英石,仅有小量开发,工业生产十分落后,至今只有小规模的农产品粗加工。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文化严重制约了人们的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同心回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面对旱路、水路都不通的现实,同心回族人民总结出经商的经验,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成为迄今最有特色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史料记载,元末清初时期,不断有大批回民以归附土达的身份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各州县,形成了许多的回族聚居点。清朝初年,回族人口更加繁盛。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宁夏至平凉千余里,近系回庄。”同心县就在中间地带,是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至今仍是宁夏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区)之一。

回族经商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据《同心县志》记载:清同治年间,本县经商者多集中在县城下马关。尤以“世和堂”“三益兴”“万顺林”“义兴斋”等商号生意最为兴隆,主要经营百货、杂铺、布匹、丝绸等,还收购皮毛。经营方式多样。清光绪年间,同心城有“泰和源”“福盛魁”“华兴栈”“济世源”等商号,主要收购本地生产的羊毛、羊绒、畜皮,贩运到天津、上海、包头,购回布匹、丝绸、五金、糖茶烟酒。中华民国三十年,回族商务会长海子明开设了“富源厚”杂货店及“富源厚”中药铺,并在内蒙古设立分号,形成了以海子明为代表的回族商人集团,他们从单一贩运开始向二毛皮粗加工的手工业加贩运性流通体系转变,成为众多回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90%以上的私营商业加入了合作小组。农牧产品统购统销,个体经营受到限制,集市贸易萧条,商贩大量缩减。据县志记载,1961年,仅同心县城集市就有119户商贩弃商转农,约占经商人员总数的68%。1970年前后,个体商户基本转入地下,仅有少数人转入黑市交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大批国家统购统销农牧土特产品转为市场自由交易。同心回族人民的经商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同心县一跃成为西北最大的旱码头。成千上万的人走广州、下新疆,在同心县市场逐步形成了以皮毛绒贩运为主体的全国最大的皮毛绒市场和发菜市场。1985年,销售绒毛占全国生产的70%以上,发菜占95%以上。得到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88年,同心县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同心流通试验区”。同心回族人民经商的大业全面拉开序幕,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巅峰!

同心回族人民善经商主要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其参与人数与经营范围及效益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这种现象的出现,第一,是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大力扶持的结果。在1985年前,同心回民有1000多人从事粮、油、肉、皮毛购销,到1988年仅从事皮毛绒贩运就达2万多人,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仅到新疆、内蒙古、西藏从事绒毛收购的就达1万多人。他们把收购的绒毛集中到同心市场,再销售到内蒙古东胜(今鄂尔多斯市)、包头、临河、河北清河县以至国外,使同心市场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绒市场。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调查研究,成立了同心流通试验区,并给予7项优惠政策:放开皮毛绒经营;搞活资金融通;允许试办股份制金融组织;在税收上予以优惠;成立外贸公司;允许个人当经济人,从事商品中介活动;多渠道集资建设市场。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在县城形成了400多家绒毛经销店铺。据统计,仅1988年共成交羊绒71.1吨,发菜20万公斤。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427万元,是1978年的22倍。

第二,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回族传统的经商经验得到全面发挥,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进入了各个流通领域,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皮毛绒、发菜、木材、粮油等流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下马关一度被誉为“小广州”,同心城被誉为西北最大的“旱码头”。

第三,穷则思变。同心回族人民千百年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依靠农牧业仅能维持温饱,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使靠天吃饭的旱作区农民一遇灾年则衣食不足,迫使当地人民不断寻求生存的途径,而经商就是多年来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摸索出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说明了同心回族人民经商的才能是源自生活的迫使,出路的唯一选择,生存的必然行动。

第四,为了经营方便,大多数的回族农民都向小城镇集中,充分利用小集镇从事农牧土特产品贩卖。

第五,团体协作、集体创业。人们通常集合几人、几十人统一外出从事一项生意,集中资金批量收购,取得规模效益,方便了日常生活,减少了外出风险。

第六,不辞辛苦,艰苦创业是同心回族人民的优秀品德。据统计,西北牧区每一较大的羊群都有同心人上门收购皮毛绒。即使青海、西藏的深山老林也有他们的足迹!尤其是回族商人在外饮食困难极大,他们就自带食品,风餐露宿,战严寒,斗风沙,历尽了艰难困苦,才换来了今天的生活。

同心回族人民经商的主要品种是以地方农牧土特产品为主,尤以皮毛绒当家。历来就是皮毛绒的集散地之一。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新千年初期,先后新建了40多家梳绒厂,把大量的原绒精梳后出售,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安置了4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促使原始的、简单的、单纯贩运赚取地区差价的初级市场向粗加工、精加工方向转变。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目前,同心回族人民依然拥有一支最优秀的原绒收购队伍,活跃在祖国西北边陲。收购量占全国山羊绒的80%以上,并且扩展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毗邻国家。

同心回族人民的经商之路已被历史证明成为广大人民的致富之路。据统计,2006年全县70%的脱贫人口中有60%的农民靠经商致富,而且绝大多数富裕户都是从事绒毛皮购销流通的。至今,万名流通队伍仍以绒毛皮购销为“黄金产业”,源源不断地聚集财富,绒毛皮购销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大大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据统计,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达到3000万元,其中来自羊毛绒购运加工的税收就达1000多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3%。

img112

宁夏回族风味小吃

经商已成为当地回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方式,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给同心回族人民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同心回族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同心羊绒工业园为载体,以“中国同心羊绒”为品牌,充分利用万人购销队伍控制全世界70%的羊绒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绒毛粗加工和深加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产业升级,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逐步形成地方主导产业。把流通优势转变为加工销售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工业的历史性转变。

以同心清真食品为主产品,以同心清真牛羊肉为品牌,以阿依河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为载体,以中东阿拉伯国家为输出地,大力发展清真牛羊肉食品。多年来,同心回族靠自己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创造出一批负有盛名的清真食品,其中“同心羊羔肉”“同心手抓”“同心清真烩牛羊肉”等品牌清真食品,在西北享有盛誉,驰名中外。尤其是中东阿拉伯国家十分青睐,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东南亚国家也纷纷来考察。

纵观同心回族人民经商的历史,处处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和惊人的感叹!当前,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同心回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回汉人民用他们辛勤诚实的劳动必将描绘出更加灿烂美丽的图画!

(李有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