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最为国粹的文化——中卫舞龙

中国最为国粹的文化——中卫舞龙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卫舞龙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从古至今,炎黄子孙一直以“龙的传人”自称。所以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生龙活虎在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中,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舞龙在中卫被称为“耍龙”。中卫舞龙的经费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商会、会馆、寺庙、行业等筹措完成的,或者是化缘所得。在最繁盛时期,舞龙的队伍多达八十余支,人数超过千人。从张维德涉足舞龙开始,至今这门民间艺术在
中卫舞龙_民间宁夏

中卫舞龙

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从古至今,炎黄子孙一直以“龙的传人”自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既是祥瑞的灵物、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附带惊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然而,龙在中国文化里更多的是代表着吉祥,是尊贵、勇猛的象征,更是权力的象征。

舞龙,既是龙文化的外在展示,更是对龙精神的内在敬仰。无论是在中国的大海之滨,还是丘壑纵横的西部高地,舞龙从来都是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人足年丰的舞蹈。所以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将龙宫中所有的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 ”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拔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龙的主体是表现龙的各种腾挪起舞的情态,那么,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说文解字》一书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读这段文字,你会感到龙的神秘。事实上,我们还不能还原出一条真实的龙。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种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时,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龙有着独到的见解,闻先生认为:龙是由蛇与其他多种动物综合形成的,它以蛇身为基础,融入了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然而,无论如何,龙作为一种象征始终活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

唐朝李峤有一首诗为《龙》,写得十分生动: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img36

生龙活虎

在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中,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故而,中国有龙之故乡之说,中国人有龙之传人之誉。伴随着龙图腾的兴起,舞龙成为我国最为国粹的文化。在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便有舞龙的习俗。关于舞龙的习俗,专家研究认为与农业生产有关,古人认为龙是管雨的,所以老百姓通过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四序平和、五谷丰登。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有舞龙祈雨的记载,一些东汉画像石中也刻有舞龙的场景,还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木龙,青壮年舞大龙”的民谚。从舞龙人数看,或一人舞一龙,或百人执一龙;从龙的数目看,有一龙独舞,或数龙同舞;从龙的造型看,有舞龙灯、舞草龙、舞布龙(彩龙),有人龙、绣球龙、地龙、板龙、百叶龙等,名称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img37

龙马精神

宁夏中卫历史悠久,三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羌族和戎族的杂居地,秦并六国后将中卫纳入其版图,自此有十代王朝在此设郡建县。因其东连陕晋,西通甘新,北抵内蒙古,南达川滇,是“丝绸之路”的边陲要塞;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重镇。沧桑的历史积淀了繁盛的文化,在历朝历代的传承中,造就了中卫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这千姿百态的文化中,中卫舞龙独树一帜,颇具神采,很有名望,素有“五里墩(星台庙)的狮子,火神庙的龙,正月十五闹红了中卫城”之说。

据考证,中卫舞龙最早开始于唐朝,至北宋时期极为兴盛,到了元、明、清三朝,舞龙已经成为春节、元宵节、寺庙祭祀、各种庆典耍社火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舞龙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同时也遗留下许多规矩与禁忌:一是班首(指舞龙的组织者)必为德高望重、家兴业旺的长者,或者为寺庙的会长,或者为精通舞龙技艺的行家里手;二是舞龙者必为体强力壮却又机敏灵巧的青壮年,这样舞起龙来才能虎虎生威;三是表演形式注重阵法、讲究套路、严谨严肃,不可随意改动、妄意而为,经过漫长的发展演绎,中卫舞龙基本形成了出龙、戏水、戏珠、盘龙、绕旗、钻阵、跳门等基本套路;四是表演时表演者情绪要高涨、表情要丰富、动作要到位,大鼓、双钹、双铙、铜锣等打击的节奏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步随鼓走,腰随锣动。

舞龙在中卫被称为“耍龙”。耍龙有四个环节。第一步:扎龙。先是选木材做好龙架,然后挑选布料包裹成龙。第二步:绘龙。用各种颜料描绘龙身、龙鳞、龙爪等,这对画师的要求很高,必须传神。第三步:要制作形象逼真的龙头。对于龙头的制作十分讲究,点晴之时,颇多禁忌。第四步:扎绘迷人的绣球。绣球有各种规格、各种式样,是一件工艺美术品。

中卫舞龙的经费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商会、会馆、寺庙、行业等筹措完成的,或者是化缘所得。舞龙队伍由班首出面组织,因为舞龙是所有节日中要经常演出的主要活动,因此,一些主要人员基本上是不变的。在最繁盛时期,舞龙的队伍多达八十余支,人数超过千人。节日成了舞龙盛会,常常几支队伍会较上劲,那场面就十分的激烈、壮观。

img38

中卫舞龙

在中卫,提到舞龙就不能不提到张维德。在八十余支舞龙队伍中,火神庙的铁龙表演最受欢迎,这支队伍由城区滨河镇南关村群众组成,班首就是张维德。

张维德出生于城区滨河镇南关村,当年曾为火神庙会长,绰号张家老疙瘩。张维德舞龙舞了六十余年,练就了一身绝活,也带出了一支生龙活虎的舞龙队伍。逢年过节,只要他的舞龙队伍一出场,一个个青壮年男子头裹壮士巾,腰扎大红腰带,下身着灯笼棉裤,脚穿白袜和踢倒山鞋,一路伴随着雄壮的威风锣鼓声,不断舞动着穿过大街小巷,气势磅礴,威震八方,数十里之外的人都会赶集一般竞相追逐观赏。尤其是夜晚的舞龙表演,是舞龙的经典之作:只见一条翻滚飞跃的铁龙,从头到尾闪烁的蜡烛,金光闪耀、玲珑剔透,照亮整个夜空。在彩旗遍插的阵营中穿越、飞腾,舞者动作潇洒到位,观者喝彩之声不绝于耳。

从张维德涉足舞龙开始,至今这门民间艺术在张家已经传承了四代。张维德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张金禄、孙子张全理继承了舞龙的技艺,至今活跃在中卫城乡民间艺术舞台上。

关于火神庙的铁龙制作,中卫市文化部门记录下了这样的数据材料。制作铁龙首先要制作以铁骨、铁架、铁肋构成的铁花主架。用铁是因为铁经得起摔打,而且受潮受热不易变形。龙头高一米八,长一米八,重二十四公斤;龙体通常大约十米,十八节,龙尾高一米六、长一米二。龙体采用宽幅细帆布,用矾水刷漆三至五遍,肚底各插彩色鳞甲花布加以装饰,形如牙角鳞片。画匠用石色将龙皮着底色后,分层次画出鳞、脊、肚、腮等。绣球连把高二米五,除木把外,绣球直径大约半米,全部用铁件制成,装有响环十个。舞龙队伍两班调换共三十六人,还有大鼓师一人,大号铙、钹各两副四人,铜锣一面一人。舞龙阵法包括四面彩旗(四方阵)、八面角旗(八方太极阵)、十二面牙旗(八卦四方阵)、十六面混彩旗(双八卦阵和十八面龙凤旗、一字阵)等五个阵法。有三翻身、二龙戏珠、霸王观阵(蒜辫子)等八种套路。

每一项民间艺术活动,都是综合文化的一个载体。在中卫舞龙这门广泛开展于民间的艺术活动中,蕴含着民俗、民风、道德、宗教、民间文化等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保护价值。对中卫舞龙技艺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搜集整理完全铁龙制作工艺以及中卫舞龙的各种套路阵法,留存重要资料,显得十分紧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