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斯兰教朝觐的由来

伊斯兰教朝觐的由来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觐天房——万方来朝的宗教盛典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2月8日至13日。驻阿拉法平原是朝觐活动中一项最主要的功课。朝觐者10日上午开始的射石仪式只打大石柱,每人均打7次。儿子支持父亲服从真主,执行真主的命令。转毕天房,朝觐者来到天房东侧的“伊卜拉欣立足处”礼拜。岁月悠悠,朝觐的历史如同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
朝觐天房_万方来朝的宗教盛典_阿拉伯人的历史文化

朝觐天房——万方来朝的宗教盛典

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2月8日至13日。朝觐的地点在圣城麦加。朝觐并不针对所有穆斯林,只有成年的、身体健康、理智健全且有足够经济能力的穆斯林,在路途无阻的情况下,一生当中需朝觐一次就可以了。

朝觐的仪式及日程大致如下:

教历12月8日清晨,参加朝觐者洗浴受戒,举意朝觐,朝觐活动即正式开始。受戒即男性脱去日常衣着,换上戒衣,戒衣为两片未经缝制的洁净布单,一片裹于下身,另一片披于上身。妇女则不穿戒衣,而仍穿日常服装,但不蒙面,禁艳装。这样,朝觐者即进入受戒状态,受戒期间,受戒者不可脱去戒衣而换穿其他日常服装;不可剃头剪发,理须修面;不可剃拔毛发;不可修剪指甲;不可用香水;不可说坏话脏话;不可争吵斗殴;不可砍伐或折损树木花草;不可宰牲打猎;不可伤害鸟虫;不可说媒、订婚;不可有夫妻生活等。

洗浴受戒后,朝觐者口诵“应召辞”,或步行,或骑乘,前往麦加城郊的米那谷地。穆斯林认为,朝觐是响应真主的召唤而来,“应召辞”是这样的:

真主啊!我响应你而来,我响应你而来!

我响应你而来,你绝无匹配,我响应你而来!

赞颂归你,恩泽归你,王权归你,你绝无匹配!

米那谷地距麦加城约7公里,朝觐者12月8日抵达米那后,即驻扎在这里过夜。12月9日清晨,朝觐者离开米那,浩浩荡荡地前往距麦加城约25公里的阿拉法平原,并在这里驻扎至黄昏。驻阿拉法平原是朝觐活动中一项最主要的功课。黄昏时分就离开阿拉法向米那方向回归,在阿拉法与米那之间的木兹旦利发处驻足停留,然后在此地过夜,拣拾豆粒大小的石子以备次日射石打鬼。

12月10日晨,朝觐者从木兹旦利发出发前往米那,在那里举行射石打鬼仪式。在米那立有大石柱(又叫阿格伯石柱)、中石柱和小石柱3根石柱,象征魔鬼。朝觐者10日上午开始的射石仪式只打大石柱,每人均打7次。射石完毕后,剃头或剪头(妇女只剪去1缕头发即可)以示开戒。朝觐者可脱去戒衣,换上平日服装,这样,受戒状态基本结束。接下来的就是宰牲,每个朝觐者至少宰1只羊,或7人合宰1头牛或1峰骆驼,多宰亦可,因为先知穆罕默德在其最后一次朝觐中宰了63峰骆驼。

img20

射石仪式

射石打鬼及宰牲礼仪有其久远的历史典故。据说,先圣伊卜拉欣梦见真主命令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以此来考验伊卜拉欣父子对真主的服从。梦醒后,伊卜拉欣很惊愕,将此梦告诉了儿子伊斯玛仪。儿子支持父亲服从真主,执行真主的命令。于是伊卜拉欣将儿子带到米那去宰,但魔鬼伊卑劣斯千方百计阻碍伊卜拉欣服从真主的命令,一而再、再而三地阻碍他,伊卜拉欣未受他的蛊惑,愤然投石击之,3次击退魔鬼,坚定地去执行真主的命令。朝觐者们所击打的3个石柱即在当年伊卜拉欣3次击退魔鬼处。他们投石打鬼,一方面是纪念先圣伊卜拉欣,学习他服从主命,与恶魔作斗争的精神;一方面,也是表达自己服从主命,坚决与恶魔、私欲和罪恶作斗争的决心和意愿,因而颇富象征意义。正当伊卜拉欣举刀欲宰时,真主赐他一只羊以代之,这就是朝觐时宰牲的由来,也是穆斯林宰牲节的由来。

宰牲后,朝觐者返回麦加城,云集天房禁寺,开始游转天房克尔白。天房克尔白据传由人祖阿丹修造,后被洪水冲毁。后来,伊卜拉欣与儿子伊斯玛仪又重新修造。现在的天房克尔白位居麦加禁寺广场中央,是1座立方体石砌建筑,长约12米,宽约10米,高约15米,顶端有金制排水槽,东墙离地约2米高处有天房门,高约3米,宽约2米,对开双扇门扉以286公斤纯金铸成,上有精美的雕饰和苍劲的书法。东南墙角距地约1.5米高处,镶嵌有以银圈包匝着的微红黑褐色陨石,俗称“玄石”。整个天房以特制的黑色绒罩裹遮,仅露出排水槽、门扉及玄石,绒罩上以金线绣有《古兰经》文。朝觐者就是围绕着这座古殿逆时针巡转的,每圈均以玄石角为起点,并抚吻玄石,若不能及,则招手致意,这种做法也是仿效穆罕默德先知的做法,并非膜拜玄石。哈里发欧默尔转天房时,也吻玄石,并说:“若不是我见穆圣吻它,我绝不吻它,因为它仅为一块陨石,无损于人,也无利于人。”共转7圈,头3圈急快,后4圈缓慢,穿戒衣者还要袒露右臂。转毕天房,朝觐者来到天房东侧的“伊卜拉欣立足处”礼拜。这里有一块大石,上面留有一双深深的足印,据传伊卜拉欣修造天房时曾踩在这块石上。礼完拜,到东南侧“渗渗泉”处饱饮泉水,之后往东面的赛法和麦尔维两山丘间奔走,由赛法开始,在麦尔维结束,共奔走7趟。

关于“渗渗泉”及赛法和麦尔维两山,也有动人的传述。据传,先圣伊卜拉欣带着妻子哈吉尔从尼罗河畔的埃及来到荒芜干涸的麦加山谷后,留下了哈吉尔和幼小的儿子伊斯玛仪,然后他又远行了。母子两人干渴难耐,却又找不到水喝,哈吉尔便不停地奔走于赛法和麦尔维两山丘间,期望找到泉水,但她心牵儿子,又不敢走远,故而来回奔走,当她无可奈何地回到孩子身边时,竟奇迹般地发现在孩子脚下有一眼清泉汩汩而流,甘美的泉水滋润了哈吉尔母子。这就是著名的麦加“渗渗泉”。千百年来,流淌不竭,滋润着无数朝觐者的心灵,他们还把泉水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朝觐者们饱饮渗渗泉水,奔走于赛法、麦尔维之间,既有服从主命、完成朝觐礼仪之意,也有饮水思源、纪念哈吉尔母子的意义。奔走结束后,朝觐者们又复返米那驻地。

12月11、12两日,朝觐者留驻米那,主要礼仪就是射石打鬼。这两日的射石仪式与10日的略有不同,一是时间不同,10日的射石于上午晨礼后即开始,而这两日的则须到日过午后方可开始;二是10日只打大石柱1处(即阿格伯石柱),这两日则大、中、小3个石柱均打,先打小石柱,再打中石柱,最后打大石柱,每个石柱均打7次。打石完毕后,即可离开米那返回麦加城了。打石完毕后,朝觐仪式也就全部结束,朝觐者便可以踏上归程了。但在离开麦加前,还要游转天房7圈,称作告辞巡游。

岁月悠悠,朝觐的历史如同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时至今日,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而要深究其起源,则更为久远。早在伊斯兰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尚处在蒙昧时代,麦加就是一个宗教中心,据伊斯兰传说,天房为人祖阿丹所建。“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古兰经》3:96)。后来,先知伊布拉欣与儿子伊斯玛仪奉真主之命重修天房。蒙昧时期,天房渐渐成为阿拉伯多神教徒崇拜的中心,里面供奉了三百多尊偶像,阿拉伯古莱氏人每年都有朝拜偶像的活动,其礼仪为一系列多神崇拜的活动。这些活动还与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交织在一起,如集市贸易、赛诗说唱、比武赛马等。阿拉伯文学史上有名的“悬诗’即指被悬挂于天房之上的诗歌精品。

作为伊斯兰教五功之一的朝觐则始于公元626年,它革除了所有多神崇拜活动,承袭了诸如巡转天房等仪式。公元630年,先知穆罕默德攻克麦加,捣毁所有偶像,并率众朝觐。631年,艾布·伯克尔代圣率众朝觐。632年穆圣又率众朝觐,史称“辞朝”,因是穆圣最后一次朝觐,故有此称,期间他发表了著名的“辞朝演说”。以后的朝觐礼仪,就仿效先知“辞朝”时的做法而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