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畜牧业经济

畜牧业经济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畜牧业经济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省份之一,牧畜资源比较丰富多样,所以,甘肃的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经济活动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甘肃牧业经济研究基本是空白。赵惠《试论草原畜牧业生产责任制》一文,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草原畜牧业多种不同责任制的优劣,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草原畜牧业生产责任制的具体意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是省内畜牧经济工作者注目的课题
畜牧业经济_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古代—1990年卷)

第六节 畜牧业经济

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省份之一,牧畜资源比较丰富多样,所以,甘肃的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经济活动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甘肃牧业经济研究基本是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畜牧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畜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经济学领域出现,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总结近十多年来甘肃畜牧业经济研究状况,从研究内容上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畜牧业现代化与发展战略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此时,如何实现甘肃畜牧业现代化,成为甘肃畜牧业经济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在1980年的甘肃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廖延雄提交了《关于加速甘肃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的论文,总结了甘肃发展畜牧业的经验教训,论证了甘肃畜牧业的潜力,提出了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步骤、设想和具体指标,并从八个方面阐述了甘肃畜牧业现代化如何起步的问题(《甘肃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1980年8月)。任继周提交的论文《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甘肃农业现代化》,主要论述了在甘肃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认为发展畜牧业是甘肃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被选送为西北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论文,并被编入会议论文集(《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第四卷,1980年)。魏世恩、方昆在1979年的全国牧区第一次畜牧业经济研究会上提交了《关于畜牧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的论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目的,分析了经济发达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的趋势,提出了适合我国各种类型地区特点的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步骤(《要重视发展畜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随着畜牧业现代化研究的深入,畜牧业发展战略也成为甘肃畜牧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首先是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在研究农业发展战略的同时,相应的研究了畜牧业发展战略。李树基《关于甘肃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吕胜利的《农业系统思想和甘肃农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乔魁利《我省农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几个问题》、严纲《甘肃农业生产结构问题》等论文,分别从资源特点、系统思想、结构调整、生态平衡、商品生产等不同角度入手,对甘肃畜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以上文章载《甘肃农业经济问题》,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魏世恩《草甸——干旱草原——荒漠草原过渡地带的畜牧业发展道路》(《甘肃中部地区三年停止植被破坏资料汇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一文,系统研究了甘肃中部地区的畜牧业发展道路,提出了带有战略性的意见,对指导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联群、李文卿《挖掘内涵潜力是甘肃畜牧业的主攻方向——我省畜牧业发展战略之管见》(《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省畜牧经济学会编印,1985年10月)一文,通过甘肃畜牧业生产现状分析及与全国和部分省区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比较,认为抓好内涵扩大再生产,着重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应是甘肃今后发展畜牧业坚定不移的战略思想。孟宪政《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草业科学》1989年第5期)一文,则针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要实现“八五”末的畜牧业发展目标,必须提高草业的战略地位,明确肉奶取胜的发展方向,强化服务体系,增加畜牧业的投入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潘化明、王渔珊、令立群《振兴畜牧对策论》(《全国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开发学术讨论会》甘肃代表论文集,甘肃农经学会、省社科院农经所编印,1986年)一文,研究制定了平凉地区本世纪后10年振兴畜牧、全面起飞的战略目标以及相应的方针、对策。成广仁《甘肃省的畜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战略》(《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6期)一文,通过对甘肃畜牧业资源优势和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甘肃在面临冲击和挑战新形势下应当树立的畜牧业资源开发的正确战略思想和可行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六大战略重点和八大战略对策。此外,葛文华《关于发展定西畜牧业的设想》(《中国草业科学》1988年第6期)、孟宪政《关于加强发展甘肃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对策》(《草业科学》1990年第1期)等论文,也都从不同方面研究和提出了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设想和战略对策。

二、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全省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也随之被提上日程。因此,研究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就成为畜牧经济研究的重要任务。赵惠《试论草原畜牧业生产责任制》(《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5年10月)一文,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草原畜牧业多种不同责任制的优劣,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草原畜牧业生产责任制的具体意见。王世泰《试论完善牧区生产责任制问题》(《甘肃省1986年畜牧经济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6年12月),通过对甘肃乃至全国牧区实行“草畜经营双承包”责任制的总结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孟宪政、张道河《从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看我省牧区经济体制的第一步改革》(《甘肃省1986年畜牧经济论文选编》),着重总结了甘肃牧业县在实行以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后给牧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成绩,适时提出了第一步改革向第二步改革转化的问题。蒋士增、李维杰《健全完善畜禽防疫承包责任制》(《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4期),对平凉地区改革畜禽防疫制度,建立防疫承包网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全省畜禽防疫体制的改革具有典型示范的意义。何振纲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牧区改革问题初探》(《开发研究》1991年第4期),对甘南畜牧业如何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述了甘南牧区发展中畜牧业与农业、畜牧业与工副业、畜牧业与草业、数量与质量、生产与经营、抗灾与防灾六个方面的关系。指出甘南牧区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必须解决的八个问题。

三、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

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是省内畜牧经济工作者注目的课题。孙民主编的《甘肃农村发展方略研究》(《甘肃农村发展方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无论是总体研究报告、专业研究报告还是区域产业结构研究报告,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内容。此外,书中马范《甘肃畜牧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是关于这一问题的专业性研究报告。该文通过对甘肃畜牧业生产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确定了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目标,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吕胜利、宋秉芳《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优化结构模式》(《甘肃省1986年畜牧经济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6年12月),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西峰市的农林牧副渔各业进行了优化结构模式研究,这是省内较早地把线性规划方法应用到农牧结构调整中的研究论文,为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中的量化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师宗华《系统观念与增强畜牧业后劲——浅谈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甘肃省1986年畜牧经济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6年12月)一文,以系统观念和生产要素组合理论研究了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认为畜牧业是一个包含若干子系统的动态系统,同时又是农业这一更大系统的子系统,要受各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畜牧业经济建设必须是全方位的、主体的、多层次的。基于这种认识,提出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是充分发掘畜牧业内涵潜力的关键所在,而各生产要素的合理化组合首先就是产业结构比例,大农业中农林牧以及畜牧业中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都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曹礼《推广多种形式的家庭畜牧业结构,引导贫困县尽快脱贫》(《甘肃畜牧兽医》1987年第3期),总结了天水市各县区基层不同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业,进而走上致富道路的成功经验,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农户家庭畜牧业结构问题,对于指导农户家庭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四、农牧结合问题研究

农牧结合问题是我国农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甘肃的农业自然资源特征表明,在甘肃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搞好农牧结合的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全省不少从事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同志,对此进行过各个方面的探讨。王无怠《甘肃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农牧并举》(《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讨论会论文组,1980年)一文,分析了甘肃农业的优势,指出了甘肃农业的出路所在。作者认为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摆脱小农单一经济自给思想的束缚,“农牧并举”,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彻底改变甘肃农业和农村面貌。在1980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甘肃农业大学农林牧综合考察组向大会提交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综合发展问题探讨》(《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的研究报告,就甘肃的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有机结合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坚持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同时,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应以农为主,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应以林为主,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应以牧为主。并提出了多项发展畜牧业的有关措施。蒋茨升《关于发展甘肃农区畜牧业的几点看法》(《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一文,认为要发展甘肃农区畜牧业,一是要解决重农轻牧、单一抓粮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继续落实政策;三是依靠科学技术,逐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并认为在甘肃农区积极推行草田轮作,发展饲草料,加强畜禽品种改良,提高质量和切实做好畜禽疫病防治是发展甘肃农区畜牧业生产、做好农牧结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余优森《中部地区农业气候区划与农业分类指导》(《甘肃省中部地区三年停止植被破坏资料汇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对中部地区气候资源、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建设有关的气象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得出中部地区尤以种草养畜更具气候优势的结论。潘仕明《农区商品养殖业推进了农牧结合的产业结构模式》(《甘肃农村发展方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通过陇东秦安县发展农区商品畜牧业的调查,提出了发展农区商品畜牧业的设想,制定了以中小畜、草食畜、商品畜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方针。胡恒觉、高旺盛《论陇中半干旱区农牧结合问题》(《中国农学通报》1987年第1期)一文,就甘肃中部半干旱区农牧结合的理论依据及其效益从水、肥不足的限制条件,旱地牧草的生态适应性及农牧结合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提出实行农牧结合,开发草业,发展畜牧业是陇中半干旱区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黄高宝《农牧系统协调优化模式研究——陇中旱区农业生产的‘四四二’结构模式Ⅱ》(《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更具体深入地对陇中旱区农牧结合和农牧系统协调进行了量化研究。孟宪政《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是甘肃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草业科学》1990年第3期),则从甘肃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着眼,深入分析了甘肃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状况,认为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更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

五、畜牧业商品生产研究

在探索如何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方面,甘肃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其中1985年全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上,麻韬、师宗华分别提交的《关于发展我省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几个问题》、《试谈加速我省城市商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问题》两文(《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集》,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1985年10月),从甘肃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途径、畜产品流通、科技推广、城市商品畜牧业等不同方面讨论了甘肃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任继周、葛文华《对发展甘肃省商品畜牧业的几点建议》和《发展商品畜牧业是当前我省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前者针对甘肃如何发展商品畜牧业提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需要,变‘推进式’畜牧业生产体系为‘吸入式’畜牧业生产体系的6项具体建议;后者则从农村产业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发展甘肃商品畜牧业生产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研究。沈慰萱《搞好产后服务,发展商品畜牧业》一文,针对长期以来畜牧业生产和流通分割情况,具体分析了生产与流通割裂的弊端,强调做好产后服务,促进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孔照芳《开展畜牧业经济研究,发展商品畜牧业生产》一文,则根据甘肃畜牧业生产现状和“七五”规划及设想等,从信息、服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科技工作等方面探讨了发展甘肃商品畜牧业生产问题。葛文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我省商品畜牧业的几个关系》一文,论述了畜牧技术和畜牧经济、畜牧经济增长与实现全省人均收入增长、畜牧经济发展速度与种植业发展速度、畜牧业增长速度与畜牧业经济效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吕志荣《探索甘肃商品畜牧业的新途径》,则针对甘肃的具体省情和特点,研究了甘肃畜牧业转向商品化生产时值得探讨的新途径。王维孝、王树东《试论兰州市发展商品畜牧业的潜力问题》,是较早研究发展我省城市商品畜牧业的专门论文。张耀山《加快定西地区商品畜牧业步伐刍议》,专门就定西的商品畜牧业发表了意见(以上文章均载《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5年10月)。高安《试论商品畜牧业的发展与动物检疫》(《甘肃畜牧兽医》1986年第4期),论述了在我省商品畜牧业发展形势下,如何做好动物检疫工作。王无怠《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畜牧业生产》(《甘肃省1986年畜牧经济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6年12月)一文,在省内畜牧业经济研究领域较早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畜牧业生产,使科学技术更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观点。张邦杰《浅谈甘肃国营农牧场发展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几个问题》(《甘肃省1986年畜牧经济论文选编》),针对甘肃国有农牧场如何发展商品畜牧业生产,从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畜牧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和建立畜牧业生产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成履峰《畜种改良是秦安商品畜牧业的出路》(《全国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开发学术讨论会》甘肃代表论文集,甘肃农经学会、省社科院农经所印编,1986年),在认真分析了秦安县畜牧业生产的现状后,认为该县饲草料资源和畜禽数量的发展已相对稳定,已不可能以大幅度增加畜禽存栏头数作为提高总产的手段,要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和获得更多的畜产品,只有在改良畜种,提高个体生产性能上下工夫

六、畜牧业经济效益研究

20世纪80年代,甘肃畜牧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把不断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核心问题。余守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下手较早,70年代末,他参加编写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畜牧业经济管理》(农业出版社,1985年)。1981年底,又在全国畜牧业经济理论讨论会上递交了《提高对畜牧业企业经济核算的认识》(《畜牧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对畜牧企业经济核算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985年,他又发表了《正确运用畜产品成本,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甘肃畜牧兽医》1985年第4期)一文,从正确运用畜产品成本评价畜牧业经营方式、改革措施、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和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几个方面论述了畜产品成本核算对于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他的另一篇论文《认识畜牧业生产特点,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研究会论文选》,1985年10月),提出了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中研究畜牧业经济效益的观点。魏世恩发表了《关于畜牧业经济效益及其提高的途径》(《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的文章,对畜牧业经济效益从概念定义到内容实质均作了全面、准确而又简要地解释,并结合我国实际,指出全国各地畜牧业经济效益存在的七大差别与特点,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别与特点的原因,提出了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缩小各地效益差别的三条途径及相应的十六条措施。葛文华在时正新主编的《农业经济效益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一书中,编写了《畜牧业经济效益》一章,分别就饲料与畜牧业经济效益、畜禽改良的经济效益、畜禽结构与经济效益、牧工商联营的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吕胜利等《建立家庭生态农业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甘肃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5年10月),通过对陇东庆阳什社乡秦士科等24户家庭生态农业户的详细调查,指出建立和发展家庭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而且是提高农区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杨润满《论发展饲料工业的经济效益问题》(《甘肃省1986年畜牧经济论文选编》,1986年12月),则是从甘肃饲料工业现状和发展饲料工业的优点的角度,分析了饲料工业在社会化生产循环的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提出了甘肃饲料工业应走以小型为主,中小型结合,合理布点,统筹规划,专业协作,横向联合的路子。关于提高种草的经济效益的问题,首先是沈慰萱1984年7月在全省种草养畜现场会上提出的。之后,王无怠《提高种草的经济效益》(《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1985年10月)一文,结合甘肃种草种树的实际情况,认为为了使种草工作全面高效地持续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种草的经济效益上。同时提出提高种草效益的具体途径:一是采取措施,实现种草丰产;二是做好草的收获、调制、加工,争取增值;三是草畜同步发展,提高转化率

七、畜牧业技术经济研究

随着甘肃畜牧业经济研究的深入,学界陆续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用技术经济方法研究畜牧业经济的论文和著述。魏怀方、周纪曾等《山羊饲养管理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2期),针对我国和甘肃省山羊饲养的巨大资源优势,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山羊饲养管理的技术经济分析,这是省内较早应用技术经济方法研究山羊养殖业经济问题的尝试。沈启云《盈亏分析在畜牧业生产上的应用》(《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3期),把盈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引入畜牧经济研究,用来分析牛奶生产的盈亏界限和实现目标利润应达到的牛奶产销量、日产量、月产量等,为全省奶牛饲养场确定盈亏界限、制定牛群周转计划、产品产量及销售计划等提供了参考依据。陈晓《羊单位比重法对分析畜牧业经济活动的意义探微》(《甘肃省畜牧经济论文选编》,甘肃省畜牧经济学会编印,1986年12月),通过羊单位比重法和结构指数法优缺点的比较,认为羊单位比重法可以直观地、较准确地揭示畜种结构,羊单位比重的消长变化可以反映饲草料条件的变化、社会需要的变化及养畜经济效益的高低,因而羊单位比重法在畜牧业区划工作和分析畜牧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葛文华、魏怀方《山羊及其产品加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一书中,撰写了“山羊及其产品加工的技术经济”一章,对饲养山羊的技术经济分析、线性规划在山羊加工产品经营分析上的应用、山羊加工产品的销售预测方法等技术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甘肃省高等院校教材《畜禽营养学》(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年)中,葛文华撰写了有关动物营养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对动物营养技术经济分析的意义和特点、动物营养的经济原则、畜禽营养最佳饲料投入量和最佳配合比例的确定、畜禽最佳饲养期的确定方法、饲料配方对畜禽生产力影响的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吕胜利、宋秉芳在把系统动力学引入畜牧经济研究领域方面做了创新工作,继1990年发表《草地第一性生产动力学模型》文后,1991年又合作发表了《草地第二性生产动力学模型》(《草地第二性生产动力学模型》,《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增刊),依照草地畜牧业生产流程和家畜营养学、经营管理学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从动态和反馈的角度描述了自草地牧草——家畜采食——体内流动转化——畜产品的生产过程,目的是为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管理部门的经营决策提供一种策略权衡的“实验室”,并为草地畜牧业教学和科研提供理论研究和课堂实习的实验工具。这种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复杂的草地第二性生产力在甘肃畜牧技术经济研究中具有新意。

八、对畜产品流通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畜产品流通是畜牧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畜产品流通的研究是畜牧业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李自健《发展畜牧业必须重视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5年10月)一文,论述了加强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以及有关途径。杨明、杨健伟《农村流通与产业结构调整》(《甘肃农村发展方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一文,在研究甘肃农村的商品生产、收购、贮运、销售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对全省的畜产品流通也作了较为深入地研究。梁吉端《我省畜产品的收购情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省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5年10月)一文,通过对全省畜牧业商品生产形势和畜产品商品量、收购量的分析,指出了多渠道经营畜产品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畜产品商品生产和畜产品流通管理的具体意见。李光第、贾素贞《养猪生产产销波动的原因及当前应采取的对策》(《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3期),针对庆阳地区1987年养猪头数和收购数量下降的情况,从生产和流通领域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稳定交售奖励政策,依靠科学,做好购销工作,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等几项具体对策。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深化甘肃畜牧业改革的重点,针对如何搞好畜牧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省内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也进行了各方面探索。沈慰萱《搞好产后服务,发展商品畜牧业》(《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省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5年10月),较早地注意到了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问题,文中所谓产后服务实质上涉及社会化服务的诸多问题。张月安、寇明科等《改革才有活力,经营才能发展》(《甘肃畜牧兽医》1987年第6期),通过总结金塔县建立畜牧技术服务体系,开展综合性服务的经验,探讨了产前产后系列化服务的问题,对全省建立畜牧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借鉴作用。王国强、余群力《论畜牧业发展中的服务体系》(《甘肃农业科技》1990年第5期),从信息、饲料、繁育改良、资金信贷、技术咨询、经营管理、防疫和销售等八个方面论述了完善发展各项配套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具体对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王联群、王国强等《甘肃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之思路》(《甘肃科技情报》1991年第3期)一文,针对目前甘肃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全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步骤、发展重点及具体对策。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为建立甘肃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思路。骆进仁《理顺我国畜牧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甘肃畜牧兽医》1992年第2期)一文针对我国畜牧业服务体系不合理的状况,提出了弱化行政职能,强化服务职能的基本思路。骆进仁《扶持发展以站为龙头的畜牧联营体》(《甘肃畜牧兽医》,1992年第4期)一文还根据我省近年来商品畜牧业发展的客观形势,就建立以畜牧兽医站为龙头的畜牧联营体体系作了初步探讨。

九、畜牧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与专著

畜牧业经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还有待于深入,甘肃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较为薄弱。1979年,余守安参加了我国第一本《畜牧业经济管理》(农业出版社,1985年)教材的编写。该教材较系统地论述了畜牧业经济有关方面的基础理论,满足了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畜牧、草原等专业的教学之需。余守安在该教材中负责编写“畜牧业经济核算”一章,该章论述了畜牧业核算的原理、畜牧企业资金核算、畜群和畜产品成本核算、营利核算等畜牧业经济核算的基础理论和核算方法,并较早提出了加强家庭经营畜牧业经济核算的观点。1988年,由詹武主编,余守安参加的《中国畜牧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88年)正式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在我国具体条件下的畜牧业经济学的各个侧面。在畜牧业经济学方面,这是我国的第一本专著,为全国畜牧经济研究领域开创了新的局面。

王无怠、师宗华、陈晓、马范等在全省畜牧业区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于1989年2月编写出版了《甘肃畜牧业综合区划》(甘肃科技出版社,1989年)一书。该书不仅应用科学的畜牧业分区依据和方法,把甘肃畜牧业划分为8个一级区,22个二级区,而且汇总了全省畜牧业资源,系统分析和评价了全省及各分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畜牧业生产现状,科学地预测了本世纪末甘肃畜牧业的发展指标,提出了发展我省畜牧业的战略思想、战略任务及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及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具体指出了各分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措施以及关于加速甘肃畜牧业发展的建议,既是甘肃畜牧业生产建设的重要总结和基础研究成果,也是甘肃畜牧业经济建设和研究的重要文献。为各级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该书中所提的“畜牧业在甘肃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甘肃的畜牧业具有新意;对畜牧业资源和畜牧业生产现状的评价,既看到了困难又指出了潜力;较为科学地分区及较为详尽地分区论述符合甘肃的实际情况;所提发展畜牧业的建议抓住了要害,对甘肃畜牧业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马俊、李新文、李文卿、赵哈林《甘肃畜牧经济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一书,从甘肃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综合大量资料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甘肃畜牧业经济的条件、经营管理环节、重要发展阶段、目前动态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概括和总结。内容涉及甘肃畜牧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甘肃畜牧业的作用与特点、畜牧业资源及其评价、甘肃畜牧业经济简史、计划管理、区划与布局、畜牧业生产结构及调整、畜牧业生产管理、畜牧业经济核算、畜牧业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商品生产与流通、牧工商联合经营、甘肃畜牧业发展前景展望等诸多方面,是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甘肃畜牧业经济的省内第一本专著,为全面了解甘肃畜牧业经济全貌和从事甘肃畜牧业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人员提供了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另外,在《甘肃省志·畜牧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也正式列入了由葛文华主编的《经济篇》。该篇从甘肃畜牧业经济形式、生产结构与布局、畜牧业计划与计划管理、畜产品交换与价格、甘肃畜牧业的社会效益5个方面论述了甘肃畜牧业经济概况,这在全国已出版的省级畜牧志中尚属首次,很有特色。

十、对畜牧经济学其它问题的研究

随着甘肃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畜牧经济学涉及的方面和问题越来越多,除上面集中介绍的几方面外,还涉及下面一些问题。

在畜牧技术政策研究方面,葛文华、魏怀芳、段舜山等经过深入研究后,提出了甘肃省的《养殖业技术政策要点》、《饲草饲料技术政策要点》。这些技术政策的提出,是他们参考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深入分析我国及甘肃省畜牧技术的实际情况,在严格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特作为甘肃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依据(《甘肃省农业技术政策研究》,甘肃农业技术政策课题组,1990年7月)。

在畜牧业内部不同生产项目的畜牧经济研究中,王世积《浅议养牛业由传统的使役为主向商品转化问题》(《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5期)一文,在对张掖地区养牛数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养牛以役使为主向商品养牛转化的意见。陈震林、李文彬等《肉兔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甘肃肉兔业的设想与建议》(《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5期)一文,通过国际、国内和甘肃肉、蛋、奶产量、食物供应水平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肉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出了发展甘肃肉兔业的设想与建议,对甘肃养兔业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杨诗兴、彭大惠《发展养兔业对调整甘肃省肉食结构的作用及其可行性》(《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6期)一文,从营养学的观点,以详尽的数字说明了兔肉可以代替膳食中的部分猪肉,并分析论证了甘肃发展养兔业的可行性和现实性。蒋克平《发展绒山羊的迫切性》(《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5期)一文,通过对山羊绒的特点和国内外对山羊绒的市场需求和生产现状的分析,就如何加快甘肃羊绒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提出了5项具体建议。在养猪业上,雷致中《养猪业在我省农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编印,1985年10月),通过对养猪业在我省农区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提出了搞好养猪生产的几点建议。阎万贵、张苏琼《怎样提高肉猪出栏率》(《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2期),就如何加快育肥速度、缩短育肥期、降低饲料消耗、改善胴体品质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提高肉猪出栏率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种草养畜方面很多人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马范《甘肃中部地区种草养畜的优势与途径》(《甘肃中部地区三年停止植被破坏资料汇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对甘肃中部地区种草养畜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区种草养畜,改变落后面貌和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1983年,全省召开了种草养畜学术讨论会,会上收到的论文结集为《甘肃省种草养畜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其中如:王无怠《略谈“两西”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和种草问题》、郭博《谈谈草在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沈慰萱《大量种草养畜,积极发展牧业》、沙恒君《从甘肃省种草兴牧,试谈明确政策、加强管理和科学技术体制》、吕福海《试论河西地区种草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金巨和《浅谈通渭耕地种草及其利用》、赵智茂《飞机播种牧草是加快草原(草山)培育改良步伐的有效途径》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种草养畜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对实际工作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张华炽、员萍、孟宪政等《关于我省三荒地草带建设的意见》(《甘肃畜牧兽医》1987年第3期),对全省三荒地草带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席四喜、王联群等《喜看种草兴牧的新发展》(《甘肃畜牧兽医》1987年第5期),对1987年全省8个种草养畜先进县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其它地区有借鉴意义。

在饲料经济研究方面,杨润满《从我省粮食消费结构谈配合饲料生产》(《甘肃畜牧兽医》1987年第1期),提出了发展甘肃饲料工业应认真研究的几个问题。王继德、王树东《增强紧迫感积极稳妥地发展我省饲料工业》(《甘肃畜牧兽医》1987年第4期)一文,对甘肃饲料工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应如何加快全省饲料工业发展的步伐。

在牧工商联合经营方面,孙海民《大力开展牧工商一体化工作,为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服务》(《甘肃省第一次畜牧经济讨论会论文选编》,甘肃畜牧经济研究会论文选编,1985年10月),从牧工商一体化是畜牧业生产实现社会化的高度论述了实行牧工商一体化的意义,提出了建立牧工商实体的具体意见。另外,席四喜、王联群、李文卿、程干合作,先后发表了《甘肃省牧工商联合体的发展及类型》、《牧工商联合体在商品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甘肃畜牧兽医》1986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两文,前者论述了牧工商联合体的产生、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牧工商联合体的性质、特殊作用和发展趋势;后者总结了甘肃牧工商联合体的主要形式和类型,就进一步完善牧工商联合体需要处理好一些经济关系提出了建议。

在科技兴牧方面,周兴虎《浅谈科技兴牧》(《草业科学》1992年第3期)针对甘肃畜牧业具体实际,认为甘肃科技兴教应从总体出发,因地制宜,以系统工程原理进行建模、优化、预测和决策设计,并付诸实施。还提出了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广新技术,用典型引路开展科技兴牧等具体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