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斡尔族民间医疗方法

达斡尔族民间医疗方法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头痛、伤风感冒的疗法达斡尔族民族疗法。鸡腔热敷 达斡尔族民间治疗创伤方法。柳蒿芽止泻痢 柳蒿芽是达斡尔族人最喜食用的野菜,称为“昆米勒”。传说清代达斡尔族八旗官兵出征陕甘、云贵和两湖等地时,随身携带晒干的柳蒿芽,以备因水土不服腹泻时熬汤服用。达斡尔族医务人员44名。在职职工中达斡尔族医务人员29名。
医药卫生_中国达斡尔族

第三节 医药卫生

一、民间医药

痢疾、腹泻的疗法达斡尔族民间医疗法。剥离出桦树皮的中间层烧成灰,用白开水冲服,日服三次,三日可见效。服后口干难受,应多喝水。用新鲜或晒干的柳蒿芽(达斡尔语称“昆米勒”)长时间熬成浓汤,口服。日服三四次,服数日可见效。在肚脐周围涂上豆油,将烤热的布鞋底焐在肚脐上,反复多次,亦可见效。

急性胃肠炎、反胃呕吐的疗法 达斡尔族民间疗法。此类病症达斡尔族语称为“查恩克得贝”(qankedbei)。患者可直坐,双膝弯曲踩地,右肘别住左膝,腰部向左扭动数次。再用左肘别住右膝,腰部向右扭动。如此反复多次,至感觉舒适、不再呕吐时,再静卧休息。亦可请别人顶腰。患者盘腿直坐,两手在腹前交叉,从腋下伸向两侧,另一人在患者背后两手抓紧患者伸向背后的双手,双膝顶着患者后背,用力向后扳动数次。扳动后用双手用力掐患者左右肩窝数次,然后患者静卧,暂不进食。上述疗法若不见效,用火烧消毒的针在患者臂肘弯处扎静脉,挤出紫黑色血水,然后让患者静卧休息。

疮、疥的疗法 达斡尔族民间疗法。治疗疔毒,捣碎黑木耳,拌上红糖敷在疮上,反复多次可治愈。疮疥开始红肿时,将泡开的茶叶敷上并包扎,反复用水浸湿所敷的茶叶。如已化脓,可拔罐排脓水。治疗痈疮时,将野蜂窝烧成灰,加蛋清和水,拌成糊状贴在疮上。如已化脓,用刀割开十字形刀口排脓。若治疗秃皮疮,则用火烫或烟熏。黄水疮,多用猪油与火药拌匀的汁液涂于患处。鼠疮(淋巴腺结核),外敷草蛇油和苏子油调成的膏即可治愈。痔疮,以银锈粉末涂于患处。

头痛、伤风感冒的疗法达斡尔族民族疗法。一般拔火罐,用针在额头放血,多喝开水或热汤,捂被发汗。放血的具体治疗操作:(1)用缝纫用的新针扎在太阳穴放血,放出黑血为止。此法一般对血压和伤风感冒病都有效果。(2)把病人的一只胳膊上端用手巾勒好使正中静脉隆起,用缝纫用的新针扎上正中静脉处放血,放出黑血后病人症状好转,甚至消失。

夜盲症、眼疾的疗法 达斡尔族民间疗法。夜盲症患者多用清水煮鹿、狍或羊的肝食用或蘸盐面生吃。多食野生动物肾脏,能起到明目的作用。对重沙眼患者,把上下眼皮翻开,用钝器轻刮,除掉沙眼。

脑震荡的疗法 达斡尔族人对从马上跌落、摔跤或打斗引起的脑震荡,称为“敖古·多日给勒贝”(ogu dorgeilbei),采用土法治疗。患者盘腿直坐,疗者用约1米长的细麻绳或棉绳,在其正中系结,将结处置于后脑枕骨正中,线绳两头顺头的两侧绕到脑门正中处,将两股线绳拧成麻花状,一手拽紧该线绳,另一手用竹筷或小木棍敲打拉紧的线绳,使其震动,如此反复数次后,让患者静卧安睡。相隔数小时后此法可再重复2~3次,患者可痊愈。

克山病的疗法 达斡尔族民间疗法。达斡尔族人称克山病为“攻心翻”“吐黄水病”或“快堂病”,发作一般从秋末开始,冬春季最多。发病症状表现为心里难受、上吐下泻、颜面苍白、说胡话、发冷、四肢冰凉、心脏扩大、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治疗方法是找有经验的老人把病人的肛门翻开,将肛门壁内紫黑泡挑开放血,然后放面碱和蒜,过15分钟左右病症可缓解。若治疗不及时则危及生命。

闹耳底的疗法 达斡尔族民间疗法。闹耳底是病人的耳朵经常出现淌黄水和脓。治疗方法是将猪胆与矾研成细粉拌混在一起,把病人耳朵用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轻轻吹入耳孔内,治愈为止。

烧伤、烫伤的疗法 达斡尔族民间疗法。小面积烧、烫伤,用蛋黄烤出的油或獾子油涂在伤处。大面积烧、烫伤用獾子油涂伤处。也可用端午时节挖出的蚯蚓,洗净后以3∶1比例兑上白糖,搅成乳白色液体,盛于容器里埋在地下,一年后(时间长效果更好)即可涂在患处。轻微冻伤,用冷水激(拔)伤处,不久即愈。冻伤严重,则用野鸡脑汁擦患处,用鹿茸血涂抹患处,7天即可痊愈。各种创伤(含摔伤、挫伤),用桦树的树夹(状如棉絮)贴在伤口上,用嘴运气吹于伤口处。三四天后封口,复原,树夹自行脱落。

骨折、脱臼的疗法 达斡尔族民间专治骨折、脱臼的医人,称为“巴尔西”。疗伤时喷“神水”(冰凉的井水)和酒,并用酒擦抹伤处。正骨疗术多不外传。“巴尔西”往往供有神灵,以借神力疗伤。

鸡腔热敷 达斡尔族民间治疗创伤方法。对于击打伤、刀伤,先施行止血后将一活鸡刨开其胸腔来热敷,可除毒消肿。也可用活畜内脏热敷患病之处。

针刺、拔罐 达斡尔族人遇有患感冒、骨节痛或痢疾等症状,便用扎针、拔火罐疗法。可先用针刺,放出浓黑的血水,然后拔火罐。故在达斡尔族家庭多有各种疗病的铁针和大小不等的罐。本疗法有经验者均可采用。

柳蒿芽止泻痢 柳蒿芽是达斡尔族人最喜食用的野菜,称为“昆米勒”。柳蒿芽亦可当药物,患痢疾、腹泻时将其熬成浓汤服用,可止泻。传说清代达斡尔族八旗官兵出征陕甘、云贵和两湖等地时,随身携带晒干的柳蒿芽,以备因水土不服腹泻时熬汤服用。

二、现代医药

莫旗人民医院 始建于1958年,地址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医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2003年在职职工220名,高中级职称人员63名。达斡尔族医务人员44名。设内、外、急救、中医等25个科室,住院部有床位160张。配备有全身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人工呼吸机等大、中型医疗仪器六十余台(套)。该院先后获国家“爱婴医院”、自治区“文明医院”荣誉称号,目前是莫旗教学医院及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该院环境优美,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始终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发扬“仁爱、敬业、严谨、奋进”的创业精神,努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莫旗中蒙医院 始建于1988年,院址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是以中蒙医药服务为主的医院。该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0平方米。2003年在职职工93名,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11名。在职职工中达斡尔族医务人员29名。内设21个科室,住院床位60张。该院坚持中医办院方向,突出中医中药特色,注重医德医风教育,以优质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该院在诊治疾病手段上具有明显的中医优势,在治疗脑血栓、脾胃病、肛肠疾病等方面成绩显著。医院内松柏常青,空气清新,环境幽雅,被病人誉为“花园式医院”。医院奉行“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办院方针。

莫旗妇幼保健所 始建于1958年,所址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首任所长敖文学。初创时只有6人,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内接诊,条件艰苦。1985年起妇幼保健工作有所加强,业务用房增至436平方米,专业技术人员增至25名,开展了妇保、儿保、计划生育等简单的门诊业务。

1990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人口基金会纳入无偿援助的妇幼卫生合作项目县。通过项目合作及无偿援助,彻底改变了莫旗妇幼卫生工作的落后局面。2003年,保健所业务用房增至1200平方米,专业技术人员24名,其中主治医师4名、医(护)师1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达斡尔族5名,占总数的2l%。开设妇保科、儿保科、检验科、放射科和预防保健科等12个科室。拥有彩色B超机、多功能心电机、彩色红外线乳腺诊治仪和麻醉机等联合治疗保健诊疗设备,为患者就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莫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适应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疾病预防控制功能,优化卫生防病资源,加强对疾病控制的应急能力,提高卫生防病的服务质量,理顺公共卫生执法盟督体制。2002年10月,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成立。莫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原莫力达瓦旗防疫站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机构组成的,是实施自治旗卫生防病职能的专业机构,集疾病预防与控制、监测检验与评价、应用科研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综合防治与健康促进为一体,以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疾病、伤害,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目标。在继续加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同时,积极开展对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重点加强疾病预防和技术决策,具有信息综合、防治实施和预防服务等功能。中心现有业务用房1200平方米,专业技术人员30名。

莫旗结核病防治所 成立于1986年,所址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其前身为结核病检查工作队。建所初期定员为8人,郭民玉为第一任所长,现任所长苏立诚。2003年12月,卫生局为结防所批拨了384平方米的办公楼,结束了建所以来的借房历史。全所在职职工1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名,设2个治疗区和放射、检验、预防等科室。莫力达瓦旗结防所是全旗唯一的结核病预防、治疗机构,承担该旗31万人口的结核病防治任务。有较健全的三级防治网,拥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有X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可进行多种常规检验及生化、细菌学检查。

莫旗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隶属于内蒙古莫旗卫生局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2002年10月成立,定编15名。2003年有从事预防医学及卫生监督专业技术人员15名。内设食品、公共卫生等4个科室。卫生监督所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宗旨,承担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饮用水卫生、化妆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市场等十二类法律、法规的监督执法任务。在所内设立了“一站式”办公窗口,为纳税人提供优质、快捷的“一条龙”服务。卫生监督所全体工作人员不断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积极贯彻“一站受理,联动审批,时限控制,责任追究”的新型审批方式,对招商户、下岗职工再就业户办理卫生许可证的,实行优先办理,并无偿提供卫生技术指导和卫生信息。旗卫生局出资为各执法科室配备了食品、生活饮用水及公共场所卫生环境现场快速检测设备,以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卫生院 位于内蒙古阿荣旗那吉镇,1954年建立卫生所,当时医护人员共4名。1976年扩建为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增至9名。至2003年有医护人员17名,其中中级职称者2名,初级职称14名。建有648平方米的门诊楼,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儿科、妇产科、免疫科等,现有200平方米的病房,设22张病床。

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卫生院其前身乡卫生所 成立于1954年。1957年更名为卫生院,地址在内蒙古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政府所在地。1985年有关方面投资7.8万元,新盖436平方米的诊疗用房。1999年又修建了225平方米的砖瓦结构行政用房。2003年全院有医务人员12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医师3名,中医师1名,防保医师2名,护师2名,药师1名。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检验科和放射科等。拥有较先进的X光机、B超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全乡群众的基础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卫生院 位于内蒙古鄂温克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所在地,建于1962年,当时有职工3名,其中医生、助产士、护士各1名;至2004年,该院有职工12名,其中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各1名,初级职称者9名。建院初期房屋建筑面积156平方米,1985年为328平方米,至2003年扩建至570平方米(为德国投资援助项目)。该院现有30毫安X光机、高压消毒锅等医疗设备。该卫生院注重计划免疫工作,连续数年在全旗名列前茅,曾被评为旗级文明单位,1987年获内蒙古卫生厅“文明卫生院”称号。

梅里斯区人民医院 1956年10月,组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中心卫生所(原址在梅里斯村),后由齐甘公路东侧迁至西侧(现区医院地址),有400平方米的土房。之后逐渐拆除旧土房,陆续建成面积约29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院舍。1959年虎尔虎拉区并入梅里斯区,组建华丰人民公社中心医院,设有床位20张,职工25名,医院设内科、儿科、外科、妇科、放射科、检验科等。1961年改为齐齐哈尔市郊区医院。1962年经市卫生局批准更名为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1980年改为梅里斯区人民医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