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漫谈研究生的“硕博连读”

漫谈研究生的“硕博连读”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漫谈研究生的“硕博连读”刘静[1]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硕博连读”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实行了几十年,而在我国尚属试点阶段。现就招收、培养“硕博连读”生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进行讨论。为了尽可能缩短学制,体现“连读”的优越性,对中途通过博士生资格审查的“硕博连读”生,在一般情况下不受理其硕士学位的申请。

漫谈研究生的“硕博连读”

刘 静[1]

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硕博连读”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实行了几十年,而在我国尚属试点阶段。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有别于这些发达国家,因此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对此逐渐有了一些认识,现提出来和兄弟院校的同行们一起进行探讨。

一、实行“硕博连读”制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四个现代化”设计的蓝图正在一步步付诸实施,社会主义建设方兴未艾,各条战线都大量需要高科技人才,以加速开发现在和未来的各项事业。就上海来说,大规模的建设已开始,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每年虽有数千名毕业研究生包括千名左右外地毕业研究生充实到本市的各个领域工作,但供求之间尚存在较大缺口。从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来说,博士学位毕业生远少于硕士,在20世纪末前后的几年内,由于十年浩劫,高级人才的紧缺几乎人人皆知,因此多快好省地培养高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高教战线十分艰巨而现实的一个课题。实行“硕博连读”制,使毕业本科生从入学开始到取得博士学位,一般需要6年的周期有效地缩短到4年至5年,正是顺应了当今世界处于高信息时代赋予我国高教战线的要求,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大好形势,尽快培养一大批高水准的高科技专门人才。从培养质量看,由于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的连通,使导师们能因材施教,从学生一入学就为他们制订出一份有别于一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计划,这无疑对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是有益的。

二、“硕博连读”是研究生培养一种新的类型

“硕博连读”生就培养管理过程而言,由于既不同于硕士生,也不同于博士生,仅仅培养要求和目标与博士生相同。从招生到毕业的过程管理,也有别于前几年已经实行的硕士生“提前攻博”、“直接攻博”制。为此,应把“硕博连读”研究生单独列为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新的类型,从招生到毕业的整个过程管理自成一套体系,需要为他们制订出一整套新的有别于一般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有别于“直接攻博”研究生的管理制度,以便其成为符合既定培养目标并达到预定培养质量的要求。

三、“硕博连读”研究生管理模式的探讨

在明确了“硕博连读”生是一种新的类型的研究生之后,应当如何规范“硕博连读”生的管理,是我们几年来在实践中一直探讨的课题之一。现就招收、培养“硕博连读”生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进行讨论。

1.“硕博连读”生的招收

在毕业本科生报考硕士生时就明确报考(或推荐)“硕博连读”生,还是在录取为硕士生进校开始读了部分硕士生课程,并有了一部分硕士生学位课程的学习成绩之后挑选“硕博连读”生?这是我们首先要进行讨论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在开始实行“硕博连读”制时,曾就此问题召集部分博士生导师和有关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负责人进行讨论。会上,一种意见认为,入学一开始明确“硕博连读”生的身份对落实培养计划和按计划达到培养目标有益,重要的是要体现“连读”以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连通,否则仍然是硕士加博士,课程学习无法连续,学位论文工作不打通,学制也就没法缩短;另一种意见认为,对“硕博连读”生的选择必须慎重,入学前就确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对外校毕业生的素质如何不清楚,光凭入学考试成绩进行录取无法选择。在两种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我校先在硕士生进校后的第二个学期初,在他们学完了部分硕士学位课程之后,由本人自愿报名和导师推荐相结合,选择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先行试行“硕博连读”;以后再过渡到在录取硕士生新生时,凭考生本科阶段的学业状况、单位和导师的推荐、报考硕士生时的成绩等,综合考虑选择一部分录取的新生,从入学一开始就实施“硕博连读”。这样,对正确体现“硕博连读”,提高“硕博连读”生的博士学位授予质量,尤其是缩短学制就更有成效了。

2.“硕博连读”生的培养

所谓“连读”是指整个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的连续和学位论文工作硕、博两个阶段的打通。因此,如果从正确规范“硕博连读”生的培养管理来说,应当为这些连读生从入学开始就单独制订一个有别于一般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制订培养计划的依据,首先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例如,对“硕博连读”生要求的总学分、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及外国语的学习要求、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学分要求以及全校为博士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技能课程的科目及要求等。在对“硕博连读”生设计总体培养方案时,我们在向兄弟院校进行了一些必要调查之后,对一般硕士加博士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一个供各博士点参考的大致要求,即既非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叠加,也非博士生阶段的单项要求,而是取其两者的中间值。因为,如果取前者,则不利于缩短学制,也不利于给教师在教学安排上有个回旋的余地;如果只取后者,则无法解决个别新生被中途筛选后申请硕士学位的衔接问题,也无法解决博士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专业知识面不够宽阔的问题。当然,应该从大多数学生能顺利通过“连读”,按时取得博士学位出发来安排教学。我们认为,无论是公共课,还是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从最后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安排为好,否则体现不了“连读”的优越性和区分不了“硕博连读”还是硕士生“提前攻博”,从而也就失去了招收培养此类新型研究生的意义。

为了尽可能缩短学制,体现“连读”的优越性,对中途通过博士生资格审查的“硕博连读”生,在一般情况下不受理其硕士学位的申请。

3.学籍管理和待遇

各博士点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应当在招生前就明确招生名额。录取后,新生应以“连读生”的身份来校报到,进校后为他们单独编班。他们必修的公共课,应制订单独的有别于一般博士生的教学大纲,对他们个人应单独制订培养计划。入学后的第一年到第二年,可享受硕士生待遇。自新生入学后的第3个学期末之前,由各一级学科组织的评审委员会对他们进行博士生的资格认定。凡通过评定者,被列入当年博士生新生录取名单之列,上报原国家教委研究生司,并享受博士生待遇,更换学生证和学生宿舍;凡中途被筛选下来者,应和本学科招收的硕士生一起编班,按硕士生培养方案为其制订培养计划,在规定学制内完成培养计划者受理其硕士学位申请并准予毕业;如需延期,应提出正常理由,并按本校现行对硕士生关于延长学制的规定处理。但是,对这部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的认可,应适当予以灵活掌握。

笔者认为,在“硕博连读”生的学籍管理上,应以博士生的资格认定为界,之前为硕士生,之后为博士生;录取时是硕士生,其数量计入当年录取的硕士生之列,资格认定之后,其数量计入当年录取博士生之列。因此,对“硕博连读”生的博士生资格认定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既不可要求过高,以免筛选过多,也不能搞形式主义,搞人人过关。我校为“硕博连读”生在经过了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之后进行博士生资格认定作出了几条具体规定,以明确资格认定的程序,确保资格认定的公正和权威。规定包括,资格认定的时间一般放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结束时进行;组织领导由博士点所在系(院、所)主管研究生工作负责人及所属博士点负责人共5人左右组成的考核小组集体负责;考核标准以课程学习成绩为主,兼顾科研工作能力。

4.学位论文工作

“硕博连读”生在入学后的一年半之内,一般应以课程学习为主,也可根据导师的科研课题需要同时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导师为“硕博连读”生制订的培养计划,既要考虑导师的科研项目之需,又要在充分了解研究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还要为其确定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时选题、开题、定题。目前,一般博士生导师的课题经费都不富裕,博士点的硬件也不适应培养优秀博士之需,因此要求导师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博士就比较难了。尤其是“硕博连读”生,其培养周期一般要比普通博士生少一年至一年半,要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的难度更大,但“硕博连读”生原有基础强、素质好,要求他们在规定的四年半左右时间内完成普通博士生所需五年半以上时间完成的学业,实践证明还是可能的,关键在于管理目标明确、导师精心培养、个人刻苦努力。

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批量招收研究生,实行学位制,尚不足20年,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经济方面来划分,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从教育的成熟和经费来划分,我国也同样处在发展中,还需要摸索在我国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途径、办学模式和经验。几年来,工作在这一领域的同行们已为此下了一番苦功,摸索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研究生的工作经验,做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研究生“硕博连读”,无疑是多快好省培养高级科技专门人才的一条办学路子,但目前此项工作仍在试点之中,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硕博连读”生的质量。

(刊于1997年第2期)

【注释】

[1]刘静,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