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畲族具有代表性的物品

畲族具有代表性的物品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蓝理不仅在康熙统一台湾的战斗中战功卓著,还为新疆的稳定作出了贡献。最终,满保采纳了蓝廷珍的建议,取消了划界迁民的计划。
坚定维护祖国统一_中国畲族

第二节 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畲族人民为捍卫祖国统一,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其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统一台湾的过程中,畲族人民不畏牺牲,功不可没,涌现了如“破肚将军”蓝理等英雄人物;二是在台湾统一之后,为开发台湾,畲族人民尽心尽力,出现了“治台名将”蓝廷珍、“筹台宗匠”蓝鼎元等著名人物;三是近年来,通过宗族联谊的方式,积极推动闽台、陆台民间交往,以自己的方式为台湾最终回归祖国做出努力。

一、为统一台湾作贡献

清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王朝在东南沿海已无回旋之地,郑成功深感形势紧迫,“附近无可措足,唯台湾一地离此不远,暂取之,并可以连金、厦而抚诸岛”。然后,“广通外国,训练士卒,进则可战而复中原之地,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于是郑成功作出“亲征”台湾的重大决策。

1661年农历二月,郑成功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江”,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其中不少军士便是闽东、闽北和漳厦一带的畲民。四月初一,郑成功的舰队利用海潮,避开荷兰守军的火力,经鹿耳门在禾寮港、北线尾顺利登陆。在台湾汉族、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经过10个月的战斗,毙伤荷军1600多人。1662年农历二月初一,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撤离台湾。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收复台湾不久,民族英雄郑成功不幸病逝,其子郑经继位,继续治理台湾,与大陆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礼。康熙帝多次招抚不成,便下决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经死后,郑氏家族因诸子争位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时间来考虑平台的问题,康熙帝决定起用施琅攻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水兵2万余人,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从福建铜山(今东山)海域扬帆起程,一路乘风破浪,锋芒直指台湾的战略前哨澎湖列岛。在攻台的关键性战役澎湖海战中,受命为征台前部先锋的漳浦畲族人蓝理大显神威,率7艘战船冲入刘国轩统帅的台守军战舰群中,共击沉、焚毁郑氏船只14艘,焚杀郑氏官兵2000余人。蓝理在此次战役中被炮弹弹片击伤腹部,肠子流出腹外,但蓝理把肠子塞进腹内,用衣布裹紧,仍带伤奋勇冲杀,其神勇令守军将士胆寒,很快败退。施琅闻捷报大喜,奏疏蓝理首功。

数日后,施琅的舰船遭到郑军舰队的围攻,蓝理率兵前去救援,郑军远望清军舰队的风蓬上绣着“蓝理”二字,心胆俱破,一触即溃,蓝理下令追击,乘势收复了澎湖列岛。八月,清军平定台湾。蓝理因战功显赫,被授予参将,加左都督。

蓝理拖肠血战的事迹也深受康熙帝的赞赏,先后授蓝理为河北宣化府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任浙江督军、定海总兵等职。康熙曾多次向王公大臣介绍蓝理澎湖血战的事迹,并将蓝理引荐给皇太后,称其为“破肚将军”。从此,蓝理“破肚将军”的名号闻名全国。

蓝理不仅在康熙统一台湾的战斗中战功卓著,还为新疆的稳定作出了贡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新疆准噶尔部叛乱,清廷派兵征讨,蓝理以总兵衔,在都统穆尔赛麾下协理北路军务。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平叛功成,蓝理以年老奏请致仕。翌年卒于北京,享年71岁。

为表彰蓝理的功绩,康熙先后两次为蓝理题写御书榜文:“所向无敌”和“勇壮简易”,并赐蓝理花翎、冠服。在当时,能受此殊荣的非满族官员并不多见。

二、为开发台湾尽心尽力

由于大量山地未开发,土番民化未开,统一后的台湾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困局,以至于一些清朝官员提出了把土番居住的山地划为“弃土”的主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蓝廷珍、蓝鼎元挺身而出,对台湾的治理和开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远见的建议与措施,对台湾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蓝廷珍出身于福建漳浦农村,少年时因不甘困守穷乡,投奔时任定海总兵蓝理的麾下。因屡立战功,被擢升为澎湖副将,不久又授予南澳镇总兵之职。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天,台湾朱一贵起兵,占据府治,被推为“中兴王”,一时“全台俱陷”。闽浙总督满保急调南澳总兵蓝廷珍入台镇压。蓝廷珍统领水陆大军,从鹿耳门登陆,采取“止歼渠魁,余勿问”的分化战术,经过七天激战,平定叛乱。

平台后,蓝廷珍奉命继续留台,署理提督职务,前后有三年之久。面对闽浙总督满保等人以山地土番难治为由,把山地划为“弃土”,下檄文划界迁民、禁止出入的做法,蓝廷珍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人无良匪,教化则驯;地无美恶,经理则善。莫如添兵设防,广听开垦,地利尽,人力齐,鹦鸣狗吠相闻,而彻乎山中,虽有盗贼,将无捕逃之薮。何必因噎废食,乃为全身远害哉?”谈到“划沿山之界,禁出入”的弊端,蓝廷珍更是感慨陈词,呼吁不可随便抛弃台湾一寸土地。他说:“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糠谷之利甲天下。过此再四五十年,连内山山后野番不到之境,皆将为良田美宅,万万不可遏抑。”表现了他在事关中国领土问题上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从政能力。最终,满保采纳了蓝廷珍的建议,取消了划界迁民的计划。

为了改变清初台湾地方治安混乱状况,蓝廷珍实行保甲制度,加强乡政建设;实行团练制度,加强防务建设。蓝廷珍还亲自组织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很多来自漳浦的移民,从“漳浦寮”出来帮助蓝廷珍安定社会,发展农业,对台湾早期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率领官兵开垦了“蓝兴堡”,也就是现在的台中县太平乡、大雅乡、鸟日乡和台中市区一带,成为台湾开发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军垦之一。他还听从其族弟蓝鼎元建议,采取加强汉族和居住在高山上的少数民族的团结,完善台湾防务,鼓励垦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理番”政策,这些政策被历代治台者引以为法,影响极为深远。

雍正元年(1723年),蓝廷珍因平台治台功勋卓著,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雍正七年(1729年),蓝廷珍病逝于任所,被赠太子少保。

蓝鼎元是另一个为治理台湾贡献颇多的畲族贤达。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蓝鼎元随族兄蓝廷珍征讨台湾,为治理台湾出谋划策。在蓝廷珍署理台湾期间,蓝鼎元撰《平台纪略》一卷,详细陈述了治理台湾的十九条措施,其中“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等尤为切中治台时务,见解独到,为历来治台官吏所重视。蓝鼎元也因之被称为“筹台宗匠”。

蓝鼎元与其族兄一道,大力反对将山区划为“弃土”的不智之举,呼吁台湾山地万万不可抛弃,特别强调山地之重要。他说:“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不归之民,则归之番与贼。即使内乱不生,冠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不可不早为措置。”他还提出增设县制的设想:北路地方辽阔,自昔空虚,分诸罗县地为二,在半线以上另置一县,拟名“彰化”;淡水地势重要,人口日增,置淡水厅。蓝鼎元的意见,经蓝廷珍上呈,多被朝廷采纳。雍正元年(1723年),台湾增设彰化县、淡水厅和澎湖厅。

面对统一后的台湾性别失衡,男多女少、青壮年难以成家的严重社会问题,蓝鼎元对清政府禁止移民携眷赴台的政策提出了批评。在《论台湾事宜书》《东征集》中,他列举了移民“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稚”,“一庄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严酷的事实,提出了“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去台湾居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去,文武汛口不得留难”的建议,以改变当时台湾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在蓝鼎元等官员的建议下,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

正是在蓝廷珍、蓝鼎元等一批开明官吏的治理下,台湾的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日益繁荣起来。

三、为和平统一作贡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大批畲家子弟奔赴抗战前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蒋介石率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台湾由此成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悬置至今。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道深深的伤口,时时刺激着两岸人民的团圆梦。

据闽东族谱资料记载,唐景福元年,盘、蓝、雷、钟四姓360余口,跟随王审知从海道来闽,在连江马鼻登岸,后徙居罗源,再由罗源迁居闽东的宁德等地。在大陆畲族同胞口头中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当年盘、蓝、雷、钟四姓族人分乘4艘船随王审知北上福州,途遇大风,“盘”姓大哥的船被吹散,不知所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福建几乎没有盘姓畲族同胞的历史事实。

与闽东畲族从闽南、闽西一带迁徙过来一样,台湾盘、蓝、雷、钟四姓同胞主要也是清代的时候从闽南、闽西一带迁徙过去的。迁徙的原因比较复杂。清代初年,闽南漳州地区蓝姓畲族人,他们加入了大清水师,随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其中涌现出了著名的水师将领蓝理、蓝廷珍、蓝元枚等人。另外,古代闽南、闽西的客家人与福佬人都有宗族械斗的陋俗,处于这两地的畲族村也自然而然地深受其害,有的村落势必会卷入这种宗族斗争。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闽南、闽西的畲族聚落往往都是集结着数千人,这种聚落格局在闽东、闽北是极少的。宗族械斗的后果使部分畲族人被迫离开故土,消灾避难。如咸丰年间,闽南安溪善坛村在一夜间数十个年轻人抛妻弃子,逃亡海外,其中就有一部分人流落台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迫于生计或20世纪40年代末随国民党军政人员迁台的。

img42

淳朴善良的畲族山民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盘、蓝、雷、钟四姓宗亲曾天各一方,没有往来。20世纪80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与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始合作研究闽台族群问题,打破了两岸民族文化交流的坚冰。漳州开展了多次蓝鼎元学术研讨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台湾记者钟俊升,遵照祖辈的遗愿来到闽南寻根问祖,他到了安溪善坛村才知道自己是畲族人。钟俊升作为第一个深入大陆乡村采访的台湾记者,又意外知道了自己的民族宗源,这个消息曾在闽台产生巨大的新闻效应。此后,外迁台澎金马各地的盘、蓝、雷、钟各姓畲族通过族谱对接,不断到大陆开展寻根问祖的活动。

2008年9月19日上午,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张灯结彩、鞭炮齐鸣,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唱起动听畲歌,迎接20位寻祖恳亲的盘姓台胞。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大姓,但长期以来,罗源畲族唯独缺少盘姓族人。这里的乡亲只知道有一支盘姓畲族外迁,但定居何处却不得而知。寻找盘姓兄弟归家认祖,四姓兄弟团圆,成了一代又一代罗源畲族人的最大心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闽投资的台商张环城了解这个情况,经过他牵线搭桥,两岸穿梭对祖谱,畲族失散千年盘大哥终于在台找到了。几经接触,2008年9月19日,这批盘姓台湾同胞来罗源寻亲,成为1949年以来首例两岸少数民族的族谱对接认祖归宗大团圆。

2009年12月8日,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族谱对接恳亲会在漳州举行。国家民委、省民宗厅、漳州市的领导,与两岸近200位少数民族同胞共同参加了族谱对接、宗亲座谈、参观祭拜、项目对接等活动。近年来,漳州市相继组织人员赴台港澳、浙江和福建宁德等地开展族谱对接工作。目前,已对接上的从漳州迁移外地的畲族后裔人口有50多万人,其中台湾5.6万人。各地畲族同胞查清了祖籍脉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台湾退役海军少将蓝成龙,通过族谱对接获知老祖宗来自漳浦后专程赶来寻根,他热泪盈眶,感慨万千。通过近年来的族谱对接,漳州作为畲族重要祖居地、台湾畲族重要发源地得到各地族亲普遍认同。

虽然外迁港澳台的盘、蓝、雷、钟各姓同胞的族属尚未得到正式的认可,但通过族谱对接和寻根、寻亲活动,各姓宗亲畅叙亲情,大大加强了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印证了闽台一家亲、陆台骨肉相连的客观事实。这些民间的宗亲交流活动,对于促进两岸的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