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有哪些

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有哪些

时间:2022-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研究成果看,论述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大致有以下几种。绝对收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其收入的绝对水平。为了说明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之间的差异,阿瑟斯密赛斯认为,消费对收入的变动所做的反映总体上是呈非比例变化的,即绝对收入理论是适用的。这表明现期收入为高峰时的消费。

由于消费是构成总需求的主要部分,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储蓄又是消费的函数,因此经济学家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重点主要在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上,试图揭开人们的消费规律,以寻找到经济增长的途径。从研究成果看,论述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大致有以下几种。

绝对收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其收入的绝对水平。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凯恩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一条适合于社会消费的基本心理法则: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其消费不会以同一绝对量增加,因而储蓄的绝对量将增大。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平均消费倾向将趋向于下降,而平均储蓄倾向则趋于上升。

在其他理论提出之前,这一理论曾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接受。因为它似乎较好地解释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低收入家庭会把其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而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则可能仅占其收入的较小部分。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所占的比重会越小。

然而,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长达70年的长期经验数据并不支持绝对收入理论,因此从长期看,美国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呈固定比例的,其平均消费倾向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其中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平均消费倾向的突然提高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有关)。因此人们认为绝对收入理论只说明了一种短期经济现象。

为了说明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之间的差异,阿瑟斯密赛斯认为,消费对收入的变动所做的反映总体上是呈非比例变化的,即绝对收入理论是适用的。但是在收入的长期增长过程中,会产生众多的除收入以外的影响消费的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消费函数会向上移动,从而抵销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下降的趋势。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①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异,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要比农民高得多,因此人口的移动促进了消费函数的上移。②人口的年龄分布出现老龄化现象,由于老年人只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因此,随着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消费总量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随之不断提高。③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新的消费品不断出现,这些新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一般居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假定”消费理论,其主要论点是:

(1)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别人消费和收入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收入增加了,但周围的或自己同一阶层的人的收入也同比例增加了,则他们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并不会变化。反之,如果他们收入并没有增加,但它周围或同一阶层的人的收入增加了,则他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会提高。这是因为他周围的人对他的消费具有“示范效应”。他的消费开支要能维持他左邻右舍的水平,因此,他的消费倾向不是取决于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他的收入的相对水平。

(2)消费者的现期消费支出不仅受现期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过去收入和消费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过去“高峰期”收入水平的影响。如果一个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于过去有所下降,消费者不会立即降低他们现在的消费水平,他们宁肯动用储蓄来维持目前的消费水平,而不是马上改变消费习惯。这样,社会收入减少时,消费习惯有可能使消费支出不变或只有轻微下降,从而不至于影响社会需求量,这被称作消费的“棘轮效应”。

由于消费棘轮效应的存在,由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是不对称的,即收入增加时消费会迅速增加,而当收入减少时,消费并不会迅速减少。可用图12-18来说明这一点。

如图12-18所示,从原点出发,斜率为b(边际消费倾向)的长期消费曲线e=b•Y是收入达到高峰时的消费曲线,它表明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当现期收入为Y0时,消费为E0。这表明现期收入为高峰时的消费。如果收入由Y0减少为Y1,消费只调整到E1。这就表明,高峰收入时形成的消费习惯仍在影响消费,消费的减少与收入的减少并不成比例,消费者要用储蓄来维持自己的消费水平。如果收入增加到Y2,形成新的高峰收入,消费就会迅速增加到E2。如果收入又减少为Y0,消费也只会减少到E3,而不是E0

图12-18 棘轮效应

这种理论同样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假定”理论。他从整个人生的角度研究消费者如何决定他们的消费。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之所以储蓄,主要是为了老年消费的需要。这种理论提出了影响社会经济储蓄率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其中人口年龄结构是决定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主要因素。基于生命周期的角度,莫迪利安尼把消费函数公式作了如下调整:

C=a×W/P+bY

其中,W/P代表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b为边际消费倾向。因此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消费者一生中的消费水平保持平稳;

(2)消费支出的来源等于人生中的收入加上最初财富;

(3)以L代表消费者死亡年龄,T代表消费者获得财富的年龄,则消费者每年的消费支出等于财富的加上预期平均工资收入(没有财富的T年以前则没有财富来源);

(4)现期消费支出取决于现期财富状况和生命期内收入状况。

假设某消费者生命周期为L年,其中有工作收入为N年,消费者自参加工作起计划其个人终生消费,则其退休年限为(L-N)年(在这个假设中,没有包括青壮年以前的儿童、少年期,因为儿童、少年期中的消费一般由父母负担,可不予考虑)。假定不考虑储蓄利息,并且不考虑该消费者的财产情况,如果其工作年限的平均工资水平为Z,则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等于工作期的总收入,即

C×L=Z×N

两边同除以L,得出每年的计划消费函数:

C=N/L×Z

公式表明,消费者每年消费支出面数等于其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某一个比率,该比率为工作年限与生命周期之比。

如图12-19所示,GFCO为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工资收入;ABDO为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支出,该消费者在工作年限中所积蓄的储蓄AEFG等于没有工资收入的退休年限消费支出CEBD。工作年限中的储蓄即为资产,图中储蓄的长方形区域则是假定消费者在其工作年限中一直获得某个不变的工资收入水平,但实际上,收入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作为资产的储蓄也是不断积累的,在该消费者退休时资产达到最高点,即图中虚线所示,退休后资产开始下降。

再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在有财产时的消费情况。消费者在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获得财产,或生下来就有继承的财产或在生命周期过程中他人给予财产。当消费者接受财产后,便会把它用于生命周期的消费计划中。假设某消费者在某年接受一笔财产,从这一年开始该消费者就会增加消费水平,那么,其生命周期剩下的年限的消费函数为

C(L-T)=W/P+(N-T)Z

图12-19 终身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式中:C代表消费;L代表死亡年龄;T代表接受财产的那一年;W/P代表财富总量(即过去储蓄加上所获得的财产);N代表退休年龄;Z代表工资收入。公式表明,消费者自接受财产到死亡时的消费支出C(L-T)等于包括以前储蓄和所获财产在内的财富加上剩下工作年限的收入总和。按照上式可以得出生命周期内获得财产起每一年的消费函数如下:

C=aW/P+b×Z  (a=1/(L-T),b=(N-T)/(L-T))

式中:a为对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b为对工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因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消费的生命周期状况,消费者越接近生命周期的终点,对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而消费者对工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既和消费者的还能够继续获得工资收入的年限(L-T)有关,又和需要用这些收入支付消费的年限(L-T)有关。从上式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增加财富还是增加工资收入,都将提高消费倾向。同时,增加相对于退休期年限的劳动期年限,也会提高消费支出。总之,整个生命周期中收入和财富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根本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定”理论。他把消费者的收入分为“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把消费者的消费分为“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

暂时收入是指临时性的、偶然性的收入。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料到的长期性收入。暂时消费是指非经常性的、不在计划中的消费支出,持久消费是指正常的、计划中的消费支出。

他认为,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收入加上持久收入,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消费加上持久消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暂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比率,但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如果以YF代表持久收入,c代表两者比例,那么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的关系为

C=cYF

由于持久收入被认为是较稳定的,因而持久消费也是较稳定的。

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为减税而一时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同样,即使人们因增税而减少了收入,也不会立即减少消费支出。

上述四种消费理论都是以消费行为为基础来研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的。

绝对收入理论侧重于消费者的短期行为的研究,认为消费者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这一比例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统计数据中所表现出来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不变的趋势,并不反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而是由影响消费支出的其他因素导致的。

相对收入论、持久收入论和生命周期论都在不同程度上侧重于消费者的长期消费行为的研究。相对收入论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有着极其强烈的模仿性和追求高消费水平的动力,因此随着收入的提高。其消费水平也必然会提高,因此从长期看,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是固定不变的。

持久收入论研究的范围并不包含与长期相对的短期消费函数。因为这一理论涉及的是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所存在的固定不变的比例关系。这一理论认为,经验数据中所观察到的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变动主要由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之间的变动所引致的。由于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都是一种随机变量,因此研究人们收入与消费之间关系的重点应放在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的关系上。

生命周期理论则是从人的生理周期变化角度研究人们对收入与消费之间关系处理的变化趋势,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人们的消费行为除了受现期收入的影响外,还会受财产多寡的影响。

从这些理论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角度观察,尽管其基本观点有所不同,但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理论之间是可以互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