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绳文人与港川人之间的关系

绳文人与港川人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结果与吴新智先生在《中国与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关系》中所提出的“柳江人与港川人很接近,华南人类与港川人的关系比华北人类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观点完全一致,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港川人有可能起源于东南亚地区或中国华南地区的看法。
绳文人与港川人之间的关系_日本人的起源与形

二、绳文人与港川人之间的关系

(一)日本的旧石器时代与港川人

先陶器时代即日本的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的人类还不知道使用陶器,因此被称为“无陶器时代”、“前绳纹时代”[37]

日本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开始于1949年岩宿遗址的发掘。随着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日本学者不仅就编年问题提出了大致的认识,而且还将日本列岛旧石器时代文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38]。著名的日本旧石器考古学学者杉原庄介先生在他建立的日本史前分期体系中提出,在距今大约30 000~20 000年间人类开始到达日本列岛,并把这一时间作为日本史前史的开端[39]

虽然陆续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几乎遍及日本列岛,但是迄今为止,比较可靠并且保存比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却只有发现于冲绳岛上港川遗址的一例男性和两例女性标本。港川头骨标本出土于港川采石场的一个石灰岩裂隙中的红棕色黏土内,该地点经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为距今18 250±650年或16 600±300年[40]。通过对港川人颅骨标本测量数值[41]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港川人具有圆颅型、正颅型与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狭额型,特阔上面型,很低的面部,非常低的眶型和宽阔的鼻型等颅面形态特征。

(二)绳文合并组、港川组与各古代颅骨组的形态学比较

本书选择表2.12中所列的颅长、颅宽、颅高、最小额宽、颧宽、上面高、颅指数、颅长高指数、颅宽高指数、额宽指数、上面指数、垂直颅面指数、眶指数和鼻指数等14项颅面部特征作为主要的测量项目,运用计算歧异系数的方法对其与绳文合并组,以及中国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平洋组、关马山组、庙子沟组、夏家店上层文化合并组、甑皮岩组和昙石山组,以及俄罗斯的贝加尔新石器组和外贝加尔新石器组等8个古代颅骨组进行比较。计算公式及说明见前文,比较结果见表2.13。下面将这些古代颅骨组的资料简介如下:

平洋组人骨材料出自于黑龙江省泰来县平洋镇砖厂墓地和战斗墓地的两处古墓中。据发掘者研究,两个墓地在文化性质方面是一致的,其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42]。该组居民的颅面形态特征为:长颅结合正颅或高颅的颅型,狭额型,中上面型,中等的鼻型和偏低的眶型。潘其风认为该墓地古代居民的人种类型与东北亚蒙古人种最接近,同时也与北亚蒙古人种和东亚蒙古人种相关,是一组同种系多类型的群体[43]

img23

表2.13 港川组与绳文合并组及各古代颅骨组之间的歧异系数计算结果(男性)

img24

关马山组人骨材料采集于吉林省九台市西营镇关马山村的古代石棺墓中。发掘者根据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判断,墓葬的年代大致为战国时期。该组标本具有中颅型、高颅型和狭颅型相结合的颅部特征,较宽的面型,直颌型和颇为宽大的上面部扁平度等面部形态特征。朱泓等的研究认为,该组古代居民“与东亚、东北亚两个蒙古人种支系表现出更多的接近关系,同时也不能排除在个别体质因素上可能存在着北亚蒙古人种的影响[44]”。

庙子沟组人骨材料出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境内的黄旗海南岸,其年代相当于仰韶时代晚期[45]。该组居民的主要颅面形态特征为:中颅型、高颅型和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中上面型,偏低的中眶型和中鼻型。研究者认为,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基本种族类型应归属于东亚蒙古人种,同时也可能包含了某些接近北亚蒙古人种的体质因素[46]

夏家店上层文化合并组、甑皮岩组和昙石山组的颅骨材料介绍见本书前文。

从表2.13的计算结果来看,港川组与绳文合并组的关系(0.039)比与其他各组的关系(0.047~0.059)相对都更为接近,这表明港川人与绳文人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与其他各组所代表的古代居民的关系相对疏远一些。这似乎暗示出日本列岛旧石器时代居民与绳文时代居民有着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而在港川人与各古代颅骨组的比较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港川人与我国古代人种类型中代表了古华南类型的甑皮岩组及昙石山组的关系(0.047~0.049),较其与代表了中国古东北类型的平洋组和关马山组(0.051~ 0.052)、代表了中国古华北类型的庙子沟组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合并组(0.051~0.059)、贝加尔新石器组和外贝加尔新石器组(0.052~0.055)的关系都更为接近。这个结果与吴新智先生在《中国与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关系》中所提出的“柳江人与港川人很接近,华南人类与港川人的关系比华北人类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观点完全一致,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港川人有可能起源于东南亚地区或中国华南地区的看法。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469页。

[2]山口敏:《縄文人骨研究のあゆみ》,《縄文文化の研究》第1卷,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6年,第16~26页;Hanihara K.“Dual Structure Model for the Population History of the Japanese”,Japan Review, 1991, 2, pp.1~33;松本秀雄:《日本人は何処から来たか》,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3年;汪洋:《日本绳纹人人种研究》,载《青果集》(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459~462页;小林行雄著,韩钊、李自智译:《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三》,《考古与文物》1997年1期,第87~96页;韩康信、松下孝幸:《山东临淄周—汉代人骨体质特征研究及与西日本弥生时代人骨比较概报》,《考古》1997年4期,第41~42页;应骥:《日本大和民族探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第64~66页;张雅军:《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世界历史》2008年5期,第28~36页。

[3]汪洋:《日本绳纹人人种研究》载《青果集》(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462页。

[4]山口敏:《栄浦第一遺迹出土の続縄文時代的人骨》,载《荣浦第一遗迹》,东京大学文学部,1985年,第277~282页。

[5]山口敏:《江别市对雁坊主山遺跡出土人骨》,《人类学杂志》71(2),1963年,第55~71页。

[6]山口敏:《宗谷岬才ンコロマナイ貝塚出土人骨》,《人类学杂志》70(3.4),1963年。

[7]百百幸雄:《宫户島里浜貝塚出土の縄文時代人頭蓋について》,《人类学杂志》89(3),1981年,第283~300页。

[8]金高勘次:《吉胡贝塚人人骨の人類学的研究第1部頭蓋骨の研究》,《人类学杂志》43(6附),1928年。

[9]清野谦次等:《津雲贝塚人人骨の人類学的研究第2部頭蓋骨の研究》,《人类学杂志》41(3.4),1926年。

[10]九州大学医学部:《日本民族·文化の生成》,载《九州大学医学部解剖学第二讲座所藏古人骨资料集成(永井昌文教授退官记念)》,六兴出版社,东京,1988年。

[11]今道四方尔:《太田貝塚人人骨の人類学的研究第1部頭蓋骨の研究》,《人类学杂志》 48(2附),1933年。

[12]九州大学医学部:《日本民族·文化の生成》,载《九州大学医学部解剖学第二讲座所藏古人骨资料集成(永井昌文教授退官记念)》,六兴出版社,东京,1988年。

[13]金关丈夫等:《熊本県下益城郡豊田村御领貝塚発掘の人骨について》,《人类学研究》2(1),1995年。

[14]朱泓:《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古人种学研究体系》,载《我的学术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76页。

[15]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91页。

[16]李恭笃:《辽宁东部地区青铜文化初探》,《考古》1985年6期,第550~556页。

[17]李恭笃:《本溪地区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及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

[18]魏海波、张振标:《辽宁本溪青铜时代人骨》,《人类学学报》1989年4期,第326页。

[19]朱泓:《本溪庙后山青铜时代居民的种系归属》,载《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13页。

[20]金旭东:《吉林通化万发拨子遗址》,载《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6~31页。

[21]朱泓、贾莹、金旭东等:《通化万发拨子遗址春秋战国时期丛葬墓颅骨的观察与测量》,载《边疆考古研究》(第3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96页。

[22]朱泓:《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及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第111~115页。

[23]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载《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58~72页。

[24]陈山:《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研究》,《人类学学报》2000年1期,第30页。

[25]韩康信、张振标、曾凡:《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考古学报》1976年1期,第121~126页。

[26]张银运、王令红、董兴仁:《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头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1期,第4~8页。

[27]朱泓:《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种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3期,第5~12页。

[28]魏东:《郑州西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17~18页。

[29]朱泓:《关于殷人与周人的体质类型比较》,《华夏考古》1989年第1期,第107页。

[30]李春喜、王志和、王文林:《生物统计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

[3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32]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 12.0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248~249页。

[33]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

[34]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35]川崎利夫著,蔡凤书译:《联结大陆和日本列岛的日本海》,《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03年2期,第1~6页。

[36]江坂辉弥著,卢京丽译:《绳文时代环东海的文化交流》,《农业考古》1995年1期,第28~29页。

[37]竹内理三等编,沈仁安等译:《日本历史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38]加藤真二著,袁靖、李伊萍译:《日本学者对日本列岛及周围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现状之我见》,《北方文物》1993年1期,第101页。

[39]黄慰文:《日本旧石器考古新进展》,《人类学学报》1989年1期,第84~85页。

[40]吴新智:《中国与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关系》,《人类学学报》1988年3期,第235页。

[41]Suzuki H.,“Skulls of the Miantogawa Man”, In Suzuki H. and Hanibara K. (eds.), The Minatogawa Man: The Upper Pleistocene Man from the Island of Oki-nawa, Bull. Univ. Mus., Univ. Tokyo, 1982, pp.7~49.

[42]郝思德、杨志军、李陈奇:《平洋墓葬族属初论》,《北方文物》1989年3期,第17~18页。

[43]潘其风:《平洋墓葬人骨的研究》,载《平洋墓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15~216页。

[44]朱泓、贾莹:《九台关马山石棺墓颅骨的人种学研究》,《考古》1991年2期,第147~153页。

[45]魏坚:《察右前旗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载《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

[46]朱泓:《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特征》,《人类学学报》1994年2期,第126~1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